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呼聲的崛起,「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備受國人注目與重視。「家長參與」儼然已成當紅炸子雞,不僅政府以政策推動、研究者投身其中探究一、二,而且現場老師、校長、園長、家長等都在談它。不過,這個名稱雖然非常普遍,也無人否定它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家長參與」究竟是指什麼?大家講的、想的都是同一回事嗎?「有些家長不在乎?有些家長又熱心過度?」這樣說法的背後可能蘊含那些更多值得關注與釐清的刻板認知與迷思?再者,「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有一定的模式及標準嗎?或者它可能存在什麼不同的面貌?
針對以上議題,目前國內學前教育階段仍十分缺乏學者有系統地去揭開相關議題「what」之下的「why和how」。本書兼顧「理論與實務」的好奇與需求,在重要理論知識的探究之外,透過兩所幼稚園親師的認知與經驗,以教育民族誌的觀點帶領讀者細細品味:「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如何被詮釋?以及在特定「合作關係」認知的圖像下,「家長參與」、「親師關係」等概念又如何被呈現?
在台灣家庭社會結構日趨多元之際,本書激盪讀者深入思考、理解可能存在的其他諸多親師合作面貌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