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6 項符合

糧食戰爭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5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這本書是了解國際糧食議題的最佳...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8/09/07
這本書是了解國際糧食議題的最佳入門書之一! 但先寫下前面,整本書讀起來實在蠻乏味的,這種偏向學術性質的書讀起來都要花一點腦袋,沒那麼輕鬆,甚至心情還會被影響,因為當你理解了現實世界的黑暗面,心裡多少都會難受吧。 這本書的主旨很簡單:[現有的糧食體系不平等,人們需要重新搶回...
糧食戰爭 糧食戰爭

作者:拉吉‧帕特爾 / 譯者: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謝佩妏 
出版社: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出版日期:2009-04-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糧食戰爭

內容簡介

完整揭示世界糧食危機成因的第一本書

  本書一出版就獲得國外各界媒體與評論家的重視與推薦,包括No Logo作者Naomi Klein以及時代雜誌、出版人週刊、衛報、獨立報、紐約時報等等。還有CNN、BBC、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紐約客雜誌等均做了專題報導。

  除了台灣的繁體中文版,還有英國版、加拿大版、美國版、澳洲+紐西蘭版、荷蘭版、印度英文版、義大利版、韓國版、西班牙版、拉丁美洲版、簡體中文版 共12種語文版。

糧食不僅是食物,而且是戰略武器!
全球的糧食高價時代已經到來
人人都將陷入糧食恐慌嗎?

  現今是人類生產糧食有史以來最多的時候,但地球上仍有超過10%(即8億)的人處於飢餓狀態,與此同時,也有10億人體重超重,這一對比是如此鮮明:全球性的飢餓和肥胖是一體的兩面。肥胖病流行和全球性飢餓讓上帝的天平無法平衡!糧食不僅僅是食物,而且是戰略武器!全球的糧食高價時代已經到來!糧食危機真的來臨了嗎?

  在現今的全球化時代,誰在主宰世界糧食貿易體系?誰從農產品貿易中牟利?誰主導了食物供應?世界食物體系是如何破壞人們的健康?

  在《糧食戰爭》中,作者將世界糧食體系比喻成一個沙漏狀,上下兩端分別是廣大的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但溝通兩端的卻是中間細細的部份:食品企業,以市場力量宰制了無能為力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作者研究了世界糧食體系的歷史與形成方式,分析了農民的抵抗及國際上的紛爭,是第一本完整揭示世界農業、糧食市場與國際趨勢的書。

  本書以農田裡的選擇為起點,穿越世界食物體系的縱深,最終討論我們盤中食物的選擇。在本書中,作者觀察由農村社區、企業、政府、消費者、行動份子和社會運動所形成的食物體系。這個由不同群體的選擇加總所形成的體系,造成了許多飽食終日的人和許多食不果腹的人。食物體系的兩端是肥胖和窮困兩個極端的人,而食物體系的建築師則成了少數超級富有的一群。有時候,選擇造就了新的方法,讓人們更自由,更緊密地與別人聯繫起來,與周圍的世界緊密聯繫起來。而有時候,選擇只是更加淒涼。在第二章,作者會調查農民自殺問題和破壞全球農村社區的力量。城市人很難看到農村潛在的暴力事件,但是,不管是肉體暴力還是經濟暴力,都對農村社區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城市,我們可以看到農村的荒廢透過移民對城市形成的破壞。第三章對這些移民問題進行討論,並把移民問題放在現代農村變遷最強大的工具之一--貿易協定--中加以討論。

  貿易協定的歷史與食物援助、開發與不滿有著密切的關係,第四章討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食物體系的演化過程。食物體系的設計是為了食物的重分配,以保證系統本身的穩定,卻沒有考慮過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的需要。第五章將對食物體系的幾大贏家和農業綜合企業進行近距離的觀察。第六章說明這些企業如何利用種族、科學和發展的觀點,進入了政府權力中心,繼而進一步控制了生命的最重要的源頭:種子。在此過程中,企業改寫了國家的歷史,讓人們相信沒有其他選擇。第七章舉出具體的例子,以瞭解到這些力量如何在黃豆(地球上最重要的作物)種植過程中體現。不過,愈來愈多的人是在購物中心與食物體系相逢,而不是在農田或工廠裡。

  第八章討論了超市這種最新、最強大的農業綜合企業。第九章反省一個問題:我們的口味是如何形成的?當前食物體系是如何限制人類,而不只是消費者?最後一章提出建議:要收回我們的主權,我們不應只做個消費者,我們還可以建立起新的食物體系,改寫權力關係對糧食種植者和消費者的雙重剝削。當然,沒人能擔保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努力最終可以獲得成功,但除非踏出嘗試的腳步,否則我們注定失敗。

