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找回自己的聲音
我和褚士瑩第一次認識時,就驚嘆於這個人的「氣場」極強。他頂著一個極有個性的髮型,保持勻稱的身材,保養得宜卻又大方隨意地回答和隨時有哏的提問。他想說什麼,想開什麼玩笑,信手拈來就是一篇短文。他是一個存在感極為強烈,也極有特色的作家。
在台灣這樣的人並不多見。這裡流行的是「快文化」,電視要二十四小時最新的、最快速的報導,到了自媒體時代甚至評論都要在第一時間產出,希望自己第一時間掌握資訊,要在最短時間內看到別人的意見並且分享轉貼。轉貼的過程中加上一些既有的刻板印象,有大量像是「多少營養午餐」或者「多少個22K」來更快速地拉近和讀者的距離。這些新聞報導以及資訊在台灣已經爆炸,大家只能在最短時間有一點粗淺的印象而已。
這本書的書名《企鵝都比你有特色》來自褚士瑩的親身故事,他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和愛登堡爵士一起工作。在爵士看來,每一隻企鵝的個性完全不同,企鵝有聰明的、有笨的、有狡猾的、有慷慨的,也有自私自利的。褚士瑩在聽到這故事後,想到他在工作坊中,每次總發現有些人無法自我介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特色,於是他寫了這本書。他透過十個重點和故事,不藏私地經由自己的親身經驗和思考,期盼讓每一個讀者找回自己,從發問、深究、演講、辯論到最後接受自己的聲音和想法。
我很有幸地在這本書中被提起,談到演講到底要不要使用PPT,還是應該看著聽眾的眼睛走向前去討論,褚士瑩確實教我許多,最重要的是演講中那種誠懇的溝通和專注想要討論的態度,應該要能夠透過自己的聲音而傳達。
真正重要的對話在於到底要說什麼和怎麼說,想想我們生命中真正有意義的對話是發生在什麼場景中吧。很可能是推心置腹的深談,可能是情感的交流以及對話的內容有了共鳴,也可能是疑惑得到解決並且受到震撼,大腦中的某個區域瞬間發現了新的領域,但那絕對不是言詞華麗詞藻豐富可以做到的。
這本書帶讀者一起整理自己的思緒,認識自己在面對聽眾時的真實想法;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在說話的時候有立場、有想法並且有觀點地進行討論,讓每一場對話都能深刻留下印象。
我推薦給每一個希望找到自己說話特色的人。
《做工的人》《如此人生》作者 林立青
自序
為什麼企鵝都比你有特色?
這兩、三年,我有幸跟英國廣播公司自然知性台(BBC Earth)的團隊一起工作。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是被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的愛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團隊裡我接觸過的每一分子,無論是製作人、攝影師,還是主持人,都有說不完的精采故事。
「我們會以為同類的動物都是一樣的,但每一隻看起來一樣的動物,像是企鵝,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聰明的、有笨的、有狡猾的、有慷慨的,也有自私自利的,實際上,這六十年來,我從來沒看過兩隻企鵝的個性是一樣的。」年逾九十的愛丁堡爵士這麼說。
這時候,我的腦海裡閃過一個常見的景象,那就是每次在進行工作坊的第一天,我請每個參加者用一句話介紹自己特色的時候,總會有幾個人一臉尷尬地說:
「我不知道要講什麼。」
「我很平凡,沒什麼好說的。」
「我唯一的特色,就是完全沒有特色。」
「哇!」我故意裝作很吃驚地說,「這麼沒特色?那你媽媽會不會覺得生塊叉燒好過生你?」
大家都笑起來。
為什麼一個人類,會相信自己不如一隻企鵝有特色。愛登堡爵士如果聽到了,會覺得人類很可笑吧?
我認為BBC Earth團隊的每個人都很有特色,因為有人從小就特別會模仿各種鳥的叫聲,有人在南極氣象站長年拍片,有人會看著動物影片編寫生動的管弦音樂,有人看到蜘蛛的一隻腳立刻就可以正確說出名字。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團隊裡每個人都有自己非常熱衷的事物,懂得欣賞別人,並且知道怎麼把自己喜歡的事物變成故事。
我完全不需要知道他們是否來自小康家庭,有幾個兄弟姊妹,排行第幾,府上哪裡,念過什麼學校,這些我們通常在「自我介紹」時一定會拿來說的背景,其實一點都不有趣。但只要對一樣事物特別有熱情,並且知道怎麼表達,這個人就是一個有特色的人。
愛登堡爵士的特色是,他很會從旁觀者的觀點,來說地球的故事,更擅長從動物的觀點來看地球,這讓他自然紀錄片的敘述觀點,生動有趣,與眾不同。
這個世界需要有熱情、會說故事的人,要不然,人就只是一塊會走路、會說話的叉燒,任何一隻企鵝,都比你有特色。
在別人的眼中,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跟BBC自然知性台團隊接觸的經驗,讓我重新思考,那我的特色是什麼?
