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一位影響廣大,爭議甚多,並且永具大眾魅力的歷史人物。而有《成吉思汗實錄》之稱的《蒙古秘史》則是一部具有重大歷史與文學價值,卻又充滿迷思的經典著作。
就成吉思汗而言,一方面,他及他的子孫征服大半個歐亞大陸,創建歷史上最大的陸上帝國,世界政治與文化地圖因而永遠改變。一方面,七百年來,成吉思汗的歷史地位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即是在現代,他的評價仍是一個高度政治性與情緒性的課題,不斷隨著國際政治發展而變化。以一個古代人物而具有如此巨大現實意義,可說極為罕見。另一方面,成吉思汗作為一個征服世界者,一生充滿傳奇與英雄色彩,足以吸引大眾注意,因而成為通俗傳記、電影、電視製作者最為寵愛的主題。《蒙古秘史》是十三世紀前期蒙古宮廷作者根據神話、傳說及文字記錄而撰寫的一部大蒙古國崛興史。內容涵蓋成吉思汗的先世及其繼承者窩闊台汗(《秘史》作斡歌歹,1229-1241在位)的歷史,重點則是成吉思汗歷盡艱辛,削平群雄、統一蒙古及開創世界帝國的一生事業。此書是唯一存世的十三世紀蒙古人撰寫的歷史著作,也是研究蒙古前期政治、社會及文化的原始史料。全書是由散文與韻文所組成,其中甚多篇章都是英雄史詩,洋溢濃郁的草原氣息。此書不僅是遊牧民族史學史及文學史上的創始之作,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史學史及文學史上也佔有獨特地位。
作者簡介:
作者 蕭啟慶
生於江蘇泰興,長於台灣,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清華大學歷史所榮譽講座教授。曾任教美國明尼蘇達州州立大學、台灣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蒙元史研究馳譽海內外,著有《元朝史新探》、《蒙元史新研》、《元朝史新論》、《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硏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等。
攝影者簡介: 孟松林
鄂倫春族。1956年出生,現兼任呼倫貝爾市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會長,內蒙古中華文化學院名譽副院長,內蒙古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多年來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大量攝影作品,表現森林草原風光和北方少數民族民俗風情,同時發表許多研究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論文考察報告,多次獲獎。著有《成吉思汗與蒙古高原》、《走進蒙古國》等書。
章節試閱
世界征服者實錄《蒙古秘史》
蕭啟慶
壹、成吉思汗
一.引言
成吉思汗(1162-1227)是一位影響廣大,爭議甚多,並且永具大眾魅力的歷史人物。而有《成吉思汗實錄》之稱的《蒙古秘史》則是一部具有重大歷史與文學價值,卻又充滿迷思的經典著作。
就成吉思汗而言,一方面,他及他的子孫征服大半個歐亞大陸,創建歷史上最大的陸上帝國,世界政治與文化地圖因而永遠改變。一方面,七百年來,成吉思汗的歷史地位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即使是在現代,他的評價仍是一個高度政治性與情緒性的課題,不斷隨著國際政治發展而變化。以一個古代人物而具有如此巨大現實意義,可說極為罕見。另一方面,成吉思汗作為一個征服世界者,一生充滿傳奇與英雄色彩,足以吸引大眾注意,因而成為通俗傳記、電影、電視製作者最為寵愛的主題。
