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醫療,會逐漸走向預防重於治療,重視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會轉變成門診治療多於住院治療。社區的醫療網發達、一般醫療執業醫師增多而專科醫師減少,會是將來的醫療趨勢。
教學醫院應負的責任,是住院醫師的一般醫學訓練;所有的住院醫師均應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取得最基本的臨床經驗後,再進行分科。教學醫院的院長,必須由具備教育理念及服務熱忱的教師來擔當,而不應該讓醫院的經營,成為「各自利潤中心的營利導向」。
台灣各地目前正有365個社區醫療群在積極運作「健康家庭會員」,,各社區醫療群健康家庭會員的滿意度也相當高。特別是免費的24小時緊急諮詢專線,不論是由家庭醫師親自接聽,或由醫師委託專業護理師回答諮詢,都可以初步了解你的不適,自然可以減少驚慌失措衝急診的奔波。
成為「健康家庭會員」的好處,是家庭醫師熟悉病人的健康狀況,若是需要作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會將病人轉介至醫療資源完備的社區醫院,許多醫院站在鼓勵立場,「轉診及轉檢可免掛號費」,能幫民眾節省不少時間與金錢。
參加「健康家庭會員」完全不需額外付費,相關費用由中央健康保險局支付。民眾可先選擇住家附近社區醫療群的醫療院所,或上健保局網站查詢,並以家庭為單位,登記成為健康家庭會員。一個家庭以登記一位家庭醫師為原則,手續簡便,只需至當地診所做登錄,完全免費。加入之後就有專屬家庭醫師提供疾病診治、衛教諮詢、預防保健、持續完整的醫療照顧服務與24小時緊急諮詢電話。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上升,我們正面臨老人與多重慢性病患者的長期照護問題。這些問題也許你我目前還不用煩惱,也或許已出現這些困擾。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多蓋幾間大型醫院就可以改善,而是要將基層醫療體系發展起來,讓人人都有位可以提供整合性照護的家庭醫師,結合在地社會資源,發展在地醫療,讓民眾可以安心地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生活,並且得到完善的健康照護。
書籍重點
台灣就醫環境走山,內、外、婦、兒、急診醫護人員抗議、紛爭聲不斷,造成這樣困境的原因很多,萬一生病了,要怎樣幫自己和家人,尋求好的、持續性完善的醫療品質呢?
你知道「健康家庭會員」嗎?只要有健保卡,當你家成為就近社區的「健康家庭會員」,可以享受到不少的便利與好處。台灣各地目前正有365個社區醫療群在積極運作「健康家庭會員」,各社區醫療群健康家庭會員的滿意度也相當高。
特別是免費的24小時緊急諮詢專線,不論是由家庭醫師親自接聽,或由醫師委託專業護理師回答諮詢,都可以初步了解你的不適,自然可以減少驚慌失措衝急診的奔波。參加「健康家庭會員」完全不需額外付費,相關費用是由中央健康保險局支付的。
談健康醫療的書籍,多以器官或疾病為導向,這本書,希望對大家目前就醫困境有所幫助,能因了解基層醫療與家庭醫師,而多份就醫的選擇。
謝博生 / 台大醫學院前院長
李明濱 /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陳慶餘 /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 教授
聯合推薦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對各國做「健康水平」的評估結果:
一個國家的國民健康水平關鍵,在於基層醫療的水準是否足夠,而並不在於醫院醫療的強大;因為醫院醫療的高科技與專科技術,是各國容易學習的,但如何在社區讓民眾得到周全的照顧、就醫的公平性、可近性及持續性方面的追求,是比醫院醫療工作更加的困難。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重視基層醫療,民眾就醫能先到社區尋求照護,那麼這個國家的疾病罹患率與疾病死亡率都會降低,同時能夠撙節醫療資源,並可普遍提高民眾的健康水準。
在台灣,不乏有些基層開業醫師,長年看顧一家老小的健康,從阿公阿嬤到小孫子三代人,就像護佑著一家人健康平安的土地公。當醫病關係多了份「厝邊頭尾」的親切與信賴,不是也很好嗎?
當急診因擁擠不堪導致醫療品質降低,不僅可能影響病人的安全,對有限醫療資源造成無形浪費。據健保局急救責任醫院相關統計,檢傷分類第4級、5級較不危急病患,約占全部急診就醫的25%,這類病人真的沒有必要去擠急診。
看病擠大醫院,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到底要看哪一科?等待很久,然後匆匆忙忙「三長兩短」打發外,病患是「人」、不是「拼圖」,會診看越多,越聽不懂一堆專有名詞的背後,這個病的醫療對策、預後調養,沒醫師有時間整合「教」病家,這樣的就醫品質,你只能默默承受?
