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挑戰未知的書
李瑾倫找自己◆15年後深愛改版
給追求夢想的你
夢想,直到世界末日
◤學習都是這麼開始的。
學到的即使是一丁點事情,也是會讓我心情暖和,不覺得日子白過。
我還在大洋中游泳,有時快一點、有時慢一點,會一直游。
有人超越我,游不見了,也有人或前或後或左或右。
那些還在岸邊猶豫觀望或不知所措的人,
我希望可以給他們一些下水前「可以參考的一點點東西」,
不是很多,至少,在一開始,就可以陪伴。__李瑾倫◢
這是李瑾倫在大田出版的第二本作品。
《靠窗的位子,光線剛好》是李瑾倫2009年出版的作品,這本書鼓勵許多在追求夢想上徬徨無助的心靈。15年後,夢想仍在繼續書寫,即便前方的路依然充滿未知,但心之堅定,沒有改變。
本書特色
1.15年後重新改版,更新版式與全新封面圖,並新增「後記」,讓老讀者、新讀者,一窺不同樣貌的版本。
2.從選課到參與創作討論,從生活適應到同學之間的互動,這不是一本實用指南書,但卻實實在在印記生活與學習上的獲得。
作者簡介:
李瑾倫
畫繪本和寫故事
從1991年開始畫繪本到現在仍在創作線上,出版《子兒,吐吐》《怪叔叔》《一位溫柔善良有錢的太太和她的100隻狗》《寶寶喜歡吃》《寶寶不想睡》《呼喚我的貓》等作品。
圖文書與動物相愛
她愛動物眾所皆知,圖文書《動物醫院三十九號》《講貓的壞話》《撥撥橘日日美好》希望藉由創作改變動物與人關係的第一步。
專心生活和文創商店
從圖文書再到文創商品,「不在中途放手」與「___到世界末日那天」的明信片系列最為人所知,從動物出發再回到經由文創與人溝通,期待的是一個有愛的世界。動物、創作與生活的觀察,是瑾倫生活的三大主軸,每一眼都要好好的看、每一口飯都要好好的吃、每一秒都要認真的過。
無尾香蕉動物學校
感覺創作與文創的影響力都來不及改變動物的環境與人對動物的對待,在2022年創辦無尾香蕉動物學校,與團隊研發「與動物相愛的練習」,並啟動公開的友愛動物教育平台 notailbanana.com 讓所有老師家長或是孩子可以隨時上線獲得教材內容做練習。推動「漸進式認養」,並在學校啟動「家人時光」的體驗,收容所犬貓入校成為學伴動物進一步被認養。相愛不會是偶然,她希望改變的是讓所有第一次要養動物的人,在認養之前已經準備好所有的知識、能力與素養。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傳達設計學系碩士,主修插畫。曾任美術及童書編輯,是亞洲第一位與英國最大獨立童書出版社Walker Books合作的創作者,最常畫的主題是「動物」,她說動物是她人生裡「有緣分相伴的生命」「心在哪裡創作的原點就在那裡」。
曾獲三次中國時報開卷年度最佳童書獎暨「年度風雲作家」、美國紐約Marion Vannett Ridgway Memorial Award 首獎,以及 amazon. com 2-6歲最佳編輯選書。
無尾香蕉動物學校的教育內容獲得2022年台灣金點設計獎、2023年德國IF設計獎以及2024日本Good Design Award獎。
章節試閱
往事
以為過去了
從皇家藝術學院畢業那年,在屋子裡收拾著東西,準備搬離住了一年半的公寓。一年半,卻和住同棟的老太太們沒碰過幾次面。
這棟皇室慈善機構託管的老人公寓,經理是位老先生,祕書是位老太太;接待室的太太稍微年輕,胖胖的身軀、上了捲子的鬈髮,看到我都甜蜜蜜地叫:「喔,親愛的!」還有管理員Dave,乾乾淨淨端端正正留著小鬍子。
辦公室旁入口處的木框玻璃大門有點重,不用順手拉門就會自動關上。進了大門,先是一株植物,再就是左牆上掛著一面鏡,剛好照見我經過時的肩頸以上。不太敢朝鏡看,怕哪天看到別的。還要再進一道門,右轉才是電梯。
