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察人的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就能看穿他人本質。
深入淺出,解析識人、用人之學,讀懂身體語言,就掌握了成功之鑰。
《冰鑑》是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之作,不僅文詞好、極具啟發,而且非常實用。
晚清名臣曾國藩也是著名的理學大師,一生閱人無數,善於「以相取人」,都是受《冰鑑》觀人術的影響。曾國藩注重網羅培植各類人才,對這部奇書非常喜愛,他從一介文人到創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進退有序的建功立業,最後還能夠善終,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屬難能可貴。
《冰鑑》七篇介紹識人、相人的重要方法,第一篇就點出核心重點「先觀神骨」,這是面相的精隨,但神是無形的,神跟骨顯現於外的就是我們的神態。一般從人的行走坐臥、一顰一笑都能透露出訊息,但卻不能只看表象,須要有洞察力。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尤其那種大奸大惡、道貌岸然之人,隱藏得很深,一般人很難斷言是邪是正。
《冰鑑》不同於一般的江湖相書,強調整體性,注重在動態變化中尋求最佳的平衡,就像易經中的卦,卦中有卦,還有爻變、卦變,不但錯綜複雜而且交互相關。《冰鑑》七篇從人的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就能看穿他人的本質。透過細膩的觀察,可以鑑定此人是否易於相處?能否委以重任?可以推心置腹?或得退避三舍?這些識人之學和應對進退之法,都可以運用於個人或現代企業的管理中。
劉君祖以《易經》的高遠思想解析《冰鑑》,全方位地解讀識人、用人之學,不僅細述透過外表看到他人本質的方法,還揭示了依靠修為改變個人命運的深刻哲理和具體途徑。
作者簡介:
劉君祖
祖籍湖南寧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
曾任牛頓出版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台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現任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
大學時期深受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的啟迪,從浩瀚的中國經典中汲取養分、反覆辨證,奠定大易思想之基礎。爾後以發揚中華經典文化薪傳為職志,沉潛研修、著述、講學四十餘年;學生上自總統,遍及政商名流各界賢達。他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並切合世局現況、經營挑戰,從變易中找出不變的法則,解讀以簡御繁的道理。近年更以易學為骨幹,將四書五經及諸子書貫串為一思想整體,旁通於佛、道等演繹發揮。
著有《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密碼1-8輯: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易經之歌:易經繫辭傳》、《一次看懂四書》、《易斷全書1-4輯:理解易經斷卦的實用寶典》、《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從易經看鬼谷子》(繁體)。《易經與現代生活》、《劉君祖易斷全書》、《詳解易經繫辭傳》、《易經與管理》、《孫子兵法演義》、《新解論語》、《新解冰鑑》、《新解鬼谷子》、《新解黃帝陰符經》、《憂患》、《乾坤》(簡體)等書。
章節試閱
神骨第一
「神骨」,骨是人體中很重要的部分,人的整個皮囊就靠骨頭在裡面撐著。骨在內,表現在外的是氣,合起來就是我們常說的骨氣。有一些人有傲氣,有一些人有傲骨。骨氣,是內在的支撐起一切的東西,但是有比骨還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神」。不管怎麼講,骨還看得見,神則無形,《易經.繫辭傳》就說「陰陽不測之謂神」,〈說卦傳〉也說「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因為神是無形的,無定在,無所不在,故又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無體無方的東西,要怎麼掌握呢?
