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分分秒秒都在變化中,靜脈之「淨」,動脈之「暢」,每個人都不一樣。《一病一智慧》啟發我們要善待自己的身體,不輕忽小病,萬一患病也能越跌越勇,骨斷更強壯。小毛病掉以輕心,也可能會要人命;生大病,小心調理治療,也可以痊癒延壽。關鍵在於有無認知病症的智慧,經一病長一智,但不必親身經歷,周遭親友生病,亦能感同身受。神農嘗百草,百死百生,本書百讀百智慧,提醒您,多讀添智慧,更加珍惜生命。
書中所提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的病名,然而牽引出來的枝微末節,卻常是大有學問;內文解說提供思考的方向與頭緒,如穿針引線般反覆思索,可以冷靜當下的思維,落實調整對身心最洽當的作為,有效脫離個人病痛,而非病急亂投醫。
《一病一智慧》以我三十五年的臨床實證經驗為主軸,參合以中醫、西醫的醫學論證,以此架構提供讀者認識自己的小病症,進而瞭解如何改善病情,以增進生命動力與活力。
生命中,最重要的歷程是在舉手投足之間,善用身體的點滴資源,善用每分每秒。除非是發育中及活動量大的族群,否則吃、喝方面當知足常樂,養成食飲節制與種類多變化的好習慣,最益健康。
吃喝不要歐美化,而運動要西洋化。早晨醒來,多多伸(展)輪(轉)頸部(風府、風池、天柱、啞門、天突、俞府、氣戶、大椎、大杼)、腰部(腰陽關、懸樞),以及肩、肘、腕、指的關節(肩髃、手五里、手三里、內關、外關、液門、魚際),同時亦不忘動動髖、膝、踝、趾部關節(髀關、膝關、足陽關、懸鐘、大鐘、行間、俠溪),讓全身甦醒。人人都是智者,反覆翻閱自能眉開眼笑,喜上心頭。
肉體之身,沒有不生病的,只是多病、少病,大病、小病之差異而已,有人渾身是病,但不曉得自己真生病,一旦病發,已令群醫束手無策。有人是一天到晚生病,事實上根本沒什麼病,把腸胃當藥倉庫,結果吃到變大病。
何謂「生病」?就是不治療它會要人命的病,大病要治;小病呢?不可諱言,小毛病拖久了有可能惡化成大病;這也是本書要傳遞的訊息,大病有大病的處治方式,小毛病則有小毛病的調癒對策。
臨床上,無數的病理資料,存在我腦海中,「診有大方,不失人情」;熬夜晚睡、三餐不正常、運動不足,是時下不少人的通病,不時叮嚀患者要早睡、要運動,要有營養豐富、多變化的早餐,但總有無數的理由與藉口,行與不做行都在一念之間。
日出而作,是曙光啟動交感神經主宰自律神經系統的機制;日入而息,是夕陽啟動副交感神經主宰自律神經系統的機制。簡而言之,日出而作就是要心跳加速,促使心臟活潑有力;日入而息是減慢心跳,讓心臟獲得適度休息。日出而作是肺經脈、大腸經脈主宰著氣魄行為發展,日入而息,在半夜是肝經脈、膽經脈主宰著魂舍潛意識的休養。能夠鎖定早睡,就會早起,早上就有時間活動、運動,如此一來,自能遠離病苦。
人出母體之後,先呼吸、後食飲。鼻子呼吸,要鼻骨與篩骨等健全才能順暢,第一對腦神經嗅神經在大腦下面,人老化尤其是大腦退化、癡呆,嗅覺是第一個透露訊息的。腦部血液,特別是腦脊髓液,就是從篩骨間縫的上矢狀靜脈竇起始區開始,經額骨、巔頂骨送往枕骨的橫靜脈竇,S狀靜脈竇穿出頭顱外成為頸內靜脈,生命的品質幾乎鉅細靡遺地展露在此,特別是鼻骨與篩骨的結構與功能表現,《內經.五色篇》言及「庭者首面……直下者肝」,就是肝經脈與腦功能展現於額骨的「天庭」,與鼻骨的「直下」,保存個人生命有記錄以來的全記錄。至於枕骨與第一頸骨的結構與功能表現,《內經.脈要精微論》有言「頭傾視深」,就是第十二對腦神經舌下神經穿過枕骨,表現於舌頭的功能,人的味覺品質上。
人生而平等,在健康的條件下,每人都有三億個肺泡,140㎡肺泡面積在與天地做氣體交易,呼吸變淺、變短、變急,這都是生病的訊息,一不小心,或塵緣終了,就生死永隔,自求多福才能順著生老病死的程序,而不是猝死、心肌梗塞死,也不是意外死,而是壽終正寢,執著於規律的運動與良好飲食習慣,才不會引發臟器功能障礙或衰竭。
是以,不生病、少生病的智慧,開始於認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