電梯上下升降速度慢慢的,一如樓裡的節奏;快到底樓時嘎了一聲,好像固定要清清嗓子。一樓是G,二樓是1,三樓是2,四樓是3;按了2,電梯便緩緩升到我住的三樓。出了電梯,走兩三步,右轉過一道門,直走再過一扇門,總算到了23號房,我租住的地方。掏出鑰匙進門,門自動在身後帶上。
膽子小,出門前一定不忘房裡的燈要先點亮「備用」。
老是怕黑暗中點燈會驚動了正在黑暗裡的什麼,可不要倫敦的生活瞬間變成驚心的鬼魅記憶。想起小時候,太早回家,就算有鑰匙開門,也是將大門完全敞開,自己坐在隨時可以往下衝的第一格階梯上,等家人回來。
頭不轉,身體也不動,也是怕一轉動,馬上驚動空氣中飄浮的魅影;很難捱,脖子都僵硬了。
往事以為過去了,專心想時,竟彷彿又見到那個扭傷了腰,躺臥地上動彈不得的自己,還在那紅磚公寓我住的23號房裡,四腳朝天地思考:究竟,來倫敦,找到了什麼嗎?
抵達
櫃檯的人跟我說明了房間的位置,竟然找都找不到。
問一遍,上樓找一遍,再下樓問一遍。最後,推開門,愣在房門口。
網路上說「明朗舒適溫暖」的房間,窄到行李箱打不開。
問可否移到前樓的房間?櫃檯的人用一副「你要住不住」的表情,搖搖頭。
窗戶卡在一個高度,房裡的景象讓我懷疑有人方才匆匆搬離。
一盞黃燈,在頂上是衰弱的眼神。
在這個我陌生的國家,一個第一次接觸的中東人似的服務生面孔,讓我害怕極了。
很想回家,但家在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在路上問了一個小時,每個窗戶都透出溫暖的光。
附近旅館間間客滿。
等找到有空房的旅館,天已經黑了。本來說沒房間的老闆,願意給我一間備用的雙人房。
我在他面前禁不住哭了起來。老闆說:「你來倫敦做什麼?」
「念書。」我嗚咽地說,像個傻瓜。
找家
在Anita的辦公室裡仔細看著倫敦街道圖,
她給我幾個與學校有打契約的房東地址。
Anita是負責學生住宿事務的黑女士。
「你來太晚了,大部分都已經租走了。」她翻著手邊一冊冊資料說。
突然辦公室裡湧進幾個學生,嘻哈和她打著招呼。
我讀著地圖像隱形人。
像一陣風,學生一下又走了。
有點太安靜了。
我知道Anita注視我一會兒。「你還好吧?」她問。
忽然,我的眼淚開始掉個不停。「哎呀,怎麼啦,寶貝?」她說。
我搖搖頭,一直哭。
她用力摟一摟我的肩膀,用一種完全理解的溫度和力量。
還沒找到長期的住處以前,學校給我一個民宿住址,供應1B,就是一個床。
蹲在暖氣投幣孔前研究怎樣開暖氣,電視遙控器按來按去總共五台。
一對金髮觀光客講著我聽不懂的語言,住進了前面房間,每日喧鬧地進出進出。
這裡是Notting Hill 。
第一家走進的書店叫做Waterstone。
第一輛乘去學校的巴士是52號,
巴士,前面上後面下,沒有人排隊。
£ = 鎊 。
後來,只要遇到Anita,遠遠的,就聽到她用洪亮的聲音和我打招呼:
「噢我可憐的小東西!」
有貓
照Anita給我的一個地址找去。
門開了,是個講話大聲身材魁梧有蓬鬆鬈髮的英國太太。
我被她由上往下俯看著。「叫我Margie。」房東太太說。
跟在她後頭上樓,覺得只看得清楚她的腳跟。
要出租的三樓房間在她女兒房間隔壁。
房間裡,塞進一套小流理台、電爐和小冰箱,大窗向下可以看到庭院。
浴室在二、三樓的樓梯轉角處,地毯一路鋪進,浴缸邊又是一扇大窗。
想像著如果住進來了我的心情。一隻貓從後方衝到我腳邊磨蹭,虎斑短毛的。
牠用卡通片印象裡的飛輪般快腿衝過來。
「牠是Mango,你不怕貓吧?」Margie問。「不怕。」我說。
因為動物,終於我們都微笑了。
「還有一隻黑貓叫Tisa,你若住進來,就會看見了。」
「最好週末就給我電話。」她說。
匆匆瞥了一眼院子,樹彷彿也都抬頭望我一眼。
需要幫忙嗎?
