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耶穌的浪子比喻中,朝著心之所在,踏上屬於你的歸家之路。
聖經中著名的「浪子回頭」比喻,是對這世代每一位在「離家與歸家」間遊蕩之人的承諾與呼喚。二十多年前,為了回應呼喚,盧雲寫下了雋永的《浪子回頭》一書,細膩刻劃小兒子想要擺脫束縛的離家欲望、大兒子感到不被重視產生的怨恨,以及最終老父親接納一切,以衣袍覆蔽,用為父亦為母的雙手,給予的全然擁抱。如此深刻的信息,彷彿空谷跫音,在全球眾多讀者的生命中發酵、迴響。
如今,這份迴響,更促成了《回家的渴望》的出版。本書出自盧雲帶領的一次小型工作坊內容,相較於《浪子回頭》的啟迪,《回家的渴望》著重落實與方法。盧雲不但講了更多他自己的故事,也透過「聆聽」、「寫日誌」、「神思」三項具體的靈性操練,幫助讀者更深進入比喻當中,與經文對話,發現隱藏在自我深處的各種浪子。面對靈性生命中的黑暗與深谷,《回家的渴望》引領我們從遙遠的他鄉回轉,走上真正的歸家之路,並跟隨天父的腳蹤,擁抱你我周遭的浪子,歡迎他們回家。
作者簡介:
盧雲(Henri J. M. Nouwen)
1932.1.24-1996.9.21
儘管已於一九九六年過世,至今依舊是影響全球的靈修作家。他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以及加拿大安省神學院。因著范尼雲的邀請,一九八六年起,加入加拿大多倫多「黎明之家」,服事心智障礙者,開展了一段錐心刺骨的靈性旅程。他在那群渺小軟弱的群體中,深刻體會上主的膀臂,總是伸向一切願意前來棲息者的肩頭上;亦在一個最小的弟兄亞當身上,看見永活基督的形象。其作品已翻譯成二十二種語言,中譯本包括《浪子回頭》、《向下的移動》、《最大的禮物》、《與歲月和好》、《愛勝過恐懼》(以上為校園出版),《心靈愛語》、《負傷的治療者》、《建立生命的職事》、《亞當》、《尋找回家路》等四十餘本著作。
蘇.默絲樂(Sue Mosteller)
聖約瑟夫修女會的修女,「黎明之家」的長期成員,亦是盧雲好友。當盧雲在黎明之家的十年間,曾與他密切同工。身為盧雲的遺囑執行人,她在盧雲過世後,完成他最後的兩本書,並彙整編輯《回家的渴望》的原書Home Tonight。現為盧雲思澤基金會(Henri Nouwen Legacy Trust)的成員。
章節試閱
前言:你今晚在家嗎?
我們不是在靈性旅程上的凡人,而是在凡人旅程上的靈性動物。
——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
當盧雲於一九八六年剛到「方舟黎明之家」,他們請他與幾位智障的人住在一起,其中一位名叫約翰。約翰是中年人,在這裡與十個人一起住了很久,穩重踏實。只要他遇見任生人,發出的第一個問題都是:「所以,你家在哪裡?」他對周圍每個人的行動觀察入微,每天都先向住處那一棟的助手還有整個方舟群體的人,探問第二個更為直接的問題:「你今晚在家嗎?」即使盧雲的行程忙亂得無以復加,也免不了被問到第二個犀利的問題,每次他都結結巴巴向約翰解釋,當晚他還是無法在家吃飯。雖然盧雲來「黎明之家」是為了尋找一個家,他在第一年其實更需要發現的是「你家在哪裡?」以及「你今晚在家嗎?」的多層意義。他需要一位像約翰這樣具有父親形象的人,持續堅定提醒他,他正在旅途上——回家的旅途。
他在「黎明之家」第二年年中,精神崩潰,不得不離開七個月。他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在馬尼托巴省(Manitoba)的溫尼伯市(Winnipeg),同時有當地的機構「成長之家」兩位朋友的支持。在這段期間,我有幸去拜訪他。當他分享心神恢復的過程,講到他的獨處,以及與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浪子回頭〉畫作中人物的反思性「相會」,極其感人。
那是赤裸裸、深邃的個人體驗。
