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8 項符合

倦怠社會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4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相較於姊妹作《透明社會》和《愛...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4/06/06
相較於姊妹作《透明社會》和《愛欲之死》,《倦怠社會》可謂最為淺顯易懂的書名,是的,社會令人倦怠是過份明白的謎底,你不必追劇到底就能知道誰是兇手:讓我們如此煩悶疲倦的無怪乎眾多嗷嗷待哺的繳費單、倏忽即逝的周末午後,一周打卡不斷複製貼上即是數十年循環的生命型態(以及不斷累加的利息),...
倦怠社會 倦怠社會

作者:韓炳哲 / 譯者:莊雅慈管中琪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3-30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倦怠社會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如果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
人就像一顆不斷滾動的石頭,陷入無止境的過動、孤立及倦怠。
「反省沉思」也變得遙不可及。

  ◆這本60頁的哲學書,二○一○年在德國上市兩週,即銷售一空,引起軒然大波

  ◆特別收錄韓炳哲教授在卡爾斯魯爾大學哲學系的演講稿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林宏濤──撰寫中文版導讀

  ◆過度積極肯定造成無止境的疲憊,使人孤立和隔離。未來的社會就成了倦怠的社會,雖然倦怠可以是「使彼此關係分裂的倦怠」,一種喪失做任何事的動力的倦怠,也可以是「基本的倦怠」,讓人寧靜和放鬆,因而開啟另一扇視窗。前者是「沒有能力做一些事」,而後者是「什麼都不做」,擺脫日常生活的擔憂,找回生命裡的空檔時間。──林宏濤/導讀

  這個時代正悄悄進行著典範變化,強調否定性的規訓社會退下,換上一個過度強調肯定性的功績社會。

  從這種典範變化中,作者韓炳哲描繪了現在社會的病理學樣貌──由神經性疾病主導,如憂鬱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邊緣性人格疾患、身心俱疲症候群。它們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梗塞現象。

  這些現象並非肇因於免疫學上的「否定」他者,而是經由過度活躍的「肯定性」所引發的,因此能擺脫免疫科技的預防與防堵。韓炳哲的分析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他一語雙關地稱之為「倦怠社會」。

  這本哲學短論,以綿密細緻的辯證筆觸,刺激我們在過度積極的現代人倦怠中,看到另一幅寧靜的風景:找到「空檔」暫停一切,從「帶有目的性做事」的日子釋放出來,「一起倦怠」。

  我們是怎麼進入倦怠社會?

  ‧過度工作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

  ‧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別,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

  ‧過度的積極正面也以過度的刺激、資訊和衝動表現出來,它徹底改變了注意力的結構和分配方式。感知也因此變得支離破碎、散亂而無法專注。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人們以過度的活動、歇斯底里的勞動和生產,來回應變得赤裸而極為短暫易逝的生命。

  ‧沉思的生活,才能使人類處在應有的存在狀態,不是積極行動的生活。

  ‧立即反應並隨著每個衝動而行動,已經是一種病態,一種墮落沉淪,一種精疲力竭的徵兆。

  ‧若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就會導致致命的過動症。人如果只具備思考事情的力量,思考力就會分散在一連串無止境的事物上。「反省沉思」也會變得不可能,因為肯定的力量,也就是積極過度,只允許「持續不斷向前思考」。

  ‧毫無節制地致力於效能提升,將導致心靈的壞死梗塞。

  ‧深層的疲累鬆開了身分認同的箝制。

  ‧基本的倦怠完全不同於筋疲力竭的狀態,在筋疲力竭的狀態中,人們喪失做任何事情的工作能力。基本的倦怠則被描繪成一種特殊能力,能「啟發」、讓「心靈」動起來。

名人推薦

  古碧玲 獵果舖共同創辦人
  李明璁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汪文聖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林宏濤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
  孫效志 臺灣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臺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馬家輝 作家
  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


