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者序
本書作者Joseph A. Maxwell 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教授,長期教授質性研究,從事質性研究,也應邀至世界各國擔任質性研究相關的講者,是個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學者。有別於其他質性研究的學者,Maxwell將質性研究定位為一種「互動的」(interactive)取向,強調質性研究設計的考量元素—研究問題、研究目的、概念架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效度等是彼此影響、互為效應的,而且每個元素又受到多個相關的情境脈絡因素所影響。因此,進行一項質性研究其實就是一個反覆思考、不斷檢驗與修正的歷程,也唯有如此統整與嚴謹的考量,研究者才能掌握質性研究的信實度與品質。
Maxwell於本書原文第三版改寫了許多理論的說明,使讀者更加清楚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更充實了許多研究資料蒐集的實例,讓讀者更能有所遵循或套用;並增添較新的研究案例,使得質性研究的應用範圍更為廣泛。作者跳脫傳統質性研究艱深的哲學性學術用語,以深入淺出、平實易懂的文字,系統化地介紹質性研究設計的內涵與步驟,同時輔以實例說明,協助讀者進行一場「知行合一」的理解與實作。對於初學者而言,可作為按部就班、逐項完成的研究計畫撰寫藍本;對於有經驗的研究者而言,是再次檢視研究工作、精益求精的指引;對於學術教學者而言,更是架構完整、組織縝密,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教學手冊。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高熏芳
譯者序
翻譯本書就如同細細經歷一次質性研究的過程,找到自己進行研究的理由,檢視各研究環節環環相扣的關鍵,最終呈現研究的意義與價值。翻譯工作看似單純,實則艱難且充滿挑戰,但也深具意義,如同質性研究是「人」的研究,須時時用心投入與詮釋。感謝心理出版社的邀請,感謝恩師高熏芳教授帶領譯者進入「質性研究」的豐富天地,更提供協助與督促,讓譯者在本書前版高熏芳教授、林盈助老師與王向葵教授所譯本書第二版的基礎上繼續努力,也感謝家人在忙碌生活中的充分支持。
本書翻譯過程中力求「信」、「達」、「雅」三個目標,然而受限個人學識能力,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期待各方先進不吝指教。
陳劍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