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最適合當作銜接教材的科普叢書
本系列可配合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既可作為理化科和生物科打下紮實基礎的參考書,書中的小實驗更可以當作學校老師上課的好教材!
第一套不講公式,一看就懂的兒童科普書!
黃石公園的老忠實間歇泉
真的忠實嗎?
著名的唐山大地震
又是怎麼發生的?
火山與地震,沒用又危險?
火山和地震都是大螢幕上的大咖演員,例如《2012》或是《明天過後》。但是火山與地震真的就只能帶來災難嗎?百變博士要告訴你,火山與地震其實也為人類帶來很多,不為人知的益處……
百變博士之岩漿大變身。
大家好,我是岩漿,是極度高溫而且變幻無常的岩漿。
如果我出現在地上,那肯定是發生了火山噴發,甚至還會引發地震呢。
雖然人們非常懼怕火山噴發和地震,但其實這只是正常的自然現象而已。
如果大家能正確的認識火山噴發和地震的話,就能從根本上瞭解地球,而且還能學習到如何避開這些自然災害。
好啦,大家跟我一起開啟「地下世界旅行」的旅程吧。
系列特色
百變博士大變身,教你如何動手做實驗。
學會理論,人人都是小小科學家。
藉由詼諧幽默、博學多才的角色──百變博士,帶領讀者了解各項生物、物理科學等知識。深入淺出的敘述方式帶入主題,並輔以簡單的小實驗說明原理,透過富有美術感的趣味插圖瞭解科技時事,輕鬆漫畫加深讀者對於內容的印象。
本系列以「生活科學」的概念為主題,除了能將讀者與科學的距離拉近,進而產生親切感外,也彰顯出科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物質組成科學,而科學造就生活。」。這就是百變博士系列名的由來。
作者簡介:
何石辰、申賢全
二人皆畢業於韓國首爾大學地球科學教育學科,後一同攻讀科學教育學碩士,何石辰於陸軍士官大學任教環境學,申賢全於高中任教地球科學。作品有《地球感冒了?》、《地球很忙》、《動搖世界之力,能量》等。
繪者簡介
李京國
畢業於韓國弘益大學美術系,學習過影像設計。入選西元2008年博洛尼亞國際兒童圖書展年度插圖作者。圖畫故事作品有《像誰?》、《垃圾堆積之後》、《人世之橋》等等。
審閱者簡介
何莉芳
現任台中市立福科國中理化教師。不僅在課堂中實踐科普教育,也經營個人部落格和網站,網上著名的「zfangの科學小玩意」即是她的心血結晶。何老師藉由部落格和網站分享教學經驗以及自己整理的科學知識,讓無數的學生和科普教育同好受惠。
章節試閱
我是高溫旅行者——岩漿
我雖然不善言辭,但卻是影視界中活躍在螢幕上的老牌超級明星了。只要是有關火山噴發的災難電影拍攝時,都會邀請我參與出演。流淌在大地內部的紅色高溫液體就是我——岩漿。
岩漿就是因大地內部的岩石融化而形成。
我們岩漿無時無刻不在大地內部咕嚕咕嚕的沸騰著,準備著下一次衝出大地的機會。我現在很清閒,那就開始我們的旅程吧!
地球內部的面貌
地球內部是由4個大的地質層組成。
地球最外面的部分被稱為地殼,內部分為地函和地核,而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
地殼就像是蘋果的表皮一樣,包裹著整個地球。人們就是在地殼上生存著,而我卻生活在更深一層的地函中,在火山噴發時才能湧出地表。
地函是地球中最厚的部分,占有地球約80%的體積,大部分是由沉重的岩石構成。雖然大部分是固體形態,但也有由於受到高溫融化而成的岩漿,就像是高溫下融化的巧克力一樣。
但是比起地核,地函還算不上高溫。因為地球內部越到深處,溫度越高。
從地函往內的更深層就是地核了。與地函不同的是,地核是由金屬構成的。地核的外部被稱為外核。溫度可以瞬間將鐵融化,所以外核呈現液體形態。
地核的最內部,也就是地球的中心部分被稱為內核。儘管內核的溫度更高,但由於它受到地函和外核的巨大壓力,所以一直呈現固體形態。
地殼之下的地函是由堅硬的固體岩石構成。但地函的上層部分更為堅硬。地函上層的堅硬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大陸板塊。換句話說,地表是與堅硬的地函上層緊緊的黏在一起的。
令人驚訝的是,大陸板塊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不斷地移動中。大陸板塊移動的原因則是因為地函中的對流現象而引起的。對流就是物質如果受熱就會變輕,進而上升。相反的遇冷就會變重,進而下降的現象。地函中也在時刻發生著對流現象。
地函下面的物質受熱後,自然就會緩緩上升擴散。但在上升過程中又會漸漸冷卻而下降。這樣,地函中的物質對流的同時,地函之上的大陸板塊也會隨之移動。接下來,我們用簡單的試驗來驗證一下這種現象。
地函對流觀察實驗
準備物品
廣口透明鍋、水、木頭塊2個、瓦斯爐。
進行實驗
1,在廣口鍋中裝三分之二的水。
2,將鍋放到瓦斯爐上的正中間。因此,用鍋底比較大的鍋最佳。
3,待水熱時,將2個木塊放入鍋的正中間,然後合攏放置。
實驗結果
原本緊靠在一起的2個木塊會漸漸地朝著鍋的邊緣分開。再次將2個木塊合攏後,2個木塊會再次各自朝著鍋的邊緣分開。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這就是因為水的對流而產生的現象。鍋的中央受熱時,鍋中的水也會受熱上升,並朝著邊緣運動。隨後上層的冷水就會在下降的同時填補熱水上升後的位置。直到鍋內的水溫度相同時,水才會停止上下運動。在這個實驗中,水代表著地面。而木塊則代表著大陸板塊。現在大家是不是理解了大陸板塊運動的原理了呢?
