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要15分鐘,工作狂也能變成健康寶寶!
◎本書主要是為現代匆忙的社會人所寫,不分宗教信仰,目的在改善身心健康。
◎這本書不要求你早睡早起、定時飲食,也不叫你上健身房、維持運動習慣,或者每天一杯蔬果汁、精力湯,只要放鬆你那忙碌的腦袋,健康不再遙不可及;快樂也能輕鬆擁有。
◎如何冥想,本書提供簡易步驟,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可學習。
◎以科學研究冥想對身體心靈的效益,並提供實際數據。
◎《秘密》所提到的正面思考,方法就在這本書裡。
你是否因為貸款、忙碌的工作、複雜人際關係等生活壓力,負擔得快喘不過氣來?
你是否歷經感情或事業重創等令人心力交瘁的生活事件,渴望恢復心靈祥和?
你是否希望提昇專注力,使工作更有效率、更能積極面對各項挑戰?
你是否想要擺脫鎮定劑、抗憂鬱藥、安眠藥等精神藥物,回歸生活本質?
你是否需要一種工具、能支持你度過抗癌或其他重症的痛苦治療過程?
你是否老是頭痛,季節轉換時,總是第一批患流行性感冒的人?
你是否想要活得健康快樂,卻總是因為「沒時間、沒精力」,而放棄一切嘗試?
答案就在這裡!
如果冥想可以像膠囊般服用,它可能會是史上最熱賣的藥品。
科學已證實冥想可降低血壓,緩和心跳、有效抒壓;可以強化免疫系統,使人更不容易感冒或傷風,也可以大幅降低罹患癌症或心臟病等致命疾病的機率;可以改善神經協調,逐漸改變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讓我們成為更有效率的思考者;可以促進DHEA的分泌,明顯延緩老化;冥想甚至可以成為癌症與其他疾病的有效輔助療法。要重要的是,冥想完全無副作用。研究也顯示冥想可讓我們更愉悅,更有效地思考。既然冥想對身心有那麼多的效益,你還在等什麼?
無須到健身房、花大錢,或任何輔助器材,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冥想,只要一個小墊子,一個安靜的房間,還有強烈的進取心,就可以開始了!而且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出冥想帶來的顯著正面效應。在這本發人深省、寓教於樂的書中,身為一個忙碌的社會人,大衛.米契提供自身多年的經驗,說明冥想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把這種修身養性的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
《給大忙人的冥想速成班──不動腦的快樂養生法》結合頂尖科學與永恆智慧,提供讓生活更平衡、更養生、更多元的一切動力與方法,讓工作狂也能獲得快樂健康的人生。
這本書適合
◎ 深受財務、複雜人際關係等生活壓力的人。
◎ 生活忙碌、總處在蠟燭兩頭燒的人。
◎ 想要擁有健康、身強體壯的人。
◎ 渴望工作更有效率、更能積極面對各項挑戰的人。
◎ 希望延緩生理時鐘,保持青春活力的人。
◎ 想要有一種工具、能支持他們抗癌或其他重症的人。
◎ 曾歷經感情或事業重創等事件後,想恢復心靈祥和的人。
◎ 幫助學習、提高專注力、準備重要的考試的人。
◎ 渴望擺脫抗憂鬱藥、安眠藥等精神藥物的人。
◎ 想回歸生活本質、過簡單自在生活的人。
◎ 受不了每次季節轉換時,總是避不掉流行性感冒衝擊的人。
對冥想和優質生活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也推薦給您。
作者簡介:
大衛.米契 David Michie
生於羅德西亞,亦即目前的辛巴威,並在當地成長。辛巴威是英國在非洲的最後一個殖民地,皇家價值觀仍居主流,傳統教育搭配著長老教會的主日學校。一九七○年代末期,米契正值青少年,第一次聽聞藏傳佛教,發現羅桑‧倫巴(T. Lobsang Rampa)的著作,這位英國水電工宣稱自己是轉世喇嘛,以奇幻的敘事風格,撰寫他在喜馬拉雅山寺廟裡的生活,風靡一時。米契攻讀心理學學位時,研究榮格,進一步研讀了佛學,也對認知行為療法與佛教心理學的核心概念產生濃厚的興趣。二、三十歲時,米契在企業公關與社交方面表現傑出,這段期間他對祕傳學說的興趣也就完全擱置一邊。若不是三十幾歲時身體出現過敏症狀,讓他開始冥想,探索內在成長,那些興趣可能就此一直擱著。