  生於一九五九年,先是在首爾學習治金學,隨後於德國弗萊堡和慕尼黑研讀哲學、德國文學與神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於巴塞爾大學教授哲學。二○一○年起,在卡爾斯魯爾設計學院教哲學與媒體學。自二○一二年至今,在柏林藝術大學文化學系擔任教授。韓炳哲著作等身,有《暴力地誌學》(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會》(Transparenzgesellschaft)、《愛欲的臨死掙扎》(Agonie des Eros)、《一窩蜂:數位的觀點》(Im Schwarm. Ansichten des Digitalen)等,暢銷書《倦怠社會》更使他名聲大噪,已翻譯成十一國語言出版。

譯者簡介

莊雅慈(正文)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德國哥廷根大學教育學博士。

管中琪(講稿)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畢,自由譯者。
 

目錄

導讀 一直很疲倦,但是為什麼?/林宏濤

精神暴力
規訓社會的彼岸
深層的無聊
積極行動的生活
觀看的教育
抄寫員巴托比的案例
倦怠社會

附錄 一篇講稿:憂鬱症的社會
 

導讀

一直很疲倦,但是為什麼?/林宏濤


  柏林藝術大學教授韓炳哲於二○一○年出版《倦怠社會》,一時成為報章媒體討論的焦點。作者主要研究領域是現象學和媒體理論,也旁涉文化理論、美學、宗教。該書問市時,他任教於卡爾斯魯爾藝術與設計學院。這部哲學著作甫出版兩週即銷售一空,書中探討現代社會的「倦怠」現象,顯然許多人心有戚戚焉。在憂鬱症、過動症、專業枯竭和過勞充斥的現代世界裡,或許人們真的覺得累了。

  相對於上個世紀的虛無、存在危機、階級對立,倦怠、厭煩、無聊似乎成了社會觀察和哲學探索的熱門話題。作者試圖在極短的篇幅裡提出一個存有學式的解釋,野心不可謂不大。

  作者首先套用免疫學的模式,描述上個世紀「自我」和「他者」的關係,對於自我而言,他者是否定性的,尤有甚者,他者是個入侵者,就像病毒一樣。自我必須否定他者的「否定性」,正如自體免疫系統必須抵抗病毒的入侵。二十世紀的冷戰時期是他認為「自我」和「他者」典型的敵對關係。可是作者主張說,這個免疫系統的解釋典範在這個世紀裡已經失效,他者在性質的否定性退位成程度上的「差異性」,現代的病理學的根源反而是因為自我的肯定性的無限擴張,自我找不到外來者,免疫系統找不到入侵者,於是轉而攻擊自身,產生神經元的暴力,這就是現代精神疾病的根源。

  另一方面,作者認為,傅柯的規訓社會的論述也被功績社會的模型取代,否定性的「不准」變成無遠弗屆的「可能」。規訓社會製造出瘋子和罪犯,而功績社會則是產生憂鬱症病患和失敗者。這個典範的轉移潛藏在社會裡的集體潛意識裡,每個人不斷地追求成功和卓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個人都要做自己,卻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竭,追求自由的結果,成了自願地讓渡出自由。此外,功績社會裡系統性的精神暴力會引發心理的自我攻擊,也就是認知失調和成就壓力。在一個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社會,憂鬱沮喪的個人抱怨「沒有什麼是可能的」。過度積極的人生發動了自己對自己的戰爭。

  人生苦短,而功績社會裡的人們卻以過度快速的活動、歇斯底里的工作和生產來回應已經缺乏存在感的生命。外在的威逼轉變成內在自我剝削的強迫症,勞動不再是為了生活的必要性,而是他有過度積極的活動和過度的神經質。

