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從讀碩士班至今一直教授「人際溝通」方面的課程,當時大多是對成人的「終身教育」(如社教館),而今則成為大學的正式課程。
受到「少子化」及「個人主義」的影響,現代大學生較欠缺人際溝通及衝突化解的能力。「個性」凌駕「群性」之上,不易有「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作為,團隊合作的困難度提高;加上自由、民主、平等風氣的推波助瀾,大學生與長輩及平輩,彼此都覺得難以溝通。
但,年輕人真的那麼蠻不講理或強詞奪理嗎?其實他們大多有打工經驗,也知道進入職場要注意人際關係與溝通的問題。所以,與其責怪他們不懂禮貌、不為別人著想,不如給他們更多培養同理心及磨練溝通能力的「實習情境」。
現代大學生有更大的競爭壓力,但也激發出更多學習動機。所以每到期末我讀到他們的學習心得,總因他們自覺在人際溝通上學習效果顯著,讓我有持續下去的教學熱忱。
所以,我以若干學生的期末心得代替序言:
*我很喜歡跟別人說話,但因不太注意溝通技巧而常得罪人或給人留下不好印象,事後想起非常後悔與懊惱。上過「領導與溝通」課程後,我覺得自己與人溝通的方式及想法跟以前不一樣了。我養成了新的溝通習慣,如:面帶笑容、保持快樂的心情、主動打招呼跟問候、多觀察對方與使用同理心等。可能因為覺得我好相處吧!現在我認識的新朋友比以往多了。以前只跟喜歡的人打交道,沒興趣的就不怎麼理睬。現在才發覺這樣是絕對不行的,廣結善緣才是好事。
*因為「溝通與口語表達訓練」課程的關係,我們組員變得很有向心力,大家總可以閒聊個兩句,並且真心地互相幫忙,而不是為了小組報告而虛偽發言或冷冷地去工作。大家來自不同的科系,當中還有一位陸生同學,自然可以互相彌補,也讓自己增加視野。我們下個星期還約好下課後全組一起去吃飯呢!上課可以學到東西又交到好朋友,實在一舉兩得!
*「溝通與人際關係」課程所說關於職場同事之相處,讓我印象深刻。不管與主管的關係再好,也要有一定的界線與距離,否則就容易「以下犯上」,得罪主管而不自知!現在儘管我與主管的感情深厚,但在措辭上仍要盡量使用與平輩不一樣的詞彙,不僅能表達尊重,也讓主管覺得我是成熟的,卻不感到做作。
*擁有能言善道的嘴巴和隨機應變的頭腦,比起滿腹學問更可在這個社會為自己加分。「人際關係與溝通」這堂課,可說是印證了我父母的論點。老師提供很多不同溝通技巧的練習機會,引領我們去應付各種突發或人際衝突的狀況,讓我受益良多!
*我不喜歡跟人交談,因為我很難流利的與人侃侃而談。也許是太害羞吧!團體活動時我總是默默的那一群。分組讓我有點困擾,也許是孤獨慣了,加入團體總是不得不的決定,也因為如此我無法在團體中順利表達想法而錯失不少好機會。這堂課因為跟組員幾次的討論、安排戲劇,我漸漸可以跟組員談話、開玩笑了。雖然還不能放得開,但已經是了不起的突破啦!
