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丹十三第一本作品 台灣首度出版
若讀此書能莞爾一笑,表示你喜歡玩真的,而且有些算是怪人。
松浦彌太郎的床頭書/森見登美彥的旅遊常備書/
向田邦子 百本推薦料理書之一/新井一二三的歐式生活教科書
伊丹的好在於作為一個人,他非常溫柔。
那份溫柔衍生出他的「男性氣概」。那份溫柔衍生出他的「嚴格主義」。
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他從不會逃避。
我和他在一起時感覺就像是親眼目睹
「充滿男性氣概、纖細、認真的人如何存活在這人世間」的活生生實驗。__山口瞳
一九六一年,以演員身分長期居留歐洲的伊丹十三,以其語言能力和廣泛的學養為武器,開始將身處當地的見聞編織成文風灑脫的篇章。文字貫穿著一流的幽默和見廣識博的骨幹,成為戰後日本首次出現的純正「散文」,開啟六O、七O年代日本的世界觀。
1.伊丹十三的歐洲體驗記,開啟六O、七O年代日本人的世界觀。
2.透過伊丹十三的筆看世界,完整收錄旅遊中奇聞軼事&異國驚奇美食。
3.伊丹十三以獨特的文字魅力,富有洞察力,又帶點幽默感,將個人品味和時尚觀、購物哲學展現於日記中。
4.伊丹十三這個人把隨筆變成散文了!這本書成為許多人的案頭書或旅遊常背書,如松浦彌太郎和森見登美彥。
5.日文版原文裝幀、封面、內文皆由伊丹十三進行設計與插畫。中文版依據日文版保留其古典設計,讀者原汁原味收藏。
作者簡介:
伊丹十三 (1933-1997)
一九三三(昭和8)年生於京都,為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長子。曾任電影演員、設計師、散文作家,後為電影導演。參與執導過許多電視節目、電視廣告等名作,也曾擔任過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mon oncle》雜誌總編輯。從事過翻譯的工作,烹飪功夫也是一流。從發表電影《葬禮》以來正式成為電影導演,陸續推出許多叫好叫座的名片後,於一九九七(平成九)年十二月過世。
譯者簡介:
張秋明
資深譯者。筆記整理狂熱者。喜愛注目向田邦子。翻譯作品有:奧野宣之筆記系列第三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澎湃野吉系列《第一次出國就去義大利》《富士山我來亂了!》、新井一二三《我們與台灣的距離》以及《寺山修司少女詩集》(大田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珍愛推薦】
廣播主持人/作家 馬世芳
藝術創作者 林怡芬
VERSE社長暨總編輯 張鐵志
《GQ》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杜祖業
【專文推薦】
伊丹的散文有獨特的風格:把書面語和口頭語混合而寫的。所以,看過他的文章有如聽過他講話一般,印象特別深刻,很難忘記。在我的書架上,過去四十年,一直有他幾本散文集,包括這一本。有機會衷心推薦,頗感高興。
___作家 新井一二三
閱讀伊丹十三的文字時,不禁有種在看宮藤官九郎的錯覺,而宮藤恰巧就是上屆伊丹十三賞得主。《歐洲無聊日記》中犀利且毫不留情面,卻又帶點幽默感的文字,是能搔到癢處的莞爾一笑。不對,會被這種帶點壞心眼說法逗笑的人,或許就如同書封文案所描述「有些算是怪人」吧。
