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樹林裡有兩條岔路,而我選擇了足跡較少的那一條,因此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人煙罕至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Frost, 1920)
Stevenson(1913)的一首童詩──〈小船去何方〉(" There Go the Boats?")描述:「我已經在這條河流上放上小船,……船在漂流,……它經過溪谷,流下山崗,河水向下流,百餘公里長。總有一天,小孩會在某個地方撿拾它,帶它到岸上。」我在1996年為了備課所需,放上寫作本書的小船,在生完老二坐月子期間,忍受婆婆的叨念———不好好休養,於1999年完成《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印送)。之後的兩年,陸續增修,於2001年正式出版本書的前身——《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它是我出版的第一本特殊教育書籍,從此我選擇了一條足跡較少的寫作旅程,也開啟了我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1996年撰寫此書時,國內行為改變技術的書籍偏向「後果處理策略」;而國外已有多篇文獻討論功能評量、功能性溝通訓練等,我還閱讀到《前事控制》(Antecedent Control)(1998)和《行為支持》(Behavioral Support)(2000)二書,開啟了我對行為介入的視框。介入行為問題不只在行為發生之後被動反應,還可以預防和教導,而我30年前在國中擔任特殊教育教師7年期間,即已實踐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與作法;當別人質疑我的介入方式較不能快速壓制學生的行為問題時,我仍堅持我的理念———擴充學生的正向行為,才是長期預防行為問題的有效策略,只是爾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已在履行理論。我發現特殊教育歷史中,昨日論定無法實踐的理論,甚至今日也認為很難達成的;只要堅持信念持續努力,明日往往成為常規。即使實務上無法一蹴可幾理論的真髓,但是正如Hugo所云:「腳步不能到達的地方,眼光可以達到。」
之後,從2001至2009年期間,國外正向行為支持的文獻愈來愈豐富,甚至有專門的期刊探討之,加入了初級、次級和三級預防的概念,從個人擴展至教室和全校正向行為支持,還有發展「家庭中心的正向行為支持」,以及因應融合教育的推展,探討如何與一般同儕合作,介入特殊需求學生的行為問題,而國內正向行為支持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內心強烈的聲音告訴自己:「累積這9年間的閱讀和省思所得,該訴諸文字了吧?」我的好友以質疑的語氣問我:「寫完一本書,也沒有升等的壓力了,好歹休息一下吧!國內很少書再版,即使有,也只是小修,你幹嘛這麼辛苦,再版可以讓你賺更多的版稅嗎?」我回應道:「今天不做,我怎麼知道明天我在不在?想寫之時,把握當下;寫完之時,學習放下(銷路、毀譽……等)。更何況名利有盡,智慧無窮。」因此,我於2009年完成了改版更名後的《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本書和前版書最大差異處在於,增加正向行為支持的發展與意涵;功能分析方法、功能評量的議題和未來發展;如何促成處理人員間的團隊合作,與身心障礙者之家庭、同儕合作實施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以及正向行為支持的研究與願景。