開始冥想不到兩年,米契完成他長久以來的作家夢想。他認識了澳籍妻子,婚後遷居柏斯,持續做公關工作,兼事寫作。離開大城市緊湊喧囂的生活後,他開始有機會進一步鑽研藏傳佛教,參加課程與研習營。《寫給大忙人的快樂佛法書》(Buddhism for Busy People)描述米契在倫敦與柏斯兩地和達摩(Dharma)相遇的經過,用藏傳佛教的核心概念貫穿自傳式的敘述。這本書在澳洲成為暢銷書,廣受各界好評與推薦。在著作暢銷並持續接獲讀者的感人來信之下,米契再接再厲,推出《給大忙人的冥想速成班──不動腦的快樂養生法》一書,教讀者將冥想融入日常生活中,建立屬於自己的健康快樂人生。
大衛.米契個人網站:www.davidmichie.com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前言
沒錯,《給大忙人的冥想速成班》(Hurry Up and Meditate)是個刻意引起話題的書名。畢竟,匆忙與冥想不是恰恰相反嗎?如果生活已經很忙了,想找更多時間冥想是否不切實際?在日常作息中新添一種靜謐感或許聽起來很誘人,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性情都適合盤腿打坐,念念有詞地祝禱,況且有些人的思緒特別活躍,想要冥想,但就是靜不下心來。
哇!等等!剛剛提的就是我認為最常見的冥想託辭,例如:「我想冥想,但……」驚人的是,這些以「太忙」、「太難」、「太好動」為託辭的人,正是可以從冥想中獲益最多的人。
我為什麼那麼肯定?因為我就是其中之一。
本書是為匆忙的人寫的,它要傳遞的訊息很簡單:冥想可能是你對抗壓力、追求喜樂、提升績效、達成目標,以及靈活掌控內心、情緒與實質命運的最好機會。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誇大其辭,但這些都是有憑有據的。
冥想的科學
近年來科學發展,讓我們可以開始追蹤大腦活動的影響。許多知名大學與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做了可衡量、觀察與重複的研究,這些研究都證實冥想的效益。本書第二、三章會歸納整理主要的研究,為這種深深改善人生的習慣提供投入與持之以恆的動力。
當然,投入冥想一段時間後,你就不會在意科學研究了,因為你已經親身體驗冥想的感覺有多棒,不做冥想的壓力有多大。就好像我們不需要科學研究來說服我們,酷夏午後暢飲涼品有多麼舒服一樣,一旦我們親身體驗過冥想的好處,臨床原理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不過一開始,科學研究可以有效激勵我們,幫我們維持熱度。
如果要以幾句話歸納科學證據,或許以下說法並不為過。如果冥想可以像膠囊般服用,它可能會是史上最熱賣的藥品。還有什麼療程可以降低血壓,緩和心跳,有效抗壓,又不會有任何副作用呢?有什麼不僅可以強化免疫系統,使人更不容易感冒或傷風,也可以大幅降低罹患癌症或心臟病等致命疾病的機率?什麼可以改善神經協調,逐漸改變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讓我們成為更有效率的思考者?什麼可以促進DHEA(脫氫表雄酮,唯一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荷爾蒙)的分泌,進而延緩老化?什麼還可以成為癌症與其他疾病的有效輔助療法(這項功能太重要了,我還另闢一章探討這個主題)?以上只是一些對身體的效益而已。
至於心思方面,科學家已證實,冥想可以促進大腦左前額葉皮質區的活動,這一區和喜樂與放鬆有關,有助於減少我們社會對抗憂鬱與抗焦慮藥物的驚人用量。冥想可讓人更專心,刺激伽瑪波(出現更高層級思考與見解的意識狀態)。冥想可以幫我們察覺周遭的一切,包括他人的心情與感受,也可以增加我們的熱情、活力與生活樂趣。
一開始值得一提的是,「冥想」兩字涵蓋的做法與技巧相當多元,它們各有各的特殊目的與重點。我們會在第五章中詳細說明,探討多種不同的冥想類型。
但最重要的是,儘管客觀評估的冥想效果如此強大、正面與多元,但結論只有一個:如果現在還沒投入,應該快點加入冥想!