  糧食戰爭,本書榮獲【中國時報2009 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翻譯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拉吉.帕特爾(Raj Patel)

   出生於倫敦,牛津大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學士,倫敦經濟學院碩士,並於康乃爾大學獲得發展社會學博士學位。曾經為世界銀行工作,在WTO實習,為聯合 國提供諮詢。現在反而參與國際社會運動,包括1999年在WTO西雅圖會議的抗爭行動,並投身於論述與批評,以土地改革政策來檢視前述三大國際組織。 2002-2004年他擔任「食物優先學會」的政策分析員,了解到土地抗爭的意義;在此之前,曾自願參與於辛巴威成立的「東南非洲貿易、資訊和談判中 心」,同時完成其博士研究。

  目前受聘為糧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南非夸祖魯-納塔爾大學發展學研究院研究員,也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非洲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

譯者簡介

葉家興(負責1-2章)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士、經濟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商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助理教授。譯有《囚犯的兩難》、《世代風暴》、《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等書,曾審定《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

謝伯讓(負責3-8章)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前植物系)學士,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高薏涵(負責3-8章)

  國立政治大學資管系學士,現旅居美國專事翻譯工作。與謝伯讓合譯《用心法則》、《瞎吃》、《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等書。

謝佩妏(負責9-10章)

  清大中文系、外文所畢,專職翻譯,譯有《城市的歷史》、《超自然的歷史》等書。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解剖農村
第三章  你變成了墨西哥人
第四章  只是渴望麵包
第五章  消費者是我們的敵人:食品業之基本介紹
第六章  化學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第七章  黃豆
第八章  超市巡禮
第九章  食物選擇我
第十章  結論

 

◎正視農業,才能解決問題  by楊儒門(本文作者為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二○○二年台灣加入WTO的時候,大概很少人會去意識到,有一天會出現所謂的糧食危機。記得彭明輝老師在當時講過一句話:「十年以後,我們要吃什麼?」這好像無關重要的一句,不到十年,在七年後的今天,我們就因為物價糧價飛騰,而開始去想到、思考到:「有一天,我們要吃什麼?」

  以前人常講:「台灣人什麼沒有!錢最多。」沒有的東西,進口就行。一片豪氣,總以為什麼都買得到,只要我們有錢就行!別人總像老太爺似的,伺候著我們。殊不知,全球糧食的生產總數,只有四%作為貿易用途,而且八○%的交易量都掌握在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這四家公司的手中。如果我們不去生產,那等於是把自己的喉嚨放在別人的手上,生死由人!看看「迦納」這個國家,再想想自已,有時,真是難以想像。

  包括農委會和政府官員常講的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達九○%。」這是事實嗎?應該是「稻米」的自給率達到九○%。大家忘了一點,台灣從五○年代政策宣導「多吃麵、少吃米」、「麵粉代米」開始,就已經有慢慢將主食轉為麵食的習慣。到現在,每一年小麥的食用量,大約是一百二十萬噸左右,幾乎是全部倚賴進口。稻米的食用量大約是一百五十萬噸左右,一成左右是靠進口,自給率在九成左右。

  稻米和小麥都是台灣的主要糧食,比率大約五五%比四五%。我們「只有」稻米一項有九成左右的自給率,而小麥近乎於零。所以台灣真正的糧食自給率是五成左右。而三十萬噸的稻米安全存量,實際上不到一個半月的準備額度。

  復耕是不是像政府講的如此容易?隨便講講,明天稻米就會從田裡頭長出來了?是這樣子嗎?有三點是需要考慮的。一、台灣行之有年的「休耕政策」,造成了多少農民的轉業和農耕機械的淘汰,要如何找回農民和農耕機械?二、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害、蟲害、雜草、老鼠和蛇的問題,要如何在短期間之內控制?三、因為休耕而缺少管理和維修的水利設施,要如何去做修復的動作?

  另一點需要去考慮的是:「水資源的分配問題」。台灣只要發生缺水的問題時,第一個方案都是要求農業休耕配合。政策有:「停五供五。就是減半,分區供水。」農委會表示,由於農業忍耐缺水的程度比其他產業高,往往在旱災期間,民生和工業用水不足時,就需要農業用水的移用,農業則採取輪流灌溉,或是休耕的方式。但看看水利法第十八條是怎麼規定的吧。用水標的之順序是:「一、家用及公共給水。二、農業用水。三、水力用水。四、工業用水。五、水運。六、其他用途。」政府做事有照法令走嗎?

