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平衡的成功者──我所認識的陳文龍總經理
文/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
從最早的「進口替代」政策開始,台灣從事「工業」的歷史已經有半世紀之久,但說也奇特,直到最近的十年,「工業設計」才成為我們社會裡的顯學,而 如果你稍微留意週遭的世界,可以發現──也約莫在這時候,台灣絕大部分的工業快速地轉移到中國大陸,不再有工廠的「後工業社會」,開始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新圖像。
為什麼在大部分台灣發展工業的時光中,我們並不太需要「工業設計」,而在幾乎已沒有工廠生產線的年代,「工業設計」卻突然成為產業經濟樞紐?
如今看來,「沒有工業設計的工業」和「沒有工業的工業設計」,都有其相對應於其特定社會脈絡的獨特意涵,也就是說:在兩個時間帶的世界經濟分工地圖中,台灣的比較優勢能力,變得不一樣了。
在工業發跡的五○年代,「勞動力」是最快也最容易變現的生產要素(如今看來,是來自於它的便宜和品質──也就是「勤奮」這一特質),各類工廠轉瞬間開滿了台灣的田野,在當年,「做什麼」未必重要,最重要的是「趕快做」,蔣經國行政院長推動十大建設時的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集體氣氛。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的勞動力已經變得很昂貴,而且也未必認同那種極權高壓的管理模式,但因為我們社會有著悠久的「開工廠」歷史,因而,保留著某種對生產過程的高度敏感與對製造工法的探索熱誠,但卻在終端成果上更著重於「新形式」和「新意義」開發的「設計接單製造」(ODM)產業模式,便構成了台灣此一「後工業社會」的主要特徵,其中關鍵的生產要素,就是「工業設計」與「全球運籌」的能力。
台灣最大的設計公司──浩漢,就是在這個深具轉折感的時代背景中,浮現出來的一家代表性企業,由早先母公司三陽機車的委託案開始,它的觸角由交通工具伸向台灣三C電子產業與各類生活器物,其最終產品面對的市場既包含歐、美、日本,也包含中國與東南亞的新興工業國家。
雖然時代的轉折對「工業設計」有利,但台灣絕大多數的獨立工業設計公司,卻都經營得異常艱辛,而附屬於ODM企業內部的設計部門,也往往有才情受到壓抑的抱憾,顯然──轉折帶來的機會,是需要更大與更強的經營智慧,方能完全把握住的。
浩漢的成功,最關鍵的樞紐,當然是它的創辦人與現任總經理陳文龍,認識他這許多年,發覺他是台灣少數中的少數──對著「設計」這一行業保持著如履薄冰的謹慎,卻也開放地容許各種浪漫念頭出現的經營者,你聽他講話,不太會熱血沸騰,但你也明確地感到會有溫度,而這種適切的平衡,慢慢地也變成浩漢於穩定中求進取的企業風格。常常私底下覺得:如果陳文龍能把他創業的心路歷程、經營公司的各個軟念頭與硬信仰、對設計的哲學性思考……記錄下來,或許對台灣當今苦惱重重的設計工作者與經營者而言,將會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航海日誌」──因為許多難題,他已先替你經歷過了。
如今,這本書真的成形了,配合著浩漢與北京清華大學、義大利米蘭Domus設計學院的跨國合作計畫,我們在此既恭喜他,也恭喜這本書的讀者──台灣的工業設計產業能否快速地渡過這混沌的萌芽期呢,看來──前景顯然是樂觀的!