  人們毫無抵抗力地追逐新的衝動和刺激,以為越積極活動,他就越自由,卻因而陷於焦慮不安。而快節奏的生活壓縮了時間空檔,甚至消失無蹤。「積極行動的人像石頭一樣,如機械般愚蠢的運作,不斷地滾動著。」以往敵我分明的世界裡有對象性的憤怒,現在只剩下對整個存在莫名的焦慮恐懼。而當人只有正面積極的力量,也就喪失了「說不」的能力,對於不作為的恐慌,讓他們聽任客體的擺布。

  於是,「功績的社會作為積極活躍的社會,慢慢演變成一個『興奮劑的社會』」。過度積極肯定造成無止境的疲憊,使人孤立和隔離。未來的社會就成了倦怠的社會,雖然倦怠可以是「使彼此關係分裂的倦怠」,一種喪失做任何事的動力的倦怠,也可以是「基本的倦怠」,讓人寧靜和放鬆,因而開啟另一扇窗口。前者是「沒有能力做一些事」,而後者是「什麼都不做」,擺脫日常生活的擔憂,找回生命裡的空檔時間。

  這個社會圖像的描述太生動了,也太理所當然了。對於想知道自己為什麼喪失「現實感」、為什麼這麼累的讀者而言,這個描述就像是精神分析師的診斷。雖然作者的論證太過跳躍,對現象的描述太簡化,許多錯綜複雜的哲學問題也都只是浮光掠影,讓人讀起來不禁懷疑,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以免疫系統的自體和入侵病毒的模型解釋「自我」和「他者」的關係,雖然看起來很漂亮,卻也很片面。就人的世界而言,他者可以是遠古時代讓人敬畏的大自然,可以是聖經裡必須離絕的「外邦人」,可以是神祕難測的超越者,也可以是死亡,甚至是整個現象世界。而「自我」在不同的情境裡,也可以是指整體人類、種屬、民族、家戶、個人。因此,對於自我而言,他者可以是未知或不可知的、奧祕的、不確定的,也可能是充滿危險和恐懼的,更可能是被征服者,甚至是被建構起來的對象,知識的界限,更不用說是和自我對話的「你」,也就是互為主體的關係中的他者。在歷史裡、在科學裡、在存有學裡,自我和他者的關係如此繽紛多樣,即使是強調他者的否定性,也可以是動態發展的辯證關係,僅僅以自體和外來者的侵入和對抗的關係,很難說服人說那就是自我與他者的真實關係樣貌。

  即使是強調仇外的免疫系統詮釋,也很難說現在就不合時宜了,意識形態、階級、種族、政治、性別和價值觀的對立,仍然構成社會裡處處聳立的高牆。人是否真的擺脫了「否定外來者」的免疫系統,轉而因為過度自我肯定而引發新的病症?無論是德國讀者,或是正在讀這本書的台灣讀者,心裡恐怕是存疑的。

  雖說如此,作者的詮釋的確描述了部分的存在真相:當自我征服了他者,或是他者黯然退到幕後,失去否定性的自我肯定,一方面是拔劍四顧、失去戰場的戰士,因為他再也找不到敵人,到處都是相同者,都是我輩,而另一方面,他者的否定其實是自我定義自身的根據,因為斯賓諾沙(Spinoza)說:「一切定義都是否定。」有了界限,我們才得以認識自我;失去了界限,也就失去了定義,接踵而至的,自然是喪失了方向感和存在感,只剩下不知理由為何的自我的無限擴張。人類的這個命運並不只是反映在倦怠上,從神性存有者的除魅,科學的機械主義,到標準化、規格化的工業文明,人的存在層次越來越單薄,而那些原來的存在層次,都是由否定性的他者構成的。我們覺得很累,因為我們窮得只剩自己,被自己促迫不斷積極活動。但是另一方面,現代人類的思維並不是真正自由的、沒有外在條件限制的。誠如馬庫色(H. Marcuse)所說的,單向度的社會和思想以及無所不在的傳播,造成了單向度的人,使人喪失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這個解釋下,現代人仍然受限於作為一個「他者」的工業社會技術文明。以現在社會觀之,實在很難說這樣的解釋典範真的如作者所說的悄悄過去了。

