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結在畫面上的理應是幾十分之一秒的瞬間,
卻彷彿延展成一段不停放映的影片。
……雖然影片沒有劇情,只有光影,
卻具有一種衝擊人情感的力量,如鐘聲震盪,久久不歇。
繪畫與攝影皆為瞬間凝定的藝術表達形式,但是創作的過程截然不同。1839年攝影術正式發表之後,攝影與繪畫這兩者的同異辯證便不斷的進行著,而由於攝影後製技術的發展,攝影與繪畫虛與實的界限亦被打破。本書為攝影家鍾榮光與藝術研究者宋珮在〈校園雜誌〉中「影像對話」單元結集,書中以二十八個主題,由各種角度討論這兩種藝術如何呼應單一主題。
每篇文章皆先以特定議題切入,闡述藝術史中通常以何種形式表達此一主題,並帶入作者之攝影作品以及畫作,為讀者詳細分析作品的創作歷程、軼事,以及如何將概念衍生為最後作品的過程。
隨書附贈:
鍾榮光高品質輸出攝影作品一幅
作者簡介:
鍾榮光
畢業於美國加州Brooks Institute專業攝影學院,主修商業廣告攝影與彩色暗房。中原大學人育學院&商設系兼任助理教授、世新大學圖傳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展覽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常務理事、攝影藝術創作者。曾獲得1984年美國西海岸攝影年賽首獎、1995年台北國際視覺設計大展攝影首獎、1997年受邀與國內外知名攝影家參與〈國際視覺意象攝影大展〉,並曾舉辦三次攝影個展。1999年出版《專業攝影的奧秘》。
宋珮
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藝術史碩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國立台灣大學通識課程共同講師、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講師、政治大學數位平台共同講師。作品涵蓋散文、圖畫書、插圖,以及小說、藝術理論及圖畫書翻譯。
章節試閱
凝聚的一刻
二十世紀初,現代攝影的觀念以純粹、直接為主流,認為攝影作品是單獨呈現的,陳述著攝影者預設的意念,觀賞時可以經由畫面的引導得到理解。到了1970年代,後現代潮流興起,攝影者認為單張照片不足以表達完整意念,轉以連續和重複的影像作為文本,以挪用、互文法、模擬或仿作為創作手段,並且時而與其他媒介結合,時而搭配文字敘述,因此完成的文本往往呈現多元觀點,具敘事功能。兩相比較之下,後現代的影像文本的確擁有敘述、多重解讀、批判現實、與觀者互動等等優點,但是不能否認的,單幅攝影作品仍然擁有較為深刻的視覺力量與獨特的藝術價值。
繪畫的情況也是如此,用連續的圖畫敘述故事和單幅創作之間的差異極大;連續圖畫中的每個畫面不必完整,但串聯之後卻產生明確的故事軸線,而單幅存在的圖畫,不靠其他圖畫烘托,除了標題外,也沒有文字說明,因此得把所有的意念盡藏其內。舉例來說,〈最後的晚餐〉的情節可以用多張圖畫敘述始末,但是達文西卻把故事的重心、人物的心態、代表的意義歸攏於一個畫面之中,使得圖畫的內蘊更為豐實。由此看來,單幅的繪畫或是攝影由於承載著創作者長期思考的結晶,凝聚著經驗累積的洞察力,所以必須巧妙運用構圖,仔細選擇「凝結」在畫面中的一刻。
鍾榮光接觸攝影之初,即發現構築畫面非常重要,因為人物、景物、光線、陰影……的位置及關係直接表達了攝影者的觀點,也決定了作品的內涵。1980年夏天,他剛從大學畢業,獨自去台東,沿著海邊旅行。一天中午經過三仙台,看到岩石後方出現了大片白雲,由風推著往右方衝去,而遠處太平洋上的雲則悠閒的往左飄動,棕色的岩石沉重,海灘上白色鵝卵石顯得輕盈,於是輕重、緩急、虛實、藍白、海天的對照,凝聚成了大自然的〈節奏〉(圖一)。
〈後院〉(圖二)的場景位於屏東市區一角。有個雨天,鍾榮光經過一幢低矮的紅磚屋,牆上有扇藍窗,屋瓦上的小小天窗映照天光,屋前的紅花、綠葉沾了雨水,清新潤澤。在這色彩、線條、光影恰好凝聚的一刻,早年鄉居的記憶蜂擁而至。瓦片緩緩延展著如呼吸般起伏的曲線,紅花、綠葉舒放著輕巧的韻律,牆腳的草葉揮舞搖擺,雨滴聲、蟲鳴、蛙叫彷彿也加入合聲,共同譜成曲調,這曲調挑起了過往最細微的心情。