本篇稱「神骨」,「神」在「骨」之前,說明無形勝有形。就像《孫子兵法》所云:「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無形」才是形的最高境界,無形的東西就很難鬥。《易經》中的巽卦也是無形的,在憂患九卦中段位最高的就是巽卦。有形的就落入下乘,好對付;無形的,神乎其神,怎麼對付?巽卦稱「君子以申命行事」,「命」就是天命,天命是無形的,怎樣才能彰顯呢?就得靠後天不斷地行事,深入再深入,低調再低調,去揣摩、體會,去實踐、揮灑,才能申命。你瞭解自己嗎?瞭解別人了嗎?如果沒瞭解,就要深入、虛心,最後才能改變宿命、業障、習氣。習氣在佛教來講,是你累世積下來的,在你此世的修行中,要把積累的習氣統統改掉了,才能申命、變化氣質。
(一)總論
語云「脫穀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語云」,俗話說。「脫穀為糠,其髓斯存」,這當然是象徵筆法。「脫穀為糠,其髓斯存」,有一點像《易經》中的剝卦上爻「碩果不食」,果皮、果肉不是最重要的,裡面的種子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創造力的源頭,也是每一個生命的基因跟其他生命不一樣的地方。子女會像父母,不可能全像,跟他的兄弟姊妹也不會全像,那就是「獨」。桃仁能生成桃子,不會長成杏子。我們探到裡面的精華,會發現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可以「人同此心」,但不可能「人同此獨」。「脫穀為糠」,就是突破外面的假象,「其髓斯存」,就是看到真相。「神之謂也」,神就是這個東西,要剝極了才能復。一般人只看表象,而高手是剝到最後,探知真相。這就是《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要怎麼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需要最深奧的智慧,才可以「照見五蘊皆空」,把所有的東西都探透,看到裡面的真實,才能「度一切苦厄」。《冰鑑》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要探到神,不然一開始就會陷在形裡面。全句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俗話說:「去掉稻穀的外殼,就是沒多大用的糠,但大米這一稻穀的精髓仍然存在」,用在人身上來說,就是人的內在之神。這句話就是提醒我們識人要向深處探求。
那麼「『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呢?「騫」就是虧,剝卦就是山騫的象,岩石日漸風化。剝卦〈大象傳〉稱:「山附於地,剝。」山被不斷地風化侵蝕,但是它不會崩塌。為什麼?因為它有骨,即基本的岩石架構,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即使外表消瘦不堪,但還是有骨撐著。就像稻殼剝掉了,但是裡面最重要的米還在,那是最基本的生命力。「山騫不崩」,雖然不是青春永駐,但是基本的樣子還在。換句話說,「骨」很重要,傲骨嶙峋。「山騫不崩」,為什麼不崩?因為山是石頭構成的,哪有那麼容易垮呢?「『惟石為鎮』,骨之謂也」,山沒有那麼容易崩,因為有石頭鎮住了,就像骨骼能支撐人體一樣。這句話完整的意思就是:「山體表面的泥土雖然常會流失,但山不會崩塌,靠的就是其主體部分—岩石」,岩石就相當於人體最堅硬的骨骼部分。
「『脫穀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一句廢話都沒有,提醒我們掌握本質,瞭解基本架構。所以,神骨當然無比重要,禁得住歲月的風霜,一個人只要本質存在,外面再怎樣風雲變色,都打不垮。
一個人的神骨實在是很難琢磨,但不要緊,下面開始具體講述。我們先看「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就是整體,一個人一身的精神主要集中在兩隻眼睛上。一身精神,完全表現在靈魂之窗—眼睛上。我們常常講「眼神」,一個人有沒有神采,就看眼睛。雙目炯炯有光,精神自然煥發。換句話說,精神的落腳點體現在眼睛。雖然「神無方」,但是眼睛突顯人的神。從古到今的美人,她的眼睛起碼不會難看,光那眼神就勾魂奪魄,再不然就水汪汪,很多文人看了直說要淹死在那一汪水裡。這就是整體的精神突顯在眼光的流動中。有的人心性不正,眼睛看起來不是色瞇瞇,就是渾濁無光;有的人感覺就不一樣,目光如電,懾人心魂。「一身精神,具乎兩目」,說明神是無形的,但也能表現出來,主要表現於兩目。如果兩目之中有一些缺陷,人的精神肯定就差很多。孟子觀人的時候,為什麼要說觀其眸?因為眼神太重要了。《孟子》中提到一個名叫北宮黝的人如何養他的勇氣—養勇,就是「不膚撓,不目逃」,肌膚被刺不退縮,眼睛被人瞪著不逃避。也就是說,心底坦蕩,眼睛可以直視別人。一般人如果遇到一些不敢直視的情況,通常就氣餒了,不敢直視。小孩子就敢直視,眼光清澈,完全不會畏懼。眼神一旦不是很寧定,人就開始躲閃、逃避,甚至墮落。嗜欲漸深,天機漸淺。《易經》中的睽卦之「睽」,不也是眼睛出問題了嗎?