《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之出版並不表示我寫作的旅程已經結束,而是開啟另一段「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修到老」的旅程,而此旅程也未因我2013年的退休畫上「句號」。有人問我最滿意自己寫的哪本書,我的回答是:「下一刷!下一本!」是的,身為作家,我一生都在追求成長。我無法逃避「透過寫作持續學習」的使命,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催促我:「繼續寫作的旅程,攀越另一座山峰。」我以「生命書寫」看待我的寫作生涯,它是由於我對「學習的熱情」而存在,它不會因為書的出版而停止。這7年來,我已更新了書的內容,包括加入新的行為介入之相關文獻與研究、特殊教育法規、特殊情緒困擾類型的定義和診斷標準,以及增加了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示例、思考問題、光碟的附錄和名詞釋義,以及自費8萬元請人設計「擬訂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應用程式等。
本書第2版延續前版書的核心概念,探討如何運用「正向行為支持」介入身心障礙者的行為問題,共有15章,呈現如每一章開始的架構圖。第1章探討正向行為支持的發展與意涵,第2章討論行為介入的理論與發展;以這兩章為基礎,接著於第3章,先從鉅觀的角度敘述正向行為支持的過程、內容和擬訂原則;而後根據正向行為支持的擬訂過程,於第4章呈現行為問題的選擇與描述,第5章陳述行為的觀察與紀錄,第6章探究行為問題的診斷;接下來依循診斷的結果,擬訂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包含第7章的前事控制策略、第8章的生態環境改善策略、第9章的行為教導策略、第10章的後果處理策略、第11章的其他個體背景因素介入策略,至第12章之維持與類化介入成效的規畫;擬訂之後便於第13章,闡述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實施;而行為介入是否有效,須評鑑才能得知,評鑑後分享成果,因此在第14章,探討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評鑑與成效分享;最後於第15章,論述正向行為支持的研究與願景。
在編排設計上,於每一章起始,呈現「導讀問題」以帶進各章目標;本文中除了使用「插畫」、「啟思故事」闡述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和原則外,還藉由「示例」傳達正向行為支持的實際作法;透過「思考問題」,引導讀者深思處理行為問題的迷思和陷阱;並且將一些運作過程中會用到的工具和資源納入「附錄」;最後「總結」,並以「作業練習」結束。在作業練習中,我配合每一章主題,設計作業和自我評量表,讓讀者練習擬訂和實施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並針對需注意的原則做自我評量。另外,我在第一次出現的中譯專業術語後加註原文,並且提示國內學者的不同譯法;用「不同字型」呈現文本的重點,並做前後文的「相互對照」;以及整理「名詞釋義」和「中英、英中索引」,期待達到工具書的效果,讓讀者方便使用,並且能快速掌握重點。我真摯期盼本書能密切結合正向行為支持的理論與實務,讓它能夠有落實的機會。限於篇幅,我將參考文獻、附錄、名詞釋義、索引,以及「擬訂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應用程式置於光碟中,隨書附送。我還製作了教學簡報檔,大專院校教授相關課程的教師,需要者可以逕向出版社索取。
這趟旅程終於走到「笑中帶淚」的一步———寫序,是一種感動,也是一份欣喜;感動於自我毅力的投注,欣喜於本身思考的成長。回首撰寫本書的過程,我腦海浮現出浸淫浩瀚文獻,每天帶著電腦和一堆資料,在學校和家庭兩頭忙碌的「夾縫」中,「偷」零碎時間在鍵盤上筆耕的我。我深刻領會「滴水成涓,積沙成塔」的力量,哪怕是學校和家庭兩頭忙碌,我能寫作的時間是那麼地少;但憑藉著一個信念———改變是一種過程———我堅持每日寫作。這趟旅程有雀躍的一面,每當閱讀文獻提供我新的觀點時,我有被醍醐灌頂般的喜悅;亦有辛苦的一面,甚至有時也會身陷泥淖,但我仍然激勵自己要仰望星空,一步一步往山頂邁進。
