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浴簾後的青春傷痕
開始注意到小留學生是在飛往倫敦的機上,不論從香港或新加坡轉機時,總會看到幾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獨自飛行。他們的臉上多少有些落寞,卻看不到恐懼,他們的勇氣讓我深感佩服。
定居在倫敦後,接觸到小留學生的機會就更多了。成為小留學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心情卻是相似的,勇敢獨立的身影後,多半隱藏著一顆敏感、孤獨的心。當國內的同齡友人在親情的呵護中成長時,他們如同風中的孤葉,只能憑著一己之力,奮戰到底。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異、學習上的挫折,就像一把把尖銳的利刃,刺得她們渾身是傷。那種無助和孤獨,是無法靠遠距離的親情電話撫平的,因而比一般青少年更需要友情,更嚮往愛情。
但急速抓住的友情,充滿了雜質;迅速發展的愛情,宛如泡沫。在渴求被認同,急於被接納的心情下,他們總是傷痕累累。這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傷痛,是遠在千里外,認為英國教育優於國內的父母所看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有的自艾自憐,有的讓自己迅速茁壯,正如達爾文的理論,適者生存,小留學生的發展呈現兩極化。
從零一年開始,開始醞釀著描寫小留學生的故事。我訪問過許多小留學生,他們有的是朋友的孩子,有的是朋友的朋友,有的在中國超市巧遇,有的是地鐵上緊鄰而坐的孩子。他們成就了《浴簾後》這本小說,我也記錄了他們的成長痕跡。
以「祕密」當成貫穿全書的軸線,不是我的巧思,而是來自其中一位小留學生的真實經歷。每個深夜,她不是抱著馬桶寫作業,就是躺在浴簾後看書,一個又一個的祕密不停的傳入她耳中。那些祕密讓她看穿女孩間的勾心鬥角,人性的脆弱和醜陋,也讓她提早走出少女的夢幻世界。祕密聽多了會有煩惱的,她和故事中的雪若都深切體認到,口風若不夠緊,會惹禍上身的。但雪若沒她幸運,為了那一連串的祕密,她付出極大的代價。
雪若究竟聽到了什麼祕密呢?又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掀開浴簾,你就會知道的。
林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