我自己當然可以想出很多不同的答案,像是我有單眼皮,寫過很多書,去過很多國家旅行,而且不大會被時差影響,很喜歡吃美食。我還很會摺紙,最得意的是摺出栩栩如生的袋鼠。
但這些真的是我的特色嗎?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從西元前三世紀開始的古希臘,就有這樣的說法,「美與不美,全在觀者」。
也有人說這就是中文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 總之就是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因為某一個人認為美的,另外一個人可能並不認為美,因為人們對美沒有一致的觀點,有人認為美是外在的,有人認為美是內在的特殊魅力,也有人相信真正的美是仁慈、熱心、良知這樣的品德。
而「個人特色」就像美一樣,不是我們自己認定什麼是特色就是什麼,而是在別人的眼中,我們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發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問身邊的人:
「一想到我,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有人說我講話的聲音特別低沉。
有人說我的髮型很特別。
有人說我在NGO組織工作。
有人說我語言能力很好。
有人說我特別愛吃芒果。
每個人說覺得我特別的地方,都是因為跟他們身邊常見的人不一樣。我聲音雖然低沉,可是學生時代在合唱團分聲部是男低音,但每個人聲音都很低沉,而且比我低沉的人多得是,所以從來沒有想過對一般人來說,我的聲音會因為低沉,而受到別人注意。但仔細想一想,也許沒錯,過去主持廣播節目時,我被電台指定為深夜十點到午夜十二點的主持人。
說我髮型特別的人,應該不知道我只是因為貪圖方便跟便宜,總是趁在泰國工作的時候,到當地菜市場的理髮店剪傳統的泰國學生頭,比台灣的百元快剪還要便宜,所以在泰國明明是非常普通的傳統男子學生頭,到了台灣就變得有特色了。在我的臉書上,確實看過有年輕人PO文說自己理了一個「小褚士瑩頭」。
要不是他們提出來,我一點都沒有覺得在NGO組織工作,有什麼特別,因為我的同事、朋友,大多數也都跟我一樣,在NGO組織工作。
至於語言能力很好這件事,跟我一起在國際NGO組織工作的前輩比起來,老實說我算是很普通的,無論學韓語、廣東話、阿拉伯語或緬甸語,文法都是我的弱項,在班上我往往吊車尾,讓老師倍感挫折。說我語言能力強,實在是言過其實,頂多只能說是對學習不同的語言不畏懼,而且充滿好奇心。
還有愛吃芒果,這算哪門子特色呢?在NGO工作將近二十年當中,我只有一次看到愛吃芒果可能對我的工作會有所幫助,那是有一個叫做Winrock的美國NGO組織,為了要拓展緬甸芒果的國際行銷可能性,於是招募志工專門調查研究緬甸二十個品種、三百個芒果農場,但是這份工作要求有芒果分級、檢驗、跟品管經驗的專業人才,光愛吃芒果,是不行的!
這些我自己覺得算不上特色的細節,原來才是別人心目中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啊!如果說美與不美,全在觀者,那麼特色與沒特色,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全在別人的眼裡,與其辯駁:「不是這樣的!」應該要想的是:「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以及「我應該要怎麼強調我的特色?」
一個明明一看就特別矮的人,卻偏偏要穿三吋的「恨天高」,強調自己的特色是「手指很長」,難道不是一件很怪的事嗎?為什麼不能像渡邊直美那樣,接受別人的眼光,以棉花糖女孩為傲呢?
在強調「瘦就是美」,女性過重率只有百分之三的嚴格日本社會裡,渡邊直美身為一個胖子,在學校時不時受到霸凌欺負。她在一次媒體採訪中說自己曾經因身材而自卑,因為「身邊買大尺碼衣服的人只有我,當時很在意旁人『哇,這人好胖!』的側目眼光—不過我後來了解,我永遠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輸給負面想法。經過這些心態上的調整,果然有了改變。」
從此,她完全不避諱自己的體重,甚至把豐腴的體態轉變為用來幽默自嘲的個人特色,她在IG上傳自己一百公斤的體重計,寫下「吃太多披薩了嗎?我記得來米蘭前只有四十五公斤啊?」這張照片迅速席捲社群媒體,把原本讓人自卑的負面缺點,變成讓人開心的正能量,當其他覺得自己胖的人為了「顯瘦」只敢穿黑色的時候,渡邊直美卻開始大膽嘗試各種繽紛印花和色彩的風格,成為日本大尺碼女性雜誌的專屬模特兒跟時尚品牌 Punyus的代言人。
「那是因為渡邊直美個性外向,不怕人家笑啊!」
那你就錯了。渡邊直美從小是一個非常害羞的人,即使到現在也是。
有沒有可能,我們真正的特色,被我們的自卑、畏懼別人的眼光掩蓋住了?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就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真正的特色,好好發揮。
接受自己,找到自己的特色,就從仔細聆聽別人眼中,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吧!
