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文攝影大師.20世紀最重要的見證者
與布列松/布拉塞/杜瓦諾 齊名
維利.羅尼斯第一本繁體中文攝影散文集
我的照片,就是我的自畫像
「每張照片裡,可能發生了什麼事,也可能什麼都沒發生。
我的人生充滿了失望,但也滿溢著喜悅。
我只想留住這些喜悅的時刻,並藉此感染其他人。」
這個世界最溫柔的慢板,
獻給你我心中永遠的那一天──
那一天,是一個星期日下午,在咖啡廳的氣氛,跳舞的男孩與女孩;
那一天,是聖誕節一週,光線明暗對比讓她們的臉,像林布蘭的畫;
那一天,在凡登廣場,接近中午,她們踏過水窪,趕去吃午餐;
那一天,在尚皮尼,小橋上,一個女孩兩個男孩,彷如楚浮的《夏日之戀》;
那一天,在礦區,男人坐在窗前看著外頭,我又為他拍了另一張照片;
那一天,在一家麵包店徘徊,巴黎小男孩買了麵包,跑了起來,表情聰慧而有活力……
「我記得我所有的照片,它們形成了我的生命網絡,當然,有時候,這些照片會超越年代相互連結。它們相互呼應、對話,並編織祕密。」
透過五十幾張照片,維利・羅尼斯刻畫出自己的肖像。
我們跟隨著他的旅行,他在巴黎街上以及在馬恩河畔閒逛,還有他的報導。
一張照片,是攫取住生動的一剎那,但也是一天的歷史。
《那一天》,法國人文攝影大師藉由「我記得」,
呈現那一天的人、情調、風格,如此幽默,深切悸動。
「如果我等待的話,一切都將消失無蹤」
法國人文紀實攝影大師,維利.羅尼斯一生用相片定格巴黎市民生活的溫柔和俏皮,
他的文字承載了那些特殊時刻的神奇和稀有,留下法國20世紀那些降臨在生命的奇蹟瞬間。
每個「那一天」在羅尼斯筆下,溫柔地成為每個不一樣的那一天。
作者簡介:
維利.羅尼斯 (Willy Ronis)
生於1910年,法國攝影師。
他長年的攝影生涯開始於1920年,當時他拿著相機走遍了巴黎的街道。1937年,他決定成為獨立攝影師跟記者,兼插畫家。他一件接著一件的報導,幾乎含括了整個二十世紀:1943年的工人抗議,1938年的雪鐵龍的賈維爾車廠(Javel)罷工,二次世界大戰戰犯回歸,以及1951年知名的「得矽肺病的礦工」(Mineur silicosé)的肖像等等。
1957年,他榮獲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獎,1979年的攝影集《攝影》(La Photographie)獲得國家文學藝術大獎首獎,此外攝影集《偶然》(Sur le fil du hasard)亦獲得納達爾獎(le prix Nadar)。
自1993年起成為英國皇家攝影學會(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會員。於1995年獲頒「國家功勳勳章」(l’ordre du Mérite), 2008年獲得「國家榮譽軍團勳章」(la Légion d’honneur)的殊榮。從1946年起成為拉佛攝影圖庫的成員,經由該圖庫以及攝影遺產影像館(le Patrimoine)的安排,其作品多次在法國與國外進行個展與回顧展 。維利・羅尼斯於2009年9月11日辭世。
譯者簡介:
周明佳