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需要「長時間」照顧的,尋找一位家庭的第一線醫師,因信賴而能如朋友般彼此尊重相處,不一樣的醫病關係,沒有劍拔弩張的猜疑對立,尤其在步入高齡化社會後,一位家庭的第一線醫師,真的能溫馨與貼切的照顧大家。
台灣老化的速度全球第二快,據估計,到了2025年,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失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26萬人,擴增為48萬人,人數倍增。假設一名老人有四位家人,26萬名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料,衝擊的是上百萬台灣民眾;當失智失能老人倍增,未來受衝擊的人也同樣倍增。
這波大批的人口老化,就像是一波波「老人海嘯」,衝擊所至,不能不先做好因應的準備嗎?那你會認為,大醫院的醫師們,會有時間一一回答、說到病人家屬能懂得怎麼接續照顧老人家們嗎?
作者簡介:
邱泰源
現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 教授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 主任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理事長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理事長
曾任: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主任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 主任
台北縣金山鄉衛生所 主任兼醫師
三十多年行醫生涯中,常遇到:
社區老人生病了,卻不願轉到都市大醫院,因為怕兒子媳婦請假太多而斷了收入……
深更半夜大人不舒服、孩子發燒,怎麼辦?只得衝急診!
住院老人想出院,但有家歸不得,因為家人真的不知道,後續的照護該怎麼做才對?
在社區要早期發現慢性病病人,並持續治療不容易,也難怪WHO宣稱國家的健康水平,繫乎社區第一線醫療的健全。
家庭醫師強調「人文關懷」與「醫病溝通」,提供「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護,正可解決大家的醫療困境。醫界、政府在努力,更期盼大家的認同與幫忙推動。
章節試閱
安養醫療,不是「別人家」的事
老化雖然是人生必然的過程,但健康、成功的老化,卻可以降低身體結構、功能退化的程度,與罹病的風險;在強化心理上面對衝突挫折與情緒壓力時的調適能力、家庭與工作角色轉換的靈活因應;以及提升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靈性素養。
老人的照護應該分「居住」、「照護」、「醫療」三方面來思考。簡要的說,國家政策制定,應該改善老人的居住品質,考慮提供「社區居家式老人住宅」,預防因環境障礙造成的傷害。針對需要照護的老人,結合社區的醫療或醫療外團隊,給予照護,同時也能讓家屬有喘息的機會。
如果需要醫療介入,也應該以社區為範疇,建置社區內的老人醫療機構,同時有合作的「後送」體系,讓生病的老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得享天年。無論是居家式服務、社區式、或機構式照顧,均應尊重老人家的自主選擇,給予有尊嚴及生活上基本的安全保障。
我們常看到獨居老人,孤單茫然的枯坐在門口,或躲在陰暗角落畏縮著、有些居住環境非常不堪的老人家、或行動困難不方便的老人家,很孤獨無助熬著數日子,這類的社會新聞報導媒體常見,讓人看了怵目驚心、於心不忍。
老人的照護問題,今天你我或許還沒面臨到,會覺得那是別人家的問題,與我無關。但是我們也終將成為老人家,在這個少子化的年代,當歲月無情催人老時,誰能守在身邊來照顧我們?老人照護問題,實已刻不容緩。老化、失能之後的照顧,應該是國家社會共同的責任,長期照護保險可幫忙減輕下一代照顧老人的負擔,應早日落實別再拖延擱置。
面對老化問題,你家準備好了嗎
2012年6月止,我國老年人口佔全國人口比例為10.98%,預估2017年,老年人口比例就會達到14%,到2030年就會達到30%。
隨著老年人口與85歲以上的老老人增加,需要他人照護的失能老人總數也會增加。內政部2009年調查:台灣65歲以上老人中,75.9%老人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21.1%的老人過去一年曾經住過院,覺得自己健康及身心功能狀況不好者占27.2%,16.8%自理日常起居活動有困難。
國內趨向小家庭制,2009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戶家庭可以提供照護人力僅有0.44人,若是家裡還有小孩需要照護時,家中的老人在穿衣、進食、行走、如廁、洗澡等日常功能突然需要他人協助時,0.44個人力將不夠協助照護工作,而會對家人造成身心上的沉重負擔。
我們都希望自己與家人即使邁入高齡,還能夠健康且有尊嚴的活著,即所謂「成功老化」。成功老化的層面,包含:
․生理健康,即使有慢性病,也能被良好控制不影響生活功能。
․心理健康,覺得日子過的很好,能愉快的享受人生。
․社會參與,能與他人持續互動,在需要時可以得到親朋好友協助,也能持續自己喜歡的休閒娛樂。
