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常接到已逝病友家屬的感謝函,謝函內容被提到最多的是宗教師,他們非常感恩,他們的親人在最後一段日子,能遇見本病房的臨床宗教師,讓病人能放下世俗的煩惱,圓滿往生。
但不諱言,也有人拒絕宗教師的關懷,傳統的民間信仰看到法師多半在喪禮上,在末期病人與家屬眼中,法師難免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另外不同信仰的人,也會拒絕法師,卻不知臨床宗教師,是沒有宗教分別的,也不是來傳教的,更不是專門執行某些儀式的代表。
全書從臨終病人最常見的「死亡恐懼」開始,順著病人與其家屬心靈的轉折:不捨、心願未了、自我尊嚴的傷害、自我放棄、對安寧緩和醫療認識不清;步步來讓讀者朋友對臨床宗教師有所了解。
末期病人可能會抱怨:
「我天天燒香,為什麼老天沒保佑?」
「臨時抱佛腳有用嗎?」
擔心自己未來不可預知的去處、擔心會不會下地獄……等問題。這些心理靈性困擾是沒答案的,與宗教師間的對談,也不是標準答案,病人個人能有所體會領悟的,才是真正的答案。
生命中有很多的不確定,唯一確定的只有死亡,但對於能確定的事,大部分人還是張惶失措,遑論未知的死亡,是此生最後的歷程。每個人都希望死於平靜與圓滿,所以死亡方式是如此重要,也可以說,死亡是此生最關鍵的時刻。
大家常勸導臨終往生的病人:「要放下!」說得簡單,實踐才是功夫!一般說來,活得越久包袱就越重,平時沒有養成放下的習慣,要如何在短短有限的時間學習放下?說實在不太可能,但故事中的幾位主角卻做到了。
在生命轉彎時,宗教師讓病人及其家屬,看到靈性上的困擾與難割難捨,幫忙推開這扇罣礙之門的「鑰匙」,往往就在宗教師言談間的四兩撥千斤。在臨終或危機時刻,很多人只看到眼前一小部分,而無法看見生命的全部,因此痛苦接踵而來,不但自己痛苦、全家人或整個家族跟著受苦,這也是本書可以幫我們大家覺察、引領深思的部分。
【書籍重點】
書中引用臨床實例,陳述中,感受到臨終病人對靈性需求的殷切。
陳榮基 / 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緩和醫療,人間道場,習法傳法,己度度人。
陳慶餘 /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
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照顧末期病人與家屬,如果不能超越死亡恐懼,那麼再怎麼努力都只有八十分,善終很難圓滿達成。
邱泰源/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學會理事長
人性的關懷,本來就是醫學之本,只是在高科技的發展,高度分工的結果下,醫療疾病化、數據化、器官化、商業化,迷失了方向。
黃勝堅 /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
這本記錄安寧病房病友們,如何真實面對生死的難題,可說是現代生命教育經典,非常值得學習與運用。
釋惠敏 /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早期大家對安寧療護的服務內容不了解,總以為住進安寧病房是等死、放棄所有治療、被人拋棄、充滿哀嚎、悲雲慘霧的「人間煉獄」。
不僅社會大眾排斥,甚至連醫護人員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每當姚建安醫師被要求去做安寧療護會診時,背後常被冠上「死亡的醫師」的封號。安寧緩和醫療最核心的課題,就是「靈性照顧」,這對於許多醫療助人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這也是促使姚醫師寫這本書的最大動機。
台大醫院剛開始推臨床宗教師時,病人或家屬對於臨床宗教師無法接受,看到宗教師來到病房邊服務時,往往婉拒,甚至有些會很激動地對宗教師說:「我還不想被超度!」或是「我沒錢給你化緣。」
經過醫療團隊慎重引薦,說明宗教師不是來病房傳教,是來協助病人的靈性照護與生命提升,病人和家屬才漸漸接受。臨床宗教師的服務,也成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的特色;全書透過不分男女老幼的18種感動,讓讀者看到宗教的生命智慧,釋放出人生最後的圓滿。
作者簡介:
姚建安
現任: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秘書長
這本書,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至今讀來仍熱淚盈眶。
感謝所有曾經住在安寧病房過的病人與家屬,教導醫療團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得以成長;使我們積聚能量和毅力,更懂得如何照顧呵護、服務更多的病人與其家屬。
