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元末爭霸
●金陵新皇朝
已是臘月時節,南京應天府裡,透著幾許寒意,倒也還不到刺骨的地步,厚實高聳的城牆,抵擋寒風,熙來攘往的百姓,忙碌地張羅著過年。
正陽門內,矗立著宏偉的吳王府,新漆的門柱,還嗅得出原木的氣息。
吳王朱元璋麾下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掂了掂手裡捧著的奏表,深深吁了口氣,稍稍舒緩被緊張感壓得喘不過氣的胸膛。
「吳王要當皇上啦!」他的腦海中不斷迴盪著這個聲音。在此同時,另外一個聲音也隱約縈繞著:「朱元璋真的適合當皇上嗎?他會善待我們這群陪著他打天下的老友嗎?」
李善長搖搖頭,試著讓第二種聲音摒除在腦海之外,理了理衣冠,向宮門口的管事使了個眼色。管事的朗聲說道:「宣國公率文武官員晉見!」聲調拉得很長,還沒當上皇帝,就已是十足的皇帝派頭。
身後那群文官武將排列在一起,聲勢頗為浩大,只不過放眼望去,沒有多少位特別搶眼的人物。
搶眼的人物大多還在外征戰。征虜大將軍信國公徐達、副將軍鄂國公常遇春,兩員勇將領著步騎二十五萬,正在北方的中原掃蕩。攻陷大都,趕走蒙古韃子指日可待;征南將軍胡廷瑞、副將何文輝,還有猛將湯和,正在指揮往福建的征途之上,割據當地的陳友定根本不是對手。智勇雙全的將領們都在外南征北討,拱衛著即將成為帝王之都的南京城。
「相國,大王讓您進去了。」
管事的已經把門打開,李善長還愣在原地,所以管事出聲提醒了那麼一句。
「……這些名臣名將都順服在他的帳下,願意為他拚命,幫他打天下,這宏偉的南京城,又怎麼不能成為帝王龍興之地呢?」在他腦中閃著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劉基、宋濂這些人的影子,當然還有他自己。「我還在懷疑什麼呢?」李善長又吁一口氣,對管事的點了點頭,踏進吳王府的大殿。
殿中央,坐著一個身著華服,相貌頗為醜陋的中年漢子,那便是自稱吳王的朱元璋。一張長長的臉上滿是麻皮,笑吟吟地在那兒等著。他早已知道李善長今日前來求見的意圖,一見他進來,也不等他說那些冠冕堂皇的話,便道:「你要講什麼,就快點講吧!」
李善長愣了一下,隨即說道:「殿下,臣……臣有要事稟奏。」
「我不是讓你快講嗎?就別在那裡說廢話了吧!」
朱元璋本來就長得醜,眉頭一皺,變得更醜了。不過醜歸醜,卻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度,文武百官從來也不敢取笑他的長相。
李善長攤開奏表,不敢再多說些什麼,索性照著上面寫的唸了起來。奏表是他自己寫的,唸起來自然鏗鏘有力,行雲流水:「……開基創業,既宏盛世之輿圖;應天順人,宜正大君之寶位!」唸到此,他不經意地看了朱元璋一眼,朱元璋彷彿陶醉在字裡行間,神色飄飄然,這讓他更有把握了,繼續唸道:「……必當臨御於宸居,上以答於天心,下以符於人望。冀俯從眾請,早定尊稱……」這份由百官聯名,李善長撰寫的勸進奏表,事實上,是朱元璋自己的意思。早在多年前,當他的勢力剛剛穩定下來的時候,他就已經想要稱王稱帝了。當時身旁的謀士如劉伯溫等人,紛紛勸說:「如今天下群雄未平,急於稱王,只怕會樹大招風,成為眾矢之的。」
朱元璋一想也對,就把潛藏在內心的這股慾望強壓下來。但是此時此刻,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都已遭他消滅,南方已經沒有可以和他匹敵的割據勢力;北方的元朝,陷於反反覆覆的內訌,地方將領殺成一團,幾十年前縱橫歐亞無敵手的鐵騎,變得連讓人害怕的理由都沒有。
天下統一在即,朱元璋的權力慾望又如野火般熊熊燃起,三年前,公元一三四六年,元朝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剛在鄱陽湖打垮勁敵陳友諒的他,就已經自稱吳王了,不過用的還是他的舊主小明王韓林兒的年號,兩年後,韓林兒死去,他就改吳為他的紀年。
這回他再也忍不住,早已命人在南京城裡大肆修繕,營造宮室城郭,讓稱為應天府的南京成為一個具備帝王氣象的大城池。
但他倒也沒有忘記和部下們商量一下。劉基表示,元朝皇帝還沒逮著,此時稱帝,雖說稍顯急躁,卻也不失為宣示自身正統的好辦法。李善長也說,朱元璋就如當年漢高祖劉邦,同是平民出身,百姓受到蒙古人荼毒,正應該由朱元璋出來號召,使天下歸心。
既然部下們沒有反對意見,繼承大寶之事也就順理成章。李善長向來是最主要的文膽,尤其對這類辭令甚為熟悉,就由他負責起草奏表,宋濂在旁幫著潤飾一番,就成了這篇李善長朗聲讀給朱元璋聽的文章。
