〈前言〉 採取行動的人,才能改變人生
為何我這麼沒有行動力?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惑?
但這個煩惱將在今天結束。
而且,只要十秒。
只需要靠一點點絕竅,
加上心智的使用方法,
就能改變你的行動力。
只要學會十秒鐘的心智轉變,
你的行動力就能自然而然地提升,
同時也會成為你改變人生的助力。
只要十秒鐘,就能改變你的行動力
人生瞬息萬變。
成功者與不成功者的差異,其實不大。在能力、知識、學歷上,每個人的確各有高低,但這些差異並非左右人生的重大關鍵。
雖說如此,成功的人或受到肯定與信賴的人,與並非如此的人之間,確實還是存在著「某種差異」。
究竟是什麼差異呢?
其實是「能否立刻採取行動」的差異。
機會來臨時,是否能立刻衝上前去,一把抓住。
發現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時,是否能立刻付諸實行。
別人建議的事,是否能立刻嘗試。
這樣的行動力,將會決定一切。
其中,「立刻」二字尤為重要。得到他人的建議時,學習新事物時,找到某件真心想做的事時,能否在十秒內行動,將會大大左右我們的人生。無法立刻行動的人,往往在左思右想、瞻前顧後之中,讓機會白白流失。
改變你行動力的十秒轉變法
所有的人,包括我,都有著怠惰的天性。就像無能的業務員不想接任何新工作或任何麻煩任務一樣,其實人類的天性,就是不喜歡改變現狀去做苦差事。
我學習過各式各樣的教練法與心理學,也有過許多在商場前線打戰的經驗。最後,我發現了一個「人類的行為定律」。
那就是,當我們獲得機會或情報時,能在十秒內行動的人,就會得到一切;而超過十秒都不行動的人,最後就什麼也得不到。
雖說如此,其實不真的在十秒內行動也沒關係。只要先將情報放在腦中,一旦內心產生共鳴時,就在十秒內下定決心,說做就做。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得到非凡的行動力。
為什麼單單在十秒內行動,就會造成這麼大的差別呢?
這是因為行為上的「慣性定律」。
剛開始行動時,需要提起力氣去做,一旦開始行動後,就能輕鬆地持續下去。
只要把它想成是腳踏車或汽車的運動,就很容易理解了。腳踏車起步或汽車開動時,需要耗費一定程度的能量。但進入前進的狀態後,就無須耗費太多力量,也能順暢地前行。從零到一,是需要耗費能量的,但從十到二十,從二十到一百,其實無須花費太多能量。
最初十秒,既是最關鍵之處,也是最大的難關。
所以,首先就是要突破這個關卡。
本書將會向各位介紹「幫助我們瞬間採取行動的方法」。
書中介紹的方法論,雖然十分簡單,卻能產生強大的結果。而這個方法論,完全建立於下面這個方法上。
改變「心情」與「視角」。
所謂視角,是指看一件事的「觀點與立場」。光是做到這一點,就能讓你的行動力、執行力,以及實現夢想的速度,產生驚人的提升。
為何九成的人無法立刻行動?
人生其實很簡單。
只要反覆做出正確的思考和正確的行動,就會得到好的結果。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偏,或是失足落入深淵,又或變得頹糜而無法自我改變的人,問題往往就是出在思考或行動上。
這種人會以錯誤的思考,採取錯誤的行動。
錯誤的思考或許還比較好補救。
最麻煩的是錯誤的行動。
正如鋼鐵大王卡內基所言,機會總是平等地造訪每一個人。重要的是,在那個當下,我們是否能抓住機會,在十秒內付諸行動。
「採取行動就能成功。只要抓住這個機會就能成功,但若是讓機會溜走,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再遇到。也有可能再也遇不到了。」
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不肯採取行動,任由這重要的時刻,平白無故地從眼前溜走。
我們不只在面對機會這種被動接受的事物時如此,就連主動想改變自己時,也一樣。
舉例來說,當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時,會開始讀書,參加課程講座,學習新的知識、技術、生活之道,但到了隔天就把讀到的、學到的忘得一乾二淨,又回到原本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
為什麼自己會變成毫無行動力的人呢?
