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大愛和智慧
這是一本所有婦女都值得擁有,可以輕鬆閱讀卻獲益豐富的書,除了具體而實際的婦女健康知識外,作者楊醫師文筆精練,字字珠璣,發人深省,楊醫師說:真正的美麗根植在健康之上,外貌的青春藉由內心的平和展現於外。如果,妳希望10年、20年、50年後,依然活得生意盎然,除了保養皮膚,別忘記保養皮膚下面的自己。走入這﹁內在健康革命﹂的行列,是為了自己,也是為自己所愛的人……。
「無形的精神內在健康」──勤於閱讀吸收重要的基本健康與疾病預防常識,以建立正確的生活飲食概念,並保持謙虛活躍,隨時吸引新知。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何苦要和朋友或寫真集比較呢?妳的獨特性正是妳珍貴的特質所在!
「新女性」並不需要對異性感到怨懟或不平,而是永遠都不「妄自菲薄」。我們尊重男女永遠不同的現實,也要具備同理心,了解兩性在情緒與智能管理上的差異,以及社會壓力上的差異。當代婦女健康意識的覺醒可追溯到十九世紀初,當時在美國東部所提出呼籲的議題為:「照顧家庭成員之婦女;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但長久以來,台灣婦女健康議題主要仍著重在婦女生殖系統方面的改善。如何跳脫生理病理的角度,進而從社會、心理及身為女性的存在性與生活性來認識與探討,仍然是當代婦女健康講求的思維重點。
臺灣醫療環境在日漸進步之中,但也呈現一些特異的現象;醫生和病患理論上當然是共同對付疾病,但不良的醫病關係,卻常使醫師曲解醫學倫理中病患的自主權,在尚未提供足夠的醫療資訊前,就將疾病治療的許多重大決定諉諸病患。罹病就醫前後,閱讀基本的相關醫學常識,就變成重要的功課。
楊曉萍醫師著作並精心繪製許多動人插圖的本書,正是這個時候最貼切的參考,也是所有婦女,不分年紀,平時醫療保健的好資料。本書從前言及導讀開始就令人深刻感受到作者的用心,楊醫師根據近二十年婦產科醫師生涯的知識和臨床心得,加上她特有女性纖細易感的同理心,感受病房裡數不清的歡喜恐懼,發抒在字裡行間,令人在本書安排良好且充實的知識之外,更感動於其異於一般健康書籍的感性。
書中處處瀰漫著對當代女性的存在性與生活性的諄諄交代,從解剖、生理、懷孕、疾病、避孕、婦女保健、約會叮嚀、性侵害處理……楊醫師詳細解說,反覆叮嚀,令人感動!
我認識曉萍醫師是在她在馬偕醫院實習時,常讚賞她的文筆、音樂和藝術小品畫作,多年來深知曉萍的許多人生轉折、得、失、歡樂、和哀愁,最後都化作大愛和智慧。
我相信本書只是一個開始,讓我們拭目以待!