其上爻「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看到很多奇怪的東西,不是看到滿身泥巴的豬拉車子,就是看到載了一車子的鬼。也就是看到別人都覺得是壞人,看到的只有老牛破車,這就是你的欲望、憤恨蒙蔽了理智,讓你的神都有問題。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一個人的骨相,主要體現在他的一張面孔上。面部就等於是全身骨相的縮影,分析骨相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看你那一張臉。從中醫的角度來講,人的身體各個部分都息息相關。像看人的耳朵、舌頭,就能知道人體的某個部位有何毛病。神骨是最重要的,它體現了內在的實質。讀書讀得心醉神迷,最後還是要問,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所讀的書該如何與實踐結合起來?如果無法落實,那對這書真該打一個問號了。儒、釋、道,它們都要面臨操作性的考驗,就是要落實。《金剛經》很多人都喜歡念,念了心裡很舒服,怎麼操作呢?這是要問自己的問題。經典當然是可以落實的,它不是空泛的理論。《冰鑑》同樣告訴你如何操作,就如「一身精神,具乎兩目」,是不是把焦點告訴你了?還有「一身骨相,具乎面部」,面部也有骨,那是最重要的,也是具體而微的。研究面部就可以瞭解全身整體的骨架了。
「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冰鑑》的作者認為面相學裡面有百家學說,高手如雲。他們會「兼論形骸」,討論這個,也討論那個,但是討論了半天,就不像他這個「高級知識分子」「先觀神骨」。「文人」,完全是正面的意思。他覺得自己才是文人,不去討論鼻子、耳朵,也不去討論臀部或者手腳,直接從觀神骨開始。神骨才是面相的精髓,才是要點中的要點。那些看相的人,一看到那些肥頭大耳的,就說他會發財,即所謂的「十肥九富」,這就有一點「兼論形骸」,不是究竟。文人的做法是「先觀神骨」,這才是高級的。
「開門見山,此為第一」,文章的做法很重要,包括做事也是如此,首先就要懂得開門見山,把要點在簡短的總論中寫出來,讓人家知道文章的主旨在哪裡。不要東扯西拉,讓人看完文章,還茫然不知你在說什麼。「開門見山」是最重要的。不要迂迴又迂迴,繞彎又繞彎,不如開門見山,把重要的東西先揭示出來,開宗明義。《易經.繫辭傳》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易簡」的重要,整個〈繫辭傳》通篇都在講「易簡」。「易簡」就是《易經》的開門見山,以此為第一,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
氣色第七
《冰鑑》最後一篇是「氣色章」。「氣色」就是要察言觀色,「色」可能還比較好看,「氣」就要進行動態的掌握了。「氣」和「色」是中國古代哲學獨有的概念。「氣」是指生命體內流轉無息的生命力,在體內如血液一樣流動不息,氣旺可外現,能為人所見。「色」是「氣」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顯現於人體表面,如膚色。中國哲學和醫學都認為,「氣」與「色」密不可分,「氣」為「色」之根,「色」為「氣」之苗。「氣」又分為兩種,一為先天所稟,一為後天所養,如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色」也有先天和後天之分。「氣」和「色」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一)總論
面部如命,氣色如運。大命固宜整齊,小運亦當亨泰。光焰不發,珠玉與瓦礫同觀;藻繪未揚,明光與布葛齊價。大者主一生禍福,小者主三月吉凶。
「面部如命,氣色如運」,面部象徵並體現著人的命,氣色則象徵並體現著人的運。這種運可以很長,也可能很短。不測風雲,旦夕禍福,絕對影響氣色。看氣色,是看運,不是看基本格局的命。命體現在面部,生下來就定了,是一種先天稟賦,一種先天獲得的生命力。這種力量不可抗拒,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是,氣色是在變的,因為運一直在變,在不同的機遇或遭際中會變化。
「大命固宜整齊,小運亦當亨泰」,人的大命固然應該保持均衡,小運也應該始終保持順暢。一張臉長得很規整,跟命格有關。小運也要講究,隨時留意你的氣色,留意別人的氣色。有的人有時面色很灰暗,有時就神采飛揚,一定是遇到壞事或好事了。人的運途,往往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孫子兵法》有「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的說法,掌握了這個,對於最大限度發揮士氣有極大的作用,從而改變戰爭的局勢。暮色時分,人心思歸,士兵都想回家,打起仗來也會沒勁。
「光焰不發,珠玉與瓦礫同觀」,如果光彩不能煥發出來,就算是珍珠、寶玉,和碎磚、爛瓦都是一樣的。「光焰不發」,說明氣色不好,沒有光彩,感覺很晦暗。可能他的命是不錯,但是被一時的背運蒙住了。就是珠玉,只要沒有好的氣色,都不會吸引人。可見,當下的運勢有時決定人的外觀,人家才不管你長得怎麼樣、你的命是什麼格。運是變動的,如果你命好,運不好,那就對不起了;「珠玉與瓦礫同觀」,就像一個人負了一大堆債時,哪個銀行還會借錢給你?能不能還錢還是個未知數呢。