___影評人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人在異國旅行中,像奮學的海綿,打開細胞感受整個新世界。
伊丹十三同時擁有導演、演員、作家與插畫家等多重身分,能在他眼界中感到有趣的人事物,其實一點也不無聊。
透過毒辣又風趣的隨筆,閱讀相隔五十年前的歐洲,時間變成宇宙,像在窺視另一個星球。
___作家/設計師 Hally Chen
如果你喜愛去歐洲旅行,而且是不去熱門景點的那種人,習慣找老派的旅行指南來看,那你千萬別錯過日本傳奇導演伊丹十三這本寫於一九六○年代的雜文,歐洲耐人尋味的事物太多,這批文字過了這麼多年,完全不退流行。
___跨界編輯人 黃威融
在擔任電影導演之前,伊丹十三還是一位商業設計師,不過其敏銳細膩的觀察力與獨特的敘事功力,從《歐洲無聊日記》這本六、七○年代因在歐洲拍攝電影等工作時,撰寫的日記篇章裡便可一覽無遺。
對當時出國不易的日本來說,本書就像窺探歐洲的一顆鏡頭,藉其角度記錄軼事點滴;如今處於出國大不易的環境裡,透過本書,將帶我們進入另一個微妙的時空境界中。
___日本美學觀察家 吳東龍
《歐洲無聊日記》重現了伊丹十三從來不願放棄生活中所有小細節的龜毛,生活有太多無聊,但龜毛地關注每個無聊,卻能衍生一種荒謬的趣味。這本無聊界的維基百科警告我們,歲月靜好其實累積自分分秒秒的荒唐可笑。
___龍貓大王通信
名人推薦:【珍愛推薦】
廣播主持人/作家 馬世芳
藝術創作者 林怡芬
VERSE社長暨總編輯 張鐵志
《GQ》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杜祖業
【專文推薦】
伊丹的散文有獨特的風格:把書面語和口頭語混合而寫的。所以,看過他的文章有如聽過他講話一般,印象特別深刻,很難忘記。在我的書架上,過去四十年,一直有他幾本散文集,包括這一本。有機會衷心推薦,頗感高興。
___作家 新井一二三
閱讀伊丹十三的文字時,不禁有種在看宮藤官九郎的錯覺,而宮藤恰巧就是上屆伊丹十三賞得主。《歐洲無聊日記》中犀利且毫不留情面,卻又帶點幽默...
章節試閱
◆ 原子能研究所人員的恐懼
我個人的想法如下。
比起充滿戲劇性,一部劇情明確的電影為了要讓情節發展下去,許多事情有必要對觀眾進行客觀的說明。
換句話說,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要讓觀眾知道當時是幾點、誰被殺了等等。
然而要如何來說明不讓觀眾知道這些,劇情就難以發展的情況呢?
一個自暴自棄、缺乏想像力的編劇,通常會用時鐘的特寫來顯示時間。
另外低成本的電視劇、二流的警匪電影直接用電話報告殺人事件時,多半採取以下形式。
「喂!嗯,我是田中。什麼?山口電機的董事長,嗯,被發現時已經死了嗎?地點呢?麴町一番地,十八之五號。我知道了。嗯,馬上趕過去。」
因為電話聽不見對方的聲音,得自己扮演對手的戲,以這種方式是寫不出劇本的。
恐怕寫的人會覺得很丟臉吧,可是拿到這種台詞的演員才更感到難為情呀。大家只能不顧羞恥,試圖醞釀出氣氛,裝出緊張急迫的聲音說出「被發現時已經死了嗎?」的台詞。怎麼說都難掩便宜行事主義的色彩。
比方說類似原子怪獸拉頓的角色突然出現。四處竄逃的民眾中,有一位原子能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鏡頭拉近拍他的特寫時,他的臉上露出害怕的表情,顫抖的手指向怪物大喊:
「啊!那就是殺了我們所長的拉頓。」
問題是一個因為受到驚嚇而不停發抖的人能喊出充滿說明性的句子嗎?我甚至想建議,既然要說明,乾脆徹底些改成以下台詞如何!
