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序
我國國民接受教育年齡有往兩極延伸的趨勢,成人教育和幼兒教育日益普及,也受各界的重視,其中幼兒教育在多次選舉中甚至成為候選人的政見之一。許多學者的研究均發現,一個人在幼兒期的發展是否得宜,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教師及父母應了解幼兒的發展,診斷其發展是否有問題,並對其問題加以輔導。幼兒發展的了解、診斷和輔導需要精通幼兒發展理論、心理計量理論和測量工具,以及幼兒輔導策略。
目前坊間雖有這三方面的書籍,但常各自獨立,使得讀者閱讀後或懂得發展理論但不知如何測量與診斷,或懂得測量與診斷,卻不知如何輔導。有些文章雖將三者合併討論,但均侷限在一、二個發展向度上。本書將幼兒的發展從身體動作、氣質、認知能力、語言、社會行為、學習等六個向度加以探討。每一向度均先敘述有關的發展理論,再討論如何測量與診斷,然後提出可能的輔導策略,最後並以一個模擬的個案做為範例,實際進行測量與診斷,並提出輔導建議。本書這種編排方式有效地將理論、測量與診斷、輔導三者有系統地緊密結合,加上全文文字深入淺出,配有許多圖表,是為人父母及從事幼教工作者的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由於本書具有許多優點,本人非常樂於寫序推薦!
林邦傑謹識
1995年2月20日於國立政治大學
蘇序
記得珮玲在政大教育研究所就讀時,有一次為了向我要一份資料,來幼稚園找我,給我初次的印象:長髮披肩,一襲綿麻素色衣裳,腰間繫著編織而成的腰帶,顯得飄逸、脫俗,蠻特別的,令我印象深刻。後來又有一次,一同出國考察,使我們彼此有了進一步認識。這次珮玲也是為了蒐集資料,來舍下小敘,而讓我有機會提前讀到她的大作。
看了珮玲送來一疊厚厚的稿件,發現各章節內容非常有系統,條理分明、圖文並茂,促使我興致勃勃地花了五個小時,一口氣讀完。我數十年來,研讀過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叢書,雖然有部分著作令人有隔靴搔癢之嘆,但大部分為求經得起考驗而不失偏頗,他們都會蒐集各家學說的論點,加以分析、比較、批判、歸納等,多數客觀公正,可信度較高。珮玲這部著作,寫作態度嚴謹,分析、歸納尤其簡潔,兼具了學術性與實務性的參考價值,不但適合研究生與幼教老師研讀運用,也適合幼兒家長閱讀,尤其是幼兒發展與輔導的部分,可以提供家長對幼兒期許有明確方向,其中親子遊戲、語言活動、實物操作等,不僅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多樣性,同時亦可增進親子親密關係,實在值得廣為流傳。
在本書第七章裡,作者代為說明,我所提供的幼兒學習區之觀察評量「現已不用此評量表」,這並不意味它有問題,那是我四年前所編擬;當時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老師及參與的家長,對幼兒在學習區探遊的目的與方向,能有更深一層的體會,結果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即已使老師們充分掌握各學習區探遊的學習目標和教育方向。對於經驗豐富且有專業素養的政大實幼老師們來說,都能以敏銳的感覺,洞察幼兒們的內心世界,已無須依賴該項評量工作來了解孩子,所以那份評量表已為階段性的淘汰。目前老師們對幼兒學習態度,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均能瞭如指掌亦能及時輔導,而且輔導技巧十分圓熟。因此始引發我於兩年前重新編擬「幼兒自我評量手冊」,幫助幼兒自省、自覺,進而自律,由於尚在試驗與修訂階段,未敢即以獻曝。
我從事幼教生涯近四十年,從傳統到開放,尤其是十多年來研究開放教育,更深刻體會到評量的目的,是為對幼兒發展與學習多幾分了解,也為讓老師們自身多一些省思機會,其內容必須隨著老師們的成熟度,以務實的深度與廣度而重新評估與調整。近十多年來,在政大實幼所計畫的各項評量表不下十餘種,常因全體老師們認真推動,對教育意義的體會愈深,評量也就益加趨於簡單扼要了。反觀其他許多幼兒園,每位幼兒被評量項目竟多達三十條以上,真不知老師們要以多少時間來處理如此大的工程,其客觀性實在值得深思,更何況其中的評量內容,大多是老師們在檢核幼兒學習成果。學前教育應是播種時期,不宜急於驗收成果,不然師生之間容易造成對立,累壞了老師,也難為了小朋友。