安寧病房每天都有感人的事情發生,安寧團隊的職責,是確保病人生活品質、達到善終,家屬的哀傷得到撫慰疏導,要圓滿這些訴求,有賴靈性照顧的提升。一路走來,宗教的生命智慧,令人感佩讚頌之餘,省思再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書中引用臨床實例,陳述中,感受到臨終病人對靈性需求的殷切。
陳榮基 / 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緩和醫療,人間道場,習法傳法,己度度人。
陳慶餘 /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
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照顧末期病人與家屬,如果不能超越死亡恐懼,那麼再怎麼努力都只有八十分,善終很難圓滿達成。
邱泰源/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學會理事長
人性的關懷,本來就是醫學之本,只是在高科技的發展,高度分工的結果下,醫療疾病化、數據化、器官化、商業化,迷失了方向。
黃勝堅 /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
這本記錄安寧病房病友們,如何真實面對生死的難題,可說是現代生命教育經典,非常值得學習與運用。
釋惠敏 /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名人推薦:推薦序
書中引用臨床實例,陳述中,感受到臨終病人對靈性需求的殷切。
陳榮基 / 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緩和醫療,人間道場,習法傳法,己度度人。
陳慶餘 /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
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照顧末期病人與家屬,如果不能超越死亡恐懼,那麼再怎麼努力都只有八十分,善終很難圓滿達成。
邱泰源/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學會理事長
人性的關懷,本來就是醫學之本,只是在高科技的發展,高度分工的結果下,醫療疾病化、數據化、器官化、商業化,迷失了方向。
黃勝堅 /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
這本記錄安寧病房病友們,...
章節試閱
心藥
「生病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變化都不太一樣,妳可以跟醫生說,他們會盡最大的力量有效的幫忙。但還有一個藥物不太幫得上忙的部分,是屬於心理層面痛苦的減輕,主要就要靠自己了。這裡的醫療人員、師父及志工叔叔阿姨都很樂意協助,但最重要的還是妳自己。只有正確的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反應和感覺,找到內心的平安,才不會那麼辛苦喔。」宗教師坐在床邊,溫柔的握著美茵的手。
16歲的小女生美茵,生病前,一雙明媚眼睛如秋水般動人,後腹腔橫紋肌肉瘤數年折騰下來,加上肺、肝、骨盆、腦的轉移,影響視力外,發燒、疼痛、腹脹、嘔吐、心悸、喘、泌尿道感染小便不順、有時還需靠脊椎注射藥來止痛……美茵的眼神讓人不忍多看一眼。
「我還年輕,我一直是資優生,為什麼會是我得這種病?」
「是因為我生病,而使爸爸感覺厭煩,不要這個家,不再理會我們嗎?」
「媽媽和妹妹將來怎麼辦?我們家的房貸怎麼辦?這個病,會不會害媽媽和妹妹以後要流落街頭?」
處理不了的家務、掛念,加上如江河日下般失控的病情,情緒極度反覆。每次發洩激烈的情緒後,又導致生理反應越發失控,疼痛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針劑藥物無效,美茵經常處在因疼痛哭鬧不休,大發脾氣,事後又和媽媽抱頭痛哭說對不起、生氣的無奈循環中。
她也不想這樣。
安寧團隊想盡辦法要幫美茵,她卻像負傷抵死相拼的歇斯底里--
半夜,美茵會狂按床頭的護士鈴,會突然無端要求重做心電圖、驗血,或各種她想得到的檢查;會故意從床上滾下來,求媽媽讓她死了算了;會用惡毒的言行趕走媽媽和妹妹,然後蒙頭痛哭發抖,害怕連媽媽和妹妹都不要她了。
視神經因癌細胞壓迫導致失明了,美茵整個人沉寂到對誰都不理不睬。
「孩子啊!」從美茵住進安寧病房,一路呵護照顧她的資深護理師,天天只要有空,就轉來看看美茵,輕輕的撫摸著她的額頭,不管美茵反不反應,都和她說說話:「生病的人,並不是因為過去做了壞事,遭到懲罰所以生病。生病有很多原因,比如感冒是因為不小心著涼,有些疾病則是因為沒有注意健康的習慣。」
