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傾聽法則4
不要把溝通成敗推給對方,當我們樂於肩負傾聽的責任,
就會主動創造出讓對方可以侃侃而談的情境。
這樣做或許有點費事,卻有助於傾聽;否則,會把自己弄得更累。
樂於肩負傾聽的責任
「有啊,我的確很想聽他說,但是他就是支支吾吾不肯說嘛!」
「我們之間,好像有道鴻溝,彼此都很客氣,卻無法真正交心。」
「我愈是要他說,他就愈是擺張臭臉給我看呀!」
「他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根本就沒有重點,我是很認真聽,但什麼也沒聽清楚。」
其實。當我們願意百分之百承擔傾聽的責任,以上經常聽見的說法,就會變得很滑稽。因為,這些說法都是把所有溝通不良的障礙,全部都視為對方的責任。表面上,自己好像很無辜,卻等於把改變現狀的鑰匙,都交到對方手上,自己放棄可以改變的權益,允許對方操控一切。
別忘了!「傾聽」會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會是真正溝通的開始!只要樂於一肩扛起傾聽的責任,就可以順利排除溝通的障礙!否則,我們討論再多傾聽的技巧或溝通的練習,都無濟於事。唯有把傾聽成敗的責任,拿回來放在自己的手上,所有關於傾聽、說話、溝通的進行,才有真正的意義。
◎願意扛起傾聽的責任,才能擁有改善溝通的主動權
是的,當我們很想聽,卻聽不出個所以然來,上述的抱怨都是事實;可是,當我們願意肩負傾聽的責任,就會主動創造出讓對方可以侃侃而談的情境。在這個章節我要分享的焦點是「情境」,而不是「環境」。
有關傾聽的有效環境,留在下一個章節來詳細說明。
所謂的「情境」,首先需要的是開放的胸襟。先不要預設立場的態度,只是一個必備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全然的同理心。它來自更積極地暫時擱置自己的成見,只為了進入對方的世界,體會他的心情、經驗他的感覺,無論主觀的感覺是對是錯,那些都不重要,比說出自己主張或判斷更重要的是,全然地接納對方的陳述。
甚至可以做到熱切地欣賞對方,例如:對他所說的內容感到好奇,深深被他吸引。就像你是他的表演經紀人,主動替打造一個寬廣的舞台,而且讓他確認站在上面是安全的、足以揮灑的、沒有人會取笑的、所有的觀眾都希望看到他成功的表現。
必須先做好這個準備,並且誠懇地表達出來,讓對方看到並且相信,他所身處的溝通環境是如此開放而自在,他才有可能把心中的話,好好地說出來。
快要放學的時候,小艾對怡箴說:「社團老師居然要我幫忙趕一張明天要用的海報出來,叫我臨時去哪裡找兩支彩色的麥克筆啊?」
如果怡箴沒有認真傾聽出,小艾此時需要的是同理的支持,就很可能會回答:「老師真的很煩,別理他!」「你真是個倒楣鬼!」甚至是「關我什麼事!」
這種憑藉自己的直覺,很隨興的回應的方式,我把它稱之為「毀人不倦」答腔術。自己應答的很爽快,對方聽了卻很不舒服,彼此關係只會愈來愈疏離。
相反地,只要怡箴願意傾聽,回應就會大不同:「看起來時間壓力真的很大喔,需要我幫忙想一想嗎?」或「是喔,你的時間還可以嗎?」
明明都是一句話,能夠傾聽到重點,回應的方式就不一樣,結果也就大不同。當小艾可以得到怡箴同理的支持,她可能就會繼續說出實情:「其實我還滿想幫忙做海報的,這是我的興趣啦,沒有麥克筆,用水彩也行!」
◎適時拉回脫韁的野馬,是負責的表現
同理心,既是傾聽的開始;也是傾聽的結果。它讓我們真正了解對方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單方面的同情。
同理和同情,很容易混淆,卻是截然不同的境界。前者,是完全以對方為主,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後者,容易把焦點拉過來放在自己身上。最後,搶了對方的話,打斷對方正在進行的表述。
例如,甲說:「我感冒了,全身酸痛!」
乙的回答應該會是:「你看起來真的很不舒服!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或是;「上個星期,我也是這樣,酸痛得不得了……」?
前面那句,是同理;後面這句,是同情。
在傾聽時,可以運用「同理」,來接受對方的肯定或讚美。當對方開始發言之前,不經意說了:「很謝謝你,願意花時間來聽我說話。」你回答:「嗯,因為對我來說,你很重要!」會比「哪裡,不必客氣,就是聊聊嘛!」好很多。儘管,兩者乍聽之下,好像差別不大;但是,當你站在傾聽的立場,重新深入思考,就會發現兩句話的效果大不同。前者,拉近彼此的距離;後者,會讓兩人無法交心。
傾聽時,難免有機會聽見對方刻意展現友善的態度,這時候也要準確地接招,用「同理」去感受對方的好意,而不要過度地客氣推辭,否則會給對方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印象,好像是在說:「閉嘴啦!我沒有你說的那麼好。」反而造成彼此的距離。
打開彼此的心房,讓對方願意說出來,是傾聽成功的一半,但是,當對方滔滔不絕表述,到有點失準或失控的時候,傾聽者有責任在傾聽到某個段落時,把話題拉回來。例如:「是喔,接下來讓我多了解一下,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好嗎?」
適時拉回脫韁的野馬,也是主動創造傾聽情境的必要手段。或許,這樣做有點費事,卻有助於傾聽的進行;若不這樣做,只會把自己弄得更累。
●幸福傾聽法則33:(或:傾聽幸福,非試不可~33)
你有表達關心的自由,對方也有暫時不接受的權利。
別讓傾聽,變成侵犯對方隱私的工具;
也別讓傾聽,變成控制對方行為的壓力。
容許片刻的沉默
無論再怎麼健談的人,也可能會有講不下去的時刻;無論關係多親密,也可能會有想要休息一下的時刻。身為一個積極的傾聽者,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沉默?
