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蘋作者盧布朗最後遺作,中文版首度出版!
未曾讀過的感動,封藏七十年的手稿,獻給所有亞森.羅蘋書迷。
羅蘋最後的冒險,為了是「幫忙建立能讓世界和平的體系」
這本為了無數羅蘋迷首度發行的小說,必能使各位讀者驚豔,由原作者莫里斯.盧布朗遺稿,
剛於2012年於法國首次出版,本書也是全球首本中文版本。
這位怪盜給我們太多驚喜了!這次隨年齡增長而有所改變的羅蘋相信會讓各位更加喜愛。
這位成天留連於城堡及沙龍,渴求刺激與浪漫的怪盜,現在竟成了在郊區教導一群孩子的教育家,變成「咕咕隊長」的怪盜紳士今後唯一心願,竟是追求社會公平正義……
文壇永遠的頑童、推理大師倪匡重量推薦
亞森羅蘋是極好看的古典浪漫奇情小說。
六、七十年前看得如癡如醉,昔日感覺重臨,樂何如之!
最富魅力的怪盜紳士亞森‧羅蘋全新版本
★法文原文全譯本,完整閱讀羅蘋最佳版本
★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推薦
★全球知名網路書櫃「好讀」(goodreads)讀者5顆星推薦
★《紐約時報》評選為最值得注意圖書
★21世紀法文最佳原典翻譯
作者簡介:
◎推理東西軍書展
莫里斯‧盧布朗(Maurice Leblanc, 1864 -1941)
1864年出生於法國盧昂,在研習法律之後,投入新聞工作。盧布朗在1907年出版第一部犯罪小說作品《怪盜紳士亞森•羅蘋》之後,書中主人翁廣受讀者喜愛,盧布朗隨後以亞森•羅蘋為主角,撰寫一系列共三十則故事,包括《怪盜與名偵探》(1908)、《奇巖城》(1909)、《水晶瓶塞》(1912)、《八大奇案》(1923)、《魔女的復仇》(1935)等。莫里斯•盧布朗1941年卒於法國南部的佩皮尼昂。
譯者 吳欣怡
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高中法語教師,目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喜歡文學,熱愛翻譯,譯有法文繪本《三隻小豬不一樣》以及好讀出版《奇怪的屋子》、《古堡驚魂》、《羅蘋的財富》等書。
◎【特刊】 亞森‧羅蘋冒險系列盒裝三部曲隆重登場!
譯者簡介:
吳欣怡
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高中法語教師,目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喜歡文學,熱愛翻譯,譯有法文繪本《三隻小豬不一樣》以及好讀出版《奇怪的屋子》、《古堡驚魂》、《羅蘋的財富》等書。
作者序
前言
將本書獻給死忠書迷及尋覓此書的朋友
佛羅倫斯˙盧布朗(Florence Leblanc)
壁櫥頂上偶爾藏有被遺忘的珍寶,我便是因此在無意間,發現祖父莫里斯˙盧布朗快辭世前構思的小說。文稿小心翼翼地收在當時常用的大型文件夾內,包上一層羊毛布,再以附有鐵鉤的布條捆綁,鐵鉤早已生鏽,根本解不開…
《羅蘋最後之戀》寫於1936至1937年,沒多久,祖父開始為健康狀況所苦。這也解釋了他沒有如常親自修改整份打字稿的原因。在巴隆(Balland)出版社同意下,我不打算做任何修改,因此各位將在後續內容中讀到完整原文。
此作品讓我們看到煥然一新的亞森˙羅蘋,他以新思維教導「理想區」(zone sensible)的孩童,成了當今教育界人士的前輩,「理想區」在當時「前人民陣線」(pré-Front populaire)的氛圍裡(可說是法國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成了巴黎郊區的重大革新概念。
