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說行動理論,點燃神話語力量
本書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英國。那是一個哲學界百花齊放的時代。維根斯坦正值盛年,在劍橋大學雄姿英發,坐享語言哲學大師的威名。與他分庭抗禮的,是牛津大學一個叫奧斯丁的小伙子。當時,邏輯實證主義在學界橫行,炮轟許多日常對話「語意不清」、「充滿邏輯謬誤」。奧斯丁卻獨排眾議,挖掘日常對話的價值,發展出言說行動理論(speech-act theory),撼動整個哲學界。這股震盪更擴散至心理學、人類學以至傳播理論。
言說行動理論問世超過五十年,在西方學界為人熟悉。《天國演說家:從言說行動理論看路加福音》則是華文世界第一本用言說行動理論寫成的釋經書。本書對以下讀者尤其有幫助:
團契輔導、牧者。本書拆解路加福音中的話語是如何影響那時代的人、促成什麼行動。作者曾思瀚熟練地把耶穌當時的社會,跟今天華人教會的處境作呼應,示範怎樣在講台帶出神話語中活潑的信息。
有意挖掘聖經的社會、政治面貌的信徒。本書作者曾思瀚寫實呈現第一世紀的民生、時事。他細膩觀察路加文字的政治含義,洞悉提阿非羅心裡的考量,揭露這「第一個讀者」把神話語付諸實行的代價。
打開本書,讓語言哲學大師的洞見帶你遊走聖經的言說行動天地!
作者簡介:
曾思瀚,人稱Dr. Sam,家在美國,經常獲邀到北美和亞洲各地,教導聖經和講道學。於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取得聖經研究哲學博士學位,現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擔任特約教授。他所寫的中英文書籍超過五十本,深入淺出,結合聖經研究與講台應用,包括一系列糾正常見釋經錯誤的「壞鬼」系列(香港:基道),包括《壞鬼釋經:舊約詩歌篇》、《壞鬼比喻:路加福音篇》等。二○一一年,憑《士師記的刻劃研究──領袖、女性與家庭的故事》獲得香港基督教金書獎最佳作者(學術)。
譯者簡介:
曾景恒,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現職資深文字工作者。譯作包括《耶穌的讀心術:路加福音的心理敘事神學》(新北:校園),《壞鬼比喻:馬太福音篇》、《聖經中的財富觀》(香港:基道)等。
章節試閱
前言
為什麼還要「多一本」路加福音註釋?
本書開頭就要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還要多一本論路加福音的著作?我在不同場合早已說過,路加的著作像保羅的,大大影響其他新約書卷,但我們許多教會傳統卻都以保羅為基礎。根據我粗略估計,新約聖經有百分之二十七由路加寫成,有百分之二十六由保羅寫成。論路加的著作實在不夠!因此,為什麼還要多一本論路加的著作?正是因為由華人寫成的路加研究實在太貧乏!若要認識從新約啟示而出的基督教,我們必須多加研究路加,我們需要高舉路加!事實上,華人教會因教義貧乏,往往忽略路加的著作。假如我們在眾福音書中,以路加福音為福音的基礎,那麼路加福音就應被視為「根據耶穌的福音」。忽視路加福音,卻把我們的基督信仰稱為完整,實在愚昧非常。我只是為華人教會更大的神學圖畫付出一點綿力(至少就我們所理解從新約啟示而出的基督教而論),藉此以路加去平衡保羅的教導。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我另外路加福音比喻的著作,是個更簡單的詮釋版本。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畢竟我們是在處理相同的文本!不過,我嘗試與近代學者展開更多對話,更詳盡地闡明彼此的研究帶來什麼意義。
