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丹頂鶴究竟是不是壞蛋? 文/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祕書組組長 張東君
對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類)來說,「吃」是生命中的重要大事,更往往是生死交關的事。為了生存,動物會努力覓食(尤其是繁殖季節),而被當成食物的一方,為了增加存活率也想盡了辦法,像演化出保護色、毒性,或是味道很難吃等方法來嚇阻敵人。而在吃與被吃之間,自然界的動物們有著微妙的平衡。
可是,當人類破壞了動植物的棲息地,又肆意捕捉,等發覺某種生物瀕臨絕種,才進行搶救,不但可能為時已晚,更麻煩的是,一旦處理不當,很可能反而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平衡,干擾其他生物的生存。試想:若捕食者與獵物兩者都是珍貴稀有的動物時,人類該加以干預嗎?又「應該」如何取捨?
在日本就有過真實的例子:日本瀕臨絕種的鳥類朱鷺,目前數量極少,但經過各界的努力,也有人工飼養後野放成功的例子。不過,卻有學者在朱鷺的棲息地(日本新潟縣佐渡市),發現了疑似是新種的青蛙,而牠們很可能多年來都是朱鷺的食物!如今因為朱鷺的數量減少,才有機會被人類發現。這位學者大聲疾呼,希望大家在保育朱鷺的同時,也能夠保護新種蛙。因為當人類面對兩種處境相似的動物時,往往會傾向選擇拯救「體型大」、「外表美麗」的動物。這也正是薩哈林湖鱥和其他小動物最想一吐怨氣之處:地球不是只屬於人類和人類喜歡的生物!自然界的生物也不該憑人類的價值觀來分貴賤高低。
《丹頂鶴是壞蛋嗎?》這個故事其實是有所本的。故事中燒製煤炭的老人,正是伊藤良孝先生的化身。住在北海道阿寒郡鶴居村的伊藤先生,從一九六六年開始餵丹頂鶴, 一九六八至一九九六年成為北海道政府委託的丹頂鶴餵食人、一九八一至二○○○年更成為丹頂鶴監視人。一九八七年還與日本野鳥學會締結協定,設置鶴居伊藤丹頂鶴保護區。這一連串的動作,也讓當地丹頂鶴的數量從當初的一對,到目前的三百多隻。民眾能以一己之力保育野生動物,進而影響親朋好友共襄盛舉、促使非營利組織及政府共同參與,實在是件了不起的事。不過,竹田津實與阿部弘士巧妙地運用這個真實的案例,重新創造出另一個故事。篇幅雖短,卻夾帶了許多值得深思的訊息。這種功力,也只有這對搭檔才做得到。
雖然丹頂鶴並不是生活在臺灣原生的鳥類,但書裡動物們的心聲,卻是各地共通的。希望大家能夠在看完書之後,也站在不同的立場想一想,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牠們,讓地球上的生物都能夠綿延不絕地永續生存。
附錄
內文動物介紹
極北小鯢
因為身上有山椒味道,所以又被稱山椒魚。但牠並不是魚類,而是較原始的兩棲類動物。主要分佈於亞洲的高緯度地區。身長約5至9公分,頭小、身體扁長,四肢短,有短而側扁的尾巴,背面呈黑或棕褐色,腹面顏色較淺,平時在岸邊水草間活動。
毛腿漁鴞
世界體型最大的貓頭鷹,身長可達七十公分以上,是極稀有的猛禽。大多分布在北太平洋西岸(庫頁島、東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及北海道),目前統計的數量估計一千隻以下。
白尾海鵰
尾部的羽毛為白色,體型大,生活在日本庫頁島、歐洲、西伯利亞東北部、蒙古、中國東北等地。以魚為主食,獵捕魚類的技術高超,也會巧妙地搶奪水獺與海鷗的食物。
丹頂鶴
嘴長,頸、腿也都很長。身體主要為白色,喉、頸部黑褐色,飛羽為黑色。
最大的特色為紅色的頭頂。雜食性,多棲息於開闊的溼地、平原、沼澤、草地、蘆葦叢、河岸等地,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和耕地中。分布於中國松嫩平原、蘇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
水獺
頭短而寬扁,口周圍有長腮鬚 ;身體圓長,呈深褐色,尾巴粗壯而末端尖細 , 四 肢短,各趾間均有蹼膜。在水中及地面上都很敏捷靈活。
多棲息於的地方也有棲息在植物茂盛的湖泊沿岸或海岸邊,分布地區為俄羅斯、英國、北美、日本、中國大陸地區和台灣等地,但是,目前野生水獺的數量已經很少。是溼地生態系食物網中的「高級消費者」,一旦水質受到汙染,牠們往往是最敏感、最先受害的物種,因此是水域環境的重要指標之一。
渡鴉
全身羽毛漆黑,體型龐大,分布於北半球,是所有鴉科動物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雜食性,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渡鴉為了覓食,懂得偷藏食物或欺騙同伴,因此被認為有高度智力。在故事中特別選牠作為審判長。
薩哈林湖鱖
北海道的特有動物。被列為瀕臨絕種的動物,鱗片非常細小,喉部呈現稜角狀。多生活於鄉村的河畔、渠道與稻田附近。
北狐
身體背部的毛色紅褐,胸腹的毛則為白色,尾巴蓬鬆,最大的特色是四肢下半部的毛是黑色,像穿了半截黑筒襪。體型比其他狐狸大,是北海道的稀有動物之一。
北海道棕熊
北海道的特有動物,也是日本陸地上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體重最多可二百五十公斤。活動範圍廣,大多單獨行動。爪子及牙齒相當銳利,以果實、魚類為主要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