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碩士,南澳大學文化與藝術管理碩士。喜愛閱讀、旅遊與不同的文化活動。譯有:《大眾臉先生》《巴黎之胃》《設計師玩食譜:DESIGN×COOK》《TRUE STYLE 懂文化的男人才時尚》《時尚頑童》及《美的救贖》等書。目前為自由譯者與文字工作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由時間與空間的影像碎片集結而成的巴黎影像散文詩,深情訴說著對一個特定時代的美好情感與記憶。__影像文化評論者/郭力昕
羅尼斯的《那一天》,是本可愛的故事書,每張照片,訴說著那一天。而他的攝影與文字漫著暖暖的微甜味,照片、文字和他的暖心都是。__攝影師/黃仁益
雙重的偶然(攝影當下的相遇與日後的重逢)化成的樸實文字是這部文集裡最意外也最動人的靈光。__知名法文譯者/尉遲秀
名人推薦:由時間與空間的影像碎片集結而成的巴黎影像散文詩,深情訴說著對一個特定時代的美好情感與記憶。__影像文化評論者/郭力昕
羅尼斯的《那一天》,是本可愛的故事書,每張照片,訴說著那一天。而他的攝影與文字漫著暖暖的微甜味,照片、文字和他的暖心都是。__攝影師/黃仁益
雙重的偶然(攝影當下的相遇與日後的重逢)化成的樸實文字是這部文集裡最意外也最動人的靈光。__知名法文譯者/尉遲秀
章節試閱
馬克斯咖啡,茹安維爾 一九四七年
Chez Maxe, Joinville
那一天,我站在一張椅子上。當時費加洛報(Le Figaro)每一季都會編輯一本特刊, 加上藝術家、作家或是詩人的文字。這一次,他們要求我針對戶外咖啡舞廳進行報導,於是我去了茹安維爾。
那是一九四七年,一個週日下午。我特別喜愛這些戶外咖啡舞廳的氣氛,所以經常造訪。這個咖啡舞廳叫做」馬克斯咖啡」,有趣的是馬克斯這個名字結尾比平常多一個」e」。我一進到咖啡舞廳裡,就看到當中有一群舞者,而我立刻就想為他們拍照。但我得找一個角度,我不能直接走到他們跳舞的舞池當中,因為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會顯得缺乏景深。我得找到一個能讓我掌握整體舞蹈的地方。事實上,就是這個咖啡廳中的整體動感跟舞蹈吸引了我,而我想要捕捉這一切。於是我爬到一張椅子上,就在這一對情侶身後,他們背對著我。我想著這應該就是我的前景。不過一旦站到椅子上,我的注意力轉移到一個帶著兩個女孩跳舞的男孩身上。在我的右手邊,她們很自由且很優雅地跳著舞。我跟自己說這就是我的拍攝主體了。我找到主體後立刻就知道該怎麼做。於是,我跟那個男舞者做了個手勢要他靠過來。他也注意到我,而且立刻就了解我手勢的意思。他繼續跟兩個女孩跳舞,然後往我的方向移動:就在此時我拍了我的照片。他跳舞跳得出神入化,況且要讓兩個女孩同時跳舞跳得這樣好,他確實需要絕佳的天分。但當音樂停下來,他回到自己位子上時,我注意到他一條腿是跛的,這讓我非常意外,因為當他跳舞時,完全看不出來。
我選擇拍照的時機很難定義,因為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元素。有時候,一切就這樣優雅地出現在我面前,我稱這些時候為」恰巧的時刻」。我知道如果我等待的話,一切都將消逝無蹤。我喜愛這種當下的精確。有時候,我需要出手協助命運。例如,在這裡,我知道那一對情侶完全沒意識到他們身邊所發生的這些事。因為為了能拍攝這張照片,我確實招喚了我的舞者們。
