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目標暢銷版序
成為自己
你有沒有想過,每一個青春的靈魂,每一個靈魂裡的青春,是如何成為自己的?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臉書被說是老人用的,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每次登入臉書,就充斥著一種「懷舊」的氛圍,彷彿進入人生下半場的人們,身邊充斥著都是滿滿的懷舊,滿滿的民歌演唱會,小時候看過的電視電影漫畫,追過的偶像,還有太多的生老病死,太多的婚喪喜慶,讓我不禁懷疑,人並不是歲月催老的,而是在無盡的懷舊中變老的。
我們真的需要另一場同學會,或另一場童年偶像的一日復活演唱會,來提醒我們過去的自己是誰嗎?懷舊,讓我們繼續活在當年,停止活在現在,也停止獲取新的經驗。我們可以記得過去,但是也要記得從現在起,結交新的朋友,學習新的事物,學唱新的歌,接受新的思潮,成為未來的自己。
否則,我們只是一個不斷老化的、過去的自己。
或許比起知道自己以前是誰更重要的是,我們更需要知道自己現在是誰、以後又將會是誰!
回想當年我考上台大的大學同學們,之所以會在十八歲進入台大,以現在具備的社會經驗回頭看來,其實不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個人的努力,而是在那之前至少十年,父母對教育的態度,社會的結構,以及考場上、選填志願時,無數不可控制的運氣,共同交織的結果,才會成為別人眼中那個意氣風發的台大人、人生勝利組。同樣的,每一個失意的、被社會認為是魯蛇的十八歲年輕人,也都是被同一台名為教育的命運果汁機,攪拌出來的成品。
在時代的教育體制中,我們在懵懵懂懂中進了大學,從那一刻開始,每一堂選修過的課,參加過的社團,每一個還好有認識、跟後悔認識的人,每一件事做對的、做錯的決定,每一場參加過的社會運動,打過的工(甚至打過的人……),或在福利社買過的每一顆茶葉蛋,在學校旁邊的小店吃下的每一碗湯圓和每一盤刨冰,每一場與人的相遇和對話,都決定了十年後的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所謂「成為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自我覺察,無非就是在以每十年為單位的時間流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積累—說穿了,跟我們腰間脂肪堆積的方式沒什麼兩樣 。
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她的自傳《成為這樣的我》裡面這麼說:
「如果你不先站出來定義自己,很快地別人會用錯很大的方式幫你定義。(If you don’t get out there and define yourself, you’ll be quickly and inaccurately defined by others.)」
所以,現在的我,已經活成自己了嗎?
還是成為自己,是一場只要活著,就沒有終止的「現在完成進行式」?(英語小老師上身:Have been + V-ing 就是這個時態的句型結構,用來表示「直到現在以前,某動作或狀態都一直在持續」)
所以,別老只是「懷舊」「念舊」「敘舊」,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別忘了現在我們做的每一件大事、小事、每一個微笑、每一個大笑、每一個怒容、每一場大哭,也都會決定我們十年後、二十年後會成為的那個人。
所以可以別再只光顧著懷舊了嗎?
透過這本書,我們學會如何通過計畫,跟十年後未來的自己進行對話,我們在成為自己的路上,別忘了別人也在成為他們自己的路上。所以我們應該邀請自己,以及我們身邊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讓我們以為的「過去式」重新成為「現在完成進行式」,在每一個外表看似乎沒有太大意義的吃吃喝喝、交流互動中,在舊記憶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記憶,重新認識老同學、結交新朋友,重新認識自己,甚至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大到社會國家,積累並且形塑自己和彼此未來的樣子,但是希望這一次,我們靠的運氣少一點,也不再仰賴大人或握有權力者的說教跟控制,多一點自己有意識地思考和選擇,成為自己真正喜歡的樣子。
初版序
大蜥蜴變青鳥:因為沒有人能戰勝藍天
我的編輯Elaine跟我,我們已經認識了超過二十個年頭。
當時,Elaine是一個剛出校園的菜鳥編輯,我則是剛出過兩三本書的菜鳥作者,還在大學念書。回想起來,當時我們懂得真不多,可是都很拚命想要把自己變得更好、更強大。