  其次則是作者所說的功績社會是否真的取代了規訓社會,而現代社會裡的人真的如功績主義者所說的那樣,在機會平等的條件下各憑本事力爭上游?世界每個角落的社會流動真的通暢無阻嗎?「可能」真的取代了「不准」嗎?二十一世紀一開始就讓全球經濟跌一大跤,金融風暴讓我們看到:階級差異依然存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中產階級正在消失當中,垂直流動的機會始終是個謊言;如果人不是因為病態的自由而無止境地競逐成就,而仍然是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所說的為生活條件而勞動的話,那麼現代人的倦怠就可能是另一種地景:人們同樣是為過勞和憂鬱症所苦,不過比較像是踩著滾輪原地打轉的倉鼠,向上流動對他們而言永遠是國家的神話和資本家的騙局。而且,如果說,倦怠不是因為自我的無盡競逐卓越和成就,那麼也就沒有所謂「基本的倦怠」,選擇什麼也不做的自由。人們的生活同樣厭煩和無聊,只不過他們不是因為過度肯定的自我失去了方向感,而是對生活屈服,放棄對自我和意義的追尋。

  (本文作者現任職商周出版編輯顧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135976
  • 叢書系列: WALK
  • 規格:平裝 / 116頁 / 14 x 20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相較於姊妹作《透明社會》和《愛...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4/06/06
相較於姊妹作《透明社會》和《愛欲之死》,《倦怠社會》可謂最為淺顯易懂的書名,是的,社會令人倦怠是過份明白的謎底,你不必追劇到底就能知道誰是兇手:讓我們如此煩悶疲倦的無怪乎眾多嗷嗷待哺的繳費單、倏忽即逝的周末午後,一周打卡不斷複製貼上即是數十年循環的生命型態(以及不斷累加的利息),人們總會在某一刻攤坐在床沿,深刻感到沉甸無比的倦怠。若果如此,我們又何須要再看一本「解釋倦怠社會是怎麼來」的著作?還是說,在看似尋常的循環內耗裡,有著並不凡庸的另一種倦怠?
 
- 

  要理解倦怠何來,讓我們先談談《透明社會》中所提到的「透明」到底是什麼: 

「當事物去除掉任一種否定性,被整平、撫平,或者毫不受阻就被嵌入資本、溝通與資訊的順暢流動中,就會變得透明。」(《透明社會》,頁15)
 
- 

  對於韓炳哲來說,透明意味著事物失去了它原先粗糙的表面,它們多義性的稜角在納入更大系統的過程中被消弭了,因此,它失去了阻擋或遮掩的功能,在透明社會中存在的生命也因此全被匯集到一條滑溜水道,逼迫人們赤身裸體的快速滾落,最終抵達一處每個人都融作一團,無法辨別個體獨特的同質性社會。

- 
 
  乍聽之下你可能會覺得,這聽起來沒那麼嚴重,政府不也都說要施政透明化、財團金流透明化嗎?然此種程序上的透明概念延伸到日常判斷:透明意味著我們想要觀看到所有東西,渴望走入迷宮之後馬上就能看見出口,沒有人喜歡被耽擱、被欺詐、被混淆,我們都想要自己能夠一眼確認該去的方向、該選擇的工作,以及該愛的人。所以跟隨著透明而來的,就是一個處處都要求綠燈通行的肯定社會(Positivgesellschaft),主管最不希望看到開個會東拉西扯,派系多方掣肘,開一個下午還沒決定,案子眼看就要被別人搶走;資本家最不喜歡左派談的各種社會文化理論,畢竟那些都沒有數據堆疊出來的商業計畫賺錢。你沒有辦法想像一家公司的呼喊口號是「延宕、緩慢、再思考」這些具有否定性的詞彙,畢竟資本主義討厭說不。