  就算上述問題都解決了,稻作種植下去後,生長期大約在四個月左右,這段時間都要老天保佑,不能有任何的颱風、豪雨、旱禍、蟲害……只要在其中一天出了天災,輕則短收,重則粒米無收。

  正視問題的發生,而不是一昧逃避、掩蓋,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式。積習已久,當引爆點來臨,真的就會發生糧食危機,那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糊弄過去的。要緊的是:政策方向在哪?配套措施為何?

  看完這本書,可以給我們更深的思考,並鼓勵我們積極行動。

一個新生活的啟蒙運動  by趙少康(中廣董事長)

  「全世界超重人口的數目(十億人)大於飢餓中的人數(八億人)」這句諷刺的敘述,就是本書開宗明義丟出來的問題。想想看我們每天吃了多少食物,卻很少思考它們的來源、生產與運輸方式,更別提整個糧食體系下的資源分配問題。為什麼亞洲和非洲會發生饑荒?為什麼全世界有層出不窮的農民自殺事件?在印度,那裡的人要銷毀數百萬噸的農作物或任其在倉庫裡腐爛,但另一方面,最貧困人口的食物品質卻是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以來最差的,這種兩極化現象是為什麼?還有去年登上國際新聞的海地,這個加勒比海國家在一個月內米價與豆價飆漲一倍,一年中物價飆漲至少百分之四十,引發群眾抗議、釀成暴動,總理因此下台;不只是海地,聯合國糧農組織評估全世界有許多國家處於糧食緊急狀況,甚至可能導致各地動盪、發生戰爭。這又是為何?

  本書作者為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沙漏般的食物體系。

  作者認為,飢餓與肥胖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將食物從農田送到我們菜盤中的生產鏈,把肥胖與飢餓的人聯繫在一起。販售食物給我們的大公司,在利潤動機的驅使下,塑造也約束了我們選擇食物的管道,同時影響我們認識食物的方式。以咖啡為例,喝咖啡的現代人多不勝數,大街小巷咖啡店林立,有人一天飲用不只一杯,彷彿一場「咖啡運動」。為了應付這麼多的需求,結果是全球咖啡生產量過剩九億公斤。你也許會認為,有這麼多產量,我們喝的咖啡應該會便宜吧?但是,從咖啡種植園到我們手中杯子裡的熱咖啡,中間的層層環節多著呢!

  東非的咖啡農收成後,賣給當地中間商,中間商轉賣給咖啡加工廠,加工後的咖啡經過裝袋,再運到大型咖啡出口商,還要經過挑選、分級、保險、海運等環節。等到咖啡終於到達某大咖啡商的處理廠,每袋咖啡成本已經遠遠超過咖啡種植者所拿到價錢的十倍之多。然而更大的差價在這裡出現了:當咖啡終於烘焙出來,價格升至原產地價格的二百倍!

  咖啡種植者和飲用者的人數眾多,咖啡加工商和出口商數量也很多,但這中間的配送鏈上存有一個瓶頸。咖啡農收入極少,必須省吃儉用才能勉強維持生活;擁有高度品牌忠誠的咖啡公司的利潤卻是有增無減。我們一般消費者在超市雖然看到繁多的咖啡種類,但咖啡品牌其實也就那少數幾家。這種情形在其他食品領域也是如此。在耕地到餐桌的中間配送階段,權力集中於很少數人手裡。這是因為,長途運輸、加工、裝車等流程需要大量資本,只有足夠多的資本才能玩得起這場遊戲。企業規模愈大,運輸和物流業務愈多,企業成本就愈低。總之,在國際食物配送市場,家庭企業難以生存,小公司早就被大型配送和供應商兼併了。在由種植者到消費者之間的通道上,企業數目很少,因此這些企業擁有雙重權力,既控制種植者,也控制消費者。

  稍微關心全球饑荒現象的人大概都曉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曾經研究,現代的饑荒其實不是因為糧食的缺乏,而是因為人們買不起食物。沈恩觀察一九四三年的孟加拉大饑荒之後,發現當時孟加拉其實不缺食物,反而有豐富的糧食資源。饑荒是因為人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所以大量屯積糧食。而街頭那些人因為付不出錢買食物,才會死於飢餓。戰勝飢餓的唯一辦法,就是保障窮人的權益,讓他們能夠擺脫商人的詭計、突破這個沙漏一般的食物體系。

  台灣的讀者也別以為糧食缺乏或其他糧食體系的問題離我們很遙遠,舉個例子吧,我們常常吃的豆腐、豆漿、沙拉油等豆類食物來源「黃豆」,台灣現在已經幾乎沒有種,都是從美國進口而來。讀者可以看看本書第七章如何討論「黃豆」生產與配送過程,這一章的敘述相當精采:原來黃豆產業的戰火早已跨越了國界,原來黃豆產業盛行奴隸制度,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物裡含有黃豆成分!