「癌症則是因為細胞產生突變,變化成很會分裂的類型,這種分裂會重創到我們身體,以癌細胞本身來講,就是不斷在分裂、不停的侵蝕我們的健康,所以心裡不要自責是不是做過什麼壞事,知道嗎?」
安寧病房的護理師覺得此時可能靈性照顧對美茵很重要,於是問美茵媽媽家族的宗教信仰,「佛教吧,美茵從小就跟著奶奶四處進香四處拜。」於是安寧團隊就請宗教師幫忙「打頭陣」,其餘的團隊成員則在旁邊幫忙處理所有的疑難雜症,希望讓美茵在生命的最後歷程,能夠過得很平安、順利,也讓單親的媽媽不要太難過、自責,畢竟還有妹妹需要媽媽以後的照顧。
「別說人會生病--」宗教師來看美茵,幫她整理披散的頭髮、調枕頭、拉好被子。
「釋迦牟尼佛也生病過,而且有很多次生病的痛苦。最後是因為吃了人家供養的有毒的食物,拉肚子很嚴重,體力不支而去世,這也是很自然的反應。那個人為什麼拿毒菌給釋迦牟尼佛吃呢?因為他不知道是毒菌,就採下來供養佛陀,他是無心的,所以佛陀也不怪他,還讚揚他的功德很大哩!在佛陀的傳記裡提到,佛陀曾有風寒的疾病,會頭痛,也會背痛,所以生病不是做壞事的報應。聽說妳曾經喜歡聽空中佛學院,法師教授的佛學課程?」
美茵輕點著頭。
「佛教裡面講念佛,可以讓我們曉得該怎麼做正確的事情。但是,並不是說念佛的人就不會生病。生病、老、死,也不是壞事,那只是自然變化的一種,就好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樣。」
「有的人得病,有的人比較健康長壽,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生命的長短也各自不同。儘管如此,對於人生的意義和看法,是我們自己可以把握的,這跟生命的長短沒有關係,而在於是否能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這才是重要的事。」
美茵不自覺的凝神傾聽。
「雖然有些人看似長壽,活得卻不見得稱心如意,甚至有的人還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像這樣,生命長,對他來講反而是扣分的。所以一個人這一生算不算成功,要看他能否把握當下的能力來決定。」
宗教師輕輕拍著美茵的手:「把握當下的人懂得珍惜,比一般人更具備慈悲與智慧的能量。妳一向是個聰明女孩,想一想,怎麼樣讓自己有智慧、有慈悲。唯有智慧和慈悲,才能讓我們體驗生命的希望,不再是孤單、無助、絕望的一個人,美茵妳能聽得懂師父的意思嗎?」
這天午後,美茵一直若有所思,護理師發現,她不再把藥吐掉、故意把針頭拔掉、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亂按自動止痛劑。醫師來查房,即便還是不開口說話,至少願意點頭或搖頭。
漸漸的,宗教師溫暖的手,和護理師婉約的聲調,成了美茵天天的期待。
「任何生命都有生長、凋零、死亡,我們可以求諸佛菩薩,假如這個病能夠好的話,就順其自然,求心裡平安。有一些大自然變化,也不是我們人力有辦法改變的,像颱風、地震。颱風來襲就好比地球在發燒、頭痛一樣;而地震就好像地球的骨頭和肌肉在疼痛一般。雖然這些,不是人為可以完全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預先做好防颱、防震的準備,讓傷害減到最少。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求佛菩薩,讓我們能有心理準備,應付未來的變化,這樣才是正確態度,也是我們所能做的。」
「那我該怎麼辦?」美茵怯生生地問。
「學習保持慈悲心!這樣對自己和對別人都好。包括對這個病,也要有慈悲心,接納它、包容它。聖嚴師父說過: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生煩惱。用慈悲心,不要把病當成敵人,我們就不會因為仇視疾病、仇視敵人,在自己身上製造更多負面能量,更加重病情。」
美茵眼睛濕潤了起來。
「其實,我們的身體一直產生變化,當癌症也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時,我們試著學習以媽媽照顧孩子的精神,努力照顧癌症,讓它不要那麼劇烈的造反;而不是把它當成敵人、當成病魔來看待,願意這樣試試看嗎?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但是,有些無法改變的自然變化,就很困難強求去扭轉了。」
雖然眼睛再也看不到了,美茵的心卻清明了起來,她回想生病以來的點點滴滴、心疼媽媽像個慌張失措的受氣包、憐惜妹妹一夕之間的被迫長大,怨恨爸爸的無情無義……還有自己,彷彿從雲端一下跌入無邊無際的苦海,病痛像大浪,波濤洶湧,打得自己毫無招架之力,怎麼沒人肯丟個救生圈下來呢?
