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享受網路便利,但身心需可自主
記憶中,是從實習醫師時開始有電腦(Windows)可以做一般文書處理,印象深刻的是,住院醫師時申請台灣大學Email帳號,還被告知是台大醫院第一位申請者,我自此享受電腦透過網際網路所帶來不論是查資料、準備報告、撰寫或修改論文、聯絡、社交等等的便利性。網路的使用日趨普遍,確實提升了各行業的工作效率,但又有多少人因網路的方便性受惠而不受害呢?
從事精神醫療服務超過25個年頭,見證網路為現代社會帶來的方便,另一方面卻又發現愈來愈多人深受其害。捷運上、馬路上、上課時、吃飯時、和別人交談時,大人小孩們人手一支手機,埋頭不語、抑或是自言自語呵呵笑著,甚至無視他人的存在。回想過去的時代,這些行為都會被認為不尋常,需要進一步評估,然而,現在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
網路的便利,看似讓人們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卻也導致我們忽略了身旁家人朋友的交往相處,因沉迷網路造成自身及家人困擾,而前來就診的病患,確實在近年迅速增加。我的個案告訴我,生活的壓力讓他們想逃,逃入網路中的虛擬世界,可以獲得短暫的釋放,帶給他們快樂和朋友,網路遊戲也是他們成就感的來源,久而久之,上課就更加變成一件多餘的事情。
他們會問:「到底為何要上學?」這正是我所擔心──學校更加沒有吸引力!和網路的聲光刺激、立即滿足相比較,坐在教室的確很枯燥,也很折磨,但這些因為適應困難、原本就需要被幫助的小孩,更容易被3C產品所吸引,更加對於一般課業的學習、面對面的同儕互動、家人相處、運動、戶外活動逐漸失去興趣,甚至因為依賴,影響正常作息,食衣住行受到影響,情緒失控、認知思考扭曲,為了使用手機的問題與家人甚至是師長爭執,然後他們繼續逃離真實社會,惡性循環。
有一群人,本來就不擅於社交,長期沉溺於虛擬世界裡,更無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互動,他們無法同理他人,自我中心,也不讓同儕或家人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更遑論讓他們離開虛擬世界去接受治療。令我憂心的還有網路和3C產品,也改變了養兒育女的方式。
記得我從小培養孩子看故事書、運動、玩玩具、看話劇、做美勞,孩子是到了大學才有手機;轉眼間,新一代的父母竟然開始使用iPad來教養幼兒,網路與行動電話的結合,也深深影響兩性的互動模式及家人的關係。我正在思考如何找到一本不同於坊間翻譯如教科書般,能深入淺出地讓沉迷網路的人及身受其害的親友,看得下去的一本書;沒想到葉啟斌醫師依據他十多年的臨床觀察及研究經驗,深刻描寫網路成癮的現象以及精闢論述,讓我一氣呵成、連夜閱讀兩遍,這是我異常忙碌的生活中,相當罕見的情況。
我很少能為書寫序,還閱讀兩遍原稿。我相信即使是平日對閱讀沒有興趣,甚至沉迷於網路的人也能深深被它吸引。很少臨床醫師能以這麼淺顯易懂、筆觸細膩動人的方式,將嚴肅的主題做出最貼切、且老少咸宜的詮釋。記得啟斌在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訓練半年,剛好遇到學童自然科學才藝班爆炸事件,那幾周他跟著我針對燒傷的患童、家屬及老師,進行個別及團體處遇和治療,記錄詳實、觀察入微,奠定其近二十年對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的臨床及研究的熱情耕耘。
我很感動,啟斌在擔任三軍總醫師精神部主任百忙之中出書,這本書不但可以嘉惠專業的醫療人員、助人工作者、老師、家長及個案,而且適合一般大眾閱讀,讓我們能在享受網路所帶來工作、就學、娛樂、社交方便性的同時,身心仍可自主,不受網路所控制,預防成為受災戶。
我讀這本書好幾遍,希望生活在同個網路世界中的您,也能深刻感受這本書的魅力而有所啟發。
高淑芬/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基因醫學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