「藻繪未揚,明光與布葛齊價」。「藻繪」,彩色的繡紋。「明光」,色彩明豔的絲織品。「布葛」,布是棉製粗布,葛為粗糙的麻織品。如果彩色的繡紋不能呈現出來,即使是綾羅和錦繡這等光輝燦爛的東西,和一般的粗布衣服也沒有任何不同,都是一樣的價。你的命再光華四射,如果你的運被壓住,表現在氣色上,就是灰灰暗暗的,也只能明珠蒙塵。
「大者主一生禍福,小者主三月吉凶」。「三月」,指一段不太長的時間,而非確數。大命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禍福,小運也能夠決定一個人幾個月的吉凶。「大者主一生」,命再好,也是未實現的秘密。「小者主三月」,運對人來說,就是人生的起有伏。人生在世,有時候升,有時候沉,最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自強不息、自昭明德。不然就完全是浮沉,被命運擺佈,一點自主性都沒有了。
(二)氣色類型
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有終身之氣色,少淡、長明、壯豔、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氣色,春青、夏赤、秋黃、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氣色,朔後森發、望後隱躍是也。有一日之氣色,早清、晝滿、晚停、暮靜是也。
「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人以氣為主宰,在內體現為人的精神,在外則表現為人的氣色。人的精氣神很重要,《易經.繫辭傳》稱「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精氣凝聚就是生,魂魄遊蕩就是死。精氣聚則活,精氣散則不活,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有終身之氣色,少淡、長明、壯豔、老素是也」。人有一輩子的氣色,少年時氣色純而薄,青年時氣色光而明,壯年時氣色豐而豔,老年時氣色樸而實。這就要長期觀察了,由「淡、明、豔」最後歸於「素」,鉛華落盡,返璞歸真。少年時候是淡的氣色,還在發育中;長大的時候就光明大增,明的感覺就像火一樣;壯年的時候就是豔麗外放的氣色高峰;老了就素,回歸素樸。由淡而明而豔再歸於素,這就是正常人的一生之氣色運行。如果是反常的就要小心,那不是有福,可能代表命運不好。如年少時氣色不淡還是素的,糟糕了;長成後氣色不是明反而變淡了,活回去了;壯年時氣色不豔反明的話,跟實際的年齡不匹配;年老氣色不素反而豔,就有一點像妖精了。「少淡、長明、壯豔、老素」,這是正常的氣色,當然每個人的生命長度不一樣,但是大致按照淡、明、豔、素的順序變化,是比較合乎自然的。如果反常了,就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我們不鼓勵兒童讀佛道的東西,應該提供一些正面的經典,如果小孩子念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豈不荒唐?少年就要像少年,赤子就要像赤子,老頭老嫗就要像老頭老嫗,絕對要跟年齡搭配,不然氣就不通。
「有一年之氣色,春青、夏赤、秋黃、冬白是也」。有貫穿一年的氣色,即春季氣色宜青,夏季氣色宜紅,秋季氣色宜黃,冬季氣色宜白。「春青、夏赤、秋黃、冬白」,從五行來講,春青屬木,木色尚青;夏紅屬火,火色尚紅;秋黃屬金,但土生金,故宜屬土,土色尚黃;冬白屬水,水色尚黑,但以金生水,故宜屬金,金色尚白。人的氣色隨四季之色而變化。
「有一月之氣色,朔後森發、望後隱躍是也」。有貫穿一個月的氣色,朔日之後如枝葉盛發,望日之後則若隱若現,就是這種氣色。氣色的變化是不停的,大循環中有小循環。每個月也有氣色,每個月的氣色多少跟月亮有關,即跟陰曆有關。「朔後」,是初一以後,「望後」是十五以後。朔日,月亮其實幾乎是看不見的,新的一個月開始了。剛開始如森林茂盛生長,要捲起袖子好好幹,可是到望日之後走下坡了,就如月有陰晴圓缺,月亮至此漸趨於隱,若隱若現。在一月之中,氣色也是隨著月亮的消息、盈虛而變。
「有一日之氣色,早清、晝滿、晚停、暮靜是也」,有貫穿一天的氣色,早晨氣色清朗,白天氣色充盈飽滿,傍晚氣色漸趨遲鈍,夜間氣色安寧平靜。一天的氣色,「早清、晝滿、晚停、暮靜」,是正常的,如果人晝夜顛倒,就沒有好氣色了。
神骨第一
「神骨」,骨是人體中很重要的部分,人的整個皮囊就靠骨頭在裡面撐著。骨在內,表現在外的是氣,合起來就是我們常說的骨氣。有一些人有傲氣,有一些人有傲骨。骨氣,是內在的支撐起一切的東西,但是有比骨還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神」。不管怎麼講,骨還看得見,神則無形,《易經.繫辭傳》就說「陰陽不測之謂神」,〈說卦傳〉也說「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因為神是無形的,無定在,無所不在,故又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無體無方的東西,要怎麼掌握呢?
