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
吳國安 新加坡神學院華文神學系助理教授
張慧嫈 香港「德慧文化」事工總監、心靈輔導室負責人
黃迺毓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王文基 基督教宣道會天母堂主任牧師
佘亞弘 富勒神學院跨文化(宣教)博士
杜明達 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師
吳芃影 社團法人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祕書長
林俊昌 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主任
連加恩 路加國際組織駐南非辦公室主任
莊信德 台中磐頂長老教會牧師
張淑瓊 親子天下童書主編
謝木水 新加坡神學院教務主任、系統神學教授
讚譽
我深深覺得,要扮演好一個「父母」的角色,比起扮演好「專業人士」更加富有挑戰性。已有成千上萬的教科書教導我們如何精進專業,然而教我們如何成為好父母的書卻比較少,很高興有這本好書的加入。
把神學的思考應用在教養兒女的領域,對我而言是一個新的概念,這本書剛開始讀來有許多神學術語所造成的生澀,但繼續咀嚼下去就會發現,作者對現今世代的教養的確提出許多洞見,幫助我們的教養更有永恆的向度。
在寫這篇文稿時,正值蘇迪勒颱風肆虐全台之後,全台北市共有3073棵路樹全倒或傾斜,更印證了「根基」的重要。深願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都能成為「有基」的屬靈及肉身父母,引領新的一代在動盪之中站立得穩,並且得勝有餘。
林俊昌|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主任
在許多教養相關的書籍中,這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書。請不要又以為這是一本基督教版「教你如何教養」的快速上手工具。恰好相反,它讓你好好思考如何因愛孩子,為他們多走一哩路,即使會麻煩一點。畢竟,把孩子送到主日學比較容易,規畫一個全家的野外安息日比較難;送禮物給孩子容易,分享節制的美德比較難。書中許多深度的反思,給為人父母的我許多寶貴的提醒和靈感。我誠心推薦這本書。
連加恩|路加國際組織駐南非辦公室主任
這幾年教養書在出版市場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對焦慮的父母,各種教養觀點隨之傾巢而出。這些年還流行從各個國家取經:法國教浪漫、德國教紀律⋯⋯,一方面代表教養的全球化,一方面也印證了各個區域文化的觀念和制度,對教養有顯著影響。因此,教導孩子不再只是「家務事」而已,相反的,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學校教育的知識、社會竄流的議題,在在影響整個區域群體教養孩子的觀點和方式。
一般家庭尚且如此,更何況有信仰的家庭,教養顯然並非易事。尤其在台灣,基督信仰的比例還不算太高,當信仰和社會主流議題、生活方式衝突,
基督徒父母想要用基督信仰教導孩子走在上帝的心意中,絕對充滿挑戰。「教養」和「信仰」對那些認真面對信仰的父母,恐怕需要更多細膩的協助,因此這本教養書顯得格外珍貴。此外,這本書拉高了一般教養書以實用為主的「淺見」,轉向文化層面,挖掘塑造孩子品格與生活的文化土壤,提出有基「土壤改良」的提醒和建議。
我們樂見更多的弟兄姊妹透過這本書的引領,打開「屬天」的教養視野,回到上帝的律例法則中,讓耶穌進入家庭日常教養的領域中,幫你帶小孩。
張淑瓊|親子天下童書主編
媒體推薦:
推薦序:迎向「以神為本」的教養挑戰
當家庭不知如何養兒育女—誰幫你帶小孩?
黃迺毓 /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一對夫妻有喜了,旁人在賀喜之餘,通常會接著問:「誰幫你們帶小孩?」如果答案是:「我自己帶啊!」人家會好奇的問:「那你的工作怎麼辦?」如果你說:「工作先放下,專心帶小孩。」人家也多半會猜想:你是工作不如意,趁機「下台」或「轉台」,以帶小孩為緩衝?或是心裡惋惜:那麼多年的教育「投資」白白浪費了,唉,書讀那麼多有什麼用?好可惜啊,他書讀得那麼好……。
在家庭功能紛紛「外移」的趨勢中,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家庭存在的意義,多數人都同意生育、養育、教育是家庭最基本的功能,在這些過程中培養了每個人愛和被愛的能力。然而,養兒育女從來不是自然而然的,其中有很多的犧牲和抉擇、判斷,要對抗人的本能和本性,除了情感,更需意志力,而這種天長地久的意志力不是建立在目光如豆的人身上,乃是需要更高的永恆目標。
當教育不知人到底是什麼—誰來決定?
