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不能把腳永遠停留在同一隻木鞋上」──你可以不要那樣!
文 / 教育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 林文虎
小說通常都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小說必然反映了社會的真實現狀。幸好《羅伯特的三次復仇》只是一本小說,否則,羅伯特似的老師,和小說中的教育實況還真是悲慘哪!
小說通常也是社會現狀的縮影,羅伯特三次復仇的緣由和過程雖然誇張,卻好似放大鏡般地凸顯出中外皆然的教育困境——不適任教師的愛恨情仇。
談教育常常是人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很難有真正的共識。幾乎每個人都能談教育,都能侃侃而談,也都有自己的主張!因為,儘管絕大多數的人沒當過校長、老師,沒搞過教育,但至少都當過家長或學生,談起教育彷彿都成了教育專家。可奇特的是,對「不適任教師」的厭惡竟成了極其少數的教育共識。但對理性的探討解決策略卻一樣毫無共識。從不適任老師的角度出發,去探討不適任教師的愛恨情仇尤其少見。本書有意無意間提供了一個另類的思維方向。
故事中的主人翁羅伯特是一位老師,從家長和學生的眼光看來實在該算是一位不適任教師了。他不只連九九乘法表都不能背全,恐怕連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都教人存疑,要這樣的老師教好書已不容易,要他擔負一個班級經營的重責大任更是難為。所以他不討學生喜歡,成為學生做弄的對象其來有自,說起來這些被羅伯特恨之入骨的調皮學生其實還真倒楣也很無辜呢!
「每個育嬰房中的娃兒」原來也都同樣靈巧可愛,「惡魔」必然都有形成惡魔的情境。陷入教學困境的羅伯特也有身不由己的形成背景。體型不是過度矮小就是過度巨大,發育極不協調的羅伯特因為畏縮的性格,誘發遭到霸凌的悲慘童年原就不足為奇。加上總是無法得到即時的支持與化解,種下他「悶」一輩子的「宅」生活,他之所以不適任的背後,確實也真有教人心酸的緣由!
可是用心的讀者也不禁要問:「羅伯特的教師培育過程,和官方提升現職教師能力的成長與支持系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幾乎對老師毫無助益?」君不見,羅伯特報復學生的點子和精巧設計可比他的教學高明太多了!顯見其潛能肯定還是有的,只是未能得到適當的培養罷了!這不也是本地教育最教人心急的關鍵問題嗎?
至於書中復仇的三個故事「布魯事件」、「垃圾大進擊」、「姓氏的羞辱」作者為了本書的喜劇定位,而刻意誇張了情節,諸如:又大又髒的狗兒布魯,誇張地幾乎搗毀了一間三星級的餐廳,而且事後毫無賠償責任;吊著垃圾包的大吊車,竟然能神不知鬼不覺得順利突擊光天化日下的開幕茶會,事後也能完全規避調查和追究;一個行動遲緩的高齡老婦,不只能登高爬低,還能爬到演唱會場的空調出風口,想去遍灑小紙條等點子。莫說空調出風口通常到不了,大包包高高掛無人察覺等合理性的質疑,這些點子甚且會有「教壞小孩」的疑慮。但是「負面事件常常也能產生正面效果」。批判和質疑其實也是極佳的閱讀和思考能力的訓練,假如能藉此教孩子看待通俗喜劇的不合理與衝突特質,同時引領孩子提出質疑,更進一步學會合理的批判,閱讀成效或能更甚於「入情入理」的故事。
最後一則報復故事:「奧德蕾.馬賽克毛毛」,羅伯特母子終於踩住下車停止報復。童年奧德蕾調皮搗蛋所犯下的錯誤,成年的奧德蕾真誠的道歉,似乎不是化解多年心結的關鍵。而是奧德蕾得到早衰症矮小孱弱的弟弟,這麼不幸的人所展現出來生命無常的特質,和他對姊姊真誠的關心與欣賞,激發羅伯特母子的柔軟心,這悲憫的柔軟心很快化解了所有怨恨。這樣的結局雖然挺「老套」的,也少了喜劇通常會有的強烈反差,卻多了人性的溫暖,作者跳脫喜劇的唐突,不再汲汲營營尋找讀者的笑聲,回到教育人該有的關懷天賦。羅伯特「不適任教師」的眼光一下子全轉了性,他眼中的惡魔一下子都成了「友好而真誠」的天使,不禁叫人想起「心淨則國土淨」的佛家名言。
原來解決不適任老師問題;輔導調皮搗蛋孩子的妙方都無需遠求,都在方寸之間而已!能將心比心的看到每一個人背後的愛恨情仇,看到每一件事情的事必有因,真實的看到「凡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然後一如書中所歌:「要行動,不能把腳永遠停留在同一隻木鞋上。」跳脫每個人原有刻板的應對方式,做了去,就改變了!
其實,這本書沒那麼嚴肅,對小讀者來說也無須那麼嚴肅。它可以一如作者所說的,是獻給孩子的喜劇,只要加上一點批判性。但是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嚴肅地讀,精采處或許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