〈輓歌〉(圖三)是我參照鍾榮光的一幅黑白照片畫的,照片拍的是鵝鸞鼻附近的草原。我用絲縷般的黑色細線,強化草原上風的力量,天空、草葉、樹叢隨之翻騰,在雲起處,我琢磨著位置,加上了一隻遠去的飛鳥,把那當成父親的身影,由風、由鳥形成的動線,凝聚著我綿延不絕的思念。在相紙和畫紙上,當所有的圖像元素妥貼聚集之時,刻骨銘心的一刻、稍縱即逝的過往、無法追回的風景駐留了下來,而隱藏的情感也昭然若揭。
心裡的風景
比利時畫家馬格利特畫畫,總是把習以為常的事物安排在不可能出現的地方,為的是吸引觀賞者注意,產生全新的感受,並且從奇異如夢境一般的景象裡,覺察內心真實的渴望,就好像是把熟悉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重組之後,成為詩句一樣。而藉著重新組合現實世界來表達內心隱晦世界,也正是其他超現實畫家(Surrealist)的目的。
受到繪畫潮流影響,二十世紀的攝影者也嘗試用超現實風格創作,這種攝影風格倒不是模仿繪畫,而是試圖超越現實的限制,製造幻象。到了二十一世紀,除了傳統的單張照片,以及拼貼、合成的多重影像,還可以利用電腦軟體製造出各種「超現實」效果,然而,新奇、詭譎的幻象很可能炫人眼目,卻不一定是創作者真實的內心風景。
有個夏日黃昏,我們彎進一座西班牙式庭院〈圖一〉,這時半邊牆已經隱入陰影中,另一邊依然是陽光和暖。門燈點亮了,白牆紅瓦的倒影卻在玻璃門上留連不去,空氣、光線和時間靜靜流動,黑夜與白晝在此悄悄交會,明亮的理性世界逐漸轉為幽深的想像世界。這個院子我們曾一再造訪,鍾榮光也多次觀察,直到那個下午,才拍攝下來,過程中沒有增加人工光源,拍好後也沒有後製作,但是初見時的奇異感受,成功的轉變成超現實的影像,他取名為〈有風景的房子〉,其實指得是「有風景的心」,因為他覺得心裡要先有風景,才能看見藏在現實裡的獨特景緻。
然而,有時候,經過後製作的影像給人更強烈的視覺衝擊。住在加州時,我們常常開車經過一大片樹籬和一棟小房子,總覺得被茂密樹籬包圍的小房子,很能述說遊子心頭的思鄉之情。可是拍完之後,鍾榮光認為畫面裡少了什麼,就暫時擱置。直到回台灣後,他的暗房合成技術逐漸熟練,才再把照片拿出來,他想為小房子添一盞燈,使它更有家的感覺,孤單的燈似在等待歸人。然後他把門前的馬路換成一片海水,流動的水、奔馳的雲、張牙五爪的樹籬,騷動不安,與家的安祥形成對比〈圖二〉。
我也曾經為樹做了好些寫生,但是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想出可以在樹的周圍添加些什麼,使畫多一點想像。〈星空下的樹〉原是在大安森林公園寫生的榕樹,在素描本裡放了幾年,直到有一天讀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一堂天文課〉才突發奇想,完成了這幅畫〈圖三〉。詩是這樣寫的:
只要聽到那博學的天文家,
只要證明啦、數字啦、排在面前,
只要圖啊、表啊列出,要把它們加減乘除,
只要坐聽那天文家在教室講得滿堂喝采,
我會很快沒來由的變得疲乏厭倦,
只好起來悄悄一個人溜出去,
到神祕濕潤的夜氣裡,並不時地,
在純然的寂靜中仰望星辰。 〈彭鏡禧、夏燕生譯〉
不論是超現實的繪畫或是攝影,不變的質素都是一種神祕的情境,不可言說,卻讓人嚮往、引人探索,或許那就是源自生命的祕密,是存在心裡的風景。
凝聚的一刻
二十世紀初,現代攝影的觀念以純粹、直接為主流,認為攝影作品是單獨呈現的,陳述著攝影者預設的意念,觀賞時可以經由畫面的引導得到理解。到了1970年代,後現代潮流興起,攝影者認為單張照片不足以表達完整意念,轉以連續和重複的影像作為文本,以挪用、互文法、模擬或仿作為創作手段,並且時而與其他媒介結合,時而搭配文字敘述,因此完成的文本往往呈現多元觀點,具敘事功能。兩相比較之下,後現代的影像文本的確擁有敘述、多重解讀、批判現實、與觀者互動等等優點,但是不能否認的,單幅攝影作品仍然擁有較為深刻的視覺力...
目錄
草原
祈禱者
心裡的風景
致敬
復活!?
母親
客旅
觀
童年剪影
凝聚的一刻
現實的倒影
水與石
明喻與暗喻
不朽
真與美
加法與減法
光影交織的瞬間
人文風景
哀淒與歡呼
意在言外
交會
新的視野
情感的溫差
永恆形貌
思慕的地方
形狀的詩歌
繼承的創造力
收與放
草原
祈禱者
心裡的風景
致敬
復活!?
母親
客旅
觀
童年剪影
凝聚的一刻
現實的倒影
水與石
明喻與暗喻
不朽
真與美
加法與減法
光影交織的瞬間
人文風景
哀淒與歡呼
意在言外
交會
新的視野
情感的溫差
永恆形貌
思慕的地方
形狀的詩歌
繼承的創造力
收與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