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成就一個屬於臺灣孩童的課程大綱是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神聖任務。2005年年底,我接到教育部的電話,邀請我與前教育部次長楊國賜教授共同組織團隊,研編適合幼托整合後2~6歲幼兒使用的課程大綱。當時的我支吾其詞、不置可否,內心非常遲疑,因為這是一個龐大的任務,需要投注完全的心力。雖然我過去有研編國民小學課程大綱的經驗,但這畢竟是需要團隊合作的任務,而我們的團隊在哪裡?然而,也由於我有過去課程發展的板橋經驗,對課程大綱的發展歷程有實際的體驗,因此也有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記得是在臺灣師範大學附近的一個咖啡廳,楊次長和我就著各方的建議名單,擬定各領域的召集人。幸運的是,邀約非常順利,團隊快速組成。研編小組從研究工具的擬定、施測、整理分析,到課程大綱的擬定和實驗,共同經歷了五年時光。團隊剛組成時,陣痛在所難免,各領域自成一系,有自己的思考邏輯,不是稀奇的事;但各領域成員是否願意放棄成見、尋求共識、相互整合,卻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所幸研編小組的成員願意各抒己見、相互聆聽,擔任召集人的楊次長也願意給我們足夠的討論空間,而有了現在的成果。
這本書主要是記錄研編小組研編課程大綱從無到有的研發過程。在過程中,有低潮、有歡笑;課程大綱也有機會在多方徵詢後來回檢視、相互討論,彼此修正。感謝教育部願意支援人力和經費,讓研編小組可以從實徵研究做起,建立一套真正屬於臺灣幼兒的課程大綱,傲視全球。感謝楊國賜教授願意擔任我們的大家長;感謝共同打拼的好夥伴楊金寶教授、柯華葳教授、丘嘉慧教授、蔡敏玲教授、金瑞芝教授、郭李宗文教授、林玫君教授,以及各領域的團隊成員們,願意支持總綱提出的要求。也感謝在天之靈的臺東大學簡淑真教授,您對幼兒教育的貢獻讓天下孩子受惠。
總綱的研擬過程凝聚了多人的智慧,包括:臺灣師範大學的廖鳳瑞教授、政治大學的倪鳴香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的簡淑真教授,以及現在轉任淡江大學的潘慧玲教授。沒有多方經驗的挹注,成就不了現在的課程大綱。此外,也要感謝我這群無怨無悔的助理們,包括:張竣欽先生、李昭明先生、周于佩小姐、李碧玲小姐和其他人,只要我一聲令下,無論晴雨、假日,就得搬著電腦和印表機在星巴克苦心工作。最後,感謝所有參與研究施測、課程實驗的無名英雄們,有了你們,讓課程大綱更貼近現場,也更能造福幼兒。
幸曼玲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