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親子活動創意總監+科學通」一本帶著走
我是一個不怎麼有想像力,也不太勤奮的媽媽,不管全職時期或現在重新投入職場都一樣。因此,看到一些知名部落客、親子作家、雜誌專欄分享如何啟發孩子的創造力、運用生活元素做遊戲等等,內心總充滿羨慕和一些慵懶,畢竟當我陪伴孩子時,不太可能開著電腦看這些遊戲點子按照每個步驟去進行。除此之外,儘管我也總希望能夠給孩子更多生活常識和自然奧秘,但除了尋找坊間專為幼兒設計的科學實驗共學團、親子課程……在家裡我能帶動的活動仍然貧乏,也難以找到妥善的詮釋方法,將我所理解的知識轉換成幼兒能接受的內容說給孩子聽懂,真不知從何著手。
《透視世界互動百科》(含同系列《透視動物互動百科》、《透視身體互動百科》)帶來很大的實質幫助,可說是隨身帶著一本親子活動創意手冊,不必在網路世界尋覓(有些還是錯誤的)這真是再好也不過了。
這本書將艱深的科普知識轉換成淺顯文字和易操作的活動與遊戲,透過孩子100%有興趣且喜愛的方式,「知行合一」了解科學的好玩。不僅超乎過去我對科學的刻板印象(那些背不完的公式和原理),進行親子勞作更不用大費周章的四處尋覓材料。
這本書另一特色也在於:層層推演的架構。每個科學主題一開場並非直接講述原理,而是先透過「提問」→「思考」→「解答」→「說明」→「親身體驗」的脈絡完整表達科學概念,也徹底實現一個科學驗證、從假說到學說成立的過程。且,舉凡提問、思考、解答、說明,都會是以孩子角度出發書寫,並非像一個小老師在紙面上絮絮叨叨。
有別於坊間以藝術創作為單一主題的書,也有別於容易教條式、大人化的科普書,《透視互動百科》系列書籍,每本將近七十頁的內容,活動豐富且主題清晰。當我有空閒想帶孩子做活動時,只要隨意翻開其中一跨頁,就能夠跟著孩子一起讀故事、做勞作(玩桌遊)、唱歌、律動……一個小時就這麼充實而充滿歡笑的過去了。
讀了這系列全部內容,我也相信:透過這樣的互動,孩子再也不會像我一樣對自然科學恐懼與感到無趣,在未來面臨到學科時,也必能夠欣然享受每個自然知識的灌溉,活用那些看起來很硬的公式與原理,懷有科學智識涵養的獨立思考生活細處,從己身開始、家、社會、自然,乃至宇宙,真真正正感受到什麼叫做「生命中暗藏的驚喜與美好」。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為孩子「搭一座橋」
小時候,我很喜歡工具類圖書,特別是動物類的,看完以後總要把動物的畫出來,一隻又一隻集結成自己的「圖鑑」才算對自己有個交代,想想對圖鑑式的百科著迷,大概就從那時候開始的。對我而言,百科就像是入口網站(例如奇摩雅虎),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知識和資訊。走馬看花的逛了一圈後,總有些東西是特別吸引自己的,就能夠繼續往裡頭鑽,結合相關領域的專書,慢慢的建立起「動手找題材、獨立找答案」的習慣。
時間不停的前進,時代也不斷在改變,在節奏非常快速的現代,百科類的工具書逐漸轉型(例如維基百科)。入口網站也幾乎被更直覺、直接的搜尋引擎(例如Google)給取代。人們習慣「直接找答案」,也習慣別人「直接給答案」。大多數的人不自覺的生活在這樣的狀態中,無關乎價值判斷的好或不好,但它單純的反應當前的世代──快速的資訊時代。縱使資訊如此發達,我們卻發現新一代的孩子,擁有掌握資訊的能力,為何卻少了「自主學習、自己找答案」的動力?部分原因可能和時代有關,但是多數時候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適時的引導。
無論世代如何,我們都期待孩子能夠成為「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人,卻也忽略了孩子從母奶進入一般食物前,曾經歷一段「副食品」的日子。我相信閱讀、學習相同,為人父母者時常為孩子閱讀、學習上的偏食或厭食擔憂。但有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而是未曾嚐過,又怎麼知道如何開始以及滋味如何呢?我們的工作,就是為孩子搭起一座橋梁,幫助孩子預備脫離閱讀的母奶期時,能順利、快樂的進入新的階段,我相信這也是英國OKIDO工作室企劃這一系列百科的目的。
或許,我們這些「大人」,也可以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激盪出一些火花,喚醒記憶中那個曾經的自己(昆蟲小專家、植物小博士……)和孩子一起再「長大」一次。那又會是多麼難得、寶貴的經驗呢?你願意為孩子、為自己搭一座通往「獨立思考、學習」的橋嗎?
臺灣麥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