馬偕紀念醫院醫務副院長 楊育正
推薦序二
另一種服務
楊曉萍醫師是我服務於國泰綜合醫院時期的住院醫師,回想起來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我的醫療業務正忙碌,楊醫師跟我上過無數的刀。在她住院醫師訓練期間,我的印象中,她的醫學知識及手術技巧皆屬上等。
幾年前,楊醫師在中山醫院告訴我她將不再接生,不再為人手術,我內心感到訝異及惋惜。直到楊醫師告訴我她將寫一本書,我才感到心安,因為她決定用另一種方式來擴大服務女性同胞。這本書內容豐富,絕對是用心之作,雖然是給一般女性朋友閱讀的普通書籍,但仍不失專業精髓。讀者能夠在本書中吸收各種婦產科的知識,甚至可以當做查詢的百科全書。
楊醫師為了她的小孩,減少了服務患者的時間,這是女醫師的無奈和母性的偉大。但她仍在百忙之中寫了這本書來造福女性,我只能用﹁感動﹂二字來表達作為長輩及學長的衷心祝福。
我和我的牽手祝她成為一位傑出的醫學作家,能有更多好的作品出現,同時她的小孩也能快樂無慮地長大。
台北市中山醫院主任醫師 陳福榮
推薦序三
診療室的春天
佛洛伊德閱讀夢,發現了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秘密通道;我閱讀楊曉萍醫師的書,發現了對女性身體的感動!認識曉萍醫師是在婦科的診療抬上。初次把身體私密部位暴露在名為﹁醫師﹂的陌生人前,需要的是勇氣,幸好她給的是專業。對於普通的症狀陳述,她也能鉅細靡遺地讓妳有如上了一堂護理課。也就是在漸次的對話中,我們跳脫醫生與病人的規格,女人要當朋友,何止限於廁所裡的八卦文化,診療室也可聊出一片天。
這不只是一本談身體的書,也是一本探求心理的書,以「身體與心靈共舞」,這句話便刻劃出這本書的內涵。如果說,人因情緒而有靈感,因靈感而有生命,曉萍的生命歷程必定在嚴苛的醫學訓練與靈性的文學涵養中取得共舞的平衡點,才能激盪出這麼豐富的大作。
讀者或許沒有我的幸運,可以親身與她為友,但擁有一本她的書,也可體驗婦產科醫師就在你身旁的幸福!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 柯志恩
前言
女性健康的內在革命|獻給長年伴我的Marcel與Peter
說眼中的女性病患
我知道的女病人,是沒心眼的一群,也是最嬌嫩的一群。
近二十年的醫學生涯,女性悲喜在診間日日上演,病房裡數不清的歡喜恐懼,由於患者感性的謝語歡顏,得以轉化為昏天暗地裡繼續的勇氣。有幸參與數千個生命的到來,也目賭許多女性堅韌的一面。
觀察前來就診的病患,得病時要我「幫她決定一切」的比例已日漸下降。新一代的女性,大多決定「深入瞭解自己狀況」,希望資訊充分之下為自己的未來掌舵。其中的差異,可能在於性觀念的開放,使得女性不再害怕揭示自己內心想法;也在於生育壓力的下降,讓婚姻或感情不再是生產的約定書;又在於漸次平衡的兩性與兩代關係,女性能夠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怕被社會「妖魔化」。
然則「最後的妖魔」,還可能躲在我們自己體內,有許多人依然背著先生在流產手術時掉淚、在驗孕試紙沒有反應時掉淚。作為醫師,我多麼不捨這樣的眼淚……。
少了一點點堅持,正是變相的姑息,也可能讓他在妳的包容中學會可以不「保護」、「尊重」妳的身體。而讓無法生育變成支配生活夢魘。覺得生命無法完美、婚姻無法完全的悲傷女子,不妨試著體認,沒有孩子的兩人世界,與職場表現更加出色的正面事實,看到人生「不可能盡如人意」的真相。或許這樣,我們才更能成為自己生命的舵手。
說不盡的謝意
回想起來,多年來數度鼓勵我寫書的,其實是我實習醫師至今心目中一等一的好師長─馬偕醫院醫學現任研究部主任楊育正醫師,一個術德、度量兼容並蓄的好醫師。如果不是步上醫師生涯之初能得到明師的鼓舞指點,醫療風暴中如何能夠堅持一條俯仰無愧的路?雖然,育正醫師對我的期望比擬以紀伯倫的《先知》,此番出書,卻壓根兒談不上任何文學藝術,我還是願意繼續努力,步向《先知》裡那仰之彌堅,望之彌高的山城。志恩是這幾年巧遇的朋友,我幾乎沒看過比她更活躍的心靈與不懈怠的自我要求,她在學術界不變的積極、樂觀與聰慧,正是現代女性學習的好對象。
我已停止手術與接生,純看門診。至為感謝當年老爹陳福民董事長,與蔡有成醫師─蔡伯伯、蔡媽媽,仍讓我有幸安身於名醫濟濟一堂的中山醫院,學習他們敬業與專業的長者風範。感謝老師陳福榮醫師與陳太太長年來督促醫術,不容我懈怠。感謝王媽王桃蓀醫師用溫暖的行誼,引領我朝向Zion的國度。也感謝現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與婦產科劉偉民主任的包容,讓我能夠專心進修博士與教學,走自己的醫學路。感謝真理,與普魯斯特的存在。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睡眠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專任主治醫師 楊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