不過,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三年前,我收到照片上右邊那個女舞者的一封信,她告訴我不時在平面媒體上看到這張照片,因此她一定要告訴我,照片上她所呈現的影像讓她自己十分感動。她的青春,這些咖啡舞廳的氣氛,還有在左邊跳舞的那個女孩是她童年時的朋友:她強調兩個人是在幼稚園裡認識的。可是那個男孩,沒有,她們沒有再看到他,她們只跟他跳過這一次舞。
斷掉的線 一九五〇年
Le fil cassé
那一天,我跟著上萊茵省(le Haut-Rhin)一名工商人士造訪一間紡織廠。他要求我拍攝工廠裡繞線與編織的景象。那是早上,我得針對這樣的主題,替他完成一份攝影報導。我記得他不停地跟我說話,很仔細地描述他工廠裡的運作。但突然間我打斷他,並請他等我一下,因為我意外地發現了某個東西,而我不想錯過這個發現。這個特定的時刻,將不會再出現。這名年輕女性跪在一台紡織機前,她試著以一種非常細膩的方式把一條剛斷掉的線連接起來。她看上去那樣地美,她的動作那樣地優雅。我立刻想到的是一名豎琴家,面對著自己的樂器。接著我跟那位工商人士解釋,我不會再拍攝到這樣的時刻,所以我一定要抓住。這就是我們生命中會出現的那些小奇蹟之一,我們必須好好地接納它們。這裡就像我大多數照片裡的故事一樣,有個後續:不久後一名認識這個女孩的亞爾薩斯友人告訴我,她被一名美籍教授注意到,而他把她帶回美國去了。他娶了她,但幾年之後他過世了,她選擇回到阿爾薩斯來。我猜想那位教授比她年長許多。那個女孩的人生結尾也令人感傷,她過世時還很年輕,也是一個很脆弱的女孩。
普希金宮 一九八六年
Palais Pouchkine
那一天,我跟羅伯.馬雷(Robert Mallet) 在聖彼得堡,當時這個城市名字還是列寧格勒。這是一九八六年,這次的旅行,我首先去了莫斯科,參加由法國—蘇維埃協會籌辦的一個展覽的開幕,展覽中也展出其他藝術家及文人作品。我就是在莫斯科認識了羅伯.馬雷,甚至可以說變成了朋友。他是詩人與作家,而且就在一九六八年發生那些事件之後,擔任巴黎教育局局長,且擔任該職務直到一九八〇年。他隻身旅行,因為他太太無法陪同他。在莫斯科,我們第一次的對話中,基於友善,我跟他說:「我們為什麼不一起去列寧格勒呢?我自我介紹,我是名攝影師。」而他回答我:「啊,有何不可?你激起了我的好奇,因為我對攝影毫無概念。」「嗯,我們將在一起的這些時光,你可能偶爾會發現我不跟你說話,或是不聽你說話,然後拍攝某些東西。這樣你一定能夠了解我的工作是什麼了。」
我們因而相約一起造訪位在列寧格勒城外二十公里處的普希金宮。在其中的一個大廳裡,羅伯.馬雷注意到我突然間有些恍神。他看到我往別的地方走,然後看著一位帶著一個小男孩的母親。然後我跟他說:「親愛的朋友,你看著,一定會發生什麼事的,但我們必須等一下,好好看著。」我們當然參觀了這間展廳,包括裡面所有吸引人的裝飾,但我認定這位母親跟她的孩子之間一定會發生什麼事,因為我已經察覺到這個小男孩不耐煩的跡象。事實上,過了沒多久,那個孩子坐了下來,他不想再走了,夠了,他想回家。這下子,他用盡全力抓著他母親的腿,重複地說他要回家,因為她,這位母親眼中淨是普希金宮。我趁這機會拍下了照片。
羅伯.馬雷非常驚訝,他坦承開始了解攝影師的職業是什麼了。這趟旅程是段深厚友誼的開端。我們事後多次相約,都在他位於格拉謝區的家。他確實比我年長許多,但我們的交流極為愉快。
