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正義小尖兵! 文∕臺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陳來紅
臺灣所有農村所生產的糧食,米、麥、雜糧、蔬菜、水果、經年累月默默餵養著都市。都市對農村所發生的事,卻是一無所知居多。本書細細描述了臺灣農村小小的一個里,所發生徵收土地案的抗爭事件。以小孩子的眼光,目睹農村面對工業政策,所發生的問題,以及它們如何展現在孩子生活的現場。書中敘述了這個里所面對的土地徵收衝擊、農村家庭原有的父母婚姻關係變化、家人失業或遠地赴任……孩子的了解和參與,以及大人的分享與討論。
有一年到德國旅行,聽到德國友人津津樂道:德國文學家歌德的媽媽,在歌德三歲時就穿著正式服裝,正經八百地坐在家庭劇場欣賞,看著三歲歌德自寫自編自演的戲。每次筆者想起從德國買回來的劇場舞臺小布景,都為那張歌德媽媽親手為歌德縫製的小布景所感動。它能夠在歌德的紀念日,變成文創產品,提醒德國人──不可忽視孩子的創造力,並藉由這一張布製品,傳遞著德國的教養觀念。
我們的孩子要多大?
父母才覺得是該與孩子討論分享事件的時候?
本書以臺灣農村的兩個小孩思維角度,點出農村生計、生活與生態,受到工業化與商業化的社會變遷影響。這樣不容易陳述的主題,在作者的文筆中,有著俏皮、詼諧、點點滴滴據實地呈現。劇情如新聞般的節奏緊湊,委實不易。筆者在臺灣兒童閱讀學會與桃園縣大溪愛鎮協會共同推動四年的「小小書評家」方案中,發現成長小說是國小中年級就很能欣賞的讀本。一連四年的推廣選書活動,七千字的讀本被七所國小的小四生不約而同地選為第一好書,並能加以討論其細節來看,本書所涉及的農村社會變遷中的影響,也將是下一代社會化學習與討論的好素材。
當香港十五歲的中學生,為學校的教育內容走上街頭,為反洗腦而絕食抗議之際,小魯出版社能夠出版一本以農村為背景的少年成長小說,以小小的里民團結奮鬥作為素材,這樣的道德勇氣是要肯定的。作者能以如此深入淺出的銳利文筆,輕輕地導入嚴肅的捍衛祖先所傳承的農地議題,做為長期關心農村與農業議題的我們,僅以此序致上最深的謝意。謝謝小魯團隊能與我們在保護農村與土地的運動路上,有書為伴永不孤單。
作者序
孩子從來都不小! 文∕周姚萍
我曾採訪過知名的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他熱愛大自然,也常深入走訪臺灣。採訪中,馬修.連恩提及自己的經驗:每當一站上高山,山下的一切盡入眼底時,他就感到自己很渺小,卻又覺得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你會感覺世界是有機體,是有生命的,也會很自然地產生對大自然與世界的愛。你還會感覺到人類對世界造成了多大的傷害!這深沉的『愛』與『擔憂』,其實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只是被不斷不斷發展的文明所掩蓋。」他這麼說。
是啊!每個人,包括每個孩子,都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也是我們所立足土地的一部分,但是不斷打造文明,追求進步,堆疊起來的文明和進步,卻也掩蓋了我們與大自然和土地緊緊相繫的事實。然而,農人不會忘記!他們日日與土地接觸,日日感受著土地就像母親一樣包容、養育著每個人。
偏偏,一直以來,有許多以「生活更進步」、「經濟再成長」為理由的開發案,不斷將農民的土地給毀壞,給剝奪!
所以,我寫了《守護寶地大作戰》,藉由這個農民抵擋不當開發、捍衛自己土地的故事,期盼小讀者想想:如果所謂的經濟開發,實質上是為土地和生態帶來毀滅性的命運,讓所有人今後再也沒有乾淨的土地、水源可供生存,還會逐步斷送大家每天賴以維生的糧食來源,那麼,身在其中的每個人,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同時,我也希望小讀者藉由這個故事,像馬修.連恩所說的,產生對大自然與土地的愛,感受與大自然、土地那種原有的、脣齒相依的聯繫。
這個故事還講到「民主」。我們生活在民主的社會中,但什麼是民主呢?我藉由小主角學校選兒童自治市小市長的情節,交叉呼應農地受到不當徵收的抗爭情節,期盼小讀者思考:民主是每個人都只管大聲嚷嚷,伸長手索取利益,卻不理會別人,也不思考社會的整體利益嗎?至於想要享受真正的民主,又需不需要具備自治、追求正義等公民的必備素養呢?
孩子從來都不小!孩子的思考廣度與高度,也從來不該受限。事實上,有許多孩子早就以他們的力量愛著這塊土地,例如有人自小學二年級開始,便關注到保育類蓋斑鬥魚的生存問題,因而跟著父親四處陳情,好讓一般人家裡也可以進行復育;也有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一起將回收紙杯做成有用的物品,並拍攝影片上傳網路,製作傳單到街上發放,用來宣導環保概念……
孩子從來都不小!他們可以想得更深、更廣!也可以做得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