為了紀念祖父逝世七十週年,我願將本書獻給死忠書迷及尋覓此書的朋友,《羅蘋最後之戀》人物的現代化特質必能再次擄獲讀者的心,各位將在書中發現,永遠的「怪盜紳士亞森˙羅蘋」除了熱情不減,其用語及文風全呈現嶄新風貌。
寫於艾坦達鎮(Étretat),2012年4月12日
序
莫里斯˙盧布朗最後之作
賈克˙戴胡亞
據莫里斯˙盧布朗留下的手稿,本篇原名為《亞森˙羅蘋最後冒險》(La Dernière Aventure d’Arsène Lupin),後來在共一百六十頁的打字版本,才改為《羅蘋最後之戀》,其中亦見多處由莫里斯手寫修潤的痕跡。主文詳見於序後。
事實上,莫里斯˙盧布朗似乎經常描述亞森˙羅蘋的最後冒險,猶記《奇巖城》(L’Aiguille creuse)的結尾(怪盜紳士下定決心拒絕再戰),或《813之謎》文末(他打算自殺)都有類似的敘述;而1934年刊登於《法國日報》(Le Journal)的連載小說《魔女的復仇》(La Cagliostre se venge)也很像怪盜紳士的最後冒險。
事實上,書中的主人翁到後來幾乎動不動就失眠。
莫里斯˙盧布朗這人走的作家運很特別。年輕時野心勃勃地寫了一些小說及短篇故事,儘管得到幾個評論家的讚賞,卻始終沒沒無名。結果,亞森˙羅蘋讓他一炮而紅,受歡迎的程度之強,連他自己都嚇一大跳,該系列即被歸為冒險小說。糟的是,與莫里斯簽約的哈榭特出版社(Hachette)要他只寫這類「人手一張」的作品就好,因此他根本無法發行被出版社評估為「不符效益」的短篇故事集。
即使作品暢銷,莫里斯˙盧布朗仍不停想著如何推陳出新。他開始創造亞森˙羅蘋的分身,例如吉姆˙巴內特(Jim Barnett)、巴達札(Balthazar)、多侯戴(Dorothée)、傑利科王子(Jéricho)等,另外也嘗試其他文學類型,例如他聽從1905年領他走入偵探小說一途的皮耶˙拉菲特(Pierre Lafitte)建議,撰寫科幻冒險小說《三隻眼》(Les Trois Yeux)及《怪事》(Le Formidable Evènement);同時投身於歷史小說及在1920年初獲得莫大成功的文學類型-愛情小說,當時如維克多˙瑪格莉特(Victor Margueritte)、阿佛海˙瑪莎(Alfred Machard)、莫里斯˙德科哈(Maurice Dekobra)或皮耶˙佛洪戴(Pierre Frondaie)等人的書跟麵包一樣好賣,莫里斯在《羅蘋最後之戀》更是放手加入較先前羅蘋作品中更「前衛」的思想。
直到1930年代,莫里斯˙盧布朗才成為享負盛名的小說家,評論界終於給他應得的敬意。像是以嚴苛評論聞名的《政治文學年刊》(Annales politiques et littéraires),曾在一次大戰前寫過關於怪盜紳士的關鍵評論,也在1930年寫信給他,信中表示「在眾多待評論的作品中,本刊非常榮幸能評述您的作品。」此外,《文學小說》(Nouvelles littéraires)的創辦人及總編輯、兩次世界大戰間著名的「文學工匠」佛耶德里˙勒菲荷(Frédéric Lefèvre),於1930年5月17日出版的《共和國》(La République)中,提到莫里斯˙盧布朗是「當今最偉大的冒險小說家」,且「他是道道地地的小說家,也是道道地地的作家。」
同樣嚴苛的雜誌《藍頁》(Les Feuillets bleus)亦於1931年5月16日表示發現他「擁有洗鍊的文筆及引人入勝的情節,字裡行間饒富趣味,難以抗拒。」還有自視甚高的《讀物雜誌》(Revue des lectures)在1932年7月也曾點出「無須表揚莫里斯˙盧布朗了,因為他說故事的功力早已舉世聞名。」