換過不同醫院、不同病房,進了這邊的安寧病房,不管自己怎麼不由自主的失控,怎麼從醫護人員到社工師、美術療育師、到後來出現的宗教師,都願意包容非親非故的自己?這可是連親生父親都做不到的啊!
美茵的心逐漸靜下來了,頭腦好像也變靈活了。美茵體會到哭鬧絕望也是一天,要對疾病慈悲很難,但換個角度看,不也是對自己、甚至是對媽媽、妹妹的一種慈悲,一種只能意會的愛!
「不管日子剩下多少。」美茵告訴自己:「我從小就是資優生,只要我願意,我也要當生命功課的資優生,要媽媽和妹妹,不管什麼時候談起我,都要以最後豁然開朗的美茵為榮、為傲!」
心藥
「生病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變化都不太一樣,妳可以跟醫生說,他們會盡最大的力量有效的幫忙。但還有一個藥物不太幫得上忙的部分,是屬於心理層面痛苦的減輕,主要就要靠自己了。這裡的醫療人員、師父及志工叔叔阿姨都很樂意協助,但最重要的還是妳自己。只有正確的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反應和感覺,找到內心的平安,才不會那麼辛苦喔。」宗教師坐在床邊,溫柔的握著美茵的手。
16歲的小女生美茵,生病前,一雙明媚眼睛如秋水般動人,後腹腔橫紋肌肉瘤數年折騰下來,加上肺、肝、骨盆、腦的轉移,影響視力外,發燒、疼痛、腹...
作者序
慈悲無障礙
姚建安/自序
安寧療護是創造感動的服務,也正因為慈悲無障礙的感動,所以我在安寧病房一待就是十六年,還安之如飴,並隨時在病人床邊,親臨感動的場景。
早期大家對安寧療護的服務內容不了解,總以為住進安寧病房是等死、放棄所有治療、被人拋棄、充滿哀嚎、悲雲慘霧的「人間煉獄」,不僅社會大眾排斥,甚至連醫護人員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每當我被要求去做安寧療護會診時,背後常被冠上「死亡的醫師」的封號,但我也不以為忤。
記得剛開病房時,照顧一位肝癌末期的中年病人,七進七出我們病房,得到最有尊嚴的照護,也與家人做最好的連結,過程當中,也讓我見證到華人社會中家庭的圓滿、凝聚的力量。他往生的時候,太太不但沒有哭天搶地,有別於一般病房病人往生時候的場景,反而她帶著歡喜的微笑,連同正在唸國中的孩子,一一向安寧病房團隊鞠躬感謝!這個畫面深深震撼了我,徹底扭轉我的照護觀念:原來安寧療護這麼好,可以幫助病人善終,讓家屬沒有遺憾。
但是隨著照護的病人漸多,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我對於無法幫助所有的病人善終漸感困惑、無奈與耗竭。一位師長告訴我:「如果你沒有處理自己內在的疑惑,面對死亡的焦慮、恐懼,別人的生死困頓與悲悽,你是幫不了他們的。」
聽到這句話,我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為大多數的醫療助人者,對於生命末期的照護議題不知所措,我雖然歷經甚多末期病人的照顧經驗,但仍然因此而陷入重重的迷霧,令人窒礙難受,甚至有時候,還想遠離現場,讓自己稍微透透氣。
經驗告訴我們,安寧病房絕對不是醫師個人英雄式作風的場域,而是跨領域的醫療團隊攜手合作、彼此打氣的服務場所,如此才能集思廣益締造照護的更優良品質。這是安寧醫療團隊每天都在思維的功課,希望每個被安寧團隊照顧過的病人都得到善終,就是安寧團隊每個人的真誠心願。
隨後遭逢家父在本院加護病房往生,斷氣時全身都插滿管路,讓我非常不捨與難過,因而更能同理家屬面臨喪親的哀傷,不是簡單的說句:「我了解你的難過。」就能安撫喪親者的情緒。
有時候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陪伴,甚至含著眼淚、帶著微笑,陪著他們看到未來的希望與光明,度過最幽暗的人生谷底,往往經過、並克服此歷程的艱難險阻之後,人生觀與生命歷練,就別有一番新的氣度與涵養,更能化為助人的力量。