  所以讀過本書之後,我們真的都該學習作者在最後一章的建議:要收回我們的主權,我們不應只當消費者,還要建立新的食物體系,改寫權力關係,讓種的人和吃的人都不再被剝削。不管是改變飲食口味或支持地方產業,還有許多方法可以展開具體行動。這可說是一個新生活的啟蒙運動。這本書讓我們拿回知的權利,但如果不去努力,注定會失敗。

令人深思的立體的糧食體系  by劉必榮(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初看這本書的書名,我會認為它是一本關於國際政治或國際經濟的書。可是把這本書讀完後,卻發現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作者把跟糧食有關的各個面向,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徹底地做了梳理,涵蓋了經濟、政治、農業、環境、文化等相關層面,使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糧食問題,不再是單薄的平面,而是一個立體的圖象!用功之深,令人佩服,也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唐詩「豈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到底是什麼意思。

  近一兩年,氣候問題導致糧食供需失調,能源危機讓許多糧食被拿去生產生質燃油(植物油價格漲了百分之八十,這是一個主要原因),以及燃油漲價造成食物成本上揚等等,都使量價飆升。

  以氣候變遷為例,澳洲的德尼利昆碾米廠本是南半球最大的磨坊,能生產足以供應兩千萬人每天食用的穀物,結果經不起六年的乾旱,在二○○七年十二月關門了。雖然澳洲的科學家也在研究少水的耕作方式,但因農人多已將水權永久轉賣給葡萄園,所以澳洲稻米生產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一。這對糧食供給當然是一大衝擊。

  也有科學家指出,下雨時間的改變、雨量的增加,比溫度上升對穀物的影響更嚴重。溫度上升,對北方的加拿大與俄羅斯稻米倒是有幫助的。但也不可能把這些稻米運到赤道附近,去餵飽非洲的貧窮國,因為路途太遠又顯得不實際。事實上,資料顯示,百分之九十的稻米,都是在種植地就消費掉了。過去二十五年,全球稻米的消費就大於生產,今若再加上囤積,問題就更嚴重。

  為了確保糧食的供應,各國紛紛與糧食出產國簽訂密約保糧。像烏克蘭就和利比亞簽約,劃了十萬公畝的土地,為北非國家種燕麥。埃及和敘利亞也簽了以物易物的協定,埃及提供敘利亞稻米,交換敘利亞提供埃及燕麥。有的人因此擔心,這會不會因此造成新的殖民主義。

  這些我們常關心的問題,都只是糧食問題眾多面向的其中一個,屬於糧食生產國家產量「減少」的一面。那「盛產」糧食的國家,情況又是如何?作者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巴西的狀況,非常精采。

  如果我們說美國是世界的市場,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印度是世界的辦公室,沙烏地是世界的加油站,那巴西就是世界的糧倉。巴西已經投入耕作的土地面積有一萬七千五百萬英畝,還可再投入三千五百萬英畝,使巴西可耕地的面積達到中國的六倍。巴西的農耕經濟規模也相當嚇人:美國中西部農場的地塊,一塊地大概是一千五百到兩千英畝,但是巴西中西部的一個現代農莊,卻可以達到兩萬英畝!所以他們是用GPS定位的自動轉向拖拉機在工作!

  巴西的黃豆更是出口大宗。根據本書作者的調查,巴西在一九九五年的時候,就有每年將近兩千萬公噸的大豆被送往加工廠。書中講了一個例子相當鮮活,作者說巴西大豆之王瑪奇有一次充滿豪情地對美國大豆業者提出忠告:「停止種植大豆,轉種其他農作物,比如說玉米。世界對大豆的需求,就由我們來負責滿足!」我們不在現場,但經由作者所引述的對白,我們在腦海裡幾乎也可以想像出來,這個大豆之王在說這句話時,臉上有多神氣!