找位子的時候,有人一直注意著我,
他和善地看著我東張西望。
終於不得不打招呼的時候,他說:「已經沒什麼位子了。」
我認識的第一個同學,Allan。
每個人在學校工作室裡都有一個位子,先到先贏。
桌前的隔板大部分都已貼上名字了。
剩沒貼名字的桌子不是在門邊就是在拐角,不然就夾在桌子與桌子中間。
我想躲在角落裡,可是好像沒得選。
「比較好的位子可能只剩這個了。」他指指隔壁的空桌,是一個被夾在桌子與桌子之間的位子;撕來一截廢紙,叫我把名字寫了貼在桌上。
空蕩蕩的桌子,
桌面上零星留著一些以前人的塗鴉。
我是誰
把房裡兩個檯燈的燈罩都拿掉了,這樣比較亮。
商店裡賣的一律都是六十瓦或一百瓦的黃色燈泡,但店員不認為它黃,說是一般光。
在溫暖的黃燈下畫圖很暗不習慣。
埋頭畫著要交的作業,是自我介紹。
作業通知還在台灣的時候就先收到了,A Personal Sense of Place。對環境的個人觀察。(我想學校的意思是,要藉由視覺的傳達把自己介紹給大家認識,只要是「看得見」的,什麼方法都好。目的就是讓全部的人認識我,在五分鐘內。)
我的環境對於我究竟是怎麼回事,從沒想過。
到開始做作業的這天,和我有關的所有歷史可以有三十年那麼長,也可以是一天那麼短。要畫一段還是畫一天?
我是誰?
為什麼把「我」放得那麼重要?這份作業讓我有些困惑。
為了這份作業,花了很多時間想自己。
原來對自己的認識也不多,「¬環境」和我擦身而過,細節早憑空而飛不知去向。
決定畫離我最近的半年,動物醫院的入口。
那個看著入口觀察進來的人和動物的我,是離當下最近的我。
唯一記得清楚的「我」。下筆筆觸用得小心翼翼的。
我知道每個人都有個指導老師,老師會怎麼「指導」我呢?
他在不在意我畫什麼?他會「教」我畫什麼?
希望有人可以說點什麼話。
往事
以為過去了
從皇家藝術學院畢業那年,在屋子裡收拾著東西,準備搬離住了一年半的公寓。一年半,卻和住同棟的老太太們沒碰過幾次面。
這棟皇室慈善機構託管的老人公寓,經理是位老先生,祕書是位老太太;接待室的太太稍微年輕,胖胖的身軀、上了捲子的鬈髮,看到我都甜蜜蜜地叫:「喔,親愛的!」還有管理員Dave,乾乾淨淨端端正正留著小鬍子。
辦公室旁入口處的木框玻璃大門有點重,不用順手拉門就會自動關上。進了大門,先是一株植物,再就是左牆上掛著一面鏡,剛好照見我經過時的肩頸以上。不太敢朝鏡看,怕哪天看到別的。還...