光看其作品受歡迎的程度,就知道如此榮耀當之無愧,因為無論戲劇、電影、電台全是亞森˙羅蘋,來自各方翻譯或改編的邀約也越來越多。
而莫里斯˙盧布朗仍有許多計畫,1933年4月,在未告知哈榭特出版社的情況下,他向弗拉馬雍出版社(Flammarion)文學主編馬克˙費雪(Max Fischer)毛遂自薦愛情小說《裸女照》(L’Image de la femme nue),並在同年11月24日與對方簽約,契約中承諾將出版「三本由他創作的小說,且不得採用人手一張的形式」(原文如此)。當1934年新書上市,小說文案寫著:「誰想得到永遠的亞森˙羅蘋作者,竟可以是位犀利剖析愛情煩憂與歡愉的談愛大師?」
接著,他為弗拉馬雍出版社寫了另一本愛情小說《藍草皮醜聞》(Le Scandale du gazon bleu),1935年出版時多了這行字:「一本由亞森˙羅蘋作者創作,但可不是人手一張的小說。」弗拉馬雍的廣告更宣傳:「亞森˙羅蘋之父拉開浩瀚無際的偵探小說之門,任由讀者盡情想像,再帶領喜愛探索迷途的讀者依從想像揭開謎底。想像?倒也不完全,還是得靠智慧及天賦。翻閱《藍草皮醜聞》,頁頁扣人心弦,讀者沒空想作者寫作技巧多好,只會一股腦從現實生活掉入書中世界,掉入一個比當今更富足卻同樣真實的世界,而握著那把鑰匙的正是莫里斯˙盧布朗。」
電影也在莫里斯的計畫之中,例如《決一死戰》(Duel à mort)或《蠍子的三個女人》(Les Trois Femmes du scorpion),後者戲中角色莫里斯騎士(Maurice Chevalier)即為亞森˙羅蘋書中人物。另外他也將《奇巖城》、《水晶瓶塞》(Bouchon de cristal)及《藍草皮醜聞》改編成劇本。他留下數部戲劇作品,例如《刻不容緩》(Un quart d’heure montre en main)或《我的女人》(Cette femme est à moi),後者將歐樂嘉公主(Olga)及亞森˙羅蘋搬上螢幕,只是羅蘋改名為唐˙路易(Don Luis)。
而當靈感取自小紅帽(Le Chapelet rouge)的電影《暗影人》(L’Homme dans l’ombre)獲得空前成功後,莫里斯在1935年12月24日寫信給馬克˙費雪:「親愛的朋友,我有源源不絕的計畫,電影賣座為我開拓許多途徑,但我得暫時停下腳步。《藍草皮醜聞》對布呂雷(André Brulé,二十世紀前葉非常有名的法國喜劇演員,是第一位於1908年詮釋電影版亞森˙羅蘋的演員。)是很重要的羅蘋電影,不少作曲家也希望我多寫些大場面的劇情,不只電影,廣播劇這邊,我也寫了一系列的羅蘋短劇。總之,我不斷開拓事業版圖,另外寫了一本描寫小巴黎人的小說,未來還有連續劇。但我多希望能在弗拉馬雍出版第三本書,主題我想好了,很有趣的。只有寫小說這份工作,才能讓我真正樂在其中。」隔年7月24日,他從艾坦達鎮來信:「我一直在構思第三本小說,書名暫訂為《以眼還眼,以命償命》(Œil pour œil, corps pour corps)。」