如何才能使自己變成能採取行動的人呢?
解開這個謎題的關鍵,就是這本書所要介紹的方法論。
為何明明有動機,還是無法採取行動?
採取行動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心情」。
儘管如此,絕大部分的人卻都不了解心情的重要性。
當我說「先決條件是心情」時,有人會問我:「心情是指原動力(motivation)嗎?」
心情和動機當然是不一樣的。
原動力的意思是,對於動機和結果的企圖心。
以運動員來說,「摘下冠軍」「贏得比賽」的動機,就是他們的原動力。以商務人士來說,「想在今年做出好成績」「想加薪」,以經營者來說,「想提高銷售量」「想上市上櫃」,就是他們的原動力。
原動力愈高,也許愈有可能為達成目標,自然而然地付諸行動。
但有時,即使原動力高,還是有可能無法採取行動。
有時,我們心裡明明想著「想在工作上做出好成績」「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卻老是為了一點小事就失去幹勁,或突然覺得做起來好麻煩。
現實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有些人,明明正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卻失去了前進的原動力。
人的行動力並非受到原動力的支配。
其實,行動力取決於「心情」。不管「價值觀」或「未來願景」再怎麼明確,只要「心情」一低落,人就會失去行動能力。就算原動力高,只要心情沒跟上來,人就會失去所有幹勁。
相反地,只要保持好心情,我們就會有採取行動的欲望,而能夠採取行動。就算面對再艱困的阻礙,我們也能積極挑戰,勇敢面對。
若想提高行動力,就不能只是擁有原動力,還必須能控制「心情」。
無法改變視角的人,行動力容易凍結
另外一項重點是「視角的轉換」。
當我們無法採取行動,或思考停止時,透過改變「視角」,就能輕易地提高行動力。
「視角」是指看一件事情的「觀點和立場」。
針對這個部分後續還會詳細說明,不過,當工作上行動停滯不前時,多半是因為我們對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做出太多假設,才變得無法採取行動。
舉例來說,明明知道該向主管報告或通知,卻無法執行的人,是因為預先想像主管會有什麼反應,結果因為害怕被責罵,而變得無法採取行動。可是,請好好想一想,自己真正的想法,應該不是擔心主管的反應,而只是想要自我保護吧?
站在主管的角度,應該會覺得,部屬若有擔憂或問題時,只要來找自己商量,自己就能幫忙解決,所以隨時都歡迎部屬。但當我們一心只能想到自己時,就會無法理解主管的期待。
現在,請試著想像十秒鐘。
「如果你站在主管的立場,你會如何看待身為部屬的自己。」
請試著回想起主管的表情、姿勢、態度、口頭禪等等,讓自己化身成對方來想像。
*
各位想像的結果如何?
這就是「視角的轉換」。相信你已經體會到,主管希望你立刻向他報告的心情了吧。如果將這樣的覺察用在行動上,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看來還是立刻報告比較好。」
「至少先通知主管一聲好了。」
你應該會開始產生這種想法,同時焦慮也會因而減輕吧?
無法採取行動的其中一項原因,在於人際關係。比方說,會在人際關係上產生對立、衝突或問題時,我們人就會思考停止,變得動彈不得。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形,其實是因為我們只從自己的視角看事情,而沒有從對方的視角,來思考事件相關者的意向。假設一件事有四名事件相關者,那就會有四種不同視角。
積極改變你的視角。
這麼做的話,你就能夠知道自己該如何行動,以及周遭的人希望自己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跳脫自己的視角,從別人的視角來看事情。
接著,從俯瞰整體狀況的視角來看事情。
這本書要介紹的就是,像這樣一邊體會多種視角的感受,一邊找出解決之道的方法。
這本書不是一本教導細部技巧或實務訣竅的書。
這本書是要透過教練學理論和心理學,讓我們看清行動的本質,並隨心所欲地掌控自己的行動。
「只有採取行動的人,才能改變人生。」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
如果你總是無法採取行動,總是將預定計畫延後,總是趕不上截止日期的話,請你一定要讀完這本書。
關鍵字是十秒鐘。
書中介紹的,都是能簡單達成的方法。
這本書若能成為你改變人生的助力,將是我至高無上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