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遭埋沒的歷代志翻案,拉大你我信仰的視野!
歷代志可說是舊約當中,最容易受到忽略的經卷之一。除了前九章有著整本聖經最長的支派家譜,讓人望而卻步外,歷代志和撒母耳記、列王紀的內容常有重複,還把大衛和所羅門給「美化」了,許多人因此以為,歷代志的功用比較像在歌功頌德,歷史價值頗有爭議,不用太過認真,當成補充教材就可以。
然而,歷代志畢竟是聖經正典,在希伯來聖經當中,更被猶太人放在最後一卷的位置上,似乎暗示著這卷書代表了整個猶太民族的終極宣告,若是只從現代人喜不喜歡的角度來評斷歷代志,顯然有失公允。
讓人開心的是,隨著更多新近研究發展,過去十多年,人們重新發現歷代志的重要。不像過去所以為的那樣可有可無,反之,從歷史、神學,乃至於文學的角度來看,歷代志都可說是相當優異的作品,值得教會更多關注。
由威爾克所執筆的《聖經信息──歷代志上下》,可說是這股重回歷代志風潮當中,雅俗共賞的作品。他研讀許多學術界對於歷代志的討論,加以融會貫通,再用淺白易懂的方法表達出來。好比說:用「樹根、樹枝、果子」的隱喻詮釋龐雜的家譜,使人一目了然;比較歷代志與撒母耳記、列王紀中的異同,指出背後的緣由並非為了「美化」大衛;嘗試從「講章」的角度,來定位歷代志,辯證「神學意圖」不該是看不起歷代志的原因,反而更應該重視,從中獲益……等等,都深具啟發性。
對於同樣缺乏歷代志註釋書的華人教會來說,深願這本《聖經信息──歷代志上下》,能夠帶來久旱逢甘霖的價值,為讀者開啟更多通往歷代志的大門。
作者簡介:
威爾克(Michael Wilcock)
閱讀威爾克的文字,你會有種錯覺,以為他不過三十出頭。輕鬆地像在聊天的口吻,動不動就這邊引一本偵探小說的情節,那邊用旅遊指南、國內機場與國際機場的類比,讓人難以想像,威爾克其實已是個退休牧師,不但有過數十年的牧會經驗,更在著名的布里斯托三一學院擔任教牧學研究的主任。
對華人讀者來說,威爾克的名字,可能不像斯托得或卡森那樣耳熟能詳,然而,威爾克的著作在英國叫好叫座,內容不但雅俗共賞,更有期刊對他的作品大加讚揚,認為威爾克的文字既有動感,又有實用的原則,閱讀價值極高。就連北美素有「牧師中的牧師」之稱的畢德生,也對威爾克青睞有加,推薦讀者在小組讀書會時,使用他的《聖經信息──啟示錄》註釋。
退休後,威爾克專事寫作,除了《歷代志上下》,他還是聖經信息系列中《士師記》、《詩篇》、《路加福音》、《啟示錄》的作者,是這個系列作者群中,僅次於斯托得的寫手。
章節試閱
引言
第一印象有可能誤導我們,歷代志給人的印象通常是這樣。可是,如果我們更仔細思考一下,這些印象也許就顯示這卷書的真正內涵了。「歷代志真的是那樣嗎?」我們自問;答案也許「不是」,但這樣探究勢必帶出成果。
平原中的枯骨
前一陣子,一位老友聽說我在寫這本書,就說,我選的主題乾得不能再乾了,還說我的書名應該叫「這些骨頭活得成嗎?」!尤其歷代志上衝著我們而來的一長串人名,即便最熱心的讀者,一讀之下,熱忱也要減弱了。有些人名甚至重複呢,彷彿說一次還不夠。描述聖殿及其敬拜的篇幅冗長,這年頭當然只有古物研究家才感興趣。總算要說故事了,卻特別忽略北國以色列的事件(那裡很多好戲上演),甚至連南國大衛一系諸王五花八門的惡事也
收拾得乾乾淨淨。此外,不管怎麼說,那整個世界早就死了。
然而,我們也該記住,對歷代志的第一批讀者而言,那個世界也同樣死了。這卷書(我們的聖經裡分為上下兩卷,但原本是一卷)大概是公元前四世紀出版的,我們對於作者一無所知,只能從他的著作推論而得,方便起見,就稱他為「歷代志作者」好了。不過他寫給誰,我們多少知道一些;他們是波斯帝國的臣民,是公元前六世紀被逐出猶大的以色列人,後來重返故鄉的子孫。歷代志書上的每件事,對他們而言,實為已逝年代的一部分,他故事所屬的世界,因被擄時期這道鴻溝,而和他們的世界隔絕,而且到了寫這卷書的時候,那些故事裡的人都是枯乾的骸骨了──枯乾的程度,其最初的讀者感覺和我們一樣。
