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製造業」現場,是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生產出實體的「物品」。這個過程實為非凡的景象,且能夠給人物品誕生後的感動。用於製造業的各種技術,特別是訓練有素的技術員,其技藝更令人驚嘆。
飛機的體積相當大,因此工廠也很大。由於製造過程已分工,因此只看一間工廠無法掌握其製造全貌。例如波音的飛機,雖然在波音工廠進行最後組裝,但反過來說,就算參觀波音工廠,也只能看到最後組裝作業。對於機體框架的製造以及外板加工等,大部分的作業工程,都是和其他工廠簽訂負責製造的合約,在其他工廠進行製造作業。因此,就算想「在波音工廠看某個構造零件的削切作業」,也不可能實現。
關於飛機整體的實際製造作業,首先從某個製造商開始製造小零件,再由其他製造商使用這些零件來製造尾翼等「機體元件」部位。接著各元件會被運至波音工廠,才進行最後組裝完成。這些作業流程無論是波音公司,還是歐洲共同體的國際合資製造商空中巴士,原則上都相同。
飛機內部更有引擎以及操縱裝置等諸多系統類的配備。尤其引擎完全為個別處理,引擎製造商是在製造完成後才交貨給機體製造商,並在最後組裝作業裡裝上。這就是為什麼,有一部份機種的引擎走「選擇制」,能夠讓航空公司(Airline)選擇。
各種系統設備原則上和機體元件一樣,都有各個專業製造商。這些專業製造商從機體製造商那邊簽訂契約,開發、製造系統後再裝置於機體內部,筆者在取材時,對於這些進行前置作業的製造商感到吃驚的是,「其機床幾乎青一色都是日本製」。
最近,飛機的製造零件幾乎都是強化纖維複合塑料(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但即使如此,飛機原則上還是金屬製。最常使用的就是鋁合金,暴露於高溫的部位則使用鈦合金材料。另外有部份相當低的比例會使用鋼鐵。日本製的各種作業機床則用來對這些金屬素材進行加工,這些機床也被海外多數製造商引進。
說實話,這些機台雖都是相當特殊的機械,但大部分都由一些不是很知名的企業所製造。但不管是哪一間公司製造,比較其作業精細度以及可靠性、耐久性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大家都認為「日本製的機床最好」。由於大多數公司對日本製機械的認可,加上現實也是日本製機台的使用率較高,所以這並不是因為筆者身為日本人,就開始自誇。筆者在取材時發現這樣的事實,心中不禁感到無比驕傲,而且也重新認識了日本的技術力。
客機工廠比其他大型機體的組裝工廠還要大。雖然製造商提供了工廠地板面積以及建築物的總容積數字,但無論何者,都和我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認知相差甚遠,幾乎難以想像。因此飛機組裝工廠有諸多稱號,如「是沒有柱子的世界中,最大的建築物」等,擁有相當多「世界第一」的形容詞。最容易想像的說明之一,就是在波音公司的埃弗里特工場,面積到達「1棟工廠大門的大小,和美國一座足球場地面面積一樣大」。這個說明就能夠實際感受到工廠(建築物)的大小。
本書主要都使用筆者所取材的內容以及照片,並針對今日的噴射客機製造現場的狀況,包括規模大小等,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達給各位讀者。
青木謙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