面對這所有的照片,我知道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的日常現實,而這就是我。我不是小說家,我無法編造,讓我感興趣的就是出現在我眼前的事物。最困難的地方則是能夠捕捉到這一切。這些照片對我來說並沒有那麼神祕,但它們都讓我再次墜入一個特定的時刻,那種純粹的情感。而我在每張照片前停下來,尋求的就是那些時刻。例如,看著這張照片時,我回憶起自己拍的另一張照片,而那一次是在羅浮宮,幾乎可說是這張照片的姐妹照。或許這張照片的回憶,在我注意到普希金宮的那個孩子時隱隱浮現?那一張照片是在一九六〇年拍的。
蒙特勒伊的波希米亞人 一九四五年
Bohémiens à Montreuil
那一天,在那些我想已在這個城市邊緣定居,在蒙特勒伊安頓下來的吉普賽人當中,我碰到了這一群正在梳妝的女孩子,我立刻愛上了她們的動作:其中一個女孩整理或是重新梳理頭髮時,她的朋友替她拿著鏡子。針對這些蒙特勒伊的波希米亞人,我進行了一份長篇報導。他們是鍋碗瓢盆的修補匠,他們替醫院跟附近的居民工作。這一群當中大約有二十幾個人,我花了許多時間跟他們在一起。這個畫面很宜人,光線也很好。
事實上,在我的攝影師生涯中,我喜愛留住的就是這些完全隨機的時刻。這些時刻知道該如何說故事,比我說的故事好多了。它們表達出我的眼光,我的感受。我的自畫像,就是我的照片。每張照片裡,可能發生了什麼事,也可能什麼都沒發生。我的人生充滿了失望,但也滿溢著喜悅。我只想留住這些喜悅的時刻,並藉此感染其他人。如同人生悄悄地表達對你的認可,感謝你。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跟偶然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我們也感謝它。這就是我所謂出乎意料的喜悅。可能是像大頭針的針頭一般,極微不足道的情形。在這個時刻之前,什麼事都沒發生,而在這個時刻之後,事情不會再發生。所以,隨時都要準備好。
一日皇后 一九四九年
La reine d'un jour
那一天,我跟著大家所稱的」一日皇后」拍攝了一整天。這是一九四九年,一個廣播電台節目,它們提供機會給一個想要扮演這個角色的人。事實上,對扮演這個角色的人來說,這真是非常愉快。一整天裡,她的行程滿檔。帶她去一間知名的美容院,到巴黎不同的區裡閒逛,然後要她做個簡短有趣的表演。到了中午,當然去的是好餐廳。下午,一輛勞斯萊斯等著她,車上的司機載她逛巴黎。我記得就在這時候跟她說:「現在,女士,妳一定要做出表現妳當這個一日皇后最愉快的表情。」
於是我拍下了這張照片。她身後是一大片藍天,這是一個非常自由的人,完全浸淫在角色中,且毫無保留地體驗著自己的美夢。
收假士兵的告別 一九六三年
Les Adieux du permissionnaire
那一天,我在家裡,在第十五區中,我們住的這間小屋裡,位在萊庫爾貝街(rue Lecourbe)跟加里波第大道(boulevard Garibaldi)之間的一個巷子裡。我的工作室在二樓,但我當時在一樓室內,而且就是從這裡拍了這張照片。這是條很安靜的巷子,偶爾人們在經過時會停下來聊天。
我不知道到底為什麼這一對年輕伴侶讓我感到驚訝,或許因為我感受到這兩個人正體驗著一段暫停的時光。於是我開始看著他們,因為我在暗處,所以他們看不到我。相反地,他們在光線明亮的巷子裡。我跟自己說,嗯,他們一語不發,就這樣面對面站著,顯然發生了什麼事。我認為是假期即將結束,那個男孩得離開他的女友,他們有些難過,但同時知道他們相愛。他們凝視著對方,很小心翼翼地表現他們的愛。於是我把這張照片叫做〈收假士兵的告別〉。那個男孩已經戴著水手貝雷帽,他很可能要回到拉羅謝爾(La Rochelle),這是我自己想的,或許他要回到另一個城市。那個年輕女孩的髮型也表現出那個年代的風格。由於我窗簾的摺痕,把他們稍微遮擋了一些,因此他們的相見會變得非常隱密。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一向都是這樣子的,某件事打動了我,於是我告訴自己這應該拍下來,或許那個影像應該留下來。