*人總是自私的,不管任何時候往往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將責任推給他人或逃避自己的工作;卻沒想到若我不做,就有人必須多出一份力,而且他人對我也會留下不好的印象,日後選組員時不會再接受我。倘若我能以同理心主動分擔組員的工作,不僅使團隊運作更加順利,別人一定對我有好印象;日後當我遇到困難,便會適時伸出援手。
*我記得老師分享了身為老師面對學生,無論如何都要保持適當的態度。儘管趕時間,仍要對同學說:「不要急,慢慢來,老師還有一分鐘。」其實不管各行各業,人際溝通都是不分階級、平等的;追求美好的生活,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
*因為是大學的最後一學期,我辭掉打工,想把重心放回家人身上。父親因為經濟上的原因對我們懷有愧疚,每次喝完酒總會一直抱歉。就在這學期有一次我回家時,對父親說出放在心裡的一段話:「爸爸!你是我的同學當中最好的一位爸爸,我每次在外面提起你,總是滿滿的驕傲,你是最偉大的爸爸!」在家人溝通上,這學期我進步非常多。之前或許是打工及課業較忙,我不是一個愛回家的人,這學期他們應該對我改觀了。希望我能在不斷反省中成長,讓父母講起我時也是驕傲的。
*老師常提醒我們要關心缺席的同學,我心有戚戚焉。「關心別人」是上了大學較缺乏的部分,因為覺得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想讓對方覺得干涉別人的生活。身為大學生大概也知道其他人沒來上課的原因,例如:準備考試或寫作業、睡過頭、心情不好等。但看到那麼多大學生孤單、身心症或因壓力而自殺的案例,就知道其實只是一句關心,就可能阻止悲劇的發生。在這個工商社會,我們害怕付出會沒有回報甚至受傷害,所以過於小心翼翼吧!
*「親密易生侮慢之心」,這是老師在「情愛溝通」課堂上說過的話,我把它大大的寫在記事本上,這句話點出了我與家人、朋友,甚至是男朋友方面沒注意到的問題。有時候和對方太親密而自以為了解他,就忘記對方的身分或想法與自己有差距。他們「沒有必要」對我那麼好,即使是自己的男朋友。這句話也讓我發現,在接受別人的好時,常忘了要記得對方的好。
*我原本以為自己害羞、在人際關係中退縮,而且對人際互動充滿焦慮。但在溝通的課堂上,我似乎沒有害羞的樣子,也沒有在和同學討論時感到焦慮,還交到一些好朋友。我覺得和同組同學合作完成報告、一起討論各種人際關係與溝通的議題,是一件很開心的事。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似乎沒有我想像得那麼難,這是選這門課時沒有料想到的收穫。
*這學期我為自己的人際關係做了許多努力,除了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家人關係之外,我還必須面對身為專題生,與指導教授、督導、主任和校長的關係。後者常令我不知所措,迫使我反思自己在不同人際關係中的樣貌,也積極思考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習以差異化溝通方式面對不同類型的人。
*在教育學程「人際關係與問題」的課堂上,我們探討校內老師之間的人際關係,發現與同事、下屬及主管,有許多微妙的人際互動及需要注意的禮節,像是有同事結婚或生小孩要包多少錢,這也可能隱藏許多衝突。影響人際互動的因素中包含對自己的接納,如果連自己都討厭自己,不能和自己好好相處,又怎麼期望別人喜歡我呢?若太在意他人對我的評價、深怕有人不喜歡我,這種不合理的想法也會使我們動輒得咎。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人可以被所有人喜歡,也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歡。
*當有人做出讓我不舒服的事情時,我並不會誠實的說出來,而是裝出一副沒關係的樣子。其實如果能真誠的和對方溝通,不僅能化解對彼此的誤會,也能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衝突。有一次上課時,我們討論人際互動使用的語言,哪些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有時不經意說出來的話,可能不小心傷害他人或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因此說話時應該小心。
本書為符合現代大學生的狀況,以順利銜接畢業後業界的要求,在撰寫時我儘量使用大學生的案例,並請幾位大學生(或剛畢業的大學生)擔任「校園記者」實況報導。使大學生在「儲備」溝通力與領導力方面,有更多「真實學習」的機會。
本書的章名頁插畫以及每章最後「補充教材與課後自學」的第三篇之小說、動畫、漫畫介紹文,作者皆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的胡鈞怡同學,在此一併致謝。
讓我們也和大學生一起學習溝通,因而「教學相長」吧!
王淑俐
2014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