人前人後,你誠實做自己
「這是天大的誤會,其實我說的意思是……」
類似這樣的話,我們每天在生活中,在電視新聞裡,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不時聽到,有些是真的誤會,很多則是假的誤會。但無論真的假的,都是表達的落差,有時說輕了,有時說重了,有時則說偏了,甚至說反了。
有落差的表達如果處理不好,無論在友誼、愛情、家庭、工作、職場,還是大到災難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意識型態紛爭上,都很可能演變成危機事件。
所以學會「零落差」的溝通表達,或許不能讓你舌粲蓮花,但能達到「腦、心、口」一致,至少會變得喜歡自己。
所以我相信,與其學「話術」,還不如學會「說話」的本質。就好像學習思考,不應該急著問「如何」(how),而是先學會如何提問「為什麼」(why)。
如果你想學的是怎麼說笑話,把死的說成活的,錯的說成對的,輸的說成贏的,成為縱橫情場商場沙場籃球場菜市場的談判高手,那些書都在商業類最醒目的地方,聰明如你一定不會找不到。
「講話一定要那麼浮誇,而且用盡心機嗎?」作為一個從小害羞的人,我覺得那些商業書籍裡,教人要積極、在爾虞我詐的商業談判中取得上風的話術,就像過多的強力抗生素般,病況很嚴重時偶爾用一下可以,但作為日常使用,並不適合我的體質。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要變成超級營業員、政治人物,或是大演說家、大說謊家。我只是想要說話的時候,能夠覺得自在,同時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樣就夠了,有沒有這樣的說話方法,適合我這種普通人呢?
好像沒有。
那就自己摸索吧!
從小只要被老師點名,在全班同學面前唸課文,被批評「聲音像蚊子一樣小」的我,開始獨學如何在「做自己」跟「表達自己」之間並行不悖,找到即使害羞如我,也可以不緊張、侃侃而談,而且言之有物的方法。
有一天,就像蝌蚪不知不覺掉了尾巴,先長出後腳,又長出前腳,我不知不覺從一個在陌生人面前自我介紹簡直像要我的命的人,進化成一個可以沒有草稿、沒有PPT簡報投影,就走上台連講兩個小時也不會跳針的人。
甚至我在國際NGO組織工作,訓練武裝部隊如何進行和平談判,在地方創生的計畫中,教獨立小農如何說故事,變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
但最重要的是,這個台上的我,跟台下的我一樣真實。
我得到最大的讚美,並不是「你的口才好棒喔!」—因為那不是事實。
最讓我開心的,是聽到身邊的人說,無論認識我本人、讀我的文字、或是聽我說話,都沒有落差。
太好了!人如其文,口如其人,這就對了,因為我就是我。
原本害羞到話說不出來的我,甚至能夠開始主持廣播節目、電視節目,從一開始聽到自己說話、看到自己說話都很想死,到後來變得自在;我才發現很多公眾人物的問題,跟我這種害羞說不出話的人恰恰相反,在於一旦面前多了麥克風,或多了觀眾,就會像乩童附身,說起天語,但我們的問題本質都一樣,就是表達有「落差」。我們要學的,是能夠人前人後,如實地做自己,如一地說自己。
無論公開或私下,思考或表達,說話或下筆,面對家人或是陌生人,我本來就應該是同一個人。
這聽起來好像很理所當然,其實很多人做不到!
不相信的話,我們想一想:你是不是有什麼想說、卻說不出口,或說不清楚的話,讓你覺得悔恨?
你是不是有時候在眾人面前總是當開心果,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默默落淚,覺得沒有人了解自己?
你有沒有認識那種人前溫柔敦厚,躲在匿名的電腦螢幕鍵盤後面時,卻變成另外一張嘴臉的人?
所以,可以每一天時時刻刻「做自己」跟自由自在「表達自己」,而且中間沒有落差,是一件多麼暢快的事!
對了,雖然終於學會說話,我還是那個非常、非常、非常害羞的人,看到有人在做街訪,還是會心跳加速趕快拔腿逃跑;工作莫名其妙得罪人,挨告還是得找律師;也不再為了錢主持電視、廣播節目,甚至連接受媒體採訪的次數,每一年都屈指可數。因為我發現,原來「會說話」可以不用「愛說話」,這本來就是兩回事啊!
雖然我可以不愛說話,但不能不會說話,而真正的「會說話」,不是口若懸河,而是達到溝通「零落差」。
所以,學「話術」不如學「說話」。學會「零落差」的溝通表達以後,或許不會妙語連珠,但變得喜歡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以及說這些話的自己,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