我是高溫旅行者——岩漿
我雖然不善言辭,但卻是影視界中活躍在螢幕上的老牌超級明星了。只要是有關火山噴發的災難電影拍攝時,都會邀請我參與出演。流淌在大地內部的紅色高溫液體就是我——岩漿。
岩漿就是因大地內部的岩石融化而形成。
我們岩漿無時無刻不在大地內部咕嚕咕嚕的沸騰著,準備著下一次衝出大地的機會。我現在很清閒,那就開始我們的旅程吧!
地球內部的面貌
地球內部是由4個大的地質層組成。
地球最外面的部分被稱為地殼,內部分為地函和地核,而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
地殼就像是蘋果的表皮一樣,包裹著整個地球。...
作者序
「火山噴發和地震,只是因活潑的地球運動而產生的自然現象」
一百年前,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是運動的」的主張。當時的人們曾一度取笑他不著邊際的言辭。但是魏格納沒有拋棄自己的觀點,並最終找到了證據。因此,其他的科學家們也對魏格納的觀點產生了興趣,並對此展開了研究。最後,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研究,他發現大陸運動是由於受到了地函對流產生的力量,而且大陸在不斷分離的事實。
最終,大陸的表面分裂為很多被稱為大陸板塊的碎片,而且大陸板塊隨著地函對流而運動的思想得到了認可。後經過了無數年的變遷,才形成了現今的大陸格局。
因為那些一百年前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科學家們,人們才能繼承和延續那些讓世界都驚歎的理論知識。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能最終明白火山噴發和地震的原理。
希望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再次聽到火山噴發和地震的新聞時,能憶起這場精彩的地心之旅,同時也會認真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火山噴發和地震不只是可怕的自然災害,而且是一種因為地球內部的熱量而生成的自然現象。
地球內部的溫度非常高,所以,還有很多我們不曾瞭解的東西,但我們的知識在一代代的傳承,我們的信念也在一代代的堅定,終有一天,我們會瞭解一切我們不曾瞭解的知識。
這次旅行是不是比玩電腦遊戲還要有意思呢?請大家多多關心身邊發生的種種自然現象。而且一定要多問為什麼,因為這就是科學,也是科學誕生的理由。雖然我們的此次旅行到此結束了,但希望大家的科學之旅永無止境。
──何石辰、申賢全
「火山噴發和地震,只是因活潑的地球運動而產生的自然現象」
一百年前,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是運動的」的主張。當時的人們曾一度取笑他不著邊際的言辭。但是魏格納沒有拋棄自己的觀點,並最終找到了證據。因此,其他的科學家們也對魏格納的觀點產生了興趣,並對此展開了研究。最後,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研究,他發現大陸運動是由於受到了地函對流產生的力量,而且大陸在不斷分離的事實。
最終,大陸的表面分裂為很多被稱為大陸板塊的碎片,而且大陸板塊隨著地函對流而運動的思想得到了認可。後經過了無數年的變遷,...
目錄
地球內部有什麼呢?
16-我是高溫旅行者——岩漿。
18-地球內部的面貌
20-地球就是一幅巨大的拼圖
25-親密無間的火山和地震
27-火山和地震的發生地
大地裂變!
32-什麼是地震?
38-地震引發的海嘯
43-誰更大?
岩漿湧出地面
48-岩漿的形成
52-膨脹的岩漿
54-海底火山噴發
56-水面之上的火山噴發
58-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岩
62-噴湧而出的熔漿
火山的形成
68-火山的形成
72-姿態迥異的火山
76-高溫熱點
火山噴發與地震的可利用產物
80-岩漿和地下水相遇後的產物——溫泉
84-岩漿形成的火山島
87-岩漿的禮物——地熱能
91-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
94-火山噴發‧地震並存
100-結尾
102-小小百科
106-作者語
地球內部有什麼呢?
16-我是高溫旅行者——岩漿。
18-地球內部的面貌
20-地球就是一幅巨大的拼圖
25-親密無間的火山和地震
27-火山和地震的發生地
大地裂變!
32-什麼是地震?
38-地震引發的海嘯
43-誰更大?
岩漿湧出地面
48-岩漿的形成
52-膨脹的岩漿
54-海底火山噴發
56-水面之上的火山噴發
58-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岩
62-噴湧而出的熔漿
火山的形成
68-火山的形成
72-姿態迥異的火山
76-高溫熱點
火山噴發與地震的可利用產物
80-岩漿和地下水相遇後的產物——溫泉
84-岩漿形成的火山島
87-岩漿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