有趣的是,反過來說也對。如果我們想快一點過著充實、圓滿與快樂的生活,冥想是驅動我們突飛猛進的動力。我們不僅可以找到讓績效飆升的力量,養成冥想的習慣也可以讓我們在忙碌的作息中發現新意與美感。我們可以培養內在的祥和與客觀意識,讓生活變得更愉悅,也幫我們更有效地達成目標。
親身個案
科學證實的冥想效益雖然重要,但本書不光是談實驗室出來的實證而已,我也會分享我個人的案例。如果我聽起來有點傳教的意味,那是因為冥想是個深得我心的主題。
我的生活步調匆忙,學冥想已經十四年了,一開始坐在墊子上沒幾分鐘就坐不住了,如今早上做完一小時的冥想後,還希望能再繼續下去。原本毫無專注力的我,如今也大為改善。每當我想起現在與十年前生活形態的差異,前後簡直判若兩人。我也曾是操煩不已的中階主管,享受生活的時間很有限。如今我的工作時間減少,賺得更多,有閒情投入讓我感到充實的工作,例如撰寫本書這樣的書籍。
即便如此,我並不是要大肆宣揚我冥想的功力。冥想在很多方面就像上健身房或學樂器一樣,不管練得多好,永遠都還有改進的空間,比較的標準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基準。
值得一提的是,要從冥想受益,不需要從每天練上一個小時著手、過刻苦的生活,或從隱居山林一個月開始,即使是經常席地冥想幾分鐘,也可以馬上感受到日常的幸福有了明顯的不同。
另外,我要補充說明的是,雖然各大宗教傳統都以不同的方式推介冥想,本書主要是為匆忙的人所寫的,不分宗教信仰。本書的主旨主要不是在信仰體系上,而是在改善身心健康。即便如此,套用宗教概念對有些讀者來說可能也有幫助,我會適時提起這些概念。
有宗教信仰的讀者可能也很想知道冥想如何融入宗教信仰中,我想高勒基金會(The Gawler Foundation)創辦人伊恩•高勒(Ian Gawler)給的建議,最適合送給這些人了。高勒奇蹟地戰勝藥石罔效的癌症,從而幫助數千位癌症病患也擺脫病痛,他說:「有些人擔心冥想可能和他們的信仰相衝突,但一般經驗顯示,冥想反而更強化他們的宗教信仰,帶給他們更多喜樂。」
身為藏傳佛教徒,我會引用個人信仰中的豐富冥想傳統,《給大忙人的冥想速成班》一書雖然不是談佛教,但我衷心希望我前一本著作《寫給大忙人的快樂佛法書》(Buddhism for Busy People)的讀者,可以從本書找到讓冥想大幅改善生活所需的細節與知識,就像冥想對我造成的深遠影響一樣。
頓悟
就好像高爾夫球選手想改善差點,古典音樂家努力提升自己的級數一樣,冥想者也有九級的標準可以衡量他們的進步。一開始先提出這點很重要,以便糾正有些人的錯誤印象,有些人常誤以為冥想是種虛無縹緲的情感現象,一種「達到極樂境界」的活動。
相反的,冥想其實有一套嚴格的修鍊方式,已流傳兩千五百多年,需要紀律與苦修,很可能在某個時點,你會覺得百般挫折,想就此放棄。
但是如果你冥想得宜,即使只修幾個月,你也不會就這樣放棄。在某個時點,或許在莫可奈何下,你會再度坐上冥想墊,因為你發現冥想是你所知道最好的頓悟方式。
我的經驗正是如此,我知道目前為止,我的經歷並沒有什麼太不尋常的現象。我常和其他冥想者交換經驗,顯然大家都面臨同樣的挑戰,都感受到同樣改變人生的效益。
問一群冥想者他們開始冥想的原因,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都不是以科學術語表示,我從來沒聽過有人說他們靠冥想改善神經可塑性,他們都是以比較主觀的觀點描述冥想的優點。
有些人開始冥想是為了特定意圖:支持他們抗癌或其他重症;歷經感情或事業重創等令人心力交瘁的人生事件後,想讓自己恢復心靈的祥和;幫助學習,尤其是準備重要的考試。在這些例子中,冥想無疑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工具。
但不管最初的起點是什麼,大家常發現獲得的效益遠比他們所想的多。沒錯,冥想是幫我們了解內心問題的出處,但它不止幫我們排除生活中的負面能量而已。
到底什麼是心理健康?