雖然,傾聽最重要的原則是:「以真誠而好奇的心,邀請對方多講一點!」但是,若對方就是執意要在此打住,就不該再過度勉強對方說下去,否則,「積極傾聽」真的就會變成「強烈逼供」!兩個人的關係,就會突然惡化。
以下描述的場景,相信你會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感。
坐在愛萍隔壁的同學宇翔,臉臭臭地來上課,坐定位之後嘆了好大的一口氣,不知道在埋怨什麼。
很懂得察言觀色的愛萍,關心地看了一眼,給他溫暖的微笑。
宇翔說:「唉,煩死了!最好今天不要有人惹我!」
愛萍回應:「嗯,怎麼了呢?」
宇翔接話:「沒有什麼啦,反正很煩就是了。」
對話進行到這裡,如果你是愛萍,很想積極傾聽,會怎麼做?
(編排時,請空一行)
A. 繼續追問:「到底怎麼了嘛?我感覺你好像怪怪的耶!」
B. 努力說服:「有心事就說呀,何必憋在心裡?我是最關心你的人耶!」
C. 輕聲應對:「看起來,你真的很煩。先休息一下囉,如果你想跟我說的時候,別擔心會打擾我,隨時可以跟我說。」
(編排時,請空一行)
經過個案之前的解說,當你讀完這個案例,相信你對於「該怎麼做」已經會有正確的判斷,最適當的傾聽答案是「C」;但是,你對於實際上「會怎麼做」也很了然於心。
大部分的人,不是選「A」、就是選「B」。尤其是關係愈親密的伴侶、親子,選「A」或「B」的機率更高。只因為我們心裡很著急,想要趕快弄清楚怎麼回事,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完整地表達自己的關心,試圖幫對方解決問題。但是,往往弄巧成拙。在傾聽的過程中,你追逐得愈緊,對方就會愈想逃開。
◎積極傾聽,包括尊重和接受對方不想說的權利
造成這段距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1. 在這個時間的當下,他就是不想說,沒有特別的理由。
2. 他還沒有準備好,該怎麼對你說?
3. 過去他說曾經表達過,但得到回應的經驗不好,所以他保留了想說的真相,是害怕引起彼此的不愉快。
(編排時,請空一行)
透過傾聽,可以表達關。但是,你有表達關心的自由,對方也有暫時不接受的權利。別讓你的傾聽,變成侵犯對方隱私的工具;也別讓你的傾聽,變成控制對方行為的壓力。否則,傾聽就會被曲解成別有目的。有時候,保持沉默,也是一種最體貼的關心。
如果你是個案中的愛萍,有可能會覺得宇翔是怪咖。因為他才是始作俑者,如果他進教室的時候,不要擺臭臉、不要唉聲歎氣,就不會去問他怎麼了。他發出這些「需要關心」的訊息,卻又拒絕別人的關心,這不是很怪嗎?
愛萍的這個想法,來自對於「關心」的誤解!沒錯,宇翔的擺臭臉和唉聲歎氣,的確都是在發出「我需要關心」的訊號,但是他此刻所需要的關心,只是被注意、被陪伴,而不是逼他說出不開心的原因。
◎善用片刻的沉默,調整彼此的態度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可以享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默。「朋友」和「好友」的一線之隔是:當我願意傾聽,但是你更想安靜一下的時候,這樣的享受可以開始了。如果有任何一方,覺得片刻的沉默會很尷尬,表示彼此之間的信任基礎還不夠穩固。
比較需要留意的是,傾聽時的沉默,可能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很單純的留白;另一種時很故意的抗拒。前者,只是留下時間或情感的空間,調整彼此的心緒;後者,是對於彼此關係中有所壓力的反彈。試著去辨識兩者的不同,可以讓你在傾聽的時候,更加自在。萬一,對方的沉默,的確是一種抗拒。就更應該從接受這份沉默開始,重建彼此的關係。
換個立場,在傾聽的過程中,我方也可以善加運用片刻的沉默,調整彼此的態度。願意傾聽,並不代表我們完全同意對方所說的就是事實,只不過我們接收到了他所表達的資訊,並且可以完全尊重他的觀點及意見。
這時候,未必要接著講「好!」「嗯!」「是!」代之以片刻的沉默,或回應說:「我已經知道你要表達的意思了,容我好好想一想,再跟你進一步說明我的感受。」就可以表明自己已經接收到對方所說的內容,但未必承諾彼此已經有共識。
還有另一個場合,也是在傾聽時,很需要沉默以對的。當一群人圍著講親友的八卦,而你不想淌這鍋混水時,絕對要保持沉默,甚至離開現場,以免沒事惹來一身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