上述的簡單立論引起另一個更複雜的詮釋問題:這個研究在我本身的路加研究當中佔了怎樣的位置?首先,本書並不是我第一本研究路加的著作,也可能不是我最後一本。事實上,我已經寫了四本關於路加的著作,包括使徒行傳註釋和主題式的敘事鑑別方法論研究。我的使徒行傳研究以作者和讀者的觀點為基礎,我對確信這個研究使徒行傳的方法,不過這次的研究進路,卻會截然不同。
由於之前的著作已經探討過許多重要的問題,所以本書不會再連篇累牘,忠實的讀者可參考我的舊作。首次讀我著作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某些重要課題的討論較為精簡,但保護環境可要比印刷多頁早已討論過的資料更加重要!有興趣研究符類福音平行經文的讀者,也可參考其他研究。始終篇幅有限,本書只能聚焦於路加的文學層面。首次讀我著作的讀者,請參考我的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著作。其次,假如使徒行傳是路加――行傳(Luke-Acts)的平行文學讀本,那麼這本關於路加福音的著作本身就是獨立的。第三,除非我們假設路加的讀者提阿非羅讀完使徒行傳之後,再次翻閱路加福音(然而這不是我的觀點),否則我們不能根據使徒行傳來讀路加福音。
本書如何配合西方和華人的路加學術研究?研究路加福音的華人學界,以近年鮑維均所撰天道註釋為翹楚。讀者將發現我的研究與鮑氏的著作相輔相成,卻不會覆述他的研究。若只是重述,又何須再寫本書,多此一舉?有興趣研究路加文本互涉者,可參考鮑氏那值得推薦的精湛著作。我的研究將會採取不同進路,卻不會與鮑氏的研究背道而馳。研讀過不同的路加福音註釋,就會發現學者傾向探索「文本中」事件的脈絡,並以耶穌生平的事件為焦點,不過本書將會顛覆這個做法。
與之前新約敘事文學研究一樣,本書每段經文的討論格式大致相同,因為敘事大都有地點、情境、人物、情節和結論。本書大綱將展現出路加敘事的宏大結構(meta-structure)。以地點開始甚為重要,因為我很在意地理上的象徵意義。地點不只是地方,而是充滿象徵意義的。對明白某地點的文化的人而言,其文化象徵意義十分明顯。在路加論到耶穌的故事裡,我們必不可忽略耶穌時代某個地點的意義,以及那個意義如何影響某段敘事要處理的難題。然而,這次研究將會超越我之前的文學分析,我會借助言說言說行動理論來分析修辭,探討路加如何與他的讀者溝通,以及這樣的理解有什麼意義。
近年的西方學界不單考慮福音書的口傳來源,也考慮到誦讀這些福音書給原初聽眾(提阿非羅)時所用的演說方式。我的意思並非指現代百老匯劇場的演繹,而是百老匯以外獨腳戲式講故事。希羅(Greco-Roman)修辭傳統早已流傳這種大聲誦讀的模式。言說行動理論之父奧斯丁(J. L. Austin)寫道:演繹就是……說話時順帶做些什麼……。事實上,「說話」就是在「做」些什麼。原初誦讀福音故事有兩個特徵與百老匯演出一樣:第一,路加福音與戲劇一樣,由一幕又一幕組合而成。路加透過可靠的來源,以一連串故事來建構一個關於耶穌的大故事。這樣使我們應該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分段,即按照故事的地點、場合、結論來分段。第二,這個故事與戲劇一樣以口述方式傳遞,而非以眼睛來讀。我不想在此長篇大論,因為之前的保羅書信著作早已詳述過這一點。簡單來說,古人通常「聽」故事,而非「讀」故事。口傳演繹者肯定不會單單提供資料,更加會對聽眾做點什麼,令他們留下深刻印象。聲音和感官具有修辭力量、影響力。