馬克斯咖啡,茹安維爾 一九四七年
Chez Maxe, Joinville
那一天,我站在一張椅子上。當時費加洛報(Le Figaro)每一季都會編輯一本特刊, 加上藝術家、作家或是詩人的文字。這一次,他們要求我針對戶外咖啡舞廳進行報導,於是我去了茹安維爾。
那是一九四七年,一個週日下午。我特別喜愛這些戶外咖啡舞廳的氣氛,所以經常造訪。這個咖啡舞廳叫做」馬克斯咖啡」,有趣的是馬克斯這個名字結尾比平常多一個」e」。我一進到咖啡舞廳裡,就看到當中有一群舞者,而我立刻就想為他們拍照。但我得找一個角度,我不能直接走到他們跳舞的舞池當...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再「見」巴黎:影像的真實魅力與自我投射
文◎/影像文化評論者 郭力昕
接到好友培園邀請推薦《那一天》的信時,我剛結束在巴黎半個月的「閒逛者」奢侈日子。疫情猶在、而早已沒人戴口罩的初秋的巴黎,少了過往蜂擁於各景點的中國觀光客(他們正受苦於封城鎖國的防疫清零政策),但巴黎街頭的咖啡館與市中心的戶外餐飲店家,仍夜夜笙歌座無虛席。人們緊挨著彼此熱烈交談、用餐、喝咖啡,像是疫情不曾在這個城市發生過,也好像巴黎永遠展現著這般歡樂的景象。
在這本攝影作品選集中,巴黎攝影家羅尼斯(Willy Ronis)描寫每個「那一天」裡的美好邂逅、意外與驚喜、溫暖或讓人低迴的瞬間,環繞這些影像瞬間的小故事,或拍攝它們的概念與手法。作品質量和知名度可與布列松(H. Cartier-Bresson)、布拉塞(Brassaï)、杜瓦諾(R. Doisneau)等量齊觀的羅尼斯,如同這些法國二十世紀中葉前後的知名攝影家,以及同時期許多馬格蘭攝影師,有著新聞攝影記者對「決定性瞬間」敏捷的觀察和攫取能力,以及那個年代普遍存在的某種人文主義氣質。
這種人文氣質並非內建於紀實攝影的藝術表現之中,而是有它的特定時代因素。羅尼斯與他的法國同儕,開始活躍於二戰結束之後,那是歐洲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年代;法國從納粹德國的數年佔領中解放,更珍惜重回自由的喜悅。極權佔領者製造的長久壓抑之後,巴黎人要奮力恢復往日的生活情調,與作為人的意義和尊嚴,攝影師們也希望表達日常生活與空間裡的各種細節,和人性的溫馨光澤,為戰後的社會與國家重建賦予希望和動力。
作為東歐猶太人移民之子的羅尼斯,對於他出生的巴黎感情很深,如同所有熱愛這個城市的巴黎人。《那一天》的多數作品,攝自一九四○年代的最後幾年,一些影像反映著戰後物資缺乏、生活簡樸的巴黎,同時再現各個生活角落裡積極迎向新生活的人們的樂觀神情。藝術橋上的情侶、賣薯條的兩女孩、孚日廣場穿廊的街頭音樂家、「于謝特地窖」爵士酒吧外群聚不想回家的叛逆青少年……羅尼斯甚至為了營造「巴黎小男孩」的陽光形象,請一名夾著法國長棍麵包的小男孩來回跑了三趟。依紀實攝影的古典規範,這也許踩到了專業倫理問題。但對一位熱愛巴黎、認定這是法國日常景象的羅尼斯而言,誰曰不宜?