就好像沒診斷出任何疾病的人不見得都很健康一樣,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並未意志消沈或毫無壓力,就以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就好像我們需要努力健身一樣,維持心理平衡與健康也是需要下工夫的。冥想可說是一切最好的起點。
我所謂的心理健康是什麼意思?更大的愉悅感是讓冥想者一再投入冥想的最明顯好處,一種內心深處的祥和感與韌性,改善我們安渡人生難關的能力。提高專注力可以迅速處理工作與其他任務,更開放的全方位觀點讓我們可以更沈著地待人接物。
不管我們希望人生達成什麼目標,不管我們選擇哪條自我實現的路徑,冥想都能提供我們強而有力的工具,因為修鍊愈多,我們各層面的行為就愈為一致、一體,愈有意義。
如果我們還不知道要如何實現自我,冥想可以幫我們找到路徑。
在暴風眼中尋找寧靜
本書逗趣的書名背後,其實暗藏著更大的問題,生活匆忙的人可能過靜思的生活嗎?工作截止日期、房貸壓力、複雜的家庭與人際關係等等,有可能和冥想與內心成長結合起來嗎?暴風眼中可能找到寧靜嗎?
當然,你已經知道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了,讓我來提出理由佐證我的論點吧。
西方世界裡醫生最常開的處方藥,而且用量仍持續增加的藥物,就是各種精神用藥,例如抗憂鬱藥、抗躁鬱藥、壓力管理藥物、各種名稱的興奮劑或鎮靜劑等等。
英國每年開出一千三百萬份以上的抗憂鬱處方給三百五十萬名病人,美國有八百多萬人服用抗憂鬱藥,即使是在向來以樂觀著稱的澳洲,憂鬱也是民眾看醫生的第四大理由。
精神用藥如此普遍,非處方用藥就更不用說了,我們可能自己就在服用,或知道別人有在服用。但令人驚訝的是,大家每天服抗憂鬱藥或抽煙草解悶時,他們並未期盼這會改變他們的外在環境。服用百憂解(Prozac)並無法讓銀行帳上的信用額度莫名大增,或讓討厭的老闆一改本性,但使用者的確預期自己會因此而感覺好一些。服用這些藥物的行為潛藏著一種想法,他們覺得即使「事實」不會改變,我們還是可以藉由改變心情、藥物作用、對周遭事物的詮釋等等,讓心理舒坦許多。
冥想也是如此,只是它毫無有毒的副作用。沒有人質疑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人,一生中也可能會有因服藥而受惠的時候。但對多數人來說,如果我們以自然的方式就能得到同樣的結果,還有更多額外的效用,我們又何必經常服用這些改變心理的化學藥物?最強大的藥物製造者並不是位於首都外圍的工業區,而是在我們的腦子裡。為什麼我們不掌控內建的藥局來抒壓、提振心情、控制疾病?
所以關於我們是否能夠結合靜思與忙碌生活形態的問題,答案其實不是「我們可以」,而是「我們必須」這麼做。如果我們日子過得匆忙,蠟燭兩頭燒,那正是我們需要追求心平氣和的原因。如果我們周遭的人焦躁激動、心力交瘁,我們就更需要放鬆、正面思考、展現善意。我們可能無法永遠改變周遭的世界,但絕對可以改變我們面對世界的態度。
就更深的層面來說,或許我們應該自問,為什麼我們都覺得有必要維持如此忙碌的狀態。為什麼把繁忙的事務與娛樂一併從生活中剔除後,我們那麼快就感到無聊與寂寞。十九世紀的美國詩人愛默生以幽默的筆調寫著脫離自我的心願:「我收拾行李,和朋友擁別,登船航海,最後在那不勒斯醒來,旁邊還是躺著那嚴峻的事實,那個我原本想逃避、毫不退讓、同一個憂傷的自我。」
讓我們如此忙碌的生活環境全是別人造成的嗎?還是我們自己也該負點責任?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想迴避比較簡單、不慌不忙的生活?冥想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問題嗎?
囚禁或自由?