《蒙古秘史》是十三世紀前期蒙古宮廷作者根據神話、傳說及文字記錄而撰寫的一部大蒙古國崛興史。內容涵蓋成吉思汗的先世及其繼承者窩闊台汗(《秘史》作斡歌歹)的歷史,重點則是成吉思汗歷盡艱辛,削平群雄、統一蒙古及開創世界帝國的一生事業。此書是唯一存世的十三世紀蒙古人撰寫的歷史著作,也是研究蒙古前期政治、社會及文化的原始史料。全書是由散文與韻文所組成,其中甚多篇章都是英雄史詩,洋溢濃郁的草原氣息。此書不僅是遊牧民族史學史及文學史上的創始之作,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史學史及文學史上也佔有獨特地位。
由於成吉思汗是《秘史》的主角,要瞭解此書的內容及其意義,必先知道成吉思汗的生平及其歷史地位,因此本導讀分為兩部分,先敘述成吉思汗,然後介紹《秘史》。
二、旱期蒙古社會
十二、三世紀之交,蒙古仍是一個逐步凝聚的民族共同體,蒙古草原的新主人。幾千年來,曾有無數的遊牧民生息於蒙古草原上。按照近代語言學的分類,古來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分屬於阿爾泰語系中的突厥語族及蒙古語族。匈奴、突厥、回鶻、黠戛斯屬突厥語族,東胡、鮮卑、柔然、室韋、契丹、蒙古則屬於
蒙古語族。
最早的蒙古人來源於東胡,唐代稱蒙兀室韋,在俱倫泊(呼倫池)以北,傍望建河(額爾古納河)而居。九世紀時,原來稱霸蒙古草原的回鶻、黠戛斯相繼敗亡,種人遷離。大約在九世紀後期與十世紀初年蒙古各部向西滲透與發展,此後即與突厥遺民混居,蒙古語便是蒙兀室韋語與突厥語結合而成。十二世紀初年,西遷蒙古人中的一支,也就是成吉思汗所出自的蒙古部,遊牧於斡難、客魯連、土兀剌三河的源頭。當時蒙古部周圍尚有一些其他部落,主要為塔塔兒、克烈、蔑兒乞及乃蠻等部。這些部落的種族背景及文化水準不盡相同。有的是突厥化較深的蒙古人,有的是蒙古化較深的突厥人,有的是以遊牧營生的「氈帳中百姓」,有的則是以採集、狩獵維生的「林木中百姓」。背景既多岐異,種族認同遂甚模糊,僅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以後,這些部落的人民始融合為一體,「蒙古族」始告出現。
十二世紀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及突厥與畏兀兒(西遷後之回鶻)文化的影響,蒙古各部正跨越文明的門檻,而其社會組織也由氏族制向封建制轉變。蒙古的氏族(obogh)原係一個父系外婚單位,其成員自認皆來自一共同祖先,具有共同祭祀、生產及戰鬥的功能。但是,由於頻頻戰爭與貧富分化,氏族遂演變為血緣成分不盡相同,階級互異的複合組織。其中有世擁統治權的貴族-那顏(noyan),被統治的平民及俘自他族的奴隸,更有自他族投奔而來的「伴當」(那可兒,nokor)。這些伴當僅為主君個人的附庸,而不屬於氏族全體。平日為主君操勞家務,戰時則領軍出征,相當於歐洲中古的騎士,具有魅力的主君,多擁有為數龐大的伴當,因而勢力大增。發展至此,氏族(clan)與部族(tribe)已無可分辨。
各氏族與部族之間為了掠奪財富、報復血仇或擴大權力,幾個部族常結為聯盟,共擁一汗為領袖。不過,這種「汗」僅為迎合戰爭需要而產生,並無長久的權力,算不上是一個國家的君主。而各氏族與部族領袖為壯大聲勢,又往往結為「安答」(anda,盟友),誓相扶持。十二世紀後期蒙古人這種合縱聯橫,通過戰爭而趨於統一的情形和中國史上戰國時代的情勢有幾分相似,真正的蒙古「國家」(state)仍在蘊釀之中。