1935年1月,莫里斯與哈榭特出版社合作一部歷史小說,準備集結成「法國歷史秘辛年表」。不過,他中途放棄這個計畫,這份名為《百年戰爭》(La Guerre de mille ans)的手稿並未完成,只是仍有部分素材(例如黃金的秘密)被應用於《亞森˙羅蘋最後之戀》。小說一開始同樣採用《百年戰爭》的主題,只是將拿破崙麾下、打贏蒙米拉伊(Montmirail)戰役的卡柏將軍(Cabot)換成羅蘋將軍。而《百年戰爭》及《羅蘋最後之戀》皆提及蒙卡梅(Montcalmet)及卡柏兩家族的競爭,簡直可稱為《「翻舊帳的」最後之戀》,名字則分別改為蒙泰古(Montaigu)及卡布雷(Capulet)。莫里斯˙盧布朗還從另一本尚未出版的小說《四女三男》(Quatres filles et trois garçons) 挪用大部分元素,有些橋段甚至原封不動,直接加進《最後之戀》。亞森在《四女三男》中是教導一群孩子的老師,其中兩位還是他的私生兒女喬瑟夫(Joséphin)及瑪麗˙泰瑞思(Marie-Thérèse),那是在與美麗的科拉˙蕾娜(Cora de Lerna),也就是卡莫小姐(Camors)結婚後才決定收養的。本書也有1867年歐達夫˙佛耶(Octave Feuillet)的小說《卡莫先生》的影子,該書主角是一位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的紳士。
總是不斷改變小說場景的莫里斯˙盧布朗,這回將羅蘋冒險終曲安排在朋騰區(Pantin)附近,一處極為神秘的「場區」(la Zône)(原手稿的寫法)。怪盜紳士得對抗情報局(l’Intelligence Service)局長,據書上說,他只想「幫忙建立能讓世界和平的體系」,就1936年而言,這真是很貼近現況的主題…
在這最後之作,莫里斯˙盧布朗比照以往亞森˙羅蘋精彩的冒險(大家都會想到《奇巖城》!),融合了過往歷史(有利勒柏納區(Lillebonne)的古戲劇、聖女貞德(Jeanne d’Arc)、瑪麗皇后(Marie-Antoinette)、七年戰爭的將領蒙卡姆(Montcalm)、拿破崙及他的將軍們,令人眼花撩亂)與當時的隱憂(飛機、工人住宅區或學者亞歷山大˙皮耶(Alexandre Pierre)為了「利用深海洋流熱力」而施工。)
至於文風,就目前這個詞語多所缺漏的版本,只能評斷應該多少受到在弗拉馬雍出版的愛情小說影響,其中可見不拘語法的筆調及通俗用語,有點粗魯,偶爾甚至粗俗,這在「美好時代」時期的亞森˙羅蘋冒險作品裡是找不到的。
1936年9月,莫里斯在他媳婦德妮思(Denise)娘家一棟位於杜葛(Touquet)的阿萊絲恩別墅(L’Arlésienne)完成《亞森˙羅蘋最後之戀》,應該就是怪盜紳士的最後冒險。兩個月後,他因腦充血,工作幾乎停擺,雖然1937年初又加了些修改,但這最後的字跡潦草難辨。
這也難怪為什麼《最後之戀》並非莫里斯˙盧布朗最好的作品,的確,我們能在打字版末頁見到他親手所寫「全文完」一詞,但並不表示他認為作品已經完成,因為根據十七世紀古典文學家布瓦羅(Boileau)「作品得修改二十次」的建議,這位作家習慣小心仔細地進行無數次修改。他先擬草稿,有時採電報體,我們也找到幾頁是以打字體呈現,簡單舉一例,故事開頭說「布里襄多(Brichanteau)踏著沈重步伐離去。」似乎是戲劇才會用的精簡指令,作者若有充裕時間一定會加以潤飾。儘管有缺漏,此書依舊有美妙的橋段,特別是莫里斯˙盧布朗著墨巴黎近郊的「場區」及場區的居民時。
因此,這本為了無數莫里斯˙盧布朗迷首度發行的小說,必能使各位讀者驚豔,這位法國小說家給我們太多傑作了!我們敢打包票,他一定很有興趣看到這位隨年齡增長而些許改變的羅蘋。這位紳士在初次登上雜誌《無所不知》時,成天留連於城堡及沙龍,現在竟成了在神秘郊區(banlieue)(也就是現在的「區」(quartier))教導一群孩子的教育家,變成「咕咕隊長」的怪盜紳士今後唯一心願,就是追求社會公平正義。
作者後記
亞森˙羅蘋是何方神聖?
莫里斯˙盧布朗
亞森˙羅蘋是如何誕生的?