處理作者、聽眾的世界(以及我們的世界)時,修辭無可避免。本書的方法論以修辭為主。作者路加在殖民地背景下借修辭來發揮。為什麼要提出這一點?正因為人們研讀路加福音時,往往過度強調或完全忽略閱讀是個後殖民行動(postcolonial act)。蘇吉塔拉雅(R. S. Sugirtharajah)提醒我們,反殖民主義的著作並非新事。只要任何一個原住民在殖民地裡執筆寫字,就開始反殖民主義寫作了。我會指出文本哪裡與路加的殖民處境明顯有關,尤其是這卷書是寫給一位羅馬官員的。同時我身為以白人為主的國家裡的少數族裔,出生地又曾經受英國(現在是中國殖民)管治,我對文本修辭的神學和屬靈反思充滿本土氣息實在不足為奇。這些反思並非象牙塔中的理論,也非一些難以明暸的哲學術語、反西方基要主義的意識型態。這些反思其實是現今耶穌的跟隨者在每天生活中所面對現實的挑戰,他們在掙扎中努力忠於召命。修辭不時聽來充滿政治色彩,因為文本瀰漫著政治元素,而誦讀的過程有時也充滿政治意味。布恩斯(Virginian Burns)正確地指出:路加──行傳以充斥權力爭鬥聞名,穿插著貧與富、城市與鄉郊、猶太人與外邦人、耶路撒冷聖殿與以色列地、羅馬與屈膝於帝國統治下的人之間的激烈對話。
本書將考慮到文本的作者和讀者背後的世界,不只為了糾正那只看每個教事的歷史背景和符類福音平行經文的迷思,也嘗試在評論路加福音時,在歷史和文學之間取個平衡。我完全認同格林(Susan Locherie Graham),她指出,與其是把這些故事當作「事實」(這是個令人懷疑和無法定義的標籤)來讀,我們反而應該把它們當作具有修辭果效的文學結構來讀。這是用一個更有意義的方式去回答「這又如何?」的問題。本書除了聚焦文本要說什麼之外,也會聚焦文本在做什麼,從而探索箇中的文學鑑別類別──意識型態。言說行動理論最能描述文本在做什麼,因為它把「句子的聲音」形容為「句子意思的功用」。可以用相同的描述來談論故事的功用,也會以言說行動理論的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部分,理解路加最初撰寫此福音書的修辭影響和讀者回饋(這一點稍後再討論)。這樣,本註釋書就有別於近年西方和華人圈子內的研究。雖然不同論文和著作也使用過言說行動理論,但是註釋書並不常探討此課題,路加福音的學術研究亦然。這並非任何新理論,卻值得在聖經研究中更廣、更深入地使用。盼望這個嘗試能使本書跨越「一般」的方法論研究。在這個研究結束時,盼望我們不單能夠明白文本如何影響原初的聽眾提阿非羅和他的群體,更能明白它如何影響現代教會群體。
撰寫本書的目的很簡單:我深願平信徒能夠接觸言說行動理論。一方面,這是我研究福音書作者小小的學術努力,因為我可能會跳過許多聖經學者的學術註腳,而聚焦於言說行動理論對文本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甚少人曾經以言說行動理論來逐段撰寫整本註釋,這也是學術方面的努力。平信徒領袖或會認為言說行動理論的討論不太具挑戰,但是他們將在註釋內找到相關的應用。本書的釋經乃以牧養和靈性為本,這些都影響我們的屬靈生命、小組查經、講壇信息。換句話講,我所用的言說行動討論,最終是為了幫助教會明白研讀新約的倫理影響。我們研讀的不僅是單純的事實或直接的應用,而是在一個界線愈來愈模糊的世代裡,尋找倫理的界線。我認同布魯頓(Bernardette J. Brooten)所說,身為新約學者,我們研究文本以處理實際生活的問題時,既要負起公共責任,也要負起教會責任。
前言
為什麼還要「多一本」路加福音註釋?
本書開頭就要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還要多一本論路加福音的著作?我在不同場合早已說過,路加的著作像保羅的,大大影響其他新約書卷,但我們許多教會傳統卻都以保羅為基礎。根據我粗略估計,新約聖經有百分之二十七由路加寫成,有百分之二十六由保羅寫成。論路加的著作實在不夠!因此,為什麼還要多一本論路加的著作?正是因為由華人寫成的路加研究實在太貧乏!若要認識從新約啟示而出的基督教,我們必須多加研究路加,我們需要高舉路加!事實上,華人教會因教義貧乏,往往忽略路加的著作。假如...