其實文章本身並沒有讓李善長花太多心思,就如宋濂半開玩笑時說的:「不是會三勸三讓嗎?這才只是第一篇,寫得太好,下兩篇就沒辭啦!」
自古以來,政權交替,就有這種不成文的規矩。文武百官勸進,主公假惺惺地表示自己才德不足,不能接此重擔,回絕百官的要求。
百官這時候如果就此罷手,那就要倒大霉了。主公回絕,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謙虛,並不表示他真的不想當皇帝,因此文武百官還得再演一次,主公還得再讓一次,直到第三次,主公才在百般不願,無奈萬民擁戴、四海歸心的情況下,繼承皇帝大位。
原本李善長以及底下的文武百官都是這麼想的,誰知朱元璋卻不甩這一套,他聽完勸進奏表,笑瞇瞇的點點頭,「寫得很好嘛!」他道:「把我講得這麼了不起,呵呵!既然我這麼了不起,我不當皇帝誰當皇帝呢?」
他說得倒也沒錯,李善長不敢反駁,只不過沒想到他會這麼直接,這麼不加修飾的說出口,也許因為他是平民出身的關係吧。
「這樣也好……」李善長心想:「至少……不用再寫底下兩篇奏表了。」
十天之後,奉天殿落成,朱元璋搬了進去,並且率領全體官員前往城郊築起的祭壇召告天地。「……惟臣帝賜英賢,為臣之輔,遂戡定諸雄,息民於田野。今地周回二萬里廣,諸臣下皆曰生民無主,必欲推尊帝號,臣不敢辭,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祉……」在這份寫給上蒼的奏表之中,他和天地約定,如果他登基那天,天氣清朗,就表示他可以擔任皇帝之職;如果不行,就請上天降下狂風暴雨,也好讓他心裡有數。
他將天下之號定為大明,以洪武為年號,以南京應天府為都城。於是,一個平民百姓出身的朱元璋,就此成為歷史上的明太祖。傳統觀念的華夏王朝正朔,又再度回歸到漢人的手裡。
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就是明太祖與天地約定的登基之日,也不知道是真有天命還是僅止於巧合,連日來的綿綿陰雨,竟然在那天放晴了。明太祖高興極了,連連稱讚劉基:「伯溫選定的這一天,真是選得太好了,今天有個好兆頭,以後就會更好!」
「皇上過譽,皇上乃天命所依歸,臣也不過只是應著天意,如此而已。」
劉基其實是懂得觀天象的,其實這也沒什麼,只要多觀察雲的形狀與天色的變化,就能推測往後數日是陰是晴,這種知識是從生活經驗中累積而來的,卻往往被別人誇大成無所不知的神力,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云云,他並不喜歡這樣。
他比皇帝大了快要二十歲,飽讀群書,學問淵博,皇帝向來很聽他的話,曾經對他說:「如果我是漢高祖劉邦,你就是我的張子房!」可見皇帝是多麼倚賴他。因此今天皇帝登基之日,能有這樣一個好預兆,劉基也替皇帝高興。
不過,到了接受百官朝賀之時,劉基站在百官行列之中,與眾人一同高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時候,看著皇帝那張醜臉上明擺著一副天地萬物唯我獨尊的表情,當年陪著他一同打天下的好兄弟,如今全都成為他的臣子,生殺大權完全操縱在他的手上,頓時,劉基感覺到眼前的景象距離自己無比遙遠,同時心中也隱約升起一股不安的感覺。
大殿布置得金碧輝煌,文臣武將的神情也都受到這種富貴容華的氣氛所感染,苦難過完了,終於可以享福了!似乎每個人都是這麼想的。但是劉基卻被一個疑問困擾著:「能共患難,就能共享福嗎?」
有難同當的人多,有福能同享的人卻少,在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儘管皇上當初曾經拍著劉基的肩膀對他說:「如果我是漢高祖,你就是我的張子房!」這代表什麼呢?漢高祖當年不是把大功臣韓信除掉了嗎?劉基隱隱覺得,這種時候,還是學學從前的張良,明哲保身比較妥當。也許朱元璋當初那樣說的時候,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他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只是默默地望著龍椅上的皇帝,腦海之中回想著過去自己幫著朱元璋出謀策劃,一步一步取得天下的種種。
「過去的日子,應該不會再回來了吧!」劉基長長地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