  可是作者卻用很多具體的例子,告訴我們巴西的經濟是被扭曲的。比如森林的砍伐,農作物的單一化,以及奴隸制度等等。這就好像當初荷蘭因為發現北海油田,結果弄得國家經濟都往石油產業傾斜,而造成經濟發展失衡,也就是所謂的「荷蘭病」。

  作者的分析不止於此。他更往下分析,跨國企業在這種經濟扭曲中扮演什麼角色,美國和巴西種植大豆的農人,彼此之間有什麼相互被扭曲的成見(這是文化層面),以及巴西的「無地農民運動」為什麼會被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會運動(社會層面)。就這樣,政治經濟的分析,帶進來了文化與社會面向,讓這本書變得更豐富,也更有滋味。

  此外,因為這本書講的是世界糧食「系統」,所以就要顧到「買的」與「賣的」兩端。就如同我在演講國際關係時,經常提醒台下聽眾,要有「立體」的國際觀。比如我們研究石油問題,就一定要包括三個部分:產油國(石油如何影響他們內部的政治與經濟?因石油而致富的大亨,如何化解或無法化解與政治領導人之間的緊張?油國如何在油田與油管之間保住自己的優勢?)、石油進口國(他們如何在全球搶油?衝突與合作之間,可有什麼定律?)以及買油與賣油之間的聯繫(石油帶來的國際經濟遊戲規則)。糧食問題也一樣,既然講到糧食的系統,就要有立體的思維,討論到賣的、買的,也要討論到中間的連結:這些食物是怎麼到我們手裡的。

  怎麼到我們手裡(或嘴裡),當然得靠一套產銷系統。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些篇幅,討論超級市場的出現,以及超市的商業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消費習慣。一下子,看起來好像很遠的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就又和我們日常生活連了起來。人們也才發現,國際關係其實跟我們並不遙遠。

  因為談到選擇糧食的自主權(也就是糧食體系的接收端),作者在最後一章特別呼籲要重新取得「食物主權」。他建議幾種從個人出發的方法,比如「改變口味」、「吃當季、當地的食物」、「吃得符合農業生態」、「支持地方產業」,最後到改造農村、支持永續糧食建設等等。這些倡議又使本書看起來不像國際政治或國際經濟的書,而像一本某種社會運動的啟蒙書。

  這就是我一開始講的,這本書的多面向特色。往好的方面講,它非常豐富,而且是全方位,不同領域的讀者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部分。往壞的方面講,就是主軸容易分散。這有點像電腦的超連結概念,從一個問題的討論或概念介紹,一下子跳接到另一主題(比如談到超級市場,就可能有人一下子注意力會跑到超級市場的動線設計、超市的管理、沃爾碼和A&P的經營模式比較、隱私權的保護等問題之上,而忘了作者其實在討論糧食問題),然後再跳回來。所以讀者在讀的時候,一定要牢牢抓住一個中心點,就是作者在談的是「糧食體系」,這樣才能在豐富知識的同時,不會迷失方向。

  還有一個主題我們可以放在心裡的,是「權力」的概念。本書英文書名的子標題是「市場、權力與潛在的戰爭」,於是我們還要問,在這樣的糧食體系之下,「權力」在哪一方?為什麼在他那邊?如果這是一場潛在的戰爭,那麼在場上較勁的,是哪幾造?這幾造會不會變化?權力又會不會消長?產銷制度的決定權和權力關係之間的「因果關係」如何分辨?把這幾個問題放在心裡,然後慢慢讀這本書,時時合起書來想想,然後再往下看,會有更大的收穫。

  所以我願意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糧食問題有興趣的讀者。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852607
  • 叢書系列: Break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這本書是了解國際糧食議題的最佳...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8/09/07
這本書是了解國際糧食議題的最佳入門書之一!
但先寫下前面,整本書讀起來實在蠻乏味的,這種偏向學術性質的書讀起來都要花一點腦袋,沒那麼輕鬆,甚至心情還會被影響,因為當你理解了現實世界的黑暗面,心裡多少都會難受吧。

這本書的主旨很簡單:[現有的糧食體系不平等,人們需要重新搶回”食物主權”。]
什麼是食物主權呢? 就是人們能夠自由、平等、愉悅地享用糧食。

相信你一定聽過,儘管全球有數億人每天都生活在饑餓的邊緣,實際上地球生產的食物是完全能餵飽每個人的! 那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受苦呢? 主要就是食物的分配不均,跟財富的不平等其實很類似。真正控制糧食的人是跨國企業,他們巧妙的利用現存的國際體系掠奪了大部分的利益,使窮人的情況越加困頓。

這本書主要就是分析與探討這種不平等的現況,以及應該如何改變,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吃飽的基本權利。作者是一位很優秀的學者,針對這個國際性的議題做了非常廣泛的研究。有時候他的論點顯得零碎,因為嘗試涵蓋的範圍太雜了,失去焦點。但從他提供的案例中,讀者能夠一窺全球糧食市場是如何被操控,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看似享有無盡選取食物的自由,但換位思考,其實是”食物選擇了我們” !