七十多年後,我漫步巴黎街頭,穿梭在不同的行政區,從地標、場景、視覺經驗到生活方式,許多被羅尼斯影像凍結的巴黎似乎恆在:塞納河幾座新舊橋上橋下戀人約會的巴黎;孚日廣場與羅浮宮穿廊下音樂系學生街頭演出賺零用錢的巴黎;從龐畢度頂樓眺望鐵塔與聖心堂的巴黎;「于謝特地窖」爵士酒吧裡每晚擠著觀光客(朋友替我訂的短租老公寓剛好在它隔壁街),與附近的聖母院挺立了八百年的巴黎;還有,餐廳咖啡館裡仍幾乎沒有人滑手機,他們或者看書、多半在熱烈專注地交談的巴黎……
不過,攝自二十世紀中葉以降的《那一天》,沒有機會看到今日巴黎的變化。例如,從猶太社區仕紳化的瑪黑區,曾經充滿各式情調的小店小館,也許受疫情衝擊,現在多已不見蹤跡,而是被大量令人乏味的名牌精品服飾店佔領。或者,新舊移民和難民成為新巴黎人的一個主要成員,很大比例的「老巴黎」早已陸續離開,住在外圍衛星城市或他處,等等。
羅尼斯在上個世紀中葉起的巴黎影像,特別是那些溫婉如詩的私影像,來自他的真實生活經驗,也永恆凍結在人們的視覺傳承與複製之中。由時間與空間的影像碎片集結而成的巴黎影像散文詩,深情訴說著對一個特定時代的美好情感與記憶。但也可能特別是巴黎,讓閱讀這個城市影像的人,受各種外在與內在因素牽引,而將一個特定時代的情感與記憶普遍化,甚至浪漫化,成為對巴黎的某種單一投射。聰明的攝影閱讀者,汲取了攝影作品中人性的溫潤和藝術的風采,也會保留對巴黎作為多樣、迷人、複雜、時而混亂之當代法國城市的認識空間。
【推薦序二】
暖暖的微甜味,慢板的優雅
文◎/攝影師 黃仁益
維利.羅尼斯的作品有著人文紀實的優雅,黑白相片漫溢濃濃的年代感,畫面中的人物大半有一份自在。他的文字敘述流暢生動,閱讀者不知不覺就被他的情境陳述,帶入了影像產生的那一天。
他總是敘述著,那一天,發現畫面時的靈光乍現。例如要爬上桌子,才能將擁擠小酒館內,繚繞的樂音與歡快的氣氛完整捕捉。那一天,你成了酒館裡的客人,被他框進他的畫面,他清晰記憶著那一天。(見〈古老的市場,塞薩洛尼基〉)
那一天,為了找到一個好角度,拍攝被冬日極白光線灑落的塞納河畔,他爬上圓柱(la Colonne)。他常這樣做,因為這個高度看巴黎,最美。那一天,從高處,看到在船上正要接吻的戀人,他靜靜等待按下快門。後來他找到了這對已經結婚的戀人,發現他們在距離擁吻處不遠,開了家小咖啡館,作品也被掛在咖啡館牆上,照片像是見證了戀人的愛情。(見〈藝術橋上的情侶〉)
羅尼斯的街頭攝影有慢板的節奏感。雖然拍了一張戰後重逢擁吻的兩人,但他卻觀察出年輕女子的神情,似乎顯出兩人關係非比尋常,或許不是情人,擔心製造不必要的困擾,照片硬生生放了三十年才發表(見〈戰俘回歸〉)。總總都顯出他對被攝者的善意貼心,羅尼斯的《那一天》,是本可愛的故事書,每張照片,訴說著那一天。而他的攝影與文字漫著暖暖的微甜味,照片、文字和他的暖心都是。
【推薦序三】
雙重偶然的詩意驚喜
文◎/知名法文譯者 尉遲秀
維利.羅尼斯的人文攝影早已是經典,他的文字則是充滿詩意的驚喜―引領讀者走進停格的畫面,探望影像的時間縱深。我們不僅在他的文字裡看見「決定的一瞬」的作者記憶開展,看見「那一天」,甚至看到影中人的生命片段。
