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工作三十五小時的後遺症」
「縮短工作時數讓人們有較多空閒時間」、「一週工作三十五小時對大家皆有益」,縮短工時的贊成者以理想化、令人歡欣鼓舞的口號宣傳其改革動機。
一九九七年國民議會代表選擇時,社會黨認為縮短每個人的工時讓大家皆有工作,失業者及工作不穩定者皆可找到固定工作,有工作者可改善生活品質,工作效率會提高。企業公司老闆雖然大聲疾呼縮短工時,從經濟觀點來看沒意義,但左派政府置若罔聞。歐洲其他國家正增加工時之際,法國卻開倒列車,頒佈法令認為減少工時可創造財富及增加工作機會的唯一國家。七年之後,三十五小時政策在法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法國人的政策在法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法國人的工作態度改變了。甚至原本不相關的公務員也要求三十五小時。縮短工時成為社會衝突的話題,博物館管理員罷工,護士遊行示威,整個法國只夢想延長的週末。甚至有些公司行號老板想獲得政府補助減輕公司稅金,而提早實施三十五小時。但失業率再度提高,人們不禁發問此項改革是否成功。讓法國人在較佳的情況下工作,此目標亦未達到。
根據二零零一年五月研究統計數字機構的一項民意測驗:五乘九受測者認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改善,但同時三分之一確認其工作條件變差。換句話說四百多萬薪水階級採納三十五小時,其職業生涯較以往不舒適。勞工醫學調查里昂信託銀行( C R E D I T L Y O N N A I S),五成八的職員認為工作品質下跌。那些人是縮短工時的受害者呢?通常是主管或高級職員,「自從縮短工時政策實行以來,我不得不增加工作時間」,卡洛琳在一家有五十位員工的建築公司當會計,平均一星期多工作兩小時。有時她需接電話,因秘書放假或另外一位提早收工,她需承擔三個人的工作。
「我懲罰自己,回家之前拼命工作,因不想隔天接下前一天的工作」,加耶是一家公司的顧問,他如此解釋。縮短工時並沒改善主管的生活、在公司地位及工作時數。他們抱怨上班時間太長為時已久,薪水並不因此提高。
六、七年以來勞工監察員甚至發覺主管工時超過法訂時數。常搭飛機從事的主管或執行任務的顧問,如何計算其工時?奧布衣法( L O I A C B R Y一九九七年法國勞工部長,亦是縮短工時政策之策劃者)第二條區別三種高級職員或主管:
(一)主管不受三十五小時法令限制
(二)和一般薪水階級一樣受限法令
(三)自由安排、累積三十五小時(例如可在四天內形成)。
這些新法規導致令人意想不到的升級,在金屬工業界,有些公司詢問其普通職員願不願升成主管以逃避三十五小時的硬性規定。甚至基層主管的管理人亦變成高級職員,以運用一星期工作日數而非工作時數。問題是為了減少工作日數,自由選擇者一天可能工作十三小時,處於兩天工作日之間至少需休息十一小時的邊緣。縮短工時並沒向預料中創造工作機會。企業為了減少雇用新人須負擔的社會保險支出,儘量不再雇用新人,而把長期工作合同變成多數的短期工作合同或長期代理職位。結果加重工作負擔,尤其是高級職員。雇用新人主要指低薪者,因公司可減輕不少社會保險支出(它與薪水成比例)。
三十五小時並沒美化低薪者的生活,克莉絲汀四十歲,育有三個孩子,在一家超市當收銀員,其收入是最低薪。雖然她蒙受三十五小時之利,但是以一年工時總計,有時一週不到三十五小時,有時卻一整天離不開櫃臺,尤其是節慶日。縮短工時法規預訂節慶日時,出納員一週甚至可工作至四十八小時,每小時一樣的工資。