在盧雲回到「黎明之家」之前,待在溫尼伯的記憶猶新,距出版他的經典作品《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還有三年時,他舉行了一個為期三天的工作坊,分享了他獨處時,思索福音書故事與畫作的經歷。雖然間或難以訴諸言詞,但他還是勇敢嘗試,「找到自己的聲音」,敘述他接受自己為上帝的愛子,可以說是他就此主題最精彩的論述。他告訴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方舟」群體的關顧者,他這麼分享有個心願,就是幫助在座每一個人發現他們的生命與這則比喻的個人關聯。他督促每一位,就像他當初獨處時,讓浪子的故事成為自己最私密的一則故事。
盧雲相信他的聽眾有能力超越他的經歷,探討出自己對比喻的獨特珍貴看法。他對本書讀者的信心,甚至從他的墳塚發出,指引我們每一個人,藉著這則聖經比喻,與那位無條件的愛者有更深更獨特的相遇。
從故事獲得啟迪的妙處是,故事永遠不會結束,因此啟迪也無須結束。1
——巴默爾(Parker J. Palmer)
他的這些特別聚會沒有專業錄音,但是自他過世以後,一直有人摘錄裡面的內容供大家傳閱。盧雲準備第一次的特別聚會,花費的心思應該超過第二或第三次,也因為這個原因,沒有出版錄音逐字稿。位於美國納許維爾市的「閣樓事工」(Upper Room Ministry)的約翰.莫葛布(John Mogabgab)與羅賓.琵頻(Robin Pipin),多倫多的一位朋友林希.葉斯科(Lindsey Yeskoo),紐約市「雙日出版社」(Doubleday)的特瑞絲.墨非(Trace Murphy),還有我,接下編輯打字稿的挑戰,希望能還原盧雲的真實聲音,捕捉他令人動容的見證,並且為我們每一個人勾勒出靈性地圖,引至結果深遠的一次相遇。
在那次為期三天的工作坊,盧雲每天早上講一堂,結束後他帶領學員有段靜默時間,練習三項古老的靈性操練:聆聽(listening)、寫日誌(journaling)、神思(communing)。這種個人的靈性鍛鍊,旨在使每個人能親身擁抱、進入這則故事與畫作。下午的小組時間,大家彼此聆聽、分享自己的鍛鍊經驗。節目表上還有自由選擇參加的個人默想與共同敬拜時間。
本書保留這個模式,旨在替各位呈現工作坊的經驗,得以聽見比起盧雲的所有藉口、恐懼、抵抗更為動人的那個聲音。
盧雲鼓足勇氣才敢分享他在心靈上的歸家,同時也隱約知道他的故事具有在他人生命中開花結果的潛能。當時盧雲並沒有發現一件事,但是隨著他對這個主題的演講愈見清晰,他意識到自己漸漸被轉化為所講的那個父親角色——嚮往、期盼著我們也可以回頭。
我要盡我所能請求你,對於你心裡ㄧ切的疑難要多多忍耐,要去愛這些「問題的本身,像是愛一間鎖閉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別種文字寫成的書。現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還不能得到的答案,因為你還不能在生活裡體驗到它們。現在你就在這些問題裡『生活』吧。或者,不知不覺中,漸漸會有那遙遠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這些問題的境地。」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現在,就帶著盧雲的「聲音」引導你,愛與生命的聖靈點燃你,輪到你親身聆聽約翰發人深省的問題了:「你的家在哪裡?」以及「你今晚在家嗎?」
蘇.默絲樂(Sue Mosteller)
盧雲思澤基金會(Henri Nouwen Legacy Trust)
二〇〇七年,八月
前言:你今晚在家嗎?
我們不是在靈性旅程上的凡人,而是在凡人旅程上的靈性動物。
——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
當盧雲於一九八六年剛到「方舟黎明之家」,他們請他與幾位智障的人住在一起,其中一位名叫約翰。約翰是中年人,在這裡與十個人一起住了很久,穩重踏實。只要他遇見任生人,發出的第一個問題都是:「所以,你家在哪裡?」他對周圍每個人的行動觀察入微,每天都先向住處那一棟的助手還有整個方舟群體的人,探問第二個更為直接的問題:「你今晚在家嗎?」即使盧雲的行程忙亂得無以復加,也免不了被問到第二個犀利的問題...
