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閱者序
克羅埃西亞的葛柏里納教授在1950年左右發展了語調聽覺法,1980 年 8 月號的中文版《讀者文摘》刊登了一篇文章〈耳聾不足畏〉,提到這個方法在歐非亞與南北美洲已有 25 個國家採用,以及它如何成功地幫助了聽力損失的孩童聆聽與說話。在這個方法發展後的 30 年,國人第一次知道原來有一種特殊教學法可以用來促進聽損者的溝通。這之後又過了 30 多年,陸續有多人藉著研習或座談向國人介紹或推廣這個方法。
1981 年 2 月黃德業教授在台北一場座談會中以「介紹聾童語言訓練新法—語調聽覺法」為主題向與會者說明這個方法;1991年12月與1993年6月台南師範大學邀請了美國田納西大學的埃斯伯教授(本書的作者)辦理了各兩天半的研習。之後語調聽覺法的研習、座談與研究在不同縣市陸續開辦,例如:1995年6月台北啟聰學校辦理教學實驗研究(其中一個方法是語調聽覺法)、譯者陳小娟教授以兩年的期間探討語調聽覺法運用在聽損孩童的教學成效(1995~1996)、2007年12月高雄師範大學邀請加拿大籍的羅勃居神父與日本籍的原田英一主任擔任三天研習的講師等。也許是這些研習、座談與研究散在太長的時間,或者是沒有特定的機構整合大家回去後各自運用的成果,也可能是一直沒有一本中文書系統地介紹這個方法,以致知道這個方法的人還是不多。
本書作者埃斯伯教授在1970年代從葛柏里納教授那裡習得語調聽覺法,之後一直致力於推廣這個方法,除了在大學與研究所開設相關課程,也幫助美國多個啟聰學校與公私立聽力語言診所實踐這個教學法。語調聽覺法不只可以用來促進聽損者的溝通,還可以用來幫助因中風而有言語障礙的患者,也可以幫助聽力正常的人學習外語(田納西大學曾多次開辦外語學習班),並且可以運用在助聽器的選配過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語調聽覺法,2006 年本書問世,中文譯本則是現在才完成,但這當中並沒有資料太舊或過時的問題,因為語調聽覺法中談到的很多原理,即使在方法被開發後的60多年,依然經得起檢驗。
陳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