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和心臟成「知心」朋友
魏崢
行醫四十多年縫縫補補無數的心臟,手術駕輕就熟,既要快速,又要精準,這些事情好像都難不倒我;沒想到當要提筆描述這個天天陪伴著我的老朋友──心臟,卻感覺到手上的筆竟然卻比手術刀還要沈重。
民國101年,大塊文化出版社來電詢問,他們希望為我出版一本講述心臟疾病的圖文專書,因為他們正巧看到了我以前出版的一本書《心臟病深入淺出》。該書是非賣品,當初寫作的目的,是用來贈送給有興趣的患者或朋友,而出版那本書的由來,是因為當時任職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院手術室好友周復華女士,及前輩醫師張梅松老師,他們深深覺得在華人社會裡,缺乏一本供普通民眾閱讀的有關心臟常識的書。
於是他們倆人在閒暇之餘,以條列或筆記的方式將常見的心臟疾病整理出來,請我為他們出版,我斷斷續續抽空校對及補充,歷經數載終於成冊。大塊出版社的主編劉小姐看到了這本書,認為很值得把它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出版成為新書。根據過去的經驗,我實在不太敢答應,因為怕無法在限期之內交差,但是劉小姐對我曉以大義,好像若我不同意就對不起這個社會,於是就勉為其難答應。
為了讓讀者比較容易了解現代的心臟醫學,除了增添許多《心臟病深入淺出》裡沒有的內容,還輔以實際病例與手繪圖等,讓生硬的醫學內容,以更貼近民眾的方式呈現。也因此完成時,倏忽又過了五年,真抱歉,忙碌永遠是我延宕事情的藉口。
在行醫的過程裡,我確實也感受到民眾對於醫學常識的不足。比如說,醫師為了治療便秘,開立每天兩顆的軟便劑,下次患者來主訴是拉肚子,他們壓根沒想到那是藥物造成的。聰明一點的患者會主動少吃或不吃軟便劑,但是不求甚解的患者,並不知道吃軟便劑會引起腹瀉。
固然病人要遵從醫囑,但是自己也應具備醫學常識,否則不多做了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甚至被醫療所害。雖然我們都說隔行如隔山,但是我覺得為了自己,基本的醫學知識是必要的,也因此答應出這本書。
寫這本書的時候除了我,受到最大折磨的應該就是插畫師小瓶仔先生了,一個對心臟解剖構造完全是門外漢的他,畫出來的圖被我一次又一次不斷地修改,好不容易在我認可時,才露出難得的靦腆笑容,真難為他了。當然更要感謝我的秘書李婉君與本書的主編劉鈴慧,除此之外,很多被我叫來出公差的團隊同事們,我要謝謝你們提供了很多的寶貴資料。
美國外科醫師,同時也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Atul Gawande,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行醫就像零售生意,一次只能服務一個人。」醫師看診時不僅只能服務一個人,甚至重症患者,是一大群醫護人員服務一個病人,的確,醫師這個行業比較像理髮師,因為它不同於律師或會計師,可以以一當十或百來應付。也正是因為這樣,醫師才能夠成為一種無可取代的行業,但是只要兢兢業業地去做,一定可以得到病人的尊敬。
醫師一生中能救治的患者終究有限,雖然人力有時而盡,但是藉由文字與出版社,可以傳播我們的知識與經驗給廣大的民眾,希望這本心臟疾病的圖文專書,能對很多人有所助益。心臟醫學的發展,在醫學範疇中算是較稚齡的一門學科,過去說到心臟手術,是不可能、而且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一直到1950年後,才有人試圖利用體外循環,剖開並進入心臟內部做治療。在這短短數十年裡面,由於器材與藥物不斷地進步,讓心臟醫學的發展,締造了無數的里程碑,而我自己則何其有幸,正好躬逢其盛,處於這樣一個蓬勃發展的年代。
醫學的進步不斷延長人類的壽命,在台灣,國人的平均壽命已達80歲,但如果所延長的不是健康自主的生命,而是苟延殘喘的年歲,那恐怕也是枉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
鋼筋水泥鑄造的房子平均也只能使用50年,而人體的引擎心臟,每分每秒不停止地工作、沒有一例一休,從不喊過勞,更不會罷工,每天高高興興地輸出大約七公噸的血液到全身,那是何等奇妙的器官?
而若有一天它真正不行了,那也就是我們生命該劃下休止符的時候了。但醫學常常違背上帝的意旨,把該到天堂去的人又留了下來,心臟壞了可以修補,修補不了的再加個機械馬達,再不行,就換個其他人身體不需要、但也堪用的心臟續命。我擔心,我們醫師到了天堂的時候,上帝會跟我們算總帳。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公佈的資料顯示,心臟血管疾病仍是造成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全球大約1,710萬人因此而死亡,占全球總死亡人數31%。人雖然沒辦法違逆春榮、秋枯、老、病的自然現象,但若能即早發現問題,做正確的診治,還是可以遠離病痛的折磨,保有健康與好品質的生活。為了避免心臟成為我們的心頭大患,不妨先從瞭解它、與它成為「知心」朋友做起,不要把所有違背大自然的責任都讓醫師承擔。
最後,謝謝振興心臟醫學中心團隊的張忠毅、殷偉賢、張嘉侃、曹殿萍、熊名琛、曾芸軒、陳慧玲、陳怡誠、李永在、陳冠群、馮文凱、陽厚生、張鴻猷、黃懷緒、袁于婷、黃心怡、黃維秀、鞠嘉漢、呂友敏、林孟瑜、李玟娟、鄭菁慧,謝謝大家體諒忙到分身乏術的我,幫忙看稿、校稿。
書籍,唯有在讀它時才有它的價值,而當您翻閱這本書時,或許因為有些內容過於專業而覺得有些艱深難懂,但在文字的背後,希望您仍能感受到一群醫護人員,為了認真守護大家的健康,源源不絕的努力,奉獻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