可是他會說,以西結預言中那幅重要圖畫,也就是平原中的枯乾骸骨,應該以另一種方式來解讀。需要生命氣息的正是他當年的讀者,而他從過去所得到的信息,則可以把它帶給他們。
剛才提到他省略希伯來人兩個王國好些故事時,我早已把關於他這卷書的另一個觀點視為理所當然了。它的確可以作為歷史敘事來讀,類似撒母耳記和列王紀。請看我們下一個標題。
替代歷史
乍看之下,我們發現歷代志好像是把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再說一遍,卻又不只是單純複述而已,其實兩部歷史的差異相當大。套句戈丁葛所說的話,歷代志作者以空前遼闊的視界來撰寫歷史,追溯到人類的起源;談到和撒母耳記、列王紀同樣的範圍時,他用那幾卷書作為資料來源,可是手法極為自由,增添的史料和省略的一樣多。因此,雖然某些方面他好像是不吸引人的作家,苦心思考什麼是重要又有趣的事,卻屢出怪招,又有誇張的傾向;可是看他至少為神子民的歷史提供額外資訊,也算功勞一件了。
不過,這卷受到忽略的書,配得恢復更好的名聲。它不只是一本替代歷史,還是一篇講章,我在這本解經書一開始就會強調。它的目標是在神和祂子民之間培養一份正確的關係。它在以色列的記錄中,看見「失敗與審判,恩典與復興……這偉大全面的模式」,又以犀利的眼光,看出該國歷史中,哪些事件能強調這模式,先作選擇,然後傳講。
不過,剛才引用的兩個詞(「失敗與審判」)卻可能指出,關於歷代志的意義和目的,有第三件容易誤會的事。假定它不只是一段敘事,而是一篇講章;不只歷史,而是神學──假定有這些事好了,依淺薄的讀者看來,它所傳講的神,按民間信仰最好的傳統而言,這位神從天上俯瞰,一會兒微笑,一會兒皺眉,賜福好人,處罰壞人。這個簡單的觀點有可能對嗎?
通俗的道德劇
暫且不用舞台上的講壇,歷史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幾乎可稱為一齣「道德劇」了。它極富戲劇性(沒錯,一旦你讀完沉悶的家譜以後,歷代志裡是有戲劇的),有最可惡的壞蛋,和堪稱美德典範的英雄。戲裡盡是花俏的動作,又濃又黑的眉毛,和誇張的表演;非等到惡被打垮、善已得勝,布幕才可以放下來。
不用說,這是一幅漫畫,戲說歷代志作者所要傳講的事。可是他的作品怎麼讓人有這種想法呢?我們倒需要考量一下。到了適當時機,我們會考察他有關報應的教導,但我們現在馬上可以說,他的神,是一位公義得無可通融的神。我們不可「詳細說明一處聖經,而使它與另一處產生矛盾」,也不可在詩篇第一篇3、6節對道德因果的簡單看法(「凡他所作的」,好人「盡都順利……但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和詩篇七十三篇12~14節的難解看法(「惡人……安逸,財寶便加增」,可是「我……無辜……卻終日遭災難」)之間,製造矛盾。不過,歷代志作者多半時候倒是選擇詳述第一類的事件,清清楚楚表明神的公義不可能止息。
另一方面,神的恩典也不可能止息;那也是無法改變的。以色列的君王統治就說明了這點。在北方,世襲原則從未連續傳過五代以上;王冠和權杖是給有能力奪取的人。在南方,世襲原則幾乎延續不斷;王冠和權杖是給神所賦予的人──大衛及其後裔作王,不是藉由他們的功德,乃是藉由神的恩典。除了這點以外,歷代志作者還用許多例子讓我們看見,神的hesed,祂恆久的憐憫與堅定的愛,是何等地永不止息。連那些沉悶的名單,也都是為了把各世代結合起來,進入守約之神那一項恩典的計畫裡。