- 
 
  於焉我們見到了各種層面的透明,所有事物都攤開在陽光下燦爛或萎縮:語言透明了、精神透明了、商品透明了,人也無可避免的在這種處境下逐漸失去輪廓,我們遺落了讓話語在自己心裡珍藏發芽的可能性,因為相信一棵樹倒在無人的森林裡就相當於不存在,所以拼命展現框架下所謂的自我,挖掘自己的過往翻倒在資本市場裡,就連打假球的黑歷史都能上脫口秀賺錢。透明致使社會迸發了加速、展示等多重質變,現今職場無疑青睞更加快速的、更易於嶄露自我「獨特」性的人選,這或許是資本主義自我擴張後的必然結果,一體兩面,人們也必須承擔另一層面的必然:「萬物並非消失在黑暗中,而是消匿於過度曝光裡」(《透明社會》,頁33)

-

  透明引發的變化其中之一,便是社會監控資訊的方式變異,隨著科技發展,上個世代著名的邊沁環形監獄已非最夯的模型,數位環形監獄根本不需要有個中央主權,讓人們意識到自己被監視而終日悚然。如今我們滑開臉書IG,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監控者,主動展示、揭露自己的妝容、#ootd、吃了什麼或想了什麼,不需要人逼迫,我們自動會把臉面對螢幕觀看他人或被觀看。
 
- 

  更無奈的事實是,我們以為自己是自由的。
  
-
 
  《倦怠社會》便由此開展,它指出我們這個世代的危機來自於各種精神上的焦慮與憂鬱,其成因與病理系統和上個時代迥然有別。以往,人們面對病毒、外來者,以至於其餘他者都是採用免疫系統式的邏輯思維,亦即身體若被病毒侵入,身體自身會產生免疫細胞防衛,醫生會利用抗生素抹殺外來菌種,反映到現實層面,就是我與他者之間會有相對清楚的界線,使用磚牆、哨所、堡壘隔離那些非我族類,微觀權力透過某個中央主體滲透進社會,人們會被指導「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什麼。換句話說,這是傅柯筆下具有明確權力板塊的規訓社會,藉由否定(那些病毒及外來者)而運作的生命樣態。
 
- 

  可來到今日,我們對於他者可謂是視若無睹,並非是他者都不存在或被消滅了,而是科技網絡的強烈引力牢牢抓住人們的眼珠,以各種機制和演算法確保你會看到你感興趣的偶像球員正妹,肯定社會再次構成了加速迴圈:我們越是能輕易觸及到喜歡的事物,其餘議題就越沒有存在的空間。世界從此切分成千萬個分眾市場,螢幕前的人各自擁抱著自己的、可能無人知曉的愛。再沒有哪個強大的主宰告訴我們應該要怎麼做,這個重責大任便落到自己頭上──心靈雞湯封面惡名昭彰的「做自己」。
 
- 

  比起說話互動,我們更常透過限時動態觀看他人,僅止留下那串帳號代表自己來過,有些焦慮感便從那些他人出遊、成家、買房、生子的背景滲出來。只有這個時代,我們離他人的美好成就是如此靠近,近到足以拿自己當比例尺,量一下有沒有到對方的一半,尤其,當我們的觀看過份簡單廉價,一日所目睹的功績豈止數百。是故這個時代的做自己常常緊隨著焦慮、易逝感與精神躁動,正面對抗是狼性,反面闡述是躺平,正反逃不出「別人為什麼比我好」的問句。
 
-
 
  規訓社會蛻下,我們迎來新的功績社會
(Leistungsgesellschaft)。人們不再被切確可見的場域圈養,那些否定性的他者並非定義主體的根據,相反的,主體依循從透明而來的一系列加速、肯定和展示質變,不斷地追求效能最大化,不斷尋找最能被看見的位置,結構性肯定帶來難以覺察的暴力,我們甚至不知道是誰在鞭笞著自己前進:
 
- 

  「過度勞動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別,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倦怠社會》,頁38)
 