寫完此書,我對「正向行為支持」的最大體會是,我要面對的不是一種可以置身事外的「方法」,而是一種內化的「生命態度」和「思考方式」。正向行為支持讓我學習到「轉念」的方法,「用愛理解」個體行為問題的原因可以幫助我轉念,念頭一轉,感覺和作法就開始改變。之後,「用對方法」讓介入策略可藉由多元管道直指問題核心。「轉念」不只用於行為介入,它在我生命的啟發是,接納和處理自己面對挫折、挑戰所帶來的情緒,將之視為「成長的良機或養分」,它們可以是一堵牆,也可以是一張紙,受阻或穿越,由我自己決定!之後,採取漸進的步驟處理我能改變的部分,並且欣賞自己所注入的涓滴細流。例如當我決定退休後便遭遇一個挑戰——如何整理和搬運滿坑滿谷的書籍及資料,後來心念一轉:「不開始,哪裡會有進展呢?希望就在路上。」我每天騎機車下班時搬運一些我能負荷的,歷經近2個月終於清空。當我努力教學,而有些學生給我的期末教學回饋不佳時,我告訴自己:「要賞識自己的付出帶來某些學生的成長,而付出和回饋不見得成正比,對於部分學生而言,也許我的教學此刻不能走進他們的生命,可能是下一刻才行,那就隨緣吧!」
「轉念」對我生命的另一層體悟是,轉換思維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部分,心不隨「境」轉,境就能夠隨著「心」轉。例如兒時讓我失去自信的生命事件———「演講受譏諷」就像是「鹽」,之前我用「杯子」盛裝它,我嚐到的是奇鹹無比的味道;之後我用「湖泊」容納它,我嚐到的已不再是鹹味,而是澀中帶甜的味道。當我發現我的聽力受損,有高頻率聽覺障礙時,我告訴自己:「這樣我就可以不受噪音所干擾,可以更專注。」當我每天帶電腦,利用零碎時間,努力撰寫教學用書,希望將它寫得更完整;而出版社因耗費太多編校資源,必須酌減給我的版稅時,我告訴自己:「出版社有它的商業考量,我有自己的專業思維,正面思考是理解別人的想法,但還是堅持做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情,我做的事情即使不能感動別人也沒關係,至少感動我自己。」當我校對我的書多次,出版後仍然發現有錯誤時,接納挫敗情緒之餘我告訴自己:「讓讀者在找錯誤的過程中有成就感;正如幾米(2010)《我不是完美小孩》中的一段話『不要害怕完美,因為你永遠達不到它。』雖然我寫的書不是最好的,但我卻是用最好的我來寫。正因為作品永遠達不到完美,所以激勵自己永續學習和寫作。」
本書從0到1的過程中有很多故事,要感謝的人也很多。首先,我要感謝魯翠儀和我的女兒———任敬葭鼎力繪製補充的插畫,讓本書大為增色。尤其是我的女兒熱愛繪畫,她6歲時便於我2001年初版的書中初試啼聲;現在她已大學二年級,在這版書中,她幫我重繪和加入了一些插畫,我們都選擇了一條「崎嶇、孤獨但不寂寞」的創作之路,也因此更加惺惺相惜彼此文圖交會、共鳴下的最大收穫。還要感謝陳秀冠和魯翠儀小姐,在初版及改版第1版過程中幫忙找資料和打字;楊博文同學在第2版過程中,細心協助編校,讓我得以乘著隱形的翅膀完成著作。再者,非常感激心理出版社的專業編輯群,他們要忍受我對品質的執著,即使在校對時,還會增加一些新的內容,他們始終無怨無悔,讓我銘感五內。最後,更要感謝家人;即使他們不太理解我為何要這麼辛苦,但仍然支持我,他們都是這本書的幕後功臣。除此,這些年修習我課程的同學,以及研習場合的在職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我智慧成長的養分,多年的教學相長使我有機會累積行為介入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從他們提出的疑問,讓我頻頻思考如何深入淺出地呈現理論,以增進他們的理解,於是我增加了策略的實例。
知識讓我感受喜悅,也讓我學習謙卑。踏著眾多前輩的足跡前進,讓我時常感受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恩情;也期待這本書能成為後進者的墊腳石,踏著它,擴展他們對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和實務的理解。我雖已盡力撰寫與細心校對,但疏漏在所難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教,讓我有再次學習的機會。希冀由於我的「拋磚」,能引發許多真正的「寶玉」。這趟船旅短暫靠岸,旅程將持續開展,未來我還會繼續增修此書,因為我知道仍有許多遺珠,等待我去發現。我也將繼續放上我的小船,開啟另一趟智慧之旅。
鈕文英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