推薦序
華人處境的言說行動理論釋經
孫寶玲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客座教授
若數近十年華人聖經研究界最多產的學者,想無人能出曾思瀚博士左右。據我了解,曾博士迄今已出版了逾五十本中英文作品,這一本《天國演說家:從言說行動理論看路加福音》繼續見證曾博士一直為開啟華人神學和教會聖經識見(biblical literacy)和眼界而付出的心力。開識見,是因為曾教授孜孜引導讀者進深認識聖經的文化和背景,以至能離開那習以為常、甚至理所當然,卻未經細想或信守的經文解釋。啟眼界,是因為曾博士致力引進西方研究最新的發展和成果,以讓未諳外語的讀者、聖經和神學入門者按圖索驥,提升閱讀聖經的能力。曾博士在《天國演說家》整合近年路加福音的研究,這是一本為那嘗試了解路加福音和最近研究發展的神學生、專職聖經宣講和教導的牧者而設的參考書,也是渴慕神話語的信徒所不能或缺的書籍。
曾博士在本書嘗試展現如何徵引聖經研究各種鑑別法,透視經文背後的世界(the world behind the text)、呈現經文的世界(the world in the text)、觸動經文前的世界(the world in front of the text),以讓讀者全面和具體明白經文、投入經文、並受經文塑造,實在難能可貴。在已經發表的福音書研究裡,曾博士成功展示敘事鑑別法對研讀福音書的貢獻和力量。在這本新作,除了敘事鑑別法,曾博士藉修辭鑑別法(rhetorical criticism)的觀點,更具體地探索作者的意圖,使讀者對路加福音的了解,並不止於歷史的陳述和記錄。近年學術界基於遠古「口傳」文化習俗,探討「口傳」對傳播經文目的和效果的作用。誠然,「口傳」不僅旨在傳遞文字資訊,更多的是塑造信念、激發行動――言說與行為緊密相連。曾博士引入言說行動理論(speech-act theories),以詮釋學理論說明經文的力量,在文字和生活之間架起了橋梁。的確,言說行動理論顯示語言的力量,並非紙張上的文字或腦袋裡的觀念,而是態度、決定、行動。曾博士的新作實在有建構新約倫理的貢獻和影響。最後,上世紀西方學界討論甚為熾熱的「後殖民觀點」(postcolonial perspective),鮮為華人福音派聖經學者所提及或徵引。這無疑是頗為諷刺的。畢竟,以亞洲處境而言,大部份華人所在的地方,都是曾經或依然、直接或間接「被殖民」。「後殖民」的詮釋觀點,無疑是開啟經文的一扇窗、一條鑰匙。然而,在華語聖經研究界,這扇窗似乎還是關閉著,鑰匙依然有待使用。曾博士的新作,不是象牙塔的夢囈,而是在具體生活裡面對權勢的論述。
我相信曾博士的新作,必定燃起熟悉路加福音的讀者的熱情和渴望,重新聆聽路加的信息。
華人處境的言說行動理論釋經
孫寶玲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客座教授
若數近十年華人聖經研究界最多產的學者,想無人能出曾思瀚博士左右。據我了解,曾博士迄今已出版了逾五十本中英文作品,這一本《天國演說家:從言說行動理論看路加福音》繼續見證曾博士一直為開啟華人神學和教會聖經識見(biblical literacy)和眼界而付出的心力。開識見,是因為曾教授孜孜引導讀者進深認識聖經的文化和背景,以至能離開那習以為常、甚至理所當然,卻未經細想或信守的經文解釋。啟眼界,是因為曾博士致力引進西方研究最新的發展和成果,以讓未諳外語的讀者...