․靈性歸屬,例如宗教信仰或其他心靈寄託,即使人生不順遂時也能提升自己的靈性層次,勇敢面對。
․經濟自足,讓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期望的生活水準過日子。
成功老化其實需要從年輕時就開始準備,例如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定期體檢、培養興趣、維持家庭和樂、結交益友,提早進行退休金規畫……
家庭醫師可以幫忙我們及早做好健康管理,安排適合的健康檢查,生病時徹底恢復健康,失能時督促復健,生命末期時提供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是協助我們自己和家人,能夠成功老化,提升身心靈照護品質的好朋友。
老年人若是好幾個器官都有問題,且同時看多科醫師,假使不同醫師的藥物沒有整合,可能增加副作用的機會。例如:
․保護心臟的乙型交感神經拮抗劑,可能使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老人的肺部功能惡化。
․關節退化吃止痛藥,可能使腎功能很差的老人腎功能急速惡化而需洗腎。
․吃安眠藥,可能使失智老人半夜起床時意識不清跌倒骨折。
若老人家急性疾患病情穩定後,可以由家庭醫師協助整合各科用藥,改由家庭醫師統一開立藥物,不但可減少藥物或疾病之間的交互作用,減少重複或彼此牴觸的藥物,也能減輕老人在各科門診間奔波之苦。
部分老年健康問題是由多重原因造成,但是累積的效應,可能造成多重器官系統功能受損,我們稱之為「老年症候群」,如跌倒、失禁、衰弱、譫妄、憂鬱、營養不良、失智等。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像傳統醫療,可以光靠開藥或開刀解決,例如:跌倒可能與下肢肌力差、平衡功能不良、視力模糊、頭暈、心律不整、失智、心情差…等都有相關。
安養醫療,不是「別人家」的事
老化雖然是人生必然的過程,但健康、成功的老化,卻可以降低身體結構、功能退化的程度,與罹病的風險;在強化心理上面對衝突挫折與情緒壓力時的調適能力、家庭與工作角色轉換的靈活因應;以及提升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靈性素養。
老人的照護應該分「居住」、「照護」、「醫療」三方面來思考。簡要的說,國家政策制定,應該改善老人的居住品質,考慮提供「社區居家式老人住宅」,預防因環境障礙造成的傷害。針對需要照護的老人,結合社區的醫療或醫療外團隊,給予照護,同時也能讓家屬有喘息的機會。
如...
目錄
序
就醫品質及健康照護新趨勢 / 謝博生
推動CPR搶救醫療體系 / 李明濱
家庭醫學與時並進 / 陳慶餘
擁有家庭醫師,是你我健康的基本權益 / 邱泰源
第一章:整合專科醫療的家庭醫師
好難懂的醫療過度專科化
看病不知道要掛哪一科 / 生病時到底要看哪一科 / 會診拼圖 / 健康照護新趨勢,社區醫療
家庭醫師除了看感冒、肚子痛之外還會看什麼
基層醫師土地公 / 流行性疾病攻防 / 慢性病管理 / 婦幼的健康照護 / 青少年懵懂的身心健康
打包一家人的初診
平行而不是上下的醫病關係 / 全「人」照顧≠全「器官」照顧 / 卯起來擠大醫院之外
尋找守護家庭健康的醫師
24小時的健康諮詢服務 / 醫病間當然也能像朋友般溝通 / 避免傳統生物醫學照顧模式的缺失
第二章:當台灣人民越活越老
突發狀況下的求援諮商
跑急診,不見得能解決問題 / 急性傷害的第一線處置 / 後續支持性照護也行 / 亞急性照護在高齡社會很重要
就近、貼心、個別化的全人照顧
看病,誰願意被快速打發 / 居家照護的整合 / 層出不窮的重複藥
想要醫師懂「病人」還是只懂「病」
傾聽與意願的尊重 / 老年健康促進 / 老來當然更要樂活
在熟悉的地方終老
在地醫療與家庭的內外資源 / 生命末期照護 / 和家庭醫師做朋友
第三章:奔波就醫真的比較好嗎
基層醫療&社區醫院
雙向轉診 / 厝邊好醫師、社區好醫院 / 以人為中心的照護
整合性照護醫療,你我能得到什麼好處
疾病雖然多元化,但仍有跡可循 / 如何加入整合性照護計畫 / 高齡化,將是慢性病的醫療
免費24小時緊急諮詢專線
省時省事的一舉數得 / 醫療難民,跑急診也沒輒 / 相互體諒下的醫病關係
「健康家庭會員」福利
/ 怎麼加入「健康家庭會員」/ 社區醫療群的由來 / 健康真的需要醫師協助你管理
第四章:陪你一起在地老化
安養醫療不是「別人家」的問題
面對老化問題你家準備好了嗎 / 有別於傳統的老人健康 / 環環相扣的健康照護網
日本的在地老化
老人海嘯 / 老人親善環境概念 /長期照護保險制度
社區化的健康促進
老人健檢 / 運動很好,若有困難也要增加活動 / 該有的疾病預防觀念
長期照顧的扶持
在地老化的不可少,居家護理 / 功能復健服務 / 在地資源的善用
序
就醫品質及健康照護新趨勢 / 謝博生
推動CPR搶救醫療體系 / 李明濱
家庭醫學與時並進 / 陳慶餘
擁有家庭醫師,是你我健康的基本權益 / 邱泰源
第一章:整合專科醫療的家庭醫師
好難懂的醫療過度專科化
看病不知道要掛哪一科 / 生病時到底要看哪一科 / 會診拼圖 / 健康照護新趨勢,社區醫療
家庭醫師除了看感冒、肚子痛之外還會看什麼
基層醫師土地公 / 流行性疾病攻防 / 慢性病管理 / 婦幼的健康照護 / 青少年懵懂的身心健康
打包一家人的初診
平行而不是上下的醫病關係 / 全「人」照顧≠全「器官」照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