完全是一連串巧合。不過就某日我對自己說:我要來創造個冒險家角色,然後給他這樣和那樣的性格,當下我根本沒料到他會成為我作品中的要角。
我不是忙著寫道德小說就是愛情小說,這些作品讓我小有知名度,我也一直與吉爾˙柏拉文刊(Gil Blas)有固定合作模式。
而某日,好友皮耶˙拉菲特(Pierre Lafitte)向我邀稿,為他正籌備發行的《無所不知》(Je sais tout)創刊號寫篇冒險故事。我沒寫過這種類型,所以遲遲無法決定是否嘗試。
終於,一個月後,我將故事寄給皮耶˙拉菲特,內容是由一名搭乘勒阿弗爾(Le Havre)往紐約航線客輪的旅客,陳述船遭遇暴風雨,無線電報正警告大家惡名昭彰的怪盜亞森˙羅蘋在船上,且以「R」之名旅行…這時,狂風暴雨切斷通訊,不用說,此消息引起全船一陣騷動。船上開始發生竊案,凡名字為「R」開頭的旅客皆遭到懷疑。其實敘述者就是亞森˙羅蘋,雖然明明是故事裡的角色,但因表達方式客觀,似乎沒有讀者懷疑到他身上。
故事獲得廣大迴響,但當拉菲特再請我寫時,我拒絕了,因為當時法國社會對神秘小說及偵探小說評價很低。
我堅持了六個月,卻也一直在考慮,加上拉菲特不停遊說,我提醒他小說結局已定,主人翁坐牢去了,等於斷了之後故事的發展,他卻淡淡地回我:「那只好安排他逃了。」
於是就有了第二篇故事,亞森˙羅蘋在牢房裡繼續運籌帷幄,第三集就越獄了。
為了寫第三集,我還想到去向保安局長討教,見面時他非常友善,還主動表示願意看看我的稿子,結果八天後他寄還稿子,隨信只附上名片,無任何評論建議,他一定覺得這種逃亡根本不可能發生!
此後,我成了亞森˙羅蘋的俘虜!英國率先翻譯他的冒險故事,接著是美國,如今,這些故事已風行全世界。
而「怪盜亞森˙羅蘋」稱號的由來,只因為我打算集結最初幾篇故事,又剛好得給這些故事找個老少咸宜的名字,才臨時想的。
亞森˙羅蘋冒險中,有許多重新編寫的元素,其中最具張力的是我讓他以艾洛克˙休曼(Herlock Sholmès)的身份,對決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不過我敢說自己完全未受柯南˙道爾(Conan Doyle)的影響,而且因為某個好理由,在我創造亞森˙羅蘋之際也未拜讀過他的作品。
其實影響我的作家絕大多數是我兒時讀物的作者,例如美國文學家菲尼莫˙科柏(Fenimore Cooper)、法國作家阿梭隆(Assollant)、法國偵探小說家嘉保里歐(Gaboriau),以及後期的巴爾札克(Balzac),其筆下角色佛特漢(Vautrin)令我相當震撼。但其中影響我最深、也最讓我入迷的,應是艾德嘉˙坡(Edgar Poe)。我認為他的作品是神秘冒險故事及偵探冒險故事的經典。後來同類型的小說不過是重現他的模式,問題是天才的模式又怎能重現,因為只有他懂得創造驚悚氣氛包圍故事主軸,這點之後已無人嘗試。
另外,他之後的作家通常沒有同時走在神秘與偵探兩條路上,幾乎都往後者發展。因此,才會有嘉保里歐、柯南˙道爾以及所有在法英兩地,受他們啟發的文學浪潮崛起。
個人並不打算專攻哪項,我所有的偵探小說都是神秘小說,所有的神秘小說也都是偵探小說,甚至我必須說,是書中的角色引導我寫作方向。
而且情節會隨著核心角色是匪徒或偵探改變,不見得每次相同。當主角是偵探,代表樂趣在於讀者永遠不知道他會往哪兒去,因為讀者是跟著面對未知人物的偵探前進。相反地,當情節繞著匪徒打轉時,大家就會預先知道犯罪情節,畢竟主角正是匪徒。
另一方面,我還得將亞森˙羅蘋設計成雙重角色,他是盜賊,同時也是好人(因為小說主角不能是壞人)。我必須多寫些人性面,好讓大家能接受他的竊盜行為,認為他是情有可原,甚至合乎情理。這些元素包括,首先,他偷東西經常為了好玩而非貪婪,再來,他從不偷善良人的東西,偶爾還很慷慨。