「啊!那是據說早在六千萬年前就已經從地球上滅絕,不知為什麼最近又突然出現殺死我們所長的拉頓!」
如果是家庭倫理劇就可以改成:
「咦?在那邊的應該是每天都開車上班的渡邊吧。」
「哎呀,坐在開車的渡邊旁邊的是上個月剛跟隔壁鈴木家租二樓房間住的花子小姐嘛!」
「嗄!上個月剛搬到隔壁鈴木家二樓房間的花子小姐呀!」
「嗄!坐在開車的渡邊先生旁邊、上個月剛搬到隔壁鈴木家二樓房間的花子小姐呀!」
說明式台詞的拙劣一如所示。越是好的劇本就越該以不落痕跡的形式,透過自然的會話和劇情將說明編入其中。
◆ 說外國話的外國人
還記得第一次搭飛機滑進外國的機場時,我眺望著窗外,心中湧現莫名的感慨。
當時我漫不經心地眺望窗外,看著在機場忙進忙出的工作人員。有人一邊揮舞著類似團扇的圓形標示引導飛機滑向停機位置、從載滿燃油的黃色小卡車上跳出幾名身上扛著東西的男人,還有一些掩著耳朵避開噪音等著飛機停止的工人。他們看起來都衣著邋遢,一副落魄潦倒的樣子。而且絕對都是白人。
這是我頭一次親眼目睹白人的基層勞工階級,看來他們窮酸無知的模樣,在我心中形成了珍貴、不可思議、無法預料的存在。我在心中大喊白人居然也會做那種打雜的工作,旋即又暗自感到羞愧。我的心態豈不是跟那個說什麼在倫敦就連乞丐也會說英文的冷笑話沒什麼兩樣呢!
潛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白人崇拜觀念更是讓我震驚不已。
如果有人問我對外國人的定義為何,我肯定會毫不遲疑地回答:所謂的外國人就是只會說外國話的人。對我而言,他們身為一個人格之前,幾乎已是外國語的本尊。
當然也因為我的外文很爛,一旦無法用外國語說出想說的話或是不能理解對方說的話而不斷重複反問「Pardon?」時,就會感覺自己是柔弱無力的卑微存在。不管對方是服務生還是計程車司機,一聽到他們理所當然、自由自在地說起母語,就覺得他們的身影充滿了權威,心情頓時陷入自己彷彿是在他們面前犯錯的學生一樣悲慘。
本來對我來說,外國語就是一門學問。語言並非只是單純的語言,應該可以和汽車駕駛、烹飪、插花、社交舞的學習等歸為同屬。這種東西看怎麼用,有時也帶來便利、充滿意義;但東西本身對我們的人格並不會產生任何本質上的附加物。而我可能是難逃學習魔咒的束縛吧?只要有外國人跟我說話,立刻就擺出準備解題的戰鬥架勢。對於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語言能否跟對方達到交流之前,早已經被小心不要犯文法錯誤的念頭給占據整個心頭。
總而言之,語言只要能意思相通就行了。管他是外國人還是日本人,不都同樣是人嗎?既然都是人,做的事和想的事也就大同小異。最重要的前提,莫過於以輕鬆的心情和對方交流,不需抱有自卑感。
會提出如此忠告的人,大概他個人少說也能朗朗上口兩到三個國家的語言。煩惱的級數根本和我等不在同一條線上。
話又說回來,不知道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使用母語通行無阻的英國人和美國人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換言之,我還真想嘗試一次看看,咱日本人只靠日語暢行天下的滋味!
◆ 關於附和
仔細觀察我們的日常會話,顯然隨聲附和對方說過的話占了相當的比率。實際上光靠附和,彼此間的會話也能順利進行。
BBC(英國廣播公司)有即興演出的電視節目,演員即興說出的台詞讓戲劇走向意外的發展。然而隨著劇情的緩緩進行,一旦開始轉往天馬行空的方向,速度快到演員的腦筋也轉不過來時,就會一再重複對方說的話。例如以下的情況:
「你對英國人口的看法,到底怎麼樣呢?」
「你問我對英國人口的看法嗎?」
「是呀。英國人口有一半是狗和貓。」
「怎麼可能!英國人口有一半是狗和貓。」
「當然是真的。不信你去主計局確認。」
「你要我去主計局確認?」
「沒錯呀。算了,其實查年鑑會比較快。」
「對呀,查年鑑比較快。」
「年鑑放哪兒了?」
「我想想年鑑放哪兒了……」
我打算嫻熟此道,運用在無關緊要的對話上。運用此道並搭配適時的隨聲附和,再怎麼不感興趣的交談也能給對方誤以為自己認真傾聽的印象。畢竟默默聽著對方高談闊論只能偶爾發出「yes」,未免太過無趣與悲慘。此一技術所需要的附和用語有下列幾種:
really?
not really!
quite.
exactly.
certainly.
indeed.
must be.