推薦序
導讀
自從《浪子回頭》原書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A Story of Homecoming於一九九二年出版後,便深受讀者愛戴。這無論是西方或是東方,原著或是翻譯本,天主教或是更正教之中,也是如此。故有人說它是繼潘霍華的《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之後,近期一本二十世紀最重要和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著作,這說法也實不為過。
成書經過
盧雲於一九八六年加入「方舟黎明之家」(L’ Arche Daybreak)後,便於同年七月二十六日到訪當年蘇聯的聖彼得堡的「隱士廬美術館」(Hermitage Museum)觀賞林布蘭特的名畫〈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盧雲因著在情感上過於依賴其中一位同事,故於一九八七年從加拿大多倫多的「黎明之家」,到中部的溫尼伯巿(Winnipeg)療傷七個月。他在此時以「浪子回頭」的聖經故事,和林布蘭的畫,反思自己如何像故事中的小兒子和大兒子,總想在父神以外,依賴自己的成就來肯定自己的價值,並且立志要以成為故事中無條件去愛的父親為屬靈目標。這反思的內容,最後刊於一九九二年出版的《浪子回頭》一書之中。
早在盧雲還未由溫尼伯巿回多倫多的「黎明之家」之前,和在《浪子回頭》出版三年多之前,他已經在溫尼伯帶領一群來自世界各地「方舟團體」的工作人員,以三天時間來默想「浪子回頭」的聖經故事和林布蘭的畫,好讓他們能夠從中找到與故事各主角的共鳴,以及可學習之處。此講座內容被錄音保留下來,並在盧雲逝世之後,由「盧雲思澤基金會」(Henri Nouwen Legacy Trust)的主管蘇‧默絲樂(Sue Mosteller)所編輯而成書,並於二〇〇九年將此書(Home Tonight: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he Parable of the Prodigal Son)出版。。
相似於《浪子回頭》之處
整體而言,《回家的渴望》與《浪子回頭》在內容上和基本結構上十分相近──講述「浪子回頭」的聖經故事,和林布蘭繪畫之屬靈意義。故事都是順著聖經故事中的人物出場次序,由小兒子離開作為開始,緊接著是大兒子的憤恨,以及最後是父親無條件的愛作結。盧雲對於每一個主角,都會先有所剖析,然後以自己為例,以說明三為人物的掙扎,其實也是他自身和今天每一個人的寫照。盧雲多次以自己與父親之間的矛盾,來類比小兒子和父親的矛盾。他以自己從荷蘭遠渡重洋到美國尋找機會和證明自己,來說明小兒子也就是如此心態。他也看到自己如大兒子般,憤恨那些不勞而獲的人。小兒子「父親」那種憐憫的愛,成了盧雲在靈性上追求的目標。
異於《浪子回頭》之處
但不同的是,《浪子回頭》本是盧雲的文字,故對象是以讀者個人為單位;反之,因著《回家的渴望》本是對著「方舟群體」的事奉人員而說,且是一個為期三天的講座,故特別強調聽眾要以與「群體」共同領受的心情,來聆聽和實踐「浪子回頭」的信息。也因著同樣原因,盧雲多以自己在此團體之中事奉的體會,帶出並說明聖經故事和林布蘭的畫作信息。
除此以外,盧雲在那三天的講座,鼓勵學員實踐一些古老的屬靈操練:聆聽、日誌、神思,以及另外的「智慧操練」,故在此書中也可以見到編輯將這些部分納入書內。因此,當讀者閱讀此書時,不單只對於「浪子回頭」這個聖經故事和林布蘭特的畫能夠有所了解,並且也能夠藉一些靈性操練,加深了經驗上的體會和領受!於是,此書無論是作個人閱讀,或是作小組分享,都會有莫大的幫助,故此筆者極力推薦這本用心之作。
彭順強
《盧雲的誠與愛》作者
導讀
自從《浪子回頭》原書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A Story of Homecoming於一九九二年出版後,便深受讀者愛戴。這無論是西方或是東方,原著或是翻譯本,天主教或是更正教之中,也是如此。故有人說它是繼潘霍華的《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之後,近期一本二十世紀最重要和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著作,這說法也實不為過。
成書經過
盧雲於一九八六年加入「方舟黎明之家」(L’ Arche Daybreak)後,便於同年七月二十六日到訪當年蘇聯的聖彼得堡的「隱士廬美術館」(Hermitage Museum)觀賞林布蘭特的名畫〈浪子回頭〈...
目錄
導讀╱彭順強
前言:你今晚在家嗎?
序幕:與我一起走進故事裡
第一部:離家與歸家
Chapter1 從孤單到「方舟」
操練#1 留意「記號」
Chapter2 小兒子
操練#2 歡慶
Chapter3 從「方舟」到第二次的孤單
操練#3 取得你的身分定位
第二部:憎恨的無形放逐
Chapter4 大兒子
操練#4 愛那些不一樣的人
Chapter5 怨恨的隱遁放逐
操練#5 與窮人為伍
Chapter6 重回感恩家門
操練#6 在歸家之路擁有家
第三部:家是接受愛與付出愛
Chapter7 原初的關係
操練#7 擁有你的內在「靈」命
Chapter8 觸摸與祝福
操練#8 領受憐恤
Chapter9 無條件的愛
操練#9 尋求支援
結語:今夜歸家
附錄:到冬宮看林布蘭╱陳若漪
導讀╱彭順強
前言:你今晚在家嗎?
序幕:與我一起走進故事裡
第一部:離家與歸家
Chapter1 從孤單到「方舟」
操練#1 留意「記號」
Chapter2 小兒子
操練#2 歡慶
Chapter3 從「方舟」到第二次的孤單
操練#3 取得你的身分定位
第二部:憎恨的無形放逐
Chapter4 大兒子
操練#4 愛那些不一樣的人
Chapter5 怨恨的隱遁放逐
操練#5 與窮人為伍
Chapter6 重回感恩家門
操練#6 在歸家之路擁有家
第三部:家是接受愛與付出愛
Chapter7 原初的關係
操練#7 擁有你的內在「靈」命
Chapter8 觸摸與祝福
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