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序
驀然回首,還清晰的看見近二十年前的自己,坐在桌前、看著窗邊的雪景、思考著課程以及課程模式相關問題時的情景。當時我比較關心的問題,好像是各種模式的實質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差別。經過近二十年的歲月,我以其中幾個模式做過學術性研究,也嘗試經歷過其中幾個模式的實務教學,我慢慢地體會到課程模式的價值性,也慢慢地看到其實在都稱之為課程模式之際,其中還是有課程本身以外的差別。以前,我看到的比較是模式之間課程內容的差別;現今,我深刻體驗到課程內容背後之信念以及追求之目標對教育結果的影響力,也看到多元的信念在幼教課程與教學裡百花爭妍的美麗與魅力。
事隔近十年的時光,再看第三版的課程模式一書時,覺得好像房子有些陳舊的感覺,需要修整一下,做些改變,這代表思緒上的確是有些許變化了。第四版增修的三個重點如下:
一是,增加了一些課程模式,有的未必完全符合本書對課程模式的定義,但因為它們是正在發展中的模式,值得肯定並支持後續發展為更成熟的模式,例如:安吉遊戲教育、金字塔課程模式。
二是,將課程模式在概念上分成兩類:一類是課程本身的模式,如第二篇裡的模式;另一類則是有配套支援系統的課程模式,如第三篇裡的模式。個人主觀上覺得第二篇裡的模式之生命可能容易消逝而去,第三篇裡的模式之生命可能容易延續傳承。其主要原因是個人覺得,一套好的課程需要透過教師去運用出來,此時,教師專業素養就會影響課程實施的效果。因此,教師素質需要透過系統化、品管化的職前與在職進修制度去維護與提升該課程模式原有的系統,課程模式才能傳承下去;同時,行政上的領導與管理也是促成良好課程延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強調教師在教學與課程裡的重要角色外顯化,以及連絡與強調教師是課程模式精神傳遞的關鍵人物。
在此感謝在我的幼教行旅中,成就我、協助我的師長、同學、學生、朋友與家人;也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與本書的責任編輯,費心地協助本書的修改與出版。
另外,亦感謝沙迪亞賽祥笛幼兒園鄧美雲老師接受訪談並提供相關資訊(第七章);感謝Jef J. van Kuyk博士提供資料(第八章);感謝台北蒙特梭利幼兒園創辦人胡蘭女士多年來提供研究場域,供筆者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第九、十五章);感謝程學琴老師提供資料(第十三章);感謝World Organiz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OMEP)現任的世界主席孔美琪博士提供資料(第十四章);感謝國立臺灣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戴曼女士與老師們提供研究場域,供筆者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第十五、十六、十七章)。
筆者才疏學淺,雖盡心寫作,但難免會有疏漏、錯誤不足之處,敬請讀者能不吝指正,讓我有修改之機會。
簡楚瑛謹誌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