I can ‘ t believe it!
No!(為加強不可置信感,語尾要拉長。)
其他則是適時用於句尾:
Isn’ t it? Did you? Have you?
如此一來,時而重複對方說過的話,時而發出簡單的疑問句,就能發現彼此會話也能通行無阻地順利進行。
◆ 握手行家
握手這檔事很困難,尤其困難的是自己主動要求握手。因為搞不清楚對方是否會及時伸出手來。
或許是因為曾經讀過有人一鼓作氣伸出的手被對方忽視,一時之間不知該往哪裡擺,就在縮回摸摸自己頭髮時被身旁的女人放冷箭「你是頭痛還是怎麼了嗎」的故事,才會讓我杞人憂天自尋煩惱吧。握手就像相撲的對峙,絕對不能稍有閃神與猶豫。總之除非是相知相熟的好友,只要對方不主動伸手,原則上我就不要求握手。光是想到一手拿著酒杯一邊輪著跟好幾十個陌生人握手的雞尾酒會畫面就覺得很不舒服。尤其這不是很不衛生嗎?
不過握手也包含了高明的握手、拙劣的握手、好的握手、惹人厭的握手等不同存在。
就我所知,最會握手的人是名叫亞蘭‧布龍的製片人。一個會用碧藍雙眼直視對方的高大男子,擁有一輛捷豹E-type跑車,每次提到愛車都會暱稱「我的查德」。
他的手總是乾爽溫暖,握手時修長有力的手指就像木板般直直伸出。
一般人會猛然用力緊緊握住對方的手,他則是先輕輕一握後慢慢地增加力道直到緊握的程度方止。
他的握手有一種類似時間要素的作用,獨特且強而有力的流動感給人「所謂試圖經由皮膚感受表現心靈交流,肯定就是這麼一回事了吧」的想法。
大概他精研握手之道也有一段時期了吧。一個寒冷的起霧早晨,彼此不期然在片場相遇時,看到他瞬間脫去皮手套向我伸出手來的敏捷度,感覺眼睛為之一亮。因為皮手套並非那麼容易於一時之間脫得掉的。
和亞蘭‧布龍相反的是在麻六甲遇見的編劇約翰‧莫提瑪(John Mortimer)。他的手濕冷,而且握手時完全不出力。給人感覺像是碰到一團濕抹布,死命才忍住想要縮回手的衝動。
◆ 沉痛的調酒師
兩天前來到馬約卡島(Majorca)。馬約卡的風景與其說是西班牙更接近南法,尤其是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Aix en Provence)一帶,風景宛如塞尚的畫作。
特別是天空的顏色、山壁的岩石肌理、松樹形狀等,感覺上都明顯受到塞尚的影響。
我們住在舊城堡改造的飯店,裡面的酒吧更像是古老的槍械陳列室,有些形狀極其單純的手槍、長度未免太長幾乎跟旗杆一樣的槍炮、扳機部分有著精巧裝置的石弩等掛滿了一整片牆。我們在那裡點了兩杯雞尾酒,一邊啜飲一邊眺望著逐漸轉換成虹彩的暮色,只見周遭慢慢沉浸在如潮水湧來的夜晚之中。
這家酒吧的領班是第一流的調酒師。
他調製的香檳雞尾酒滋味絕妙,而且就我所知他是唯一用單手搖雪克杯也不會讓人感覺討厭的人。
本來單手搖雪克杯一向被視為是旁門左道,因為完全沒有可以用單手搖杯的說法。硬要使之正當化的話,只能說是要讓空出來的手可繼續做別的事。也就是說,是為了清楚顯示出因為忙所以得用單手作業的必要性。
事實上他的動作十分優雅。甚至可說是帶著沉痛的表情一邊搖晃雪克杯,一邊用空出來的右手收回客人面前的菸灰缸、倒掉菸灰、送上新的菸灰缸、倒掉收回來的杯水、將水杯浸泡在水槽中、將橄欖盛於小碟送到客人面前、拿出杯墊,即玻璃杯墊、取出雞尾酒杯中冰鎮用的冰塊後置於杯墊上、放好後將完成的雞尾酒慢慢倒進酒杯裡。
動作流暢優美,毫無停滯。手總是處於最近的距離,臉上始終保持沉痛的表情。
◆ 單純的疑問
我有許多單純的疑問。
究竟東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醜的呢?東京還是江戶時是怎樣的風貌?江戶的街景美嗎?我想大概是吧。畢竟全部都是日本建築。只要建築的樣式統一,街道就不可能不美。