「我很記得你的實踐力。」有一天,如今已經是總編輯的她,突然跟我聊到當年的往事。「記得有一天在辦公室,你拿著印度地圖給我看,說要去那裡旅行。我聽了想:『哇!印度耶!』過了兩個月,我又在辦公室看到你,你曬得好黑好黑,跟我說:『嗯。我從印度回來了。』我想:『啊!這個人,怎麼說去,就真的去了……』」
我聽了忍不住笑起來。要不是她提起來,我已經完全忘了有這檔事。
「還有,你說要去埃及念書,然後立刻就開始去上阿拉伯語課。過不久,真的就去了埃及。」她又說,「你看,你還在上緬甸語。所以我覺得啊,你是那種想到就去做的人。一般人都只是想,不會去做。很多人只看到你實踐後的狀態,覺得你很幸運,很成功,但是其實我覺得真正最有價值的,並不是教人怎麼從做這些事情中得到成功,而是教人怎麼擬計畫。」
就這樣,我們開始發想了這本書:「今年只要完成十件事。」我們都同意,這本書的重點不是那「十件事」,而是「只要」。因為如果我去印度旅行所以你也去印度旅行,我去埃及念書所以你也去埃及念書,我學緬甸語所以你也學緬甸語,大概不會因此變得更快樂。因為那些事,從來就不是重點,每個人想要做的事情,也都不一樣。
但是有一點,我們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明天的自己,變得比今天更好。
記得少年時,有個我很喜歡的澳洲樂團叫做Crowded House。原本我已經完全忘了他們,直到跟Elaine的談話後不久,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電台節目上,突然再度聽到這首久違的歌〈Weather With You〉(你把好天氣都跟你一起帶走了),才突然想起這首歌在當時,給一個哪裡都沒有去過、什麼都沒有做過的少年,莫大的勇氣。
歌詞是這樣的:
Walking round the room singing(我在房間裡踱步唱歌)
Stormy Weather(外面颳著風下著雨)
At fifty seven Mt. Pleasant St.(地址是愉悅之丘街五十七號)
Now it's the same room but everything's different(雖然是同一個房間,但人事已經全非)
You can fight the sleep but not the dream(人或許能夠跟睡眠搏鬥,卻不能戰勝夢想)
Things ain't cooking in my kitchen(就像廚房裡不能做無米之炊)
Strange affliction wash over me(我整個人也魂不守舍)
Julius Caesar and the Roman Empire(無論是凱薩大帝還是羅馬帝國)
Couldn't conquer the blue sky(都無法戰勝藍天)
There's a small boat made of china(好像那艘搪瓷做成的小船)
Going nowhere on the mantelpiece(在壁爐架上靜躺著哪裡也去不了)
Do I lie like a lounge room lizard(我究竟像房間裡一隻動也不動的巨型寵物蜥蜴)
Or do I sing like a bird released(還是像被釋放的青鳥般大聲歌唱)
Everywhere you go you always take the weather with you(無論你去哪兒,你總是把好天氣跟你一起帶走)
「我好像那艘搪瓷做成的小船,在壁爐櫃上靜躺著哪裡也去不了。」副歌一遍又一遍唱著。記得少年的我,一邊跟著哼歌,一邊問自己:「我究竟要像房裡一隻動也不動的蜥蜴,還是像被釋放的青鳥般歌唱?」
然後五音不全的我,跟著越唱越大聲,終於流下了淚來。
去印度旅行。去埃及念書。去緬甸工作。這都是後來的事情。按下時光的快轉鍵,如今的我,再也不是那個因為外面的風雨而困在房間中踱步,流著淚哼著歌,羨慕著別人青鳥般自由生活的慘綠少年,很多人說我是旅行家,很多人說我適應力特別強,很多人說我真是幸運。但是只有我知道,我不是因為幸運所以出國,因為出國所以才學會旅行,因為旅行而懂得享受生命。事實上是,因為我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享受生活樂趣的人,所以無論人在哪裡,都有旅行的趣味,與其說因為旅行,才讓生活變得有趣,還不如說是我決定透過旅行,學習如何變成一個有趣的人,讓生活分分秒秒都更有滋味。
這中間,想必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才讓我得到了生命的轉換。這本書就是要分享我如何擬定讓生命發生改變的計畫,讓少年的我從關在房間裡一動不動的大蜥蜴寵物,逐漸蛻變成為在藍天自由飛翔的青鳥的過程。
當然,我們都知道,蜥蜴是不會變成鳥的。所以這不會是一本科學或是管理的書,我要說的是一個讓心轉化的過程,讓心裡那隻一動也不動的醜陋大蜥蜴,長出優雅的翅膀,覆滿美麗的羽毛,向藍天飛去。既然沒有人能戰勝藍天,那就讓我們加入吧!別忘了,無論去哪兒,都要將好天氣也一起帶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