目錄
推薦序:結合歷史處境、文學特色、現代應用的釋經/ 鮑維均 i
推薦序:華人處境的言說行動理論釋經/ 孫寶玲 iii
致謝 1
前言 2
導論 8
第一章:序言(路一1~4)33
第二章:約翰和耶穌的兒時敘事(路一5~二52)39
預言施洗約翰出生(路一5~25)40
預言耶穌出生(一26~38)49
給馬利亞預言的證據(路一39~56)54
施洗約翰出生(路一57~80)64
耶穌的出生(路二1~7)72
牧羊人的旅程(路二8~20)79
嬰孩耶穌的禮儀(路二21~40)85
孩童耶穌在聖殿(路二41~52)94
第三章:預備耶穌的事工(路三1~四13)101
施洗約翰的事工(路三1~20)102
耶穌的家譜(路三21~38)111
耶穌受試探(路四1~13)117
第四章:在加利利的工作(路四14~九50)125
在拿撒勒被拒絕(路四14~30)126
耶穌的加利利事工總結(路四31~44)140
轉接(路五1~11)145
首次與宗教權威間接衝突(路五12~16)151
首次與宗教權威直接衝突(路五17~26)156
第二次與宗教權威直接衝突(路五27~39)164
第三次與宗教權威直接衝突(路六1~5)172
第四次與宗教領袖直接衝突(路六6~11)176
揀選和教導十二門徒(路六12~49)181
醫治百夫長的僕人和真正的信心(路七1~10)202
拿因寡婦兒子的復活和耶穌的心腸(路七11~17)208
施洗約翰的詢問(路七18~35)214
有罪的女人是信心的榜樣(路七36~50)222
撒種的比喻(路八1~21)232
顯明的信心:讚賞和吩咐見證人不要作聲(路八22~56)240
十二門徒的使命與給眾人吃飽(路九1~17)256
彼得的基礎認信(路九18~27)265
從變像窺見國度風貌(路九28~36)272
偉大的人子與不甚偉大的門徒(路九37~50)279
第五章:往耶路撒冷的旅程(路九51~十九44)287
被拒絕的經歷(路九51~62)288
七十二人的迫切事工(路十1~24)295
好撒馬利亞人和上好的馬利亞(路十25~42)306
禱告的生命(路十一1~13)322
衝突和譴責(路十一14~54)331
衝突和譴責(路十二1~十三9)343
衝突和譴責(路十三10~21)368
多少人會得救?(路十三22~35)375
彌賽亞的筵席(路十四1~24)382
門徒關係和職責(路十四25~十七10)393
醫治的信心(路十七11~19)424
闡明終末國度(路十七20~十八14)430
終末的委身(路十八15~十九28)444
凱旋進城(路十九29~44)465
第六章:死亡和復活(路十九45~二十四53)473
與世界衝突的高峰(路十九45~二十一38)474
最後的逾越節(路二十二1~38)503
耶穌被捕(路二十二39~65)517
受審(路二十二66~二十三25)526
耶穌被釘十字架(路二十三26~56)536
耶穌復活(路二十四1~12)549
復活之後顯現(路二十四13~53)554
附註568
推薦序:結合歷史處境、文學特色、現代應用的釋經/ 鮑維均 i
推薦序:華人處境的言說行動理論釋經/ 孫寶玲 iii
致謝 1
前言 2
導論 8
第一章:序言(路一1~4)33
第二章:約翰和耶穌的兒時敘事(路一5~二52)39
預言施洗約翰出生(路一5~25)40
預言耶穌出生(一26~38)49
給馬利亞預言的證據(路一39~56)54
施洗約翰出生(路一57~80)64
耶穌的出生(路二1~7)72
牧羊人的旅程(路二8~20)79
嬰孩耶穌的禮儀(路二21~40)85
孩童耶穌在聖殿(路二41~52)94
第三章:預備耶穌的事工(路三1~四13)101
施洗約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