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簡介
原著序
譯序
第一章瞭解測驗分數
一、測驗現況
二、不再停滯!
現在正是學習的時機
三、做一次預試
四、預試問題的答案
第二章測驗的基本特性
一、效度
(一)表面效度
(二)內容效度(理則效度)
(三)效標關聯效度(實徵效度)
(四)影響效標關聯效度的因素
(五)建構效度
二、信度
(一)Lyman看待信度的五個向度
(二)誤差變異來源之相互關係
(三)測量標準誤
(四)影響信度的因素
(五)效度與信度之比較
三、實用性
第三章測驗用語
一、最大表現測驗
(一)智力測驗
(二)性向測驗
(三)成就測驗
二、典型表現測驗
(一)效標關鍵法
(二)強迫選擇的試題
(三)題目的意義含糊
三、客觀─主觀─投射反應
四、選擇反應─補充反應
五、文字─口語─實作測驗
六、標準化─非正式測驗
七、速度─難度測驗
八、團體─個別測驗
九、文字─非文字測驗
十、文化公平
十一、如何辨識?
十二、本書
第四章當前測驗的新發展
一、電腦與測驗
二、效標參照測驗
效標參照測驗的評鑑
三、題庫
四、適性測驗
五、潛在特質度量技術
六、能力與績效責任
七、哪裡出了問題?
八、成果導向的教育
九、特殊的人:語言和身體障礙者
十、卷宗檔案
十一、全面更新
十二、非僅於美國
第五章社會責任與測驗
一、測驗並不是(只)測量天賦能力
二、智力測驗無法測得創造力
三、人們用測驗對兒童貼上低能兒標籤之類的
四、標準化測驗偏好能言善道者,而不利於謹慎思考
五、測驗會侵犯隱私
六、測驗的結果一再改變
七、測驗不公平
烏比岡湖效應
八、測驗被誤用與錯誤解釋
第六章一些統計方法
一、簡介
(一)次數分配
(二)直方圖
(三)次數多邊圖
二、描述統計
(一)地位量數
(二)集中趨勢量數(平均)
(三)集中趨勢量數的比較
(四)變異量數
(五)共變量數
三、常態機率曲線
應該瞭解的重點
四、推論統計學
標準誤
五、期望表
六、一個省略和一個解釋
第七章測驗相關的資訊
一、測驗目錄
二、測驗出版者
三、測驗手冊
(一)測驗緣起
(二)測驗的說明
(三)測驗的目的
(四)測驗的發展
(五)施測的指引
(六)記分的指引
(七)信度資料
(八)效度資料
(九)常模及常模對照表
(十)測驗的解釋
(十一)剖面圖
(十二)參考資料
四、不要小看你的個人電腦
第八章衍生分數
一、分類法
分類法的討論
二、計分法
三、類型I︰與「絕對標準」作比較;內容難度
(一)類型I A︰答對百分比
(二)類型I B︰文字等第(有時歸類於此)
四、類型II:個體之間的比較
(一)類型II A:根據平均數和標準差所作的個體間比較
(二)類型II B:以等級作個體間比較
(三)類型II C:考慮分數範圍而作的個體間比較
(四)類型II D:考量相同得分者之地位狀態而作個體間比較
五、類型III:個體自身的比較
(一)類型III A:比率智商
(二)類型III B:智力指標
(三)類型III C:教育商數
(四)類型III D:成就商數
六、類型IV:各式各樣專斷的基礎
(一)類型IV A:無意義的量尺分數
(二)類型IV B:廣域而等距的分數
(三)類型IV C:Otis離差智商
七、結語
第九章測驗剖面圖
一、總體剖面圖
二、好的剖面圖
三、剖面圖分數的顯著差異
四、剖面圖分析
第十章不要忽略常識
一、機構和個人的決定
二、一些常見的錯誤
三、其他訊息來源也一樣!
第十一章我們能說什麼?
一、誰有資格得到測驗資料?
(一)受試者
(二)未成年人的父母
(三)依機構規定
(四)學校與大學
(五)專業同僚
(六)人事管理
(七)談話
二、測驗結果的傳達
(一)對於受過訓練的專業工作者
(二)對於未曾受過測驗訓練的專家
(三)對於一個成熟的受試者
(四)對於兒童
(五)對於家長
三、高分與低分
四、摘要
第十二章結論
一、牢記於心的事項
(一)認識所用的測驗
(二)認識常模
(三)認識分數
(四)瞭解背景
(五)有效傳達
(六)使用測驗
(七)謹慎使用
二、仍舊需要專家
三、攜手向前並放手嘗試
附錄
一、專業語詞彙編
二、推薦的測驗出版者
三、參考書目
四、教育測驗專業責任準則
五、轉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