他先從農人的角度出發,說明幾間大公司掌控全球的糧食產業,例如:全球小麥的生產與批發有90%取決於三間大公司(我隨便假設的。) 當你控制了一個國家的糧食命脈,等於掐住了他的喉嚨,企業的影響力甚至大於主權國家。最惡名昭彰案例之一的就屬”聯合水果公司”,這間公司在20世紀很長的時間裡,掌控了中南美洲的香蕉貿易,假如政府不聽話,它甚至還跟FBI合作,一起策畫政變,維持它的利益。這種例子不勝枚舉,隨著貿易全球化,已開發國家繼續透過WTO、IMF、World Bank等貿易組織或協定左右第三世界的糧食政策。

影響全球飲食至深的國家就是美國。它在二戰後糧食產量過剩,很巧妙的把這些糧食輸出到海外,美其名是糧食救助,退一步看就是讓被援助國產生糧食依賴,[只給他魚,不教他捕魚],漸漸很多國家都被迫納入美國的糧食網絡。

除了宏觀面向的探討,微觀層面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主題。
食品公司為了賺取利潤,得想盡辦法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出白花花的鈔票買食物。透過神奇的行銷,魔術般的加工技術,極具巧思的零售規劃,食品產業形成一個完美的生態圈。我們下意識地被侷限,而作者認為現有的體系無法持續下去,到了一個臨界點會崩潰。我們應該對食物有正確的認知,採取一些行動(例如支持當地的農產品…之類的),從個人做起,帶動集體的改變。

除此之外,讀者也能在書中學習到許多食物的歷史,例如茶葉是如何隨著大英帝國遍及全球;黃豆如何從被唾棄的食材,搖身一變成為食品產業的寵兒。總而言之,你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一下全球的糧食體系,此書絕對是不二之選。
 不只是吃不吃得飽的問題,社會正義是背後更深的議題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極力推薦  2012/09/12
除了以沙漏式的糧食產銷結構(就是常聽到中間商壟斷、屯貨以哄抬價格,雖然消費者買貴也回饋不到農民的情況)解釋書名中飢餓與肥胖共存的矛盾,作者進一步從貿易系統、歷史脈絡等結構觀點切入解釋為何今日看似豐富實則受限且剝削嚴重的食品體系得以形成。書中的事例集中於解釋歐洲(北方國家)對過去殖民地現今已獨立(南方國家)的歷史歧視與其後的資金貿易控制,以及貿易自由化(WTO的施力)與超市興起後農民-消費者產銷鏈加長的不良影響。也許東亞有自己的糧食結構問題,但面對尚來勢洶洶的自由化貿易理念,我們不得不當心相同的事件再現,或許說現在我們已被改變了卻還不願面對/相信這對未來有不良的影響。肥胖與窮困在本書中不再以套套邏輯的方式相扣,跳脫現有的資本主義貿易體制思考,才能真正明眼指出荒謬與缺失。這無疑是對以被資本主義與消費心理糖蜜餵養成癮的人的一記棒喝。而作者也點出改變購買農產品的模式,儘量直接向生產者購買(例如契作或拜訪當地農產中心),了解自己的食物從何而來就能提供一份改變的力量。雖然在都市中我們很難做到跟超市、超商、連鎖飲食店脫鉤,但不嘗試就甚麼都不能改變,雖然困難還是要去做!這本書也跟\"正義:一場思辦之旅\"關於民主與正義的部分有許多相輔相成之處,我想這兩本書一起看並提出對社會制度的反思是很好的。
 國家地理頻道曾經在4月22日地...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0/09/17
國家地理頻道曾經在4月22日地球日當天放映過一個叫人類地球生活史(Human Footprint)的節目,把人一生中會消耗的某些物品全部展現出來。這種呈現方式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因為你會看到15951品托(約7500公升)的牛奶、13345顆雞蛋、5272顆蘋果、四千多條麵包...一次展現在螢幕前。更不用說這個過程中人會產生3公噸的排泄物(吃掉的食物有50公噸)、用掉8.5公噸的食物包裝材料、以及其他40公噸的垃圾。



但在這些驚人的數字之外,另一個更可怕的現象是當我們以驚人的速度吃下各種加工後的食物時,卻很少有人發現許\多加工食物背後的供應商大概都是那幾家大型的跨國食品公司;雀巢(飲品)、Nabisco(餅乾)、Kraft(餅乾、乳製品)、甚至蔬菜和水果(Dole)。這些廠商不僅決定了原物料的市場價格、決定了食品的流行趨勢、甚至決定了我們的口味。