本篇稱「神骨」,「神」在「骨」之前,說明無形勝有形。就像《孫子兵...
推薦序
【導讀】
《冰鑒》是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文獻,深受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的喜愛。《冰鑒》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鑒性,因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冰鑒》有七篇,也叫《冰鑒七書》。有的人第一次聽到這本書,以為是「冰鑒奇書」,其實是「七書」。《冰鑒》的作者並非曾國藩,但其廣泛流傳跟曾國藩的推廣是有關聯的。中國幾千年來的讀書人中,能夠像曾國藩那樣在事功上有卓越建樹的人並不多見。一般來講,讀書人沒有那麼大的行動力,講理論的多,批評的多,能夠成就功業的少之又少。而且曾國藩還能夠進退有序,得到善終,更是難能可貴。他的影響力跨越清朝和民國,直至現在。曾國藩的事業,可謂無中生有,從零開始。他從一介文人,到創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都得自己經營,但是十幾年就獲得了成功。原因之一是他起用了大量的人才。用人就涉及觀人術,不管《冰鑒》是誰寫的,曾國藩從書中得到很多的益處是毫無疑問的。
《冰鑒》的七篇本文,大概有兩千二百多字,平均一篇三百來字。文章很短,也很精練。我的一位同門師弟曾經評價說:我們看《冰鑒》,首先,不要把它當成一般的江湖術士之相書。其次,《冰鑒》中的觀人術,不是靜態的,是動態的,就像《易經》也是動態的一樣,一動起來就複雜了,「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而且動靜之間是有關聯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極轉靜,靜極思動;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它是有節奏、有變化的。此外,《冰鑒》強調整體性,即聲音、容貌、神態、氣色等都是息息相關的,就如《易經》中最好的一個卦謙卦,能夠在動態變化中尋求最佳的平衡—「稱物平施」。最後,《冰鑒》觀察入微。
《冰鑒》七篇依次是:第一篇談〈神骨〉,第二篇為〈剛柔〉,第三篇為〈容貌〉,第四篇為〈情態〉(容貌和情態是從神骨裡面分出來的),第五篇為〈鬚眉〉,第六篇是〈聲音〉(聲音很重要,人的容貌會老,體氣會衰,但聲音是不大容易變的),第七篇為〈氣色〉。整體看來,這七篇注意到了動靜的變化、整體的照應,思路和結構很完整。
動靜結合,包括無形、有形,有聲、無聲。有一些事物有形,有一些無形;有一些事物有聲,有一些無聲。就像《易經》中的兌卦照講是發聲的,可是也有不講的時候,此時無聲勝有聲。兌卦重在表現,但不一定要講出來,可以通過人的舉止、接觸、互動去呈現。像兌卦第三爻﹁來兌﹂,結果是凶,而上爻﹁引兌﹂,一句話不講,迷死人—吉。所以不只有講話才是表達,如肢體語言,所包含的資訊就非常豐富。
關於曾國藩,《清史稿》中記載,曾國藩為人威重,有美鬚髯,眼睛三角形、有鋒芒,招待客人的時候,會隨時隨地觀察對方,隨後自己做筆記評判這個人的優劣利弊。對照那個人後來的表現,幾乎都能吻合,這與其精通《冰鑒》是分不開的。
關於《冰鑒》,其重點、成就及主旨特色,從《易經》的角度看,可以用幾個卦象來說明。
首先,《冰鑒》講的內容是什麼?答案是師卦,體現在第二爻、第五爻。師卦的「九二」為大將之才,離不開「六五」的賞識。第五爻代表的是將才的君位,更重要的是第五爻是宜變的爻位。第五爻稱「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是說師卦需要勞師動眾,以性命相搏。作為國君就要知人善任,拜將就得用真正的人才,而且一旦起用,就要「用人不疑」。不要派心腹去監軍,這樣做是自亂陣腳,與領軍大將會生出嫌隙。另外,打任何仗都要師出有名,即「田有禽,利執言,无咎」。第五爻單爻變為坎卦,也就是說師卦中的君位也是險不可測,用人或者疑人都有無限的坎。戰爭中,國君與大將的配合至關重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重要的就是君、將之間的信任,師卦二爻、五爻要密切配合。