自序
應該解釋一下書名何以為「設計。品」。
我從辭典裡找到了「品」這個字的一些註解與衍生詞彙,整理如下:
◆眾多的。說文解字:「品,眾庶也。」易經.乾卦.彖曰:「雲行雨施,品物流行。」
◆某一類東西的總稱。如:「物品」、「食品」、「化妝品」。
◆事物的種類。書經.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孔安國.傳:「金、銀、銅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傍及萬品,動植皆文。」
◆等級的區分。如:「上品」、「極品」、「劣品」。
◆工作的成果。如:「作品」、「產品」、「商品」。
◆古代官制中的階級。如:「一品」、「官品」。元.關漢卿.碧玉簫.秋景堪題曲:「官品極,到底成何濟!」
◆關於內在的德性。如:「人品」、「品性」、「品質」、「品味」、「品牌」。
◆評量、評斷物件的好壞優劣。如:「品詩」、「品鑑」、「品嘗」。
從以上列述,我們可以找到與產品設計這個工作領域的某種關連,也恰恰是這本書所談及的內容。正如平日我們的工作是需要提供不同種類產品的設計服務,從不同品性的設計師所產生的許多創意作品中,品鑑出符合品牌的品德內涵與策略方向,並選出屬於是上品的構想。更重要的是要考量消費市場流行的品味,掌控好設計品質,以製造出在市場具有競爭力的商品。所以選「設計。品」為書名,是合乎其意義的。
隨著科技與文明的進步,人類的物質生活富裕起來,市場上的商品在功能、種類與形態上更加細分而多樣。豐富的產品替我們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同時可能也帶來了複雜與人性貪、嗔、癡的煩惱。今天,人從懂事開始,就扮演著「顧客」的角色,主觀地選購自己需要與喜歡的商品,當然也就成了廠商服務與關注的對象與銷售目標。若簡單用二分法來看,產品有供與需的兩端,廠商企業在供應方,消費大眾則是需求方。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上,顧戶永遠是對的,更有客戶是衣食父母的價值觀。廠商一定要傾聽顧客的聲音,一切以人為本,科技的發展始終來自人性。供應方要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讓自家的產品成為需求方的最愛。這其中包括了要去滿足馬斯洛(A. Maslow)所主張的人類五大需求——生理、安全、心理、自尊與自我實現的需求。
浩漢產品設計公司成立已經20年了,從學習、實作到發展管理,從本土到國際,從電腦化到知識化,其成長的過程可以說是與台灣經濟發展的脈絡緊緊相扣。因為自許為提供工業設計的創意服務,所以我們平日專研、發展與探討的議題,都圍繞在「人與機(產品)」關係,包括工業產品的設計、創新、造形、功能,與如何達到「客戶滿意」的目標。客戶指的當然就是終端消費的使用者,但對設計公司來說,決定產品設計發展方向的廠商與管理階層,還有相配合的各個生產、製造、銷售、市場等部門,也都是所謂的客戶。能讓客戶滿意的產品便是兼顧美學的品味、工學的品質與商學的品德。
我初始於懵懵懂懂,加上因緣巧合,進入了工業設計這個領域,感念碰上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讓我跟隨浩漢公司去發展,不斷擴大接觸的廣度與深度,不時被迫去再學習與再提升,需要隨時關注產品供需兩端的溝通整合與創新需求。這些年來,最重要的是透過持續地堅持與投入,建立起對設計的自信心,包括支撐在背後的知識、理念與經驗所形成的綜合力量。這股力量幫助了我去參與、協調、管理我們可以掌握的資源,try our best去應用最佳的工法與最適當的材料,完成產品的型態與功能。
很高興在高寶書版的支持下,透過李俊明先生的訪談與引導,一起把我與浩漢20年來建立在產品設計與美學的知識、理念與案例,歸納整理出來,寫成了書。我想,它可以供讀者做為設計美學的學習參考,並用這些觀點去品鑑設計品,養成每個人對趨勢的品味。
在編寫的這段時間裡,工作還是忙碌的,加上常需要往返國內外,因此安排訪談、收集舊資料、拍照、整理思緒與書寫文字,確實讓日子更加充實,對我來說,也趁此機會,有系統地去認識自己,包括在無明、行、識……的那些面向。幸運的是,我有李俊明先生、高寶書版編輯黃威仁、浩漢設計的張雅琴經理與我老婆的安排與協助,加上平面設計師Joe臨危受命完成內文和封面的編排設計,才讓這本認真被期待的作品煥發出質感,如期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