這本書講的正是這個食物權力體系背後的故事。類似的書在過去幾年內出現不少,在台灣也都有中文譯本,例如談漢堡業者如何進行全球行銷的《速食共和國》、講巧克力生產背後血淚\的《巧克力禍心》,不過《糧食戰爭》一書是迄今我看過最全面、也最深入的一本以全球食物生產與分配為主題的報導性著作。作者Raj Patel應該是印度裔英國人,有康乃爾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曾在世界銀行與聯合國工作,卻決定投入社會運動,致力幫助第三世界人民對抗資本主義與跨國公司。他在書中所揭露的一些事實的確非常驚人,例如全世界各種慢性疾病的人口正在快速增加,而高糖高油脂的加工食品正是這些疾病的元兇(書中一個例子讓人印象深刻:印度在1990年代初打開國內市場,讓外國加工食品自由進口後,國內糖尿病人口數量立刻躍升全球第一名);咖啡在產地烏干達的價格約為每公斤美金1.4角,但最後市場價格卻上漲到每公斤26美元,漲了將近兩百倍。掌握從中間環節的食品加工業者賺掉大部分的利潤(如雀巢公司年營業額為700億美元),且由於其勢力龐大,幾乎能夠單方面決定市場的遊戲規則。大型農藥公司為了促進其農藥與肥料銷量,誘使開發中國家農民購買基因改良種子,使農民從此必須花費更多的金錢購買肥料與農藥才能讓農作物順利生長。



類似聳人聽聞的內幕在書中處處可見,但本書並非只是對跨國公司血淚\控訴的集合。作者對於人類飲食與消費方式的演變也做了頗為詳細的敘述,因此我們能夠知道為何大家喜歡在電視前吃飯,去大賣場購物時往往會買回一些不是真的想要的食品等等。這種對飲食歷史的探索方式讓讀者更能看透全球食品體系的建構過程以及背後的宰制力量,其研究之深入算是其他同類著作所不能及的。



或許\是作者本身的訓練與經歷,使得這本書一開始看起來像是嚴謹的田野調查報導,閱\讀到最後卻感覺像是社會運動的宣言與主張。這對於想以求知的角度來閱\讀此書的讀者會感覺有些突兀。此外讀者或許\也很難完全認同他的主張,例如鼓勵每個人利用新鮮食材自己做菜,以打破被加工食品宰制市場的局面等。不過純就內容而言,這本書已經提供了我們太多的真相,以及一堆值得深思的議題。
 為什麼這本書在這裡沒有像樣一點...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0/03/12
為什麼這本書在這裡沒有像樣一點的書評?我自問。



是否看過本書的人都因為羞愧\太甚而難以起筆?

是否那些被教育餵養的只留剩「學識」的知識份子早已缺乏生而為人最基本的關懷?

是否,這本書距離我們的世界還太遙遠?



你吃過南投的香蕉嗎?



南投的香蕉生病了,這種叫做「香蕉黃葉病」的病蟲害,使得南投的香蕉有滅種的危機。我朋友告訴我,同樣的病在民國七十年代發生在稻米身上,後來以休耕、換作、留種的方式給救了回來。這種病為何會如此厲害?那是因為現代農業太過單一了,為了大量種植的方便,我們都是在有限的農地上種下單一作物也是單一種,生物複雜度太低,導致病蟲害的漫延太快,而至無法抑止。



在中寮,香蕉交易市場冷冷清清,我們的鄰居在香蕉園裡培育咖啡樹苗,未來將以咖啡樹來取代香蕉。我父親在山上也試著開始育種咖啡,而基金會的香蕉園已經停止收成。我們不曉得的是,現在台灣咖啡的市場在哪裡?政府可有任何措施扶助蕉農的生計?我們曉得的是,在這世界上咖啡的產量早已過剩,在南投的超級市場裡,充斥著是大企業大廠牌的咖啡;我們還知道,以咖啡樹來代替山地的植披,仍然是單一作物單一種,這樣對短暫與長遠的未來而言,又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冬天的時候我看了一本書,《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木村阿公的奇蹟蘋果》,木村先生以三十年的努力成功\復育了非單一種的蘋果園,他的心血如今成為……一本勵智書。他種的蘋果有三分之一給某位高官當果汁,而其它的則進入高級餐\廳、擺\上社會上有身份地位的人的餐\桌。讀者看著這本書之所以感動落淚\,是因為木村先生「明知不可為而為」的精神,而這種精神,諷刺的是,即使是從冷眼轉為佩服的鄰居,願意為了木村的實驗精神而把鄰近木村的、自己灑了農藥的蘋果樹全砍掉,也不願意去效法他。



木村先生真是十分幸運也十分不幸,他幸運的是在那個企圖自殺的夜晚,他發現了一直以來百思不解的、使野生果得以不受病蟲害的秘密;而他不幸的是,在他如此坎坷的種植過程裡,不管是鄰人還是政府,都只在袖手旁觀;而今他成功\了,於是成為青森縣的驕傲、日本的奇蹟,他成為代表日本專業達人精神最好的豐碑。