- 
   
  在韓炳哲眼裡,功績社會裡推崇的價值看來都有些微妙。像是如今社會很推崇的斜槓多工,他說這反而像是一種返祖退化,只有野獸在野外覓食時才會如此神經兮兮,注意有無天敵出沒、有沒有其他同類要搶食物,以及自身能否吃飽等等,牠根本沒有沉思的餘裕。是因為過往的文化積累,才讓人類在生理性和心理上都得以進行沉思的行為,但這種深層專注(或無聊的放鬆)的可能環境卻持續被消滅,如同財團在原生叢林燒灼闢地植上鋼筋水泥,滑不到底的短影音也將「發呆」驅逐回過往歷史,或許在過幾十年,這個沒人會呈現的姿態也將從字典中抹除,而人們也喪失從深層無聊中萌發新事物的能力。
 
- 

  所以說到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倦怠?

  有個很簡單的做法。在〈觀看的教育〉裡有提到,面對這種特殊狀況,我們必須用特殊的方式應對:要學習不要立即回應一個刺激,而是要去對抗本能會有的滑動和巡視,從其大體而非小體。
 
- 

「沉思的生活絕不會消極地自動開放,對來到眼前的一切和發生的事,一律說『是』,相反地,它會反抗蜂擁而至、不由自主浮現的刺激」(《倦怠社會》,頁55-56)
 
- 

  隨後在〈倦怠社會〉同名篇章中,他引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關於倦怠的概念來分析,將倦怠分成兩種層次。其中一種就是全然的單獨倦怠,會造成孤立與疏離;另一種則是「基本的倦怠」,讓人能夠在這當中更多體會到世界,而非膨脹的自我。短小篇幅中,他並沒有充分解釋兩種倦怠之間的差別,更多是神秘宗教式的啟發,盡管如此,統整前述,我們或許可以找出我們想要的那種倦怠是什麼樣子。
 
- 

  從《透明社會》中提及文化理論、緩慢之於展示、快速,到《倦怠社會》的深層無聊、《愛欲之死》的他者性,讀者會發現,韓炳哲一貫放在天秤另外一面的東西有個共通性──否定性,或者白話一點說,是「不」。文化理論本身是種歷史性回顧,將混雜東西用敘事分開;精神唯有在緩慢之中才可以舒展茁壯;深層無聊是汲汲營營逼迫自我的反面樣態……在這個鼓勵我們說「是」大過於「不」的社會,為什麼韓炳哲卻始終抓著這個概念,要人們可以再慢一點、再多麻煩一點、再多繞點路、再更安靜一點……
 

-

  否定性的本質是什麼?在書中那些艱澀遙遠的字眼之外,我能否闡述否定性,或者說「不」意味著什麼?去質疑、去排斥、去減速……以及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為何無法說「不」?
 
 
- 

  韓炳哲的著作並非破解殘酷日常的秘笈,沒有手把手帶你以技術性的步驟一步驟二去解決問題,也並非嚴格意義下的嚴謹理論,不動用大部頭的篇幅去全面拆解議題。相反地,它輕薄如一隙光刃,在你意識到之前結締處就已劃過數刀,汙液流出,爾後驚覺,原來整個社會運作的盲點「可能」在此處,容許你拆骨分筋,不必然要照著既定、沿著透明的加速軌道走向同質性的倦怠社會。
 「所謂的正常,就是要求每個人採...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6/11/01
「所謂的正常,就是要求每個人採取自動自發的行為,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成為他自己。」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應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功績主體與自己競爭,而且受到毀滅性的逼迫,必須不斷超前自己的影子。
這種名為自由,實際上卻是自我強迫性的行為,終將導致毀滅。」