那麼到底斷層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東京是從何時開始變得難看的呢?會是建造新家時開始在玄關旁邊設置西式房間的時期嗎?還是開始立起電線杆的時期呢?還是開始用油漆書寫看板的時期呢?抑或是屋頂改用鐵皮之後呢?因為地震或空襲而燒成平地的街頭,前後時期的美感該如何傳承接續呢?在巴黎和羅馬,如果要興建新的建築物,想必受到城市美感的抵抗力一定很大吧。就是因為太大才不敢膽大妄為吧。日本的美感就少了那股抵抗力。
蓊鬱茂林的山腳下,聚集了幾間茅草屋頂的農家。要是突然蓋了一幢米白色灰泥牆的兩層樓房,還莫名其妙鋪上綠色的鐵皮屋頂說是村公所,結果村民們居然接受,你想這是怎麼回事?
本來日本人應該是非美不可的人種,但果真是如此嗎?為何反而只見醜的要素日益發展呢?
為什麼在日本只要是有人聚集的地方就肯定會變醜呢?只要人群一聚集就會破壞大自然的美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比方說海邊很美,但為什麼海水浴場總是難掩骯髒呢?麗都島(Lido di Venezia)就做得不錯。麗都島是位在威尼斯對面的細長形小島,這裡的海邊就處理得很好。只有一些比狗屋大不了多少的更衣室或者說是小木屋的建築物,屋頂漆成灰白色,牆壁全部都是藍白色條紋。不知道義大利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藍白色條紋。看到好幾百間成一直線排列,大概會讓日本人想到鐮倉海邊的竹葦屋,並暗自在內心大罵:可惡!他們怎麼這麼厲害。
又比方說巴黎機場,在一片灰色、藍色和輕金屬色的寬敞大廳中,服務櫃檯小姐穿的橘色制服特別顯眼。讓人不禁擊掌叫好,直覺這就是巴黎。為何巴黎會如此美麗呢?一個有著綠色、黑色、褐色、灰色和少許的橘色、鈷藍色和黃色的城市。人們也都穿上灰色、黑色、各種褐色的皮衣走在街頭。他們是為了配合這個城市的色調。人們把城市當成高級外套穿在身上。
為什麼巴黎能做得那麼好呢?為什麼東京會那麼糟糕呢?難道日本人是糟糕的民族嗎?
日本灰泥牆小住宅的二樓窗戶可說是一種醜陋的典型。絲毫不具任何的形式美。反正外觀本來就無所謂的不是嗎?既然是房子的外面,就代表它不過是房間的背面。所以是基於人住在裡面,所有不好看的東西都放在外面就對了的想法所致。
於是遮雨板的窗套突出於外。廁所的通風口、浴室的煙囪、雨水槽、煤氣表、牛奶配送箱、信箱、在屋頂上架設曬衣台、豎立電視天線、置放狗屋、集電線的鉛管、煤氣管爬在外牆上。就連政府也來湊一腳,架設電線杆、拉起電線、豎立交通標誌、在大門口貼上NHK的收視貼紙,寫有電話號碼、告示內有惡犬的金屬板,印有「遇強迫推銷、詐騙、勒索請打一一○」標語的貼紙、打擊犯罪聯絡所的木牌,為標示訂閱的報紙用粉筆寫上朝、讀、每等文字並圈起來、稍微旁邊的地方釘有藍底白字的琺瑯門牌,除了地址外還附上提供廠商的廣告寫著「一日百圓民謠溫泉、板橋站前」。
要是這戶人家準備開麵店的話又將如何呢?首先得掛出招牌吧。分別是跟屋簷平行的、跟牆壁垂直的,還有二樓窗口和屋頂之間的三角形空間都要用同色油漆寫上同樣內容。並在入口掛上店招門簾。還要製作屋頂造型的小型看板,上面寫著中華、蓋飯一應俱全,外送迅速,還要寫上菜單放在路口。牆上貼幾張電影海報,將腳踏車和摩托車停在店門口,紅色公用電話和告示此處有公用電話的橢圓形看板。如果是位在商店街,就會有紅紅綠綠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招牌到處可見。還有配合柳樹祭、櫻花祭等特賣活動時高掛的燈籠,還得裝飾櫻花假花。
這就是我們的街景。
刻意試著用貧民窟風加以統合。
骯髒度十足!