相較之下,那座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辛勤開墾,位於美國洛杉磯南中區的生態農場,那裡種植著一百到一百五十種植物,多年以來的努力被政府以土地的利益已經提高為名,將這塊生態夢土賣給開發商,推土機一釐一釐摌平了「耕耘十四年的作物、社群和希望」。他們真是十分又十分、百分的不幸。



在讀者位於溫馨的家屋裡,啜飲一杯茶或咖啡,或許\還配著些許\點心,坐下來閱\讀著這些文字時,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很多人正直接或間接因為我們認為很自然的糧食體系而受苦。看看這段影片:

http://www.cultureunplugged.com/play/1081/Chicken-a-la-Carte

然後,或許\你會有興趣再看看以下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OkMFjdudNw (它被分成九段,你可以搜尋一下)



我們的糧食系統生病了,就像香蕉黃葉病一樣,如果我們不能休耕、換作、留種,我們所憧憬的人類未來,只是加速人類偏頗的傾斜。我們已經為我們的未來留下了什麼?我們又將為我們的未來留下什麼呢?



我帶著模糊的心思閱\讀了這本《糧食戰爭》,這是最艱難的、人類謀求生存最難最難打贏的一場戰役,因為我們的敵人正是自己。看完後我從巨大的憤怒中沈澱下來,心平氣和再次閱\讀作者在文末給我們的幾點建言,在此我記錄下它們的標題:

1. 改變口味

2. 吃當地、當季的食物

3. 吃得符合農業生態

4. 支持地方產業

5. 所有勞工都有維護尊嚴的權利

6. 農村需要徹底的、全面的改革

7. 人人都有可維持生計的收入

8. 支持永續的糧食供需結構

9. 突破糧食體系的瓶頸

10.為過去和現在的不公提供補償



我相信其中有幾點是我們可以切身做到的,而我更期盼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讀到、聽到類似的資訊,以便從我們已太過習慣的生活中發出改變。我仍然相信人類有改變命運的潛力,即使我們過去從未在意。
 這本書非常具有學術性。內容豐富...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09/09/01
這本書非常具有學術性。內容豐富、紮實,可讀性強,會讓人腦袋不停運轉,覺得自己要被捲入道德與政治的巨大風暴中。因此給予五顆星評價。



雖然如此,我們應該牢記糧食問題並非食物問題、甚至也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而這個政治問題又不是養不活非洲人或者印度人的問題,而是非洲與南亞的政治不上軌道所造成的問題。



我們得記住一些基本的數據:雖然中國的糧食生產潛能已經發揮到八成以上,但印度的糧食生產潛能還僅達五、六成,而非洲的糧食生產潛能更只發揮了兩、三成。使得這些地方潛能未能發揮的原因主要在於政治。譴責國際貿易、大型糧農集團,或者聲稱與資本主義體系作對,都不能解決問題。



食物是夠的、一百億人也足夠,只是許\多國家的內政得大幅改善。記得這一點,閱\讀這本書時,才不至於為大量的枝節所糾纏。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啟動內在感官的十二堂課有聲書第6輯﹝新版﹞
作者:陳嘉珍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7-01-06
66折: $ 21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謝頓‧帕金人類圖套書(三冊):《人類圖,找回你的原廠設定》、《人類圖輪迴交叉全書》、《人類圖爻線全書》
作者:謝頓.帕金
出版社:橡實
出版日期:2022-07-27
66折: $ 117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量子觸療能量療法系列套書(三冊):《量子觸療好簡單(全新修訂版)》、《量子觸療2.0》、《彩光量子觸療(二版)》
作者:理查.葛登
出版社:橡實
出版日期:2024-09-11
66折: $ 84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早期課1有聲書第3輯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11
66折: $ 66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決定你一生的六種物質
作者:大衛.JP.菲利浦斯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30
$ 284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國中康軒新挑戰學習自修社會一下{113學年}
作者:康軒編輯
出版社: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0
$ 402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修訂版]: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
作者:佛蘭克.赫爾
出版社:智言館
出版日期:2014-04-01
$ 19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危險便利商店5
作者:gusao(945)
出版社:平心出版(欣燦連)
出版日期:2025-01-23
$ 30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開始遠距教學後,我跟班上第一美少女同居了(01)
作者:三萩せんや
出版社:尖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07
$ 182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 14 (首刷限定版)
$ 212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推理(286):域
作者:台灣犯罪作家聯會
出版社:幻華創造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07
$ 19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躍動青春(10)
作者:高松美咲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5-02-06
$ 105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