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神就是愛
沃弗的著作《在耶魯上神學課》是一本抗議之書。原文書名Against the Tide(編按:意為「逆流而行」)強而有力,呼召基督徒去反抗現狀,不要事事保持常態或一味依循傳統。本書所抗議的,是隨波逐流、毫不抵擋的態度。書中也提到可憐可嘆的教會,一如既往,步履蹣跚,徒然跟著曇花一現的潮流走,卻沒有分辨時代精神的能力,叫人實在很難寄望教會根據神學作出調整改變。莫之能禦的時代潮流,衝擊著甚至粉碎了「愛的大計」,而構成這股潮流的,正是人性中漫流氾濫的自私自利、自高自滿。自滿到一個程度,以致把他人邊緣化,甚至對人施以暴力。沃弗說,這就是活在「無情文化」裡。缺乏恩典的文化,是充滿毀滅力量的,很容易就陷入不公不義與暴力。那麼,要如何扭轉這股不公不義又充滿暴力的潮流呢?答案就是直奔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神就是愛。」(約壹四8)
沃弗的神學核心可以用一句話道盡:「神是愛。」想要掌握這句宣告的神學與倫理要義,就要發掘基督信仰的革命性特質。要抵擋不公不義的暴力潮流,最堅實的基礎就是神那深刻的愛。正如本書的原文副標所言,這樣的愛是「在夢想瑣碎、敵意不斷的時代去愛」。沃弗的神學就是建立在「神就是愛」這個堅定的信念上。神愛得積極、愛得豐盛。神本身就是愛。愛不只是神隨意表現的特質,而是祂實際上的本質,約翰一書的作者說出「神就是愛」這句話,就是相信這個說法吻合神自己的形像。既然聖經清楚明言神內在的關係是愛,自然我們也必須從「互有關係的存有」這個角度去理解神的存有。請注意,如果我們認為愛是一種互動的人際關係,那麼這樣的人際互動關係,必然要以神那「互有關係的存有」為前提。若說「神就是愛」,這愛指的是神實際上為我們做的事,也因此指出神的本質,也就是神的存有,即「朝向團契的存有」。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約壹四16)這句經文所說的愛,不是浪漫愛情,比較像是家庭生活的流動。神不會「墜入愛河」,但〔三一〕神就是分享彼此存有的一家人。道成了肉身後,也是住在三口之家,那是一個分享彼此存有的小群體。因此,說神就是愛,等於說神就是一個群體、是一個家,分享彼此的存有,而且,任何在這個家、在這個群體裡把自己的存有分享出去的人,也會經歷到神,並且有神的生命流動貫穿他或她全人。
人類所有的意圖與動機,都必須從「神就是愛」這個視角去衡量、評斷。愛是我們的源頭,因此人類之愛自有其深厚的根柢。神不能被化約成人類之愛,但人可以經由人類之愛的現象去認識神。於是,我們這些受造物會發現自己置身一個關係的網絡,其中的愛比我們自己的愛更加堅韌、長闊,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而且堅不可摧。這愛就是神,我們也因此得以說出「神就是愛」。
愛,不僅如同使徒約翰在約翰一書四章8 節與16節中所教導的,指向神自己的本質,愛也是神為各種關係所立定的本質。愛是一張大網,由多面多向、彼此連結的關係構成,包括:神與受造界、與人、與教會的關係;人與神、與人的關係、與宇宙的關係;人類當中各種文化與宗教上的傳統與期盼之間的關係;以及每一個人與自己的關係。生命,必然要有愛才得以成為生命。
本書收錄六十多篇散文,大多是沃弗對於神聖之愛與人類之愛的一連串省思。沃弗極力重申「愛」在基督教神學與倫理學中的角色—不僅位居核心,更具有轉化作用。沃弗鋪敘「神就是愛」為生活在這世上的基督徒帶來了各種可能性。這也引導沃弗反思各種主題,例如:神與自我、惡的真實性,以及愛在家庭、教會、政治界的角色。他的省思聚焦在基督徒要如何實踐愛,才能創造一個饒恕與和好的文化。這些省思並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直接面對在特定情況中實踐愛時,會遇上的各種難題,包括:饒恕恐怖分子、孩子不聽話仍要愛他、參與普世教會的對話。沃弗也述說領養孩子的心路歷程,以及在克羅埃西亞這個被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之爭撕裂的國家裡,身為宗教少數族群的滋味。他思索聖地與朝聖之旅的作用何在;暢談無論傳道人在講台上講了什麼,聖禮如何單獨向基督徒說話。有一篇散文記敘他在印度參觀錫克教金廟的經過,說明神廟區域內不允許商業銷售,但每一位參觀者都要買一碗粥當作「門票」,可以吃一點,把餘下的粥倒進一個大碗,碗內的粥隨後會分送給窮人。本書所談主題甚廣,目的全都是為了闡明一件事:「神就是愛」這個信念,足以應對我們人生每一個層面的問題。
綜觀全書,沃弗揉合尖銳精準的神學與深刻的牧養情懷,手法獨特,精采萬分,讓這本書讀起來既補腦又養心。這本書也是沃弗給教會的禮物,感謝譯者與校園書房出版社的努力,如今中文版問世,這本書再次成為給華人教會界的獻禮。
周學信
中華福音神學院
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璿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