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來,自閉症孩童明顯增加許多,尤其是較輕微的高功能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孩童。目前,不論是在醫院的職能治療部門或是在學校體系中轉介職能治療服務的孩童,都以自閉症孩童最為常見。
回顧個人治療自閉症孩童近30年的經驗,早期因為對這類孩童的問題或困難的成因不太了解,接觸到的自閉症孩童又都是非常重度的,大多數都是沒有眼神接觸、沒有語言,有許多自我刺激行為,且日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的孩童。即使筆者很努力的教導他們,但是因為不得法,所以常常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彰。自1996年開始進入學校系統去提供職能治療服務以後,有機會接觸到較多不同程度及表現的個案,並且看到自閉症孩童偶有超出預期的驚人表現,於是更仔細觀察孩童的行為表現,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介入,因而看到自閉症孩童的另外一面。漸漸地,筆者開始對自閉症孩童表現差異的原因有所了解,可以掌握他們的困難所在,且快速、有效地幫助他們突破障礙,並與外在世界互動。從此治療自閉症孩童對筆者而言不再是一項辛苦的工作,而是最富有挑戰、也最能夠得到成就感的工作。近年來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對於自閉症孩童的神經心理機轉有了更多的發現,筆者從臨床實務工作經驗中累積的治療技巧,也得到了科學實證的支持,讓筆者覺得非常開心。
筆者有一個很特別的經驗,那是某次前往一所幼稚園提供巡迴服務時,老師帶了一位有自閉症診斷的大班孩童來。老師表示,有幾件事她教了孩童很久都教不會,包括:用小木槌將木珠槌進洞裡、撕開糖果紙、模仿做聳肩的動作以及穿襪子等。聽完老師的陳述,筆者先和這位孩童寒暄並邀他一起來玩傳球。在互動過程中,筆者評估他是聰明可學習的孩童,而且他的手眼協調功能還不錯,於是請老師將玩具及糖果拿來,由筆者實際嘗試看看。結果在筆者的引導之下,這個孩童在十幾分鐘內完成了這四件事。這個結果印證了筆者的推測:這個孩童之所以學不會那四件事,並非是如老師所想的手功能或精細動作不良,而是他不知道究竟要怎麼做。因此當筆者提供他適當的線索,幫助他理解要怎麼做之後,他很快就學會了。所以筆者常告訴職能治療系的學生,如果你懂得自閉症孩童,就可能幫助他們立即學會之前學不會的事;反之,則可能你愈教,孩童愈喪失信心而排斥學習。因此家長、老師或治療師如果懂得自閉症孩童的困難,其教育、訓練或治療的結果可以有天壤之別。
還有一些孩童在筆者開始治療時完全沒有語言,也不會聽從指令,不順其意就會大哭大鬧。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語言就逐漸出現了,也能聽從指令。其中有一位孩童經過兩年多的治療以後,上幼稚園時,老師還說他是小天才,因為他沒有特別學過認字,就已經可以自己唸故事書了。當然這並不表示他的人際互動、生活適應從此就都沒有問題,但是這些孩童的發展與變化顯示,自閉症孩童就有如一塊不起眼的璞玉,原本看似弱智或低能的孩童,若是碰到了解他的人,懂得如何開發或雕琢他,就可能讓其才智顯現出來。
然而,不是每一個孩童都會有像前述孩童那樣有戲劇性的變化。因為大多數自閉症孩童都可能存有一些後天習得的心理、情緒及行為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影響其面對學習的態度,干擾學習。因此常常需要先處理這些情緒和行為問題,之後介入的效果才會顯著。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篇「認識自閉兒」,共有六章,主要是探討關於自閉症的理論部分,包括:自閉症的成因、自閉症孩童的特質及其神經心理機轉、影響自閉症孩童學習與表現的關鍵因素、幫助自閉症孩童發展與學習的基本原則,以及訓練技巧等,希望幫助家長、老師或醫療人員深入了解自閉症孩童行為特質的潛在原因及影響因素,進而能夠採取適當的方法或策略來幫助他們。
第二篇是關於自閉兒的教養實務,共有兩章:第七章是關於自閉症孩童日常生活事項的學習,分別探討動機、基本日常活動、玩∕遊戲活動、表達溝通、人際互動、學習活動,以及課程安排等議題;第八章則是關於自閉症孩童的行為規範與特殊行為問題的處理,包括:常見的過動、衝動與注意力問題,以及情緒行為等問題。筆者以實際問題或案例的方式,來探討問題的成因及處理的策略與方法,希望相關人員可以很容易了解及應用,幫助自閉症孩童順利地學習並發揮潛能。
羅鈞令 謹誌
201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