◆ 三船敏郎的魚香榻榻米
到國外的人是如何解決吃飯問題的呢?吃西餐。以麵包取代白飯、以咖啡或紅茶取代日本茶。但不知他們抱著什麼樣的心情?能夠忍受得了嗎?或許意外的是根本不當一回事。所以答案因人而異沒有定論。因為我出國前跑去築地吃了最後的壽司才上飛機,旅居歐洲期間的生活步調很快,也富於變化,所以連續三、四個月吃西餐也不成問題。
而且因為有時不旅行,好幾個月都待在同一個城市裡租公寓住時可自炊,所以大致上想吃什麼都吃得到。比方說,我覺得西班牙的瓦倫西亞米比任何品種的日本米都要好吃,在巴黎也能買到龜甲萬醬油。還有黑皮大蕪菁的味道跟蘿蔔差不多。也有類似蔥、茄子、蒟蒻絲、素麵等食物的存在。我曾經買了沙丁魚排列在陽台上晒成魚乾。總之我們夫妻兩人在歐洲半年的期間裡經常吃著日式涼麵、壽喜燒鍋、天婦羅、親子蓋飯、咖哩飯、炸豬排等菜色,偶爾還會買四合(約650ml)約千圓日幣的白鶴清酒回家小酌。
儘管都已經那麼努力去填補了,還是有很多的不滿。每當朋友聚在一起時,總是會聊到食物的話題。總是提起味噌湯、茶泡飯、醬菜、魚、蔬菜、飯糰,嚷著好想吃白菜、豆腐應該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吧、好想吃壽司。對了,我還想到了鮪魚生魚片。蕎麥麵也好好吃,有盛在竹篩上和漆器盤子裡的,還有淋上山藥泥的。對了,現在當令的春菊應該很好吃吧,放進壽喜燒鍋裡。還有芹菜也不錯。你們家煮壽喜燒鍋會放芹菜嗎?從來都沒放過芹菜,倒是有放年糕。味道還真是好吃,可惜年糕吃多了會胖。大家熱情洋溢地徹夜閒聊。
有一次住宿在威尼斯麗都島超級豪華的Hotel Excelsior Venice。三船敏朗先生深夜帶著一瓶黑牌約翰走路(Johnnie Walker)威士忌和不知從哪裡找來的魚香榻榻米三片,突然現身在我們房間裡。問題是我們沒有烘烤魚香榻榻米的用具,而且三更半夜叫服務生過來幫忙烘烤從來沒見過的魚香榻榻米,未免也太丟人現眼了。
結果三船先生將衛生紙捻成紙條點燃火,直接在上面烤起了魚香榻榻米。好一幅奇妙的光景吧。夏日將盡的威尼斯深夜,在麗都島高級飯店的一間客房裡,
Kleenex衛生紙靜靜地燃放出橘色火光,整個房間裡瀰漫著一股香味。就這樣偉大的三船先生和幾個日本人用煙燻味的魚香榻榻米當小菜搭配著飲用黑牌約翰走路。在那種有點豪華又有些淒涼的七上八下心情中,深深感覺我們真是來到了遙遠異地。
◆ 原子能研究所人員的恐懼
我個人的想法如下。
比起充滿戲劇性,一部劇情明確的電影為了要讓情節發展下去,許多事情有必要對觀眾進行客觀的說明。
換句話說,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要讓觀眾知道當時是幾點、誰被殺了等等。
然而要如何來說明不讓觀眾知道這些,劇情就難以發展的情況呢?