因為本身擁有這樣的經驗,讓我徹底體悟每個病人的末期階段和往生過程,都是獨特的、寶貴生命的教育教材,能夠充實我們照護末期病人的能力,並且回饋與培養我們對人的熱情與關懷,讓我們不斷地獲得靈性與慧命的成長。
我常常跟年輕的醫師分享經驗提到:「病人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這一課我們不能缺席,否則即使是醫師,處在生命奧義的殿堂內,卻永遠還是門外漢;所以醫師不僅要「醫生」,也要會「顧死」,這是醫師神聖的職業的靈魂所在。
安寧緩和醫療最核心的課題就是「靈性照顧」,這對於許多醫療助人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國內以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開風氣之先,在前副院長陳榮基教授催生安寧緩和醫療病房,我的恩師陳慶餘教授引進臨床佛教宗教師,並且對其加以培訓在病床邊照護病人的能力,親自不辭辛勞與這些宗教師們研讀經典、討論案例、提供照護方向,敦請法鼓山佛教學院釋惠敏校長蒞臨床邊指導,共同擬定本土化靈性照護模式,和臨床具體可行的「法門」,讓宗教師得與末期病人互動有所依循,解決臨床宗教師對於艱深醫學的隔閡,讓宗教師有機會在另一個「修行道場」修練「苦、空、無常、無我」這門課,激起陣陣的生命火花與共鳴,因此才有一頁頁動人的病房故事發生。
剛開始,病人對於臨床宗教師無法接受,看到宗教師來到病房邊服務時,往往婉拒,甚至有些會很激動地對宗教師說:「我還不想被超度!」或是「我沒錢給你化緣。」讓宗教師不得其門而入,備感挫折。
經過醫療團隊再次慎重引薦,說明宗教師也是醫療團隊中重要的成員,不是來病房傳教,而是來協助病人的靈性照護與生命提升,病人和家屬才漸漸接受。以至於後來,佛教臨床宗教師的服務,也成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的特色,甚至有些末期病人,是慕名宗教師的駐院服務,而來要求住院的。
經由臨床宗教師的照護,並將成功的善終服務與靈性提升經驗,與醫療團隊分享後,讓醫療助人者在感動之餘,學習到病人轉化的關鍵處,更令整個安寧團隊深入了解靈性照護的迫切性。
爰引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所言:「協助一個病人善終,才是最大的福報!」此言深深烙印在安寧醫療團隊成員的心中,並願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處處常為「度人舟」,協助末期苦難的病人和家屬度過「生死的濁流」,更願所有的病人,都能逢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蒙上主的恩召,回到永生的天堂,化為對病人和家屬更深、更廣的祝福。
臨床宗教師的培訓計畫,在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的多年來贊助下,數年來讓為數不少的宗教師,在本院緩和醫療病房接受完整的照護訓練,協助病人與家屬獲得靈性的整體性照顧,隨後將這些學有專精的宗教師,透過蓮花基金會廣佈到其他醫院的安寧病房,讓更多末期的病人接受宗教師所引導的靈性照護。
近年來,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佛教團體,陸續到本院緩和病房參訪、交流宗教師的靈性照護,點點滴滴彙整的靈性照顧經驗,讓他們大為感動與讚賞,也紛紛邀請我們緩和醫療團隊,到他們國家的靈性專業團體中演講,並協助其培訓臨床宗教師,在在都顯示普世臨床宗教師服務的需求日益顯著。
