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老殘遊記》——影響甚廣的晚清小說
相信《老殘遊記》這部小說,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尤其是〈明湖居聽書〉一段,裡面描寫的王小玉聽書更是傳神。在我就讀高中時,大約是西元一九九七至一九九九年間,直至現在,高中課本都有收錄這篇文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小玉便啟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菓,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第二回〉這段文字描寫王小玉唱功了得,不直接說她唱得如何,因為聲音本來就是抽象的,很難用具體的文字來準確的表達,加上每個人的感受又略有不同,作者透過誇飾的手法來形容王小玉說書,令聽眾全身上下從裡到外無一處不舒暢。由此可見作者的敘事功力十分了得,讀這本《老殘遊記》更令人有種想要知道後續發展的慾望,不知不覺就一回接一回,一章接一章的讀了下去,直至結尾,又覺得篇幅太過短小,總希望作者能多寫一些。這就不難了解為何在不受關注的晚清小說中,《老殘遊記》能影響深遠,並且被翻譯為多國語言,諸如:英文、日文、俄文等,在國際間也深受社會大眾稱讚,可見《老殘遊記》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即使到了今天,也不可忽略《老殘遊記》的價值,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小說。
寫實小說:反映社會現實、揭露時弊
本書名為《老殘遊記》,實則是藉由遊記之名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特別是揭露酷吏對於老百姓的荼毒。酷吏又分為貪官與清官兩種,貪官就是收受賄賂,想盡辦法斂財的官員;清官不收賄賂,這種官員自以為清廉就能為所欲為,審判案件不求查明真相,為了破案不惜屈打成招。作者認為清官對於老百姓的荼毒遠甚於貪官,貪官對百姓的迫害人人皆知,然而清官對於百姓的迫害卻很少人提到,所以作者特別對這種官員加以著墨。書中提到的曹州知府玉賢、剛弼皆是這類清官,剛弼在審賈家十三口離奇中毒命案時,就因賈家人告發,說此命案是賈家的媳婦賈魏氏與人通姦,用毒藥謀害一家十三口性命,加上賈魏氏的娘家拿錢託人到官府行賄,剛弼因此認定賈家命案定是賈魏氏所為,仗著自己不收賄賂,便向賈魏氏和她的父親施以酷刑,賈魏氏不忍父親受此酷刑,所以才屈打成招。〈第十六回〉除了描寫酷吏迫害百姓的殘忍作風之外,對於治理黃河、宋明儒者的批評以及庚子拳亂、八國聯軍對於中國的侵略等描寫都是非常精采,可見作者是藉由這些事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抒發胸襟懷抱。
作者劉鶚生平介紹
劉鶚,字鐵雲,生於西元一八五七年,卒於西元一九○九年,筆名洪都百鍊生,清朝末年丹徒縣人。他對八股文深惡痛絕,無意參加科舉獲得功名。在西元一九○○年庚子事變時,他向聯軍購買倉粟,以平價販售給百姓,以解北京飢荒之危。西元一九○八年,因他私自販售倉粟罪被清廷逮捕,後流放至新疆,病死於迪化。享年五十三歲。
作者劉鶚經歷了光緒二十六年庚子義和團事變(西元一九○○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等事件,使得他覺得應該透過小說的寫作喚醒中國人,讓大家知道現在面臨的困局。在〈第一回〉作者自評中提到:「舉世皆病,又舉世皆睡。真正無下手處,搖串鈴先醒其睡。」「串鈴」在《老殘遊記》中具有「喚醒」的意義,在本書中可分為三個層次來作解析:第一,「串鈴」是書中主人翁老殘(補殘)搖鈴行醫的謀生工具。第二,老殘就是扮演著「喚醒」的角色,作者欲藉老殘喚醒當時中國人的危機意識。老殘透過遊歷行醫揭露酷吏殘害百姓的罪行,喚醒百姓認清像是玉賢這種打著清官的名號,實際上卻荼毒老百姓官吏的嘴臉。第三,藉由《老殘遊記》這本書喚醒中國同胞,國家正面臨著被外國強敵侵略的威脅,要大家正視問題癥結所在,並且予以解決,才能挽救國家危機。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老殘遊記》中,「串鈴」象徵著「喚醒」,它不僅喚醒老百姓看清酷吏的嘴臉,更要喚醒沉睡中的中國人,看清自己國家正在面臨的問題與危機。