我走上教育的路是從大學時想當幼教老師開始。讀了一些兒童發展的書後,我確定幼兒時期的發展對一個人一生具有重要性和無可取代性,我以為,父母都要上班賺錢養家,壓力很大,孩子的照顧和教養不妨由「專業」的人來接手,會比較有品質,但是很快地我就得面對教養孩童究竟「誰說了算」的這個問題。於是我去美國唸書,找到一個答案──家園同心!我認為父母和老師是教養夥伴,要多溝通,共盡教養責任。
我是個愛思考的人,受不了「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種過於簡化的教養目標,我當時很困惑,托育人員存在的目的到底是取代?彌補?還是增進家庭功能?如果教養可以且必須仰賴他人,那父母的角色是什麼呢?把孩子生下來,達到「基因」延續的目的?還是有更重要的「意義」?
為了找答案,我又去念博士。我發現教育學門的課程裡最進深的課是去探討「人是什麼?人生的目的為何?」有了目標和方向,才能探討「如何」去達到目的。幸好,最後階段我敲了上帝的門,聽聽祂怎麼說。天開了,路出現了,我終於能安然走上教育之正途。
我的學生/學員大都是當老師的,以教職為業,但是教書是為生計,教學是為生活,教育卻是為生命。很多老師赫然發現,培育的過程處於「為生計」的第一階段,認真的可以到「為生活」的第二階段,若要達到「為生命」的第三階段,則必須回答「誰說了算」的問題。
上帝最了解祂所造的孩子—祂說了算!
本書內容正回答了我多年來百思不解的疑慮,這些年樂祈陸陸續續跟我聊起教養的一些想法,我深受吸引;當他先讓我讀草稿時,我敬畏三分。樂祈談到許多我多年來面對基督徒父母的困惑,因此當他問我願不願意寫序時,我樂不可支,但是開始要寫時,卻又心虛。
我沒有神學背景,在主修教育的過程,受到「人本主義」的影響,相信「以人為本」,人是一切的出發點和目的,人要為自己做抉擇,開創自己的未來,完成自己的理想。我熱衷於談論傳統的束縛如何限制了個人發展,若要人生無悔,就要「活出自己」。我的教育觀裡有很多自我實現、自我意識等等,這些信念其實也令我煩惱,因為人的天賦、壽命、經驗、資源種種都是有限的,何況人是多變的,如何能「為本」呢?我「當自己」當得很累,也很厭倦。
「本」的意思就是「誰說了算」,人本就是我說了算,神本是上帝說了算。當我嘗試把「有基」的概念放入教養後,豁然開朗。從讀創世記開始,我就必須面對一個真理:人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上帝「創造」人類,在這個前提下,人才有了尊貴的地位,否則人也不過是「一種動物」。
人本和神本看起來是對立的,但是兩者其實必須共存,才能讓人活出人該有的品質。在基督信仰的啟發中,我吸收了「全人教育」的觀念,亦即個人與「天、人、物、我」四個面向的關係,圓滿人生是建立並維持和上帝、和別人、和自然環境、和自己的和諧與平衡關係。在教育界,這些年將「生命教育」納入課程中,可惜「官方版」的生命教育仍是人本,缺少了與上帝的關係,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仍是「平面三角形」,而非立體的。
「有基」就是以靈性為中心,在「以神為本」的前提下,發揮生命應有的品質,而父母就是最適合的農夫或園丁,責無旁貸。藉著養兒育女,必須時時仰望那創始成終的上帝,生命因此完整而圓滿。
藉著這本書,樂祈想跟你分享他「為父的心」。與他相識三十年,終究他也走到「信仰」和「家庭」這個耐人尋味的交集,挑戰我這個「口述教養」專家。我承認,乾媽不能隨便當當,因此提筆為之作序,一同參與在教養這項困難卻榮耀的挑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