本書的出刊甚為不易,乃是恩師陳慶餘教授觀察時機與因緣成熟,在其堅強的意志感召下,動員大家集結以前所有照顧與討論的個案,去蕪存菁後集結成書,與讀者分享。本書一頁頁臨床宗教師的故事,背後蘊藏了多少的辛酸與血淚、挫折與困頓、不捨與不甘心,說明了末期照護的困難重重,這需要跨領域醫療團隊的合作來處置。
生命臨終階段,更需要臨床宗教師的引導,生命才有轉化和超越的機會,苦難才有抒發和創造意義感的出口,並化為一則則感人肺腑的故事與生命教育的題材。誠如臨床宗教師所開示的:「慈悲無障礙!」
本書字裡行間流露出醫療團隊的真誠與慈悲,也希望讀者在看畢書中內容之餘,對於安寧療護的內容和成員角色有初步的了解,對於慈悲和寬恕,有更寬廣的認識與體會,讓社會上重視末期病人的權益,讓其早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服務,也能開誠布公來討論有關死亡和哀傷的議題,藉此來擴大國人的人文關懷與生死學教育,達到人人可以「同理他人,關懷自己」的化境。
本書的主題是介紹臨床宗教師,因此特別節錄某些情節、場景,以突顯宗教師的角色,但這些故事背後,都是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為基礎,唯有病人的身、心、社會層面,都得到緩解與平安,才有辦法達成病人的善終與家屬的無憾,這才是這本書所要表達的完整面貌。
慈悲無障礙
姚建安/自序
安寧療護是創造感動的服務,也正因為慈悲無障礙的感動,所以我在安寧病房一待就是十六年,還安之如飴,並隨時在病人床邊,親臨感動的場景。
早期大家對安寧療護的服務內容不了解,總以為住進安寧病房是等死、放棄所有治療、被人拋棄、充滿哀嚎、悲雲慘霧的「人間煉獄」,不僅社會大眾排斥,甚至連醫護人員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每當我被要求去做安寧療護會診時,背後常被冠上「死亡的醫師」的封號,但我也不以為忤。
記得剛開病房時,照顧一位肝癌末期的中年病人,七進七出我們病房,得到最有尊嚴的照護,也與...
目錄
序
佛珠與聽診器結合的人性化醫療 / 陳榮基
聽診器與念珠 / 陳慶餘
圓滿的最後二十分,靠宗教智慧 / 邱泰源
人性的關懷,是醫學之本 / 黃勝堅
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 / 惠敏法師
慈悲無障礙 / 姚建安
導讀
在生命轉彎處,我看見您 / 王浴
當面臨死亡,如果我們心中有力量 / 宗惇法師
那一口痰 / 德嘉法師
第一章:死亡恐懼
球,會往哪個方向飛
佛學老師
當阿彌陀佛遇見耶穌基督
第二章:不捨
一切災殃化為塵
小小羊兒要回家
心有千千結
第三章:心願未了
一直拜、一直拜
心藥
比來比去的愛
第四章:自我尊嚴的傷害
阿雪阿嬤
師父,無閒仄你
他是我的小孩
第五章:自我放棄
邱媽媽
天堂之子
不要和我說話
第六章:對安寧緩和醫療認識不清
綁在手上那條線
不捨漣漪
你們大家都在騙我
序
佛珠與聽診器結合的人性化醫療 / 陳榮基
聽診器與念珠 / 陳慶餘
圓滿的最後二十分,靠宗教智慧 / 邱泰源
人性的關懷,是醫學之本 / 黃勝堅
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 / 惠敏法師
慈悲無障礙 / 姚建安
導讀
在生命轉彎處,我看見您 / 王浴
當面臨死亡,如果我們心中有力量 / 宗惇法師
那一口痰 / 德嘉法師
第一章:死亡恐懼
球,會往哪個方向飛
佛學老師
當阿彌陀佛遇見耶穌基督
第二章:不捨
一切災殃化為塵
小小羊兒要回家
心有千千結
第三章:心願未了
一直拜、一直拜
心藥
比來比去的愛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