一個自暴自棄、缺乏想像力的編劇,通常會用時鐘的特寫來顯示時間。
另外低成本的電視劇、二流的警匪電影直接用電話報告殺人事件時,多半採取以下形式。
「喂!嗯,我是田中。什麼?山口電機的董事長,嗯,被發現時已經死了嗎?地點呢?麴町一番地...
推薦序
插畫家、演員、散文家、導演 — 伊丹十三的世界
◎文/新井一二三
一九六一年,二十八歲的伊丹十三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他是作為演員參加美國導演尼古拉斯・雷電影《北京五十五天》(一九六三年)的。那是一部取材於義和團事件的歷史劇情片。也就是中國歷史上頗為有名的八國聯軍抵達之前,來自十一個國家,約三千名外國人,在北京東交民巷的使館區困守了五十五天的故事。以中國為背景的影片,卻在西班牙做巨大布景拍攝,連主要角色如西太后都由英國演員飾演,是當年中國處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之間的混亂時期,幾乎跟所有西方國家之間斷絕外交關係的緣故。
伊丹十三飾演的是日本軍官柴五郎。雖然不是重要角色,卻頻頻出現在銀幕上。他身高一米八,五官端正,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當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徹底失敗後才十幾年,普通人還不能出國旅行,更何況作為國際演員參與好萊塢電影。到底是哪兒來的質素?原來,他是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兒子,二戰末期上過日本政府為培養將來的國家領導人而開辦的精英小學。戰後他轉學去四國愛媛縣中學,認識後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大江健三郎,成為一輩子的死黨。伊丹妹妹後來也嫁給大江。
這本《無聊歐洲日記》的內容,就是伊丹在《北京五十五天》拍攝時期的所聞所見。回國後應《文藝春秋》之邀撰寫,卻因風格不適合正派雜誌,拿去三得利公司的公關雜誌《洋酒天國》發表。結果,圖文並茂地介紹歐洲生活文化的散文,其文筆的輕鬆和瀟灑,叫鎖國已久的日本讀者大開眼界。即使將近二十年後,我考大學的日子裡經同學介紹閱讀時候,也大可當作西式生活方式的教科書來看。怎樣吃義大利麵、朝鮮薊、酪梨,我們都是跟伊丹老師學的。
二十出頭做插圖畫家、平面設計師,後來當演員、散文家的伊丹十三,作為電視紀行節目的主持人、以心理學為主題的知識性雜誌《mononcle》總編輯都很成功。一九八四年,五十一歲時候,第一次導演的電影《葬禮》受到注目,第二年公映的《蒲公英》則是史上第一部以日本拉麵為主題的劇情片。他的電影作品有強烈的寫實性和獨特的黑色幽默,其實從第一本散文作品《無聊歐洲日記》開始是一貫的風格。
一九九七年,伊丹六十四歲時候跳樓自盡。就是因為他拍過以黑社會為主題的影片《民暴之女人》而得罪過黑道人士,有一些人一直懷疑伊丹是否被謀殺致死。
二〇〇〇年,大江健三郎在小說《換取的孩子》裡,以純文學形式悼念了老朋友。小說中雖然出現彷彿伊丹、大江、大江妻子、伊丹最後情人等的人物,就是缺席伊丹妻子兼他全部電影裡飾演了女主角的宮本信子。可見,伊丹和大江的關係,至少在心理深層有同性戀性質;大江對宮本的深奧嫉妒,以徹底忽視她的形式表達得非常清楚。
伊丹的散文有獨特的風格:把書面語和口頭語混合而寫的。所以,看過他的文章有如聽過他講話一般,印象特別深刻,很難忘記。在我的書架上,過去四十年,一直有他幾本散文集,包括這一本。有機會衷心推薦,頗感高興。
插畫家、演員、散文家、導演 — 伊丹十三的世界
◎文/新井一二三
一九六一年,二十八歲的伊丹十三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他是作為演員參加美國導演尼古拉斯・雷電影《北京五十五天》(一九六三年)的。那是一部取材於義和團事件的歷史劇情片。也就是中國歷史上頗為有名的八國聯軍抵達之前,來自十一個國家,約三千名外國人,在北京東交民巷的使館區困守了五十五天的故事。以中國為背景的影片,卻在西班牙做巨大布景拍攝,連主要角色如西太后都由英國演員飾演,是當年中國處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之間的混亂時期,幾乎跟所有西方國家之間...
目錄
Ⅰ
我的職業014
這真的是電影嗎015
哈利說故事017
捷豹到來020
天鵝湖022
大英帝國的說服力023
想像力030
旅行老手暗竊笑031
馬德里的北京033
尼克和查克036
晚宴041
同居室友麥克043
.一百三十六樓的住戶
.史密斯先生的散步
和哥哥一起睡048
四位演員050
討厭英雄故事052
倫敦的馬靴053
身為導演的條件058
原子能研究所人員的恐懼060
說外國話的外國人062
關於附和064
握手行家067
產婦的食慾068
麥克的韜光養晦070
愉快的航程072
含羞草073
清潔阿姨的收入075
洗衣店與其他077
日文英譯079
壽喜燒戰爭081
高中英文083
預先知道較好的一些事085
且做好心理準備087
Ⅱ
沉痛的調酒師090
對於雞尾酒的偏見091
.馬丁尼
.琴蕾
.琴霸克
.種植者潘趣
小菜(朝鮮薊及其他)097
義大利麵的正確煮法099
湯煙蒸騰的夏日草原103
誰還穿短襪106
於是乎巴黎107
弄錯場合108
有原則的人112
桌上的明信片114
天鵝絨的方向盤套116
著正式服裝的快感117
銀座風俗小史119
左駕122
路口方形黃線區123
穿高跟鞋的男士們125
登喜路上的刻字 128
中產階級的憂鬱129
女人眼中的世界構造133
偏見136
何以巴黎如此美麗139
單純的疑問141
我的收藏144
巴黎的美國人152
Ⅲ
來自倫敦的電報158
快要窒息的十分鐘161
一行女獵人162
Lotus Elan164
拿到的一頁腳本167
「GO AND CELEBRATE」168
紙飛機170
理查.布魯克斯說的話172
Ⅳ
作為英國人的外在條件180
日暮道遠184
英國紅茶的沖泡法186
愛馬仕和佐登 187
香港190
三星級法國餐廳193
沒喝完的葡萄酒195
我愛義大利197
眾耶穌與瑪利亞們 199
義大利麵的正確吃法 204
又是巴黎209
輕忽一時危害一生210
日本番茄214
煙燻鮭魚216
三船敏郎的魚香榻榻米218
帝王蟹220
滾球遊戲和烤肉222
牛奶世紀225
STEREOONIC227
一路走來二十年229
母音233
子音235
I am a boy237
古典音樂情結239
最終樂章244
為文春口袋書寫的結語254
關於伊丹十三(文春口袋書封底)256
為B6版寫的結語258
Ⅰ
我的職業014
這真的是電影嗎015
哈利說故事017
捷豹到來020
天鵝湖022
大英帝國的說服力023
想像力030
旅行老手暗竊笑031
馬德里的北京033
尼克和查克036
晚宴041
同居室友麥克043
.一百三十六樓的住戶
.史密斯先生的散步
和哥哥一起睡048
四位演員050
討厭英雄故事052
倫敦的馬靴053
身為導演的條件058
原子能研究所人員的恐懼060
說外國話的外國人062
關於附和064
握手行家067
產婦的食慾068
麥克的韜光養晦070
愉快的航程072
含羞草073
清潔阿姨的收入075
洗衣店與其他077
日文英譯079
壽喜燒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