幼兒園在所有教育環境中,最具彈性,也最有挑戰性,沒有教科書的束縛,沒有功課壓力,經營者應重視理念的共識與落實,自我鞭策及期許,提升教育素質,針對幼兒發展需要,計畫出適合屬於自己幼兒園特色的學習內容及評量方向,建立獨特風格,使老師們走出教學者的窠臼,成為幼兒玩伴、親密朋友、能隨時被諮詢者,讓幼兒在溫馨的氣氛中發揮潛移默化之作用,邁向獨立、自主、認真、負責,成為健全人格的好兒童,願以此與幼教界朋友共勉。
本書討論的是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珮玲寫的每一章節都具實用價值,涵蓋有觀念、策略、方向、步驟……等,值得在校學生研讀、幼教同仁參考,以及為人父母者一起來分享,因此我願意向大家推薦,希望和我一樣來重視和珍惜。最後,我非常佩服珮玲的勇氣,竟敢如此放心,邀請才疏學淺的我為她寫序,雖然自覺寫得不好,但卻都是肺腑之言。
蘇愛秋謹識
1995年2月於政大實幼
六版序
幼教現場學習檔案的看見
在幼教界服務近三十年,看見幼兒的學習檔案僅是依著課程進行,存放著幼兒的學習單、圖畫作品或活動照片等等,至學期末或學年末,再請孩子將檔案帶回給家長,以了解幼兒在校的學習情形。但是一整本厚厚的檔案夾,內容可能是數字學習、連連看或是迷宮遊戲的學習單或是幼兒繪畫作品等等,內容龐雜混亂,不太容易看出幼兒「發展」與「學習」的變化。
基於這種現象,第六版的第一章新增教保服務人員如何有系統地規劃及呈現幼兒「發展」與「學習」評量的實際範例及作法,例如:幼兒園可以在期初(10月)、期末(1月)、學年末(5月)等三個時間點,有計畫地蒐集幼兒在各領域的發展與學習作品,仔細看見幼兒的變化。在「發展」方面,可從「自畫像」、「假日生活分享」、「體適能」、「氣質」等,看見幼兒在期初和期末的成長;第二至六章則提供詳細的評量方法和工具。至於「學習」方面,在主題/方案或是學習區的教學前及教學之後,也可看出幼兒學習的效果,第七章提供了詳盡的實例。
在新課綱實施後,教保服務人員對於課綱的幼兒學習評量深感興趣,書中的第一章和第七章有初步的介紹和實際的範例,讀者可參考之。
幼兒發展、學習及評量的三位一體
在幼兒園現場,教保服務人員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評量,從幼兒入園的起始評量,課程進行時不斷進行的形成性評量,以及學期末/學年末的總結性評量。評量讓教保服務人員知道幼兒現階段的「發展」,依幼兒的能力規劃課程,並進行「教學」,教學後,再「評量」幼兒的學習成效。若幼兒學習成效未達預期目標,則需再進行教學,再評量之。基本上,「發展」、「學習」、「評量」三者是不斷交錯循環的過程,第一章和第七章提供許多來自教學現場的幼兒學習評量實例,例如【陀螺】方案、【吹泡泡】方案,和【甲蟲】方案。讀者從教師的教學及評量歷程中,能清楚了解實際的作法。也由於在本書第一章與第七章,大幅新增幼兒的學習評量實例,書名也由《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調整為《幼兒發展、學習評量與輔導》。
特別要感謝的人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太多了。第六版的出版特別要感謝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曾慧蓮老師,提供第一章和第七章的幼兒學習評量實例。過程中,關於提供的幼兒學習評量的具體做法,我們曾有多次的討論,希望對幼教系/幼保系學生或是對現場教保服務人員在處理「幼兒學習檔案」時能有最大的協助。還要感謝臺北市龍山國小陳美雲老師、姚怡安老師和馬松美老師提供學習區的幼兒評量的實例。同時,也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和相關人員的編輯和協助,讓第六版能順利地產出。對於提供寶貴量表的漢菊德園長、蘇愛秋園長、余芸湘老師等幼教前輩,也致上最深的敬意。最後,要感謝一路支持我的友人及家人……
王珮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