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上的疑難雜症
交通工具上面有什麼疑難雜症?以下的分析參考自二○○二年四月的《新英格蘭雜誌》的文獻回顧分析(新英格蘭雜誌是什麼東東?可別小看這本雜誌,這幾乎是醫學界人人肅然起敬的雜誌,重要性與《SCIENCE》平起平坐),以及另一篇針對「經濟艙症候群」研究的綜合分析。
飛機
現在給你一些數據,有個地方,高度在一千五百~二千五百公尺之間、溼度在10~20%之間、溫度在二十四~二十七度間,你會想到什麼地方?甘肅?北歐?喔,我可能誤導你了,我的意思是說,旁邊有二十四小時波音引擎背景聲音的經濟艙。
當然,大部分的時間你應該戴著耳機,旁邊來來往往是親切可人又美麗的空姐穿梭服務,口裡啜飲的是冰涼飲料,抓起一把花生米,讀著水果日報。場景不變,在這樣的地方時間過了八個鐘頭,水果日報你已經翻爛了,眼睛痠澀的看著螢幕,連續在這樣的地方待上八個鐘頭,也許\你有點明白坐在那,你的焦燥感從何而來了。
再講得清楚一點,飛機的高度是三萬英呎,雖然有供應艙壓,但是最後平衡的壓力差不多是在海平面以上一千五百~二千五百公尺感受到的壓力。壓力降低的結果,氧氣分壓就會跟著降低。壓力降低會對身體帶來什麼不適的影響?
皮膚乾燥
為了維持機上機器的良好運作,機艙內的溼度不能太高,比起台灣地區超過70%的相對溼度,飛機上的溼度還不到原本的1/4,難怪皮膚會乾燥。攜帶適合自己的保溼用品隨時補充,並且多喝水。在長程旅途的勞頓中用洗面乳洗把臉,順著眼眶周圍往頸部的方向按摩推拿,都是提神醒腦的不錯方法。
睡眠品質差
飛機低沉的引擎嘶吼、狹窄的空間和過亮的光線、讓人不忍闔眼的電影節目、不能自在的伸展和變換姿勢,還有低溫乾燥,機艙的確集合了所有不良睡眠環境的特點。難怪雙眼發紅、乾澀,越睡越累!記得著寬鬆的衣服搭機,穿厚襪子保持雙腳的溫暖,把機艙提供的枕頭放在腰部,分擔長時間腰部受力的負擔。
循環不良
身體下半身的血液要回到心臟裡,下肢的運動(不管是走路、伸腿抬腿)就像是個唧筒,把滯留在下半身的血液送回心臟去。在不到半個塌塌米大小的地方,動也不動的枯\坐數個鐘頭,靜脈當然回流不佳。乾燥的空氣再加上喝點小酒的渴望,血管裡的水分不只加快蒸發,還累積在下半身的靜脈裡。
因此除了水分的補充,每過一會兒就得伸伸懶腰,站起來走動走動。在坐椅前的空間抬起雙腿做出騎腳踏車的動作,或是起來上個廁所,都是增進血液循環的不二法門。
經濟艙症候群
外國人因為身材高大、飲食習慣和肥胖等因素,因此長時間的飛行常常造成「經濟艙症候群」。經濟艙症候群是因為下肢循環不良而發生阻塞(下肢靜脈栓塞),形成下肢單側的水腫,甚至在血流回到心臟的同時,阻塞肺部的動脈,造成呼吸困難、喘,甚至昏倒,因此經濟艙症候群是十分重要的議題之一。對於亞洲人而言,造成經濟艙症候群的比例較少見,但是那些原本就有下肢靜脈曲張、凝血異常(或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服用避孕藥、過度肥胖,或是曾經有下肢靜脈栓塞的旅客仍應小心注意。多補充水分、多起身活動,避免長時間固定的姿勢和飲酒,甚至穿彈性襪來避免經濟艙症候群的產生。
此外,經濟艙症候群的發生與搭乘飛機的時數多寡,有著很容易理解的關係。根據研究顯示,超過六個鐘頭以上的飛行時間,才會明顯增加那些高危險旅客發生經濟艙症候群的機會。如果本身沒有凝血功\能或是血管異常的正常人,即使長時間的飛行,也不會增加得到經濟艙症候群的機會。
長程巴士
在鐵路不夠發達的地區,如亞洲、南美洲、非洲,長程巴士就成了穿梭大陸的交通工具。在一些更加落後的地方,與當地人(還有他們的雞跟羊)一起搭乘巴士就成了有趣的體驗。大陸型氣候的特徵常是日夜溫差大,因此搭乘長途巴士,熟門熟路的旅人一定要帶一條可以躺、可以靠,還可以在黑夜寒冷的巴士裡裹腳禦寒的萬能毛毯。
此外,在一些與當地居民共乘的有趣旅程中,一些皮膚傳染病的機會也會提高,需加以留意。那些瘋狂趕路的背包客,可能過著以巴士為家,陷入一邊省旅館錢,一邊加緊行程的狂熱中。但是以一個過來人而言,夜巴的睡眠品質實在不好,偶爾為之或許\是很有趣的體驗,但是絕對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