作者序
15年後深愛改版【後記】
2024/11/23星期六
旅行最後一天的記事,
也是本書的後記。
昨天先是去Camden Passage(一條文青小街)踩踩路,猶豫不決東挑西選,終於決定在一家印度裔先生的咖啡小店裡享用了咖啡、烤三明治和甜點,這是我的中餐。店很小只能坐四個人,小櫃子裡擺的甜點是自家手作,客人用的桌台看得出來也是自己釘的。隔著窗戶看著對面的日本藝廊主人進進出出似乎很忙碌。我其實還占著桌子做了一會兒自己的工作,起身穿外套準備離開時,店主人說:「你吃得還開心嗎?」我說:「謝謝,我在這裡很舒服。」然後,我們都一起開心笑起來。
在《靠窗的位子,光線剛好》書裡提到的出版社女士之一 Deirdre ,現在是好朋友了,上個星期住的是她剛入住的新家。這兩天她剛好在舊家整理舊物,我跑去,順便拿忘在她那兒的東西。她兒時好友Honora也在,有一大箱信,要的留不要的撕,一人把要撕的信扔出來,另一人則是想也不想地將信撕兩半,我則是負責一直說在外面走路的見聞。「你留信嗎?」Deirdre問我,我想了一下。我有留但也有丟,什麼該留什麼要丟,就像整理人生一樣困難。
舊家要越快賣掉越好,因為英國的稅制很重,但是聖誕節前很少會有人買房子的,買賣房子要等到白天開始轉長的三月開始。我們三人在舊家前拍照,離開前我好好的看了這個家一眼,「再見、再見、再見」我跟房子說。即使是房子,它也要開始和未來的新主人共創新故事。
雖然是好友,但去出版社的那天,我所帶去的想法被退了,我有點難過,但是這何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開始?三十年是很長的日子,讓人慶幸的是我和Deirdre亦師亦友這件事沒有改變。
整理行李的時候收到細心的Beverly寫來說「回家一路平安」的訊息。在這次三個星期的旅程中、同學中,只有遇見在日本的Miho和在英國的Beverly。但遇見她們兩個,幾乎所有的同學的近況我都知道了。
本來想要見很多同學、想回到學校去看看當時的教室(之前曾經回去過一次)、去我曾經住過的公寓等等,但都沒有去,我好像只想在大街小巷中努力地走路。這星期的倫敦,天氣都在一至三度之間,很冷嗎?有一次照鏡子看到鼻子凍紅了,有一次感覺指尖有點痛。因為每天都在沒有走過的區域和巷弄中探索,所以當周圍許多東西吸引著自己的注意力的時候,就會忘記天氣的事。
回到 Eric 跟我說現在住在他隔壁獨居九十八歲老太太的故事,他說今年她已經跌倒兩次了,但是她堅持不要去任何地方。他說:「我知道她一定會在這裡離開的。」作為一起生活十幾年的鄰居,他能做的事就是繼續幫她買菜和拿報紙到說再見的那天。
離當時我從學校畢業二十幾年過去了,我覺得自己並沒有改變,當年那個對周遭好奇、敏感、在挫折中試圖再次尋找方向的我一直都在。我也總是會在許多生活的失誤中找到幽默感,進而再繼續前進。比起當年的我,現在的我更不怕挫折和做錯決定了,因為我知道目的地在哪裡,不管怎樣走著,我都朝向同一個方向。
15年後深愛改版【後記】
2024/11/23星期六
旅行最後一天的記事,
也是本書的後記。
昨天先是去Camden Passage(一條文青小街)踩踩路,猶豫不決東挑西選,終於決定在一家印度裔先生的咖啡小店裡享用了咖啡、烤三明治和甜點,這是我的中餐。店很小只能坐四個人,小櫃子裡擺的甜點是自家手作,客人用的桌台看得出來也是自己釘的。隔著窗戶看著對面的日本藝廊主人進進出出似乎很忙碌。我其實還占著桌子做了一會兒自己的工作,起身穿外套準備離開時,店主人說:「你吃得還開心嗎?」我說:「謝謝,我在這裡很舒服。」然後,我們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