談了君王統治,我們也要談祭司制度,兩者形成以色列生活的雙重核心。那個主題稍後還有很多要談;我們會不斷地回顧它們的內在意義,談到它們向人代表神和向神代表人,談到這類功課今日如何應用在神的子民身上。可是君王統治和祭司制度也提供一幅清晰簡明的圖畫,說明神用來與人交往恆久不變的原則。
總而言之,「原則」是歷代志作者的主題。他發現它們在歷史中運作,於是選用不容誤解、黑白分明的例證,把它們應用到他自己的時代。「他的目的是向同時代的人提出過去的歷史,作為借鏡。」他對自己時代的人述說,也同樣對我們述說。有人提出異議,「我們的世界和以色列君主政體的世界不同」,這異議一提出來,我們正好就成為他打算講論的聽眾了。
我們這時候要指出,他傳講的是歷史事實,他沒必要歪曲事實才能使人了解他的信息,其實如果他這麼作,反而會使他的目的落空。但這想法卻顯示,關於他的書還有另一個不正確的概念:一位說書人的作品。
引言
第一印象有可能誤導我們,歷代志給人的印象通常是這樣。可是,如果我們更仔細思考一下,這些印象也許就顯示這卷書的真正內涵了。「歷代志真的是那樣嗎?」我們自問;答案也許「不是」,但這樣探究勢必帶出成果。
平原中的枯骨
前一陣子,一位老友聽說我在寫這本書,就說,我選的主題乾得不能再乾了,還說我的書名應該叫「這些骨頭活得成嗎?」!尤其歷代志上衝著我們而來的一長串人名,即便最熱心的讀者,一讀之下,熱忱也要減弱了。有些人名甚至重複呢,彷彿說一次還不夠。描述聖殿及其敬拜的篇幅冗長,這年頭當然只有古物研究家...
作者序
早在一九七七年,我知道我即將離開服事了幾年的教會,也知道這間教會有可能在一段異常漫長的時期沒有全職牧者,於是我傳講了一系列信息,盼望對那些要領導這間教會的人有所幫助,因為他們要在一種史無前例的處境裡工作。這系列的主題是「領導人的責任」,以舊約時期猶大一些偉大君王的經驗作為指導原則,標題是「王冠的重量」。因為一九七七年剛好是依莉莎白女王二世在位二十五年,並且英國君主政體的華偉壯觀在本國又顯而易見,因此這措辭也就格外貼切了。
接下來這些年間,神藉由那些古代偉人所要教導祂今日子民的功課,令我的心思日益著迷。我研究了約沙法、烏西雅、希西家、約西亞以後,順勢研究了他們譜系中另外的統治者,然後研究歷代志(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不
同)如何將整個大衛君主政體放入世界歷史和神立約的計畫中。我在許多不同場合,嘗試把我從歷代志作者的精彩講章所學到的某些好東西,和神的子民分享。
自從初次討論要將這些研究付梓以來,我很感激莫德和安威索的耐心,李斯夫婦的款待,還有以上這四人的鼓勵,不足之處才漸漸彌補過來,終於寫成這本解經書。我祈求,但願「一教會」的另一世代,聽見歷代志作者傳講「一信」,而將榮耀歸給「一主」。
早在一九七七年,我知道我即將離開服事了幾年的教會,也知道這間教會有可能在一段異常漫長的時期沒有全職牧者,於是我傳講了一系列信息,盼望對那些要領導這間教會的人有所幫助,因為他們要在一種史無前例的處境裡工作。這系列的主題是「領導人的責任」,以舊約時期猶大一些偉大君王的經驗作為指導原則,標題是「王冠的重量」。因為一九七七年剛好是依莉莎白女王二世在位二十五年,並且英國君主政體的華偉壯觀在本國又顯而易見,因此這措辭也就格外貼切了。
接下來這些年間,神藉由那些古代偉人所要教導祂今日子民的功課,令我的心思日益...
目錄
引言
第一部:耶和華所栽的樹(代上一〜九)
第二部:大衛,爭戰的人(代上十〜二十九)
第三部:所羅門,太平的人(代下一〜九)
第四部:列王(代下十〜三十六)
引言
第一部:耶和華所栽的樹(代上一〜九)
第二部:大衛,爭戰的人(代上十〜二十九)
第三部:所羅門,太平的人(代下一〜九)
第四部:列王(代下十〜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