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臺灣畫家梁奕焚
在一九九九年。那年他告別世界藝術殿堂――紐約SOHO,返臺定居,被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楊茂秀教授延攬為董事,成為夥伴。我們才開始正式的交往。二○○五年,我策劃彰師附工藝術家調查,帶領博碩生多次訪談附工校友梁奕焚,並建立了基本檔案。二○○七年,因緣俱足,我與康原啟動彰化學,預計十年出版彰化學叢書六十冊,內含多元子題,其中繪畫系列有不破章、張煥彩、施並錫、陳來興與梁奕焚等人。我多次遊說梁大師並主動編輯《臺灣畫家梁奕焚》,希望能增添叢書的光彩。二○一三年九月,我特別到臺東都蘭拜訪他的「秘園」,具體說明計畫後,他欣然同意。這過程讓我深深感受到大師濃郁的鄉土情懷。他出生於彰化縣芬園鄉,小時家境貧困,半工半讀完成彰化高工初中部。一九五四年,考進臺北師範藝術科,艱苦的環境讓他成熟,更懂得求生之道,於是他努力沉潛繪畫、瀏覽圖書館典藏的秘籍。一九五八年,他跟隨現代派大師李仲生學畫。李老要他拋棄學院派的制式作畫方式,「一切歸零」,重新開始,六年之間,他積極吸收表現的、誇張的、故意的藝術理論,體會傳統與現代合一,超越時空又能把握當下的創造美學,深獲李老的稱讚,也意味著從李門畢業了。他教學創作二十多年,一九七六年,辭去教職,專心創作,年年個展,飲譽藝壇。
一九八七年,五十歲的他,改變年少時代的「巴黎夢」,獨闖藝術聖地,在紐約SOHO設立繪畫工作室,追逐藝術家的大夢。在這裡讓他有如龍游大海,鳶飛九重天,心胸整個開脫。他曾在一九九八的藝術宣言說:高更、馬諦斯、畢卡索等人早就把藝術的傳統及思想的屏障打破,並率先在他們的創造上融合了西方和東方、文明和原始,完美的呈現了他們各自的藝術風格形式。且鄭重表示,「我要世人從我的作品表現獲取未曾有過的藝術經驗,並在藝術經驗裡得到全新的東西,我很高興為這個世界留下很不一樣的藝術作品。」SOHO十年,他在眾星雲集的環境,接受考驗,以黑美人系列與內聚臺灣民俗元素的畫作,獲得畫廊、媒體及收藏家的肯定。其實,是他記憶裡的故土故民—鄉土情懷—這些元素展現的魅力,征服了藝壇。這證明了藝術的國際化必須建立於民俗的土壤,是不容置疑的大原則。
路,唯有親近大師,才可能美夢成真,例如雕刻家朱銘,年四十拜楊英風為師,使他突破傳統工匠成為一代雕刻大師。梁奕焚尋找李仲生,解構學院制式繪畫觀念,跡近畫家達文西、莫內、塞尚、馬諦斯、梵谷、高更、畢卡索、藤田嗣治、達利、齊白石、張大千、洪通,以及雕刻家羅丹、亨利摩爾等大師,他涵蓋古今中外,也成就國際性的藝術。
他強調原始性,永遠是藝術的重要基因,尤其是現代藝術。藝術生涯六十年,他深深體會到創作絕不是模仿抄襲,而是在展現自己的想法、作法。因此,主張讓淺意識來引導創作,他自白:「每當面對畫布,提起筆,人就像純真的孩子,無心的走入未來的、不曾到過的花園或荒野一樣,接受不是預設的,未曾想過卻又意外的世界,信手摘取採集,只闔家樂.2012.油畫有欣喜,沒有猶豫。這種心象或意象,就這般的源源不絕,呈現在每一幅畫上。」藝術進程不外疵、穩、醇、化四境,任何藝術家都必須循序漸進,全力以赴。顯然,梁奕焚已臻醇、化境界,因此,能縱心所欲,揮灑大手筆,展現胸中丘壑,創作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境。
一九九九年,他攀上藝術高峯之際,卻毅然決然告別藝術聖地,返回臺灣。臺北、臺中幾次遷徙,二○○六年,選擇臺東都蘭成為新住民。他如此描繪這片大山大海:氣勢磅礡的太平洋,海岸線沖起一道道白浪,推展出一大片蔚藍,平緩開闊的海平面,然後是粉青、天青、藍天白雲。白雲下連綿不斷的山巒,像美女般的吸引著陽光,非常艷麗嬌嬈。於是,買下土地,親手打造他的理想國,因為滿園秘色――秘字取自唐朝越瓷(秘色窯),所以名為「秘園」。
他與妻小五人,倚都蘭山傍都蘭灣,當家作主,縱心所欲,揮灑大手筆,以一副副畫作例證藝術生涯是天命。我把這本書名為《臺灣畫家梁奕焚》,內容包括二部分,即:上篇梁奕焚這個人,又細分一、梁奕焚的故事二十五節;二、梁奕焚的藝術觀點二十六節及附錄。下篇為平面畫展七個主題及梁奕焚生平大事紀。梁奕焚從事繪畫六十年,平常有所感受常訴諸文字,積累不少文章,我在細讀後,重新校刊、組構,使之成為進入大師繪畫世界的導引。特別在上篇以圖說畫家,下篇全彩的平面畫展七個主題,以窺其生命風景。大師相當滿意我的編輯計畫,電話中笑呵呵的回應:「絕對全力配合。」我說:「出一本別出心裁的書,表示對您的一份敬意。」
十年經營彰化學,祇為追逐一個文化夢想。發掘一些人文資源,讓彰化鄉親精神歸隊,從梁奕焚這個案例,讓我看到鄉土的凝聚力,內心自是充滿無以言說的喜悅。
林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