這些照片故事的語言風格平淡,是一篇篇平實而真誠的記事,大師自述如何捕捉影像的靈光或當下看見的日常生活風景。但這些記事有時竟然像是某種極短篇私小說(是的,關於影像當下或背後的故事,大師也跟我們一樣得自行腦補才能「看見」),而也或許因為羅尼斯名滿天下,他有幾次機會在作品發表後與影中人相遇,聽他們講述真實的影像故事。這種雙重的偶然(攝影當下的相遇與日後的重逢)化成的樸實文字是這部文集裡最意外也最動人的靈光。
【推薦序一】
再「見」巴黎:影像的真實魅力與自我投射
文◎/影像文化評論者 郭力昕
接到好友培園邀請推薦《那一天》的信時,我剛結束在巴黎半個月的「閒逛者」奢侈日子。疫情猶在、而早已沒人戴口罩的初秋的巴黎,少了過往蜂擁於各景點的中國觀光客(他們正受苦於封城鎖國的防疫清零政策),但巴黎街頭的咖啡館與市中心的戶外餐飲店家,仍夜夜笙歌座無虛席。人們緊挨著彼此熱烈交談、用餐、喝咖啡,像是疫情不曾在這個城市發生過,也好像巴黎永遠展現著這般歡樂的景象。
在這本攝影作品選集中,巴黎攝影家羅尼斯(Willy Ronis)...
目錄
馬克斯咖啡,茹安維爾 015
聖誕節,著迷 019
凡登廣場 023
隆河旁的聖路易港 027
斷掉的線 029
留尼旺島 033
高架地鐵 037
柏維勒 041
古老的室內市場,賽薩洛尼基 045
在瓦爾摩海爾玩滑翔翼 049
夏日之戀 053
戰俘回歸 057
藝術橋上的情侶 061
瑪麗安,在提契諾的一個小鎮 065
孚日廣場 071
斯帕肯堡,荷蘭 075
聖誕節,腳踏車 079
聖路易島 083
迦納特街 086
在一個頂樓房間裡的裸體 087
普希金宮 093
薩達那帕拉之死 097
蒙特勒伊的波希米亞人 101
古老的防禦工事 103
跳蚤市場,凡夫門 109
賣薯條的女孩 111
午睡,戈爾德 115
在小山丘上的貓,戈爾德 119
汲水,戈爾德 123
一日皇后 125
休息時間 127
博凱爾人的穿著 129
威尼斯,朱代卡島 135
安特衛普的閘門 139
汽車工廠 143
得了矽肺病的礦工 145
黛芬妮 147
靠著車輪的小女孩,老費雷特 151
吉宏德的釀酒師 153
馬賽,沃夫谷 155
玩牌 157
公園中的老太太,馬恩河畔諾釀 163
收假士兵的告別 165
巴士底廣場上圓柱的影子 167
穆勒街 171
朗布托街 173
于謝特街 179
于謝特街 181
瑪莉安跟文生玩雪球 185
巴黎小男孩 187
照片索引 191
馬克斯咖啡,茹安維爾 015
聖誕節,著迷 019
凡登廣場 023
隆河旁的聖路易港 027
斷掉的線 029
留尼旺島 033
高架地鐵 037
柏維勒 041
古老的室內市場,賽薩洛尼基 045
在瓦爾摩海爾玩滑翔翼 049
夏日之戀 053
戰俘回歸 057
藝術橋上的情侶 061
瑪麗安,在提契諾的一個小鎮 065
孚日廣場 071
斯帕肯堡,荷蘭 075
聖誕節,腳踏車 079
聖路易島 083
迦納特街 086
在一個頂樓房間裡的裸體 087
普希金宮 093
薩達那帕拉之死 097
蒙特勒伊的波希米亞人 101
古老的防禦工事 103
跳蚤市場,凡夫門 109
賣薯條的女孩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