二爻爻辭稱「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說明他是能夠打贏這一場戰爭的將才。如果兩爻都動,就是比卦。師、比是一體相綜的兩面,既是軍事與外交,也是對抗與合作,屬於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師卦「容民畜眾」,不都是說打仗。「師者,眾也」(《易經.序卦傳》),形形色色的眾生中,人際交往就像打仗一樣,有時候一敗塗地,有時候大獲全勝,所以我們要對形形色色的眾生進行研究、分類。五爻、二爻一旦合作好了,則可以成事;一旦互相猜忌,就會把事情搞得亂七八糟,風險很大。第二爻辦事能否順利,跟第五爻的信任有莫大的關係。「王三錫命」,不一定只是王命,也可能代表天命,人的個性、心性,很多是源於天賦的。故第二爻〈小象傳〉說「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師卦第二爻是大才,還有老天眷顧,故能「承天寵、懷萬邦」。另外,師卦、比卦屬於霸權思想,沒有超脫稱霸的格局,也就是說整個《冰鑒》還是偏重爭霸的格局,即著重於人生的爭勝負,還沒有到王道的程度。不像《人物志》到最後說:要謙,要棄爭、釋爭,化解爭端,那是近乎王道的格局。《冰鑒》學通了,對人際的衝突、合作要從整體去看,就像第二爻跟第五爻既衝突又合作,既有師,又有比。
其次,《冰鑒》的特色是什麼?其特色就是鼎卦,體現在第二爻和第六爻。鼎代表公權,涉及權力資源的分配。如何調和鼎鼐,這可是實學,也是帝王學,這說明《冰鑒》又跟帝王學有關。宜變的爻位在第六爻。第六爻「鼎玉鉉,大吉無不利」,爻變是恒卦。換句話說,辨識人才有﹁金鉉﹂的方式(第五爻),也有「玉鉉」的方式,「玉鉉」更長久。《冰鑒》比一般的相書層次高,看到了永恆的層面,而且推高到玉鉉的層次。「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這是講「金鉉」。「玉鉉」則考慮到下一卦震卦了,「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涉及接班永續的問題。這是《冰鑒》能夠讓我們提升的地方,即鼎卦第六爻的意思:要錘煉出「玉鉉」的層次,不要老是待在「金鉉」以下的層次,不然,種種鼎中的人才,格局還是有限。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金鉉的境界是有限的。當然,我們不要忽視鼎卦第二爻:「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這就告訴我們,有很多人才是被埋沒的。有些人即使知道對方是人才,但也可能不會用他;而且人才一定是遭妒忌的,人不遭嫉是庸才,這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鼎卦第二爻的處境,爻變為旅卦,失時、失勢、失位,當然進入不了權力的核心。但是,為什麼最後能夠吉呢?因為人在遭妒時,被打壓,不得意,懷才不遇,但沒有失去分寸,況且從古到今懷才不遇者居多。庸才就像鼎卦第四爻,去做貪官了。既然是英才,暫時坐冷板凳,並不代表將來沒有突破,即得到鼎卦第五爻的賞識。「六五」能夠用「九二」,這跟師卦是一樣的,不管是打仗,還是從政,五、二都要配。師卦的第二爻這種軍事奇才,只要政治領袖「六五」賞識就成。而鼎卦第二爻這種具有政治才能的人才需要等鼎卦「六五」起用他。只是鼎卦的「六五」通常不能用「九二」,因為旁邊有「九四」這種庸才。「九四」打壓「九二」,這是正常的。只有「九四」搞砸了,「九二」才可能有出頭之日,這就需要「九二」學會忍耐,把人生種種東西看淡,最後才有吉的可能,可以為國貢獻才具。鼎卦的二爻、上爻告訴我們,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不能只盯著「金鉉」,還要想到「玉鉉」,即傳之永久的接班問題;還有就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在不得發揮才幹的時候,要學會忍耐、保持風度。這兩個爻動,就是小過卦。「小過」是人生實踐真理的階段,「可小事,不可大事」。「宜下」,低調,「不宜上」,才能大吉。為什麼說小過卦是實踐理想抱負呢?因為小過卦前一卦是中孚卦,小過卦的後一卦是既濟卦,小過卦就是承前啟後,才得以信受奉行,最後成功。