現在再來談談,作者劉鶚筆下老殘這個角色的性格,他是在封建的官僚體制中的一股清流,人人都想要作官,不惜花錢捐個官位,而老殘卻對官位權利不屑一顧。張宮保一直力邀他出任自己的幕僚,並且對他極為禮遇,老殘卻一直堅持不肯出仕,不肯同流合汙。不僅如此,文案委員申東造送了一件白狐裘給老殘,硬是被他退還給申東造。退還的理由是:他是個在大街上搖串鈴行醫的江湖郎中,穿件白狐裘太過貴重,不符合他市井小民的身份。由此可見,老殘並非是個愛慕虛榮、貪圖富貴的人,不符合他身分的東西,他是不會接受的,和那些當官的老爺們,喜歡搞些排場的做派是截然不同。老殘所扮演的就是在封建迂腐的官僚體系中的一股清流,他雖然與官員打交道卻不屑同流合汙,如屈原所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
作者藉由老殘這個角色表達其思想,以及他的處世態度,書中關於治病救人、治理黃河都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歸因於作者劉鶚精通數學、醫學、水利,他曾行醫經商,修築鐵路,並辦治黃河有功,他更在書中表現出憂國憂民、為百姓發聲的態度。
《老殘遊記》的編制與版本介紹
本書是劉鶚晚年所寫,在西元一九○六年完稿。起初在商務印書館刊行的《繡像小說》半月刊中連載到第十回因故中止;後又在《天津日日新聞》以專欄形式刊登,在原有的十回又續寫了十回,這就是《老殘遊記》初編二十回的由來。光緒三十一年時,又在《天津日日新聞》發表了《老殘遊記》二編共九回。《老殘遊記》的殘稿是在劉鶚過世二十年後,在他天津的住所發現的,即是《老殘遊記》外編。除此之外,劉鶚也為第一回至第十七回寫了十五則的評點,好讀出版的《老殘遊記》亦將這十五則評點收錄在每一回的後面,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方便參照,遂附上註解,其餘有收錄評點的版本,並未附上註釋,此亦為本版本的特色之一。除了劉鶚的自評之外,筆者也收錄了胡適之先生對《老殘遊記》的評語,這篇文章是收錄於陸衣言先生編校的《老殘遊記》,上海文明書局出版的版本中。陸先生所編校的《老殘遊記》主要是收錄第一回後半,第二回、第三回以及第十二回部分內容,有別於今之所見的《老殘遊記》初編、二編與外編的內容,因此胡適之先生的評語也僅對於《老殘遊記》第二回、第三回以及第十二回的內容加以點評,雖然如此,對於想要研讀《老殘遊記》的讀者,仍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有關《老殘遊記》的敘事功力與寫作技巧,胡適之先生在其評語中,有極其詳細的論述,筆者在此就不再贅述。
好讀出版的《老殘遊記》,筆者所採用的版本主要有兩個:一是,世一文化出版的《老殘遊記》(台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十一月二版),採用這個版本的理由是,該書是根據《天津日日新聞》刊載的版本為依據,並參校《繡像小說》,輔以其他版本為依據,其所參照的版本為最早,大體上來說是比較貼近《老殘遊記》原貌的,具有參考價值;另一個則是田素蘭校注《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二○二○年十月三版一刷),該版本採用胡適之先生作序的《老殘遊記》版本,這個版本最為完善,亦具有參考價值。
由於《老殘遊記》的版本眾多,文字上難免有不統一的情形,筆者在此略作說明:第一,有關人名部份,《老殘遊記》中所提到的張勤果,即張曜。有版本作「莊勤果」、「莊宮保」,皆是指此人,為了統一起見,為免諸君疑惑,內文皆改為「張宮保」,惟作者評點部分,為了保留原貌,故仍保留「莊勤果」、「莊宮保」,特此說明。第二,有關異體字、通同字的問題。各版本多有異體字、通同字或詞,例如「纔」,今通用「才」;「却」,今通用「卻」。「這們」今通用「這麼」。「分付」今通用「吩咐」。由於這些字在書中頻繁出現,除了比較特殊的異體字予以保留外,其餘皆直接改為今通用字。第三,參照善本書版本。第一回前半,第二回全部,第十二回部分是根據陸衣言編校《老殘遊記》(上海:上海文明書局,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保留書中所用的異體字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