以上節錄自書中的語句,說明了憂鬱症的由來及所在。

什麼是自己?成功或失敗的自己,該由誰來定義,是自己或是他人呢?
我們表面上說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但實際上人是無法脫離群體生活的動物,我們的生活建構在細密的社會網上,一舉一動都是代表著你是誰,假如你是位學生,你會想極盡所能取得師長、同儕的認同,而建立認同感的基礎通常連結著「自信心」,同理,自信的建立也是由他人的掌聲和鼓勵中成立,這時人們期望你拿出本領,例如出眾的學業、敏捷的運動神經或是善於交際的人格,人一旦享受過成功的滋味,就想要繼續保持,在他自身和周遭環境拉扯轉換至自我的鬥爭時,那種想要獲得更好的成績的心情,會驅使人去努力去追求更好的境界。這時假設失敗或是沒辦法和上一次同等好呢?我們理所當然會想更加努力,在努力過後,發現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說服自己接收失敗,才是最困難的。
憂鬱症患者,是在做自己的結果尚無法疏通,無法原諒做不到的自己,或許我們在接受人都是不完美的當下,也接受了失敗的可能性,就像考試不可能永遠都一百分,最終應該試著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在這壅塞困乏的人生中,持續地走下去。
 「所謂的正常,就是要求每個人採...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6/11/01
「所謂的正常,就是要求每個人採取自動自發的行為,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成為他自己。」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應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功績主體與自己競爭,而且受到毀滅性的逼迫,必須不斷超前自己的影子。
這種名為自由,實際上卻是自我強迫性的行為,終將導致毀滅。」

以上節錄自書中的語句,說明了憂鬱症的由來及所在。

什麼是自己?成功或失敗的自己,該由誰來定義,是自己或是他人呢?
我們表面上說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但實際上人是無法脫離群體生活的動物,我們的生活建構在細密的社會網上,一舉一動都是代表著你是誰,假如你是位學生,你會想極盡所能取得師長、同儕的認同,而建立認同感的基礎通常連結著「自信心」,同理,自信的建立也是由他人的掌聲和鼓勵中成立,這時人們期望你拿出本領,例如出眾的學業、敏捷的運動神經或是善於交際的人格,人一旦享受過成功的滋味,就想要繼續保持,在他自身和周遭環境拉扯轉換至自我的鬥爭時,那種想要獲得更好的成績的心情,會驅使人去努力去追求更好的境界。這時假設失敗或是沒辦法和上一次同等好呢?我們理所當然會想更加努力,在努力過後,發現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說服自己接收失敗,才是最困難的。
憂鬱症患者,是在做自己的結果尚無法疏通,無法原諒做不到的自己,或許我們在接受人都是不完美的當下,也接受了失敗的可能性,就像考試不可能永遠都一百分,最終應該試著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在這壅塞困乏的人生中,持續地走下去。
 它是一本真實反映現在社會的呈現...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推薦  2015/08/21
它是一本真實反映現在社會的呈現、問題,並據以剖析病症之所以為何而來。導讀的文章也值得一看,有說到文中的神髓又獨立於本文,是本可以一直重複閱讀,又能感受不同想法的書,而頁數不多,所以不會有太多壓迫感。

而閱讀此書帶來的感受在於,作者在與不同學者的對話下,帶入不同意境,感受沉思的境界。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下冊 一九六四 ── 二〇一八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9
$ 592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白話厚黑學大全集
作者:李宗吾
出版社:普天
出版日期:2018-08-07
$ 285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4-08-01
$ 316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穴道按壓使用手冊 :史上最好找!立體穿透圖!疼痛立解、疲勞速消、身心都放鬆、百病不上身!
作者:福辻鋭記
出版社:台灣廣廈
出版日期:2017-04-14
$ 197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重啟人生的千金小姐正在攻略龍帝陛下(6)小說
作者:永賴さらさ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09
$ 174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情緒,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靈媒媽媽的心靈解答書6
出版日期:2024-12-24
$ 316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套書】膽大黨1-15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1-30
$ 137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圖解麵包辭典:新鮮、好吃又實用,麵包迷必收藏的的麵包知識百科
作者:麵包與洋蔥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1
$ 315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