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閱聽大眾、媒體人都需要的統計常識
自從替天下文化翻譯了幾本銷售得不錯的書之後,就常常被朋友問:什麼時候要自己寫一本?我的回答多半是還不到時候,因為還不確定要寫什麼。
在我的想法裡,已經出版和陸續將出版的書那樣多,除非我能寫出一本和別人的不一樣、會讓讀者願意讀、而且讀完還會有收穫的書,否則不如不寫。
可是這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期許,另一方面卻也變成很好的藉口。即便想到有一些題材值得寫,然而總覺得不足夠寫成一本書,所以就一直拖延著不動筆。
結果是因為天下文化主編「督促」我寫書,也對內容提供了意見,我才試著動筆。沒想到一旦開始下筆之後,話愈來愈多,真的寫成一本書了。
本書的內容,是和數據相關的概念,其實主要都屬於統計的範圍;而為了可讀性,我只從實用的角度來談,所以幾乎完全避開了統計的「技術面」:我在說明的時候盡量舉例、盡量用文字敘述,幾乎不用公式;但是為了可能想要稍微深入的讀者,我也在附錄中列出了書中所有曾用到過的公式或算式。
至於題材的選擇,基本上是以會出現在媒體上的為主。其實我寫這本書的主要動機,就是希望能幫大家獲得閱聽媒體時所需要的數據常識。
照理說,媒體有責任提供正確的訊息,然而由於許多媒體不夠用心,以致於報導當中常出現和數字有關的烏龍。我管不到媒體,但至少可以幫助讀者建立正確認知,避免被媒體誤導。
在這主要動機之外,還有一個附帶動機,就是想要鼓吹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我在數學系教了許多年書,長久以來對於許多學生習慣依靠記憶來學數學這件事,覺得非常可惜。這並不是說學數學不必背任何東西──定義和重要定理、公式當然需要背,因為常常要用到;但是有的學生過於「勤勞」,連例題或習題的解題過程,也一五一十給它死背下來。
這樣做會有什麼壞處呢?死背的東西不可能活用的,所以題目稍微改變一點就玩完了。
有同事說過這樣的「笑話」:當她考某個重要定理的證明時,總有用功的學生可以一字不漏的完整寫出答案;可是當她把該定理證明的一部分「節錄」出來考時,學生反而不會寫了,顯然是不認得題目、不知道老師問的其實只是定理的一部分。
這種現象反映出來的事實是:許多學生不喜歡思考。究其主要原因之一,應是從小並未被鼓勵思考的緣故。
缺乏思考訓練的人,會失去質疑的能力。
我自己小時候基本上就是「聽話一族」,通常父母和老師說的話都會照做,即使並不了解為什麼。
不太用腦袋的結果,就是長大之後居然會相信,政府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全都是對的。年輕的時候,有人會形容這樣的人很「純」,其實我看把它改成三聲還更正確些。
幸好出國留學之後資訊來源增加很多,我才赫然發現,自己的看法天真到離譜的程度,於是開始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漸漸的腦袋才清楚起來,判斷事情的能力也增強許多。
既然自己有這樣的經驗,當然很希望能傳達給大家。人生課題包羅萬象,經常需要評估、判斷、做決定,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我們大部分人小時候都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幸好訓練腦袋永不嫌遲,只要能養成時時思考的習慣,頭腦一定會愈來愈清楚的。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發現,書裡面到處都在鼓勵大家思考,真的是用心良苦哦。
在此必須感謝媒體,提供這麼多素材給我當例子,甚至可以說:沒有媒體,就沒有這本書。這樣說沒有要諷刺媒體的意思,倒是真心想提醒各大媒體的管理高層,每一篇報導都可能接觸大量的閱聽民眾,內容正確應該是媒體最起碼的責任。
如果寫稿記者的文字或數字素養不足因而出錯,我認為主要的責任在於主管;主管有訓練下屬的責任,也有監督的責任,類似的錯如果一再發生,主管難辭其咎。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有線電視台一位有相當資歷的新聞主播,居然會把由英文 fans 「音譯」而來的「粉絲」,再翻譯回去成了「fancy」。錯一次也就罷了,結果不但未見更正,若干時日之後,同樣的錯居然還可以再出現一次,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難道該台新聞部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看自家的新聞嗎?還是沒有一個人知道「粉絲」的原文是 fans?不然就是該台新聞主管不把電視觀眾放在眼裡,錯就錯,「不然你要怎樣?」
不論確實原因為何都很離譜,真心希望新聞主管們能珍惜自己的影響力,多用點心、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如果覺得我這樣找媒體的麻煩很討厭,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我從此沒有題材可寫啦。
這本書適合誰讀呢?
在寫書過程當中,我心裡設定的「目標讀者」是一般社會大眾以及高中以上的學生,內容的定位則是「統計常識」(也可稱作「數據常識」),所以盡量寫得淺近易讀、幾乎不需要什麼數學背景,希望連一向怕數學或討厭數學的人也願意讀。
而對於必須修統計課的同學,由於統計教科書裡面通常都是一大堆圖表和公式,即使學會計算,也看到實際應用的例子,但是因為例子多半很專業,還是不會感覺統計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任何關係,讀本書則可以幫助你了解統計貼近生活的實用層面。
當然,我還是偷偷希望,媒體從業人員當中,也有人願意讀這本書。
心路歷程介紹到此,就請大家趕快翻開第一單元開始讀吧。