「我們這些低薪者負擔額外的工作,因沒再雇用新人。一星期工作四十八小時夠累人。我們沒獲得什麼好處。」克莉絲汀的心聲道出其無奈。擁有十六位員工專門製造冰箱的一家工廠,一位技工為了到一家執行三十五小時的工廠而辭職,其動機是較多假日,雖然薪水較少,但他可多留在家與孩子及狗相處。老闆詛咒縮短工時讓員工跑掉。雖然他曾向員工解釋為了不讓工廠倒閉,他不急著實施三十五小時,有問題的話,老闆、員工圍桌喝香檳酒討論,他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員工會出走。漢馬林是一家專門製造灌溉器材、有五十位員工的企業公司老闆,起初他相信縮短工時可解決失業,於是實施三十五小時。卻想不到營利降低,且失去市場。面對員工不及二十名的公司,「縮短工時法令」允許額外的工作時間,且社會保險負擔較輕。漢馬林擁有五十位員工的企業公司無法與之競爭抗衡。此種不忠實的競爭、不公平的感覺在其他行業亦可察覺到。
「實行三十五小時政策以來,我不得不把開店時間延後至九點半,關店提早至下午六點半。我如何與無午休一直到晚上八點才關門的超市相競爭。」這是一位擁有三家眼鏡行老闆的怨言。就拿里昂中國城一家商店為例,二零零二年元旦之前,商店從早上八點半直至晚上七點半才關門。三十五小時政策執行之後,早上九點半開店,中午一點至兩點半關店,下午營業時間至七點。一天營業時間比以往減少三小時,當然營業額也下降。午休亦造成顧客之不便。在縮短工時政策壓力下,許多薪水階級逐漸被工時縈擾,中小型企業員工變成三十五小時的忠實信徒。武格是一家汽車經銷店兼修車廠老闆,自從二零零二年元月實施三十五小時以來,他發覺員工的工作態度完全改變。
「下午五點一刻修車場工人擺下工具,丟著引擎蓋開著的汽車,只因做完當天的工時」他非常驚訝。往昔一週三十九小時工作,人們把工作當真,在縮短工時一片聲浪中,人們只想休閒,此政策破壞了工作的美德。根據一項調查,三成一受訪者認為比以往更緊張。在三十五小時內需完成三十九小時的工作份量,注意力必須更集中。醫生開始擔憂三十五小時為薪水階級健康帶來之後果。企業公司還是想維持生產量、效率,薪水階級因責任增加而更焦慮。更多休息時間對職業婦女來說,可能會做更多家務事,而無法真正休息,空虛、罪惡感油然而生。工時與失業率的關係難以確定。美國與日本一年的工時在一千九百至兩千小時之間,法國是一千六百五十至一千八百小時之間。美國與日本的失業率皆低於百分之五,法國則是百分之十。縮短工時削弱法國的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普林斯頓大學歐洲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伊查哈‧舒萊曼( E Z R A S U L E I M A N),亦是觀察法國政治、經濟、社會現象的專家,認為右派政府想改革三十五小時工時是世界競爭力激烈下的必然趨勢。他永遠無瞭解法律強制法國人工作不能超過三十五小時,西方工業諸國中法國是唯一規定工時的國家。為何法國總是要操縱人們的經濟及社會生活。國家角色佔優勢過於龐大,法國社會處於矛盾狀況,法國在各方面標榜自由,卻限制工作自由。他建議經濟生活層次應有伸縮性。英國主管認為法國實施三十五小時是退化的意識型態,一種荒謬及造成損害的措施。保守黨及工黨皆批評此政策導致生產倒退,並未阻止企業倒閉及降低失業率。英國工會立場則是瞭解與羨慕,由於英國一週四十三小時半的工作時數是西歐國家最長的。德國汽車工業已實行三十五小時工時。在野黨黨魁希望德國人延長工時以走出經濟危機及拯救社會福利。老闆工會主席認為並非整體延長工時,而是每個企業依其需要而個別解決問題。受到經濟危機之衝擊,德國某些省區採取嚴厲措施,例如把公務員一週上班時間提升至四十二小時,而聯邦政府公務員則是三十八小時半。
「反潮流」、「瘋狂」,法國三十五小時工時法令在義大利無法引起共鳴。義大利的政黨及工會皆同意在本國難以接受此法令。甚至左派亦宣稱像工時這種敏感問題,國會不該頒佈法令,社會協商似乎較適宜。
「我們從未認為法令可解決複雜的勞動市場問題。減少工時與增加職位並不相關。」一位左派的社會關係負責人如此直言。
法國現任右派政府於二零零四年十二月的官方報紙刊登:三十五小時有彈性的法令,及每年增加工時定額從原先的一百八十小時延長至兩百二十小時。
「選擇工時的改革已開始,薪水階級希望延長工時以增加薪水,與社會合夥者談判後可實行。」總理官署公報如此闡明,這是目前的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