我認識一位和尚,他以前會定期為囚犯開冥想課,幾年下來,他和一些受刑人變得相當熟稔。有一次,一群被判無期徒刑的囚犯請他形容寺院裡的一天通常是什麼樣子。這位和尚隸屬嚴格的小乘佛教,他提到大家每天早上必須四點起床做當天第一次的冥想,接著整個上午還有更多的早課與冥想課。午餐是主餐,以一個碗裝盛主菜與捐贈的飯後小點食用,用餐完後就在寺院裡做勞務。他們沒有晚餐,只喝一杯茶,晚上有更多的晚課和冥想,十點左右才結束。
當然還有禁欲、禁酒、禁毒、禁看電視與報章雜誌及類似娛樂等規定,個人也不准持有財物或私產。和監獄相比,和尚形容的體制是如此嚴格,以至於一位囚犯忍不住問道:「你隨時都可以來這裡和我們住在一起!」他忍不住脫口表達同情,後來才發現自己這麼說有點奇怪。
大夥兒哄堂大笑後,和尚忍不住一再回想起這件矛盾的事。他的寺院修行體制嚴苛,但有一堆人候補等著加入見習,監獄比寺院還舒服,但囚犯卻等不及想離開。
換句話說,這一切跟我們所處的環境無關,而是和我們對環境的感覺、信念與態度有關。
我們目前的生活形態是自己選的嗎?還是我們覺得自己被囚禁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中,一直想從中掙脫?我們的日常生活真實反映我們的興趣與價值嗎?還是只是一連串我們想掙脫的重擔與責任?
你可能在想冥想對這一切有什麼幫助,套句商場俗諺,無法追蹤的事物就無法管理。如果我們不經常追蹤收入與支出,怎麼可能知道個人或公司的財務狀況?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減重,卻不注意食量與運動量,我們如何確定消耗的卡路里比吸收的多?
同理,要改變我們詮釋世界的方式,需要先知道我們目前是如何詮釋的。冥想幫我們改善思考的注意力,直接支持我們。找出目前的心理習慣,我們就可以開始以正面的心理模式取代根深柢固的負面模式。即使只是稍稍改善注意力,都能產生很重要的改變,漸漸把我們的囚房變成修道院。
掌控自己的實相
了解流程可以讓人掌控流程,或擺脫流程的掌控。──達賴喇嘛
科技進步讓神經學家可以更仔細研究頭腦的運作,我們看到有趣的聚合現象,古代的冥想智慧與當代的科學其實是殊途同歸的。我們逐漸了解,感官知覺(例如視力)會受到心智運作以及如何詮釋刺激所影響,就像受感覺接受器的影響一樣。我們發現喜樂或痛苦雖是環境所致,也是條件反射的結果。最近的研究證實,我們有能力塑造正面心境,甚至改變神經路徑,讓我們的喜樂感更為長久。總之,現代的研究證實了古代的智慧觀點:我們創造自己的實相(出自賽斯)。
如果我們不喜歡感受到的方式,我們有能力加以改變,不必等外在環境的轉變來解救我們。不管我們有沒有發現,如今我們經歷的一切都是自己塑造的,我們是未來想像空間的共同創作者。
也因此我們有個簡單的選擇,我們可以把心力全都放在管理外在的現實上,以期內心最深處的願望能夠實現,生活充實,不必再面對任何苦難(最好是啦!)。
或者,我們可以掌控自己心靈的命運。
這不是容易的選擇,因為冥想的路並不好走,但是又有多少偉大的事物是可以輕易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只要有毅力、心胸開放、目的清楚,就能讓內心產生深遠的轉變。我們可以選擇改變現實的經驗,讓愉悅感比較不受環境波折的影響,變成持久的現象。我們可以用超乎想像的全方位人生觀來取代短期的擔心,慶幸我們更深入了解自己是誰以及為什麼在這裡。
只要一個小墊子,一個安靜的房間,還有強烈的進取心,就可以開始了!
第一章 前言沒錯,《給大忙人的冥想速成班》(Hurry Up and Meditate)是個刻意引起話題的書名。畢竟,匆忙與冥想不是恰恰相反嗎?如果生活已經很忙了,想找更多時間冥想是否不切實際?在日常作息中新添一種靜謐感或許聽起來很誘人,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性情都適合盤腿打坐,念念有詞地祝禱,況且有些人的思緒特別活躍,想要冥想,但就是靜不下心來。哇!等等!剛剛提的就是我認為最常見的冥想託辭,例如:「我想冥想,但……」驚人的是,這些以「太忙」、「太難」、「太好動」為託辭的人,正是可以從冥想中獲益最多的人。我為什麼那麼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