三、成吉思汗的興起
成吉思汗出身潢貴,卻經歷極為艱辛的少年時代。(1)
成吉思汗(1162-1227),原名帖木真,1162年出生於蒙古部族聯盟中的貴族之家。當時蒙古部中最為強大者為乞顏部及泰亦赤烏部,兩部同出一源,其領袖輪替擔任聯盟的統治者一汗。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及其叔祖忽圖剌都屬於乞顏部,皆曾膺選為汗。其父也速該雖未被選為汗,卻也擁有甚多部眾,因作戰勇猛而贏得「把阿禿兒」的美稱,意即英雄。(2)
1171年,也速該攜帶年方九歲的成吉思汗往世代通婚的弘吉剌部德薛禪家求婚。定親之後,也速該將兒子留在德薛禪處,獨自返家。在途中卻被與蒙古部有世仇的塔塔兒人毒死。不久,原與乞顏部共同遊牧的泰亦赤烏部便拋棄也速該的孤兒寡婦而去,並帶走原屬也速該的家丁、屬民及軍隊。曾經聲勢浩大的也速該家便立刻破落。他的寡婦一訶額侖一及幾個年幼孩子只好漂蕩在斡難河上游不兒罕山一帶,靠拾野薤、挖草根,捕魚抓鼠充饑,艱辛度日。
成吉思汗家的災難仍然接踵而至。先是幾年之後,成吉思汗兄弟日益長大,其家力量也逐漸恢復,泰亦赤烏的首領為杜絕後患,便發動突襲,俘擄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幸而得以逃脫。繼之而至的是蔑兒乞人為報復當年也速該刼走他們所娶的新婦(即訶額侖)的舊恨,乘成吉思汗羽翼未豐,突襲成吉思汗的營盤,成吉思汗及其諸弟雖然逃脫,但其妻子孛兒帖卻因無馬可乘而被俘擄。雖然以後在王汗恊助下,得以歸還,卻在返家途中產下一子,即後來金帳汗國創始人朮赤(拙赤),朮赤的血統為人所懷疑。
少年時代的種種苦難造就他堅毅不拔的性格,而他之能壯大實力,轉弱為強主要有賴於下列兩項手段:
一、廣收伴當:成吉思汗憑其天生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伴當,他最有名的伴當如四傑(木合黎、孛斡兒出、孛爾忽、赤老溫)及四犬(哲別、忽必來、者勒蔑、速不台【速別阿台】)等人對他的統一蒙古及以後的東征討都有很大貢獻。
二、善結盟友:成吉思汗早年之能克服種種困難,轉弱為強,端賴兩位盟友的幫助:一是王汗脫斡鄰勒,另一是札木合。脫斡鄰勒是實力強大的克烈(克列亦惕)部首領,金朝曾以王號加封,故稱王汗。克烈部信奉景教(Nestorianism),文化水準高於一般蒙古部落。也速該生前曾屢次救他解脫困境,二人結為安答(盟友)。成吉思汗為獲取他的支持,將其妻陪嫁的黑貂皮襖進獻,王汗甚念故友舊情,對成吉思汗說:「你離了的百姓,我與你收拾;漫散了的百姓,我與你完聚,我心下好生記著」,(3)這一承諾對成吉思汗極為重要。以後長期都是他的贊助者。札木合則為札荅闌部首領,札荅闌與乞顏部同出一源,原非一個大部落。札木合則是頗具才幹,活動力甚強的豪傑。成吉思汗幼年時曾两度與他交換信物,結為安答。此時札木合已成為一頗有實力的領袖,成吉思汗遂與他重申誓約。
世界征服者實錄《蒙古秘史》蕭啟慶壹、成吉思汗一.引言成吉思汗(1162-1227)是一位影響廣大,爭議甚多,並且永具大眾魅力的歷史人物。而有《成吉思汗實錄》之稱的《蒙古秘史》則是一部具有重大歷史與文學價值,卻又充滿迷思的經典著作。就成吉思汗而言,一方面,他及他的子孫征服大半個歐亞大陸,創建歷史上最大的陸上帝國,世界政治與文化地圖因而永遠改變。一方面,七百年來,成吉思汗的歷史地位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即使是在現代,他的評價仍是一個高度政治性與情緒性的課題,不斷隨著國際政治發展而變化。以一個古代人物而具有如此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