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得以成就事業。這就是《冰鑒》的特色。同上面的師卦一樣,鼎卦也跟天命有關,鼎卦〈大象傳〉稱「正位凝命」就是如此。同上面的師卦一樣,鼎卦也跟天命有關,鼎卦〈大象傳〉稱「正位凝命」,即人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靠著後天種種的精進修為,才能突破、開創人生的局面,靠著我們內心的修為,才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相、改變我們的命。
這就涉及第三個問題:修為對命相的改變如何?表現為大有卦,重點在第二爻和第六爻。修為對命相、命運能造成很大的改變,這一點可以肯定。這樣才有意思,要不然很多東西已經命裡注定,前路已經被鎖死,那就不好玩了。大有卦「遏惡揚善」,前面的同人卦則「類族辨物」,這不是活生生的人物學嗎?千人千面,分辨善惡、類別很重要。大有卦跟命也有關,〈大象傳稱「順天休命」。第六爻爻辭說「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不是迷信。人身為小宇宙,按照天則行事,當然「吉無不利」。大有卦的上爻通到天地人鬼神的謙卦,非吉則利。這就要靠平日裡自強不息的修為。那要如何精進到大有卦的上爻呢?要不斷地「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精進的象就在第二爻:「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積中不敗也」。不斷地按時中之道去修為,慢慢就上道了,成為大器了,就如一輛堅固的大車,立於不敗之地。積善之家有餘慶,蔭及子孫,就有好基因;積不善之家,就必有餘殃,禍及子孫。第二爻勤奮地開拓自己的格局,積極進取往前走,不怕人生中諸多的障礙、險難,道路自然會逐漸暢通。第二爻單爻變是什麼卦?就是離卦,「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第六爻和第二爻一動,即靠著後天的修為,不斷改變你的相,掙脫人生的鎖鏈,就變成豐卦的如日中天,既有智慧又有強大的行動力。這就是知行合一的豐卦。可見,人生並非都是命定,理論上都可以有所突破。但是,能夠突破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修為不得其法,在命裡浮沉。
【導讀】
《冰鑒》是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文獻,深受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的喜愛。《冰鑒》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鑒性,因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冰鑒》有七篇,也叫《冰鑒七書》。有的人第一次聽到這本書,以為是「冰鑒奇書」,其實是「七書」。《冰鑒》的作者並非曾國藩,但其廣泛流傳跟曾國藩的推廣是有關聯的。中國幾千年來的讀書人中,能夠像曾國藩那樣在事功上有卓越建樹的人並不多見。一般來講,讀書人沒有那麼大的行動力,講理論的多,批評的多,能夠成就功業的少之又少。而且曾國藩還能夠進退有序,得到善終,更是難能...
目錄
前言
袁樹珊序及序文詳解
神骨第一
總論
神分清濁邪正
神存於心
觀骨察人
骨之色與質
剛柔第二
總論
外剛柔
內剛柔
容貌第三
總論
論容
論貌
貴賤
情態第四
總論
論常態
論變態
鬚眉第五
總論
論眉
論鬚
聲音第六
總論
論聲
論音
氣色第七
總論
氣色類型
氣色與命途
氣色之青白
附錄《冰鑑》全文
前言
袁樹珊序及序文詳解
神骨第一
總論
神分清濁邪正
神存於心
觀骨察人
骨之色與質
剛柔第二
總論
外剛柔
內剛柔
容貌第三
總論
論容
論貌
貴賤
情態第四
總論
論常態
論變態
鬚眉第五
總論
論眉
論鬚
聲音第六
總論
論聲
論音
氣色第七
總論
氣色類型
氣色與命途
氣色之青白
附錄《冰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