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觸發多元思維,跳脫思考框架
近年來,市面上介紹哲學的通俗讀物很多,而且大多寫得很好。但是,我卻聽到某些哲學界的朋友發出擔憂的聲音,認為這不是件好事。為什麼呢?
通常,愈具有深度的哲學,就愈難理解。而愈容易理解的哲學,自然就較缺乏深度。雖然這仍有程度之別,但大體上的確可以這麼說。所以,當哲學變成一種通俗讀物之後,由於要貼近大眾讀者,所以常常只能將哲學理論較淺顯的一面表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誤解就容易產生。
「與其誤解,不如不懂。」他們這麼想,但我不支持這個觀點。
我認為不管哪一種深度的哲學入門書,都有其價值,而且,即使讀者無法藉由淺顯的文字,掌握到哲學家們的思想精髓,一樣有好處。因為,哲學知識和科學知識不同,錯誤解讀的科學知識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但哲學卻非如此。
這是因為哲學本質上並不提供任何必須遵守的法則,而是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想法。這些想法就算不是原本哲學家的主張也沒關係,任何不同的想法都有參考價值,當我們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想法時,它們會引導我們思考,「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我原本不這樣想呢?」這個引導作用,將能觸發多元思維,讓我們更容易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使思想更為自由。這是哲學可以帶給大多數人的重要貢獻之一,也是每個人都應努力的目標。
不同深度的哲學書,可以協助不同階段的人朝此目標前進。所以,當你閱讀一本哲學書,覺得很難、不知在論述些什麼、感到枯燥無聊,那就表示此書不適合現階段的你。
大城信哉先生所撰寫的這本《消除現代人煩惱的哲學圖鑑》是一本非常淺顯易懂的哲學書,除了表達清晰之外,還盡可能避免使用會讓人感到困惑的專有名詞,如果你從未讀過一本讓你覺得較容易接受,並且開始踏入哲學思考的書籍,那麼,這將會是一本很好的選擇。
舉例來說,多數哲學書籍在介紹哲學家波普爾對科學本質的研究時會說:波普爾提出「否證論」觀點劃清了科學與非科學的界線,其所訴諸的一個重要觀念稱為「可否證性」,也就是「有可能可以被否證」的特質。凡是不具備這個特質的理論,就不屬於科學理論。
在上面這段描述中,那些讓人感到困惑的名詞完全沒有出現在大城信哉先生所寫的這本書裡,他僅用簡單的詞彙與例子來表達,他說:
科學就是有可能會有反證,但目前並沒有充分反證的理論。「上帝存在」這種想法之所以不是科學,是因為這種想法無從反證。… 而「雪是白色」(之所以是科學理論,那是因為)這種想法在發現「雪是黑色」時可以被推翻。
這段簡單的說明沒有使用任何專有名詞,但把波普爾對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別詮釋的非常清楚。這樣的表達方式,較能夠讓哲學理論更有親和力。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而且,這個章節也說明了科學的一個重要特質:「它永遠有可能是錯的。」而不是大眾所認為的「科學理論即是真理」。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暫且把科學當作事實來面對,畢竟科學有著最高的合理性。但不要忘記,它隨時接受挑戰,等待著被推翻的一天。愈是不容許被推翻、被質疑的想法,則偏向於宗教,而非科學。
除了專有名詞之外,哲學讓人感到艱難的另一個理由,是由於它似乎和日常生活脫節,好像談論著與現實人生毫不相干的問題。這也是哲學常常不能引發興趣的一個因素。但是,這本書的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盡量把哲學關聯到日常生活之中,讓人較容易發現哲學理論的實用之處。這不僅可以提高閱讀的樂趣,也可以學習如何活用哲學。
就以波普爾哲學來說,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實用價值何在呢?我們學習這種哲學有什麼好處嗎?作者以「為什麼人會被迷信所欺騙」為標題,這馬上讓我們知道原來學習這種哲學還可以有較不被迷信所欺騙的功用。因為,當我們學會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就同時學會了分辨穿著科學外衣的迷信(俗稱「偽科學」),而不再受騙。
而在談論伊比鳩魯的思想時,大多數的哲學書籍會針對其「享樂主義」來說明,認為人生的目的就在於追求快樂。但通常很少會去討論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抉擇裡,該如何選擇我們的人生。但本章一開頭就以一個實用的問題切入,「出人頭地是件好事嗎?
作者想要討論的問題是,人們努力想要出人頭地,目的是獲得別人的讚許,我們應該追求這種獲得別人肯定的快樂,還是不要有這種觀念而選擇做自己的快樂呢?
這個問題真的很現代化,尤其現代社會愈來愈強調競爭,「不要讓你的小孩輸在起跑點。」這種觀念充斥在許多父母心裡,小孩從小就自然而然接受了這種競爭的觀念,「人生就是要贏過別人,受人肯定。」但追求這種快樂的結果,不管未來是否真能成功,大多會引來更大的不快樂,這並不是追求幸福人生的好方法。所以,讀完這篇,身為父母的人可以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還要繼續訓練你的小孩,成就一個屬於他的不快樂人生呢?
作者這種撰寫哲學的方法,讓人容易把哲學和現實生活拉上線,不會覺得自己在讀一些根本無關緊要的無聊理論。這是本書的另一大特色。
然而,在閱讀哲學時,心裡要有一個觀念,「哲學理論並不是在訴說已完成的真相。」因為幾乎所有哲學都有反對的聲音,伊比鳩魯的想法也說不定是錯的,但是,當人們可以發現這條新思路,就可以展開新的思考,以及避免過去所沒有發現的迷思與盲點,重新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當然,哲學理論被簡單化之後,一定會折損許多具有深度的思維,這是簡介性書籍所無法避免的問題。就像是在介紹海德格思想時,作者說:
海德格把某種事物作為某種事物存在這件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連結在一起重新思考,比如說,鐵鎚之所以是鐵鎚,是因為我們過著用鐵鎚來釘釘子的生活。
雖然,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段描述很簡潔有力,但我猜想,對於大多數剛剛接觸哲學的讀者來說,如果草率閱讀,應該會很難抓到重點。其實,有些哲學(就像是海德格哲學)的深度是不太可能藉由簡單的文字清楚呈現的,而且它們幾乎就只有深度的一面,沒有淺顯的部分。所以,當我們企圖用淺顯的文字表達這類哲學時,如果沒有仔細思考,理解到的東西就可能會很空洞。所以,當讀者在閱讀中感到困惑時,請記得,裡面通常隱藏著難以表達的特殊意義。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可以先試著思考看看,這些話裡面到底具備了什麼深刻的含意呢?如果這樣的思考能激發出一些有趣的觀點,不管那是否真是哲學家的原意,都將會是件很有意義的嘗試。如果這能引發讀者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開始找尋更深入介紹這類哲學的書籍,那就更能達成本書的使命了。
也就是說,即使在面對某些特別深奧的哲學思想,難以理解其哲學的深度時,嘗試思考這些文字也可能會給讀者帶來一種新鮮感,這樣的感覺容易激發新的思維,無論這樣的新思維是否能準確解讀哲學家的原始想法,一樣有其價值,因為,那已經是屬於讀者個人的思考了。不斷增加新想法,就能從更多面向來思考問題,這是哲學的最大價值之一,也是我支持哲學普及讀物的主要理由。
總之,從學習應用各種哲學理論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引導哲學愛好者進入哲學世界的功能來說,我認為這本《消除現代人煩惱的哲學圖鑑》都是很有幫助的。相信此書的出版,對台灣哲學思考的普及化,能帶來一股新的力量。
冀劍制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邏輯謬誤鑑識班》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