最後,再將他某部分不光彩的事蹟解釋成出自情感的驅使,好給他證明自己勇敢、無私、具備騎士精神的機會。
柯南˙道爾筆下的夏洛克˙福爾摩斯純粹熱衷於解開謎底,讀者感興趣的也只有他成功破案的方法,反觀亞森˙羅蘋總是不斷牽扯各種事件,而且常常連他也不明白為何發生在自己頭上,但他仍堅持風光脫身…意思就是得變得比以前更有錢一點。他會為了找出真相勇於冒險,只要這真相能讓他荷包滿滿。
然而這並不表示他覺得自己是全民公敵,他反而自認:「我是優良市民…假如有人偷我的錶,我一定大喊抓賊。」因此依他看,他是社會的一份子,而且捍衛社會秩序。但骨子裡對他認為必要也贊同的秩序,卻是一邊支持,一邊搗亂。他卓越的偷盜天賦注定讓他難成善類。
不過這些冒險中,有另一項饒富趣味的要素,我覺得頗具原創價值。雖然當下我並未這麼想,因為沒人能預見自己會把作品寫成什麼樣,我們的想法造就我們的模樣,而此模樣經常也就是自己內在的投射。在亞森˙羅蘋的例子中,有趣之處在於與現代的連結,在現代的元素裡,融合過去,尤其是歷史性,甚至傳奇性的東西,這並非像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透過說故事的方式重建過往事件,而是直接破解古老懸案。亞森˙羅蘋便透過這種探索風格,不斷結合類似的神秘事件。
亞森˙羅蘋系列冒險故事裡有不少事件,時空背景雖是現代,但解開的是古老的謎團。例如《棺材島》(L’Île aux trente cercueils)提到一處被三十座礁石圍繞的峭岩,人們稱其為「波西米亞國王石」(Pierre-des-rois-de-Bohême),代代相傳只要將病患放在岩石上,病人就會痊癒,卻沒人知道源由。最後是亞森˙羅蘋查出,某艘載運這塊波西米亞石的船,從高盧或塞爾特祭司時代擱淺至今,眾人口中的奇蹟則是因為岩石裡含有「鐳」的物質(而波西米亞即是鐳最大產國)。
以這類素材創作的偵探冒險小說大大強化了主題,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儘管亞森˙羅蘋如寡廉鮮恥版的唐吉科德(Don Quichotte),仍廣受歡迎及引人入勝的原因。
寫於小瓦爾(Le Petit Var),1933年11月11日星期六
前言
將本書獻給死忠書迷及尋覓此書的朋友
佛羅倫斯˙盧布朗(Florence Leblanc)
壁櫥頂上偶爾藏有被遺忘的珍寶,我便是因此在無意間,發現祖父莫里斯˙盧布朗快辭世前構思的小說。文稿小心翼翼地收在當時常用的大型文件夾內,包上一層羊毛布,再以附有鐵鉤的布條捆綁,鐵鉤早已生鏽,根本解不開…
《羅蘋最後之戀》寫於1936至1937年,沒多久,祖父開始為健康狀況所苦。這也解釋了他沒有如常親自修改整份打字稿的原因。在巴隆(Balland)出版社同意下,我不打算做任何修改,因此各位將在後續內容中讀到完整原文。
此作品讓我們看到煥...
目錄
前言
推薦序
楔子
第一章 遺囑
第二章 七億危機
第三章 揭密
第四章 貧民區酒吧
第五章 咕咕上尉
第六章 奇怪的男人
第七章 救援行動
第八章 不可能的愛
第九章 敵人現形
第十章 羅蘋的財富
第十一章 跟蹤
第十二章 說明原委
第十三章 行兇失敗
第十四章 天羅地網
第十五章 正面對決
第十六章 女人心事
後記
前言
推薦序
楔子
第一章 遺囑
第二章 七億危機
第三章 揭密
第四章 貧民區酒吧
第五章 咕咕上尉
第六章 奇怪的男人
第七章 救援行動
第八章 不可能的愛
第九章 敵人現形
第十章 羅蘋的財富
第十一章 跟蹤
第十二章 說明原委
第十三章 